典选 | 刘一明:阴符经解
阴符经解
阴符经注阴符经注序
时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
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叙于自在窝中
阴符经注解跋
《阴符经》者,黄帝演道书也。而谈兵之家,视为天时孤虚旺相之理,人事进退存亡之因,即缁黄之流,浅窥圣经,谬为注疏者亦不少,不几误瑾为鼠,以青作黄乎?我悟元老师,造性命之精,证天人之奥,体古圣觉世之婆心,思发其覆,悯后学穷理而无门,详为之解,扫诸说之悖缪,诠《阴符》之肯繁,其中尽性至命之学,有为无为之理,靡不详明且备,将数千年埋没之《阴符》,至今原旨毕露,而无余蕴矣。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仆则曰:圣经之精,圣道之微,尽矣。
大清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九月九日
受业门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题
阴符经注
悟元子刘一明注
阴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见,莫能知,而己独见独知之谓。符者,契也。两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谓。经者,径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经久不易之谓。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则人与天合,一动一静,皆是天机,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无非申明阴符经三字。会得阴符经三字,则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上篇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傍门曲径,邪说淫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 天有五贼,一本天上有故字。)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于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所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浑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 施行于天,一本施行乎天。)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于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于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 万化,一本万变。)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具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于此而定矣。《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则为巧,秉气浊者则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挡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于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于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于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 万化,一本万变。)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盗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于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常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骼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
( 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一本不知神所以神也,一本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乃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于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 大小,一本小大。莫能知,一本有也字。固穷,一本固躬。)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于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于一时辰内,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于此而生,神明即于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于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泄露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于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善于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于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于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于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假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
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于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勤勉,十二时中无有间断,渐归于至善无恶之地,胜于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是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 机在目,一本机在于目。)
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毗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于物矣。殊不知无恩之中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于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于余而自余。静者无心于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道行于无象,运于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携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者,在乎一气也。一气上升,万物皆随之生长。一气下降,万物皆随之敛藏。生长敛藏,总是一气擒制之。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活活泼泼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气上下运用。一气上为阳,下为阴。阳者,生也,恩也。阴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为根,死以生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则长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寻恩,则有恩而无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为圣矣。我则谓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于外者,可见可知,未足为天地之圣。若夫时物之文理,无象无形,乃神运之道,藏之于内者不可见,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为哲也。盖物有时而生,有时而死。当生之时,时生之,不得不生。当死之时,时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时运之,亦无非天地神道运之。天地神道不可见,因物以见之。观于物之生死有时,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 愚虞圣,一本无圣字。不愚虞圣,一本无虞字。奇期,一本其期,不本奇其。)
性命之道,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故古来修上圣,当有作之时,黜聪毁智,韬明养晦,乾天关,回斗柄,采药物于恍惚杳冥之乡,行火候于无识无知之地,委志虚无,神明默运,虽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于人乎?乃人不如其中奥妙,或以愚度圣人。彼岂知良贾深藏,若虚而实有不愚之运用乎?当无为之时,和光同尘,积功修德,极往知来,一叩百应,神通广大,智慧无边。而人或以奇期圣人,彼岂知真常应物,而实非奇异之行藏也。圣人不愚,亦如时物文里之哲。圣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圣。圣人也,所以参天地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人之悭贪恩爱,如水渊也,酒色财气,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穷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学,自暴自弃,以假为真,以苦为乐,沉于水渊而不知,入于火坑而不晓,自取灭亡,将谁咎乎?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 而变化,一本无而字。)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形无名,自然至静之道。然静者动之基,静极而动,天地万物即于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为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润渐入之谓,亦自然之义。惟其浸润自然,动不离静,静不离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阴阳胜。动为阳,静为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推,四时成序,万物生成,或变或化,无不顺之。造物者岂有心于其间哉!盖以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 圣人,一本上有是故二字。)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者也。惟与天地合德,故不违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制变通,与天地同功用。何则?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有无兼该,虚实并应者也。故以言其无,则虚空一气,无声无臭。其为道也至静,静至于至,虽律历之气数,有所不能契。夫律历能契有形,不能契无形。至静则无形矣,律历焉得而契之。昆陵师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廖者是也。以言其有,则造化不测,包罗一切。其为器也最奇。器至于奇,是谓神器。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万象森罗,八卦相荡,甲子循环,神之伸机,鬼之屈藏,无不尽在包容之中。昆陵师所谓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者是也。静道者,无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谓无欲以观其妙者,即观其始也。有欲以观其窍者,即观其母也。非有不能成无,非观窍难以观妙。观妙之道,万有皆空,无作无为。观窍之道,阴阳变化,有修有证。圣人不违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观天道,执天行,从后天中返先天,在杀机中盗生机,颠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阴养阳,以阳化阴。阳健阴顺,阴阳混合,由观窍而至观妙,由神器而入至静,由勉强而抵自然,有无一致,功力悉化,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色象之外矣。
要知此术,非寻常之术,乃窃阴阳、夺造化之术,乃转璇玑、脱生死之术。昔黄帝修之,而乘龙上天。张葛许修之,而超凡入圣。以至拔宅者八百,飞升者三千,无非由此道而成之。吁!《阴符经》三百余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开万世修真之路,天机太露。后世丹经子书,虽譬喻千般,无非申明阴阳相胜之术。有志者若见此经,诚心敬阅,求师一诀,倘能直下承当,大悟大彻,勤而行之,以应八百之谶,有何不可!
春华典选书房读书法:以王阳明之“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为纲,惟儒释道原典为信,惟祖师言行录为证,亲师访友,自下察失,改过迁善,不妄旁骛,徒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