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0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6期
第62卷(总第300期)2022年11月15日出版
双月刊 1955年创刊
目    录


名家特稿

《陌上桑》的生成与汉代的流行艺术

赵敏俐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现场勘查与历史钩沉

王兆鹏,肖 鹏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栏目主持人:陈伟武

❖ 考字证史,鉴古知今

   ——专栏导语

陈伟武

❖ 商周“作冊”析辨

   ——兼论周人对殷商遗留职官文化的改造

徐凤仪

❖ 岳麓秦简释读零札(三则)

刘 杰

❖ 周家寨汉简日书《五龙》研究

程少轩,凡国栋,罗运兵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新诗诗体标准的建构及当下意义

刘东方

❖ 寓言性的消失与历史的力比多化

   ——以《银城故事》《檀香刑》《人面桃花》为中心

吴晓佳

历史研究

❖ 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堂口

何文平

❖ 合作与竞争:冷战初期英国对美国援助缅甸动向的回应

姜 帆

中国哲学研究

❖ 至善统善恶:方以智与晚明无善无恶之辨

廖璨璨

❖ 文明共识与近代经学观念兴替

秦际明

亚欧文化研究

栏目主持人:郭丽娜

❖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专栏导语

郭丽娜

❖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

   ——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叶 隽

❖ 从“谱系语文学”“发生学”到数字人文的认识论思考

郝 岚

❖ 上海流亡犹太人的精神变迁与身份认同

   ——析乌尔苏拉·克莱谢尔小说《上海,远在何方?》

刘 炜

❖ 谢阁兰、瓦赞、拉尔蒂格1914年在华考古行动考述

别 致

“打造新时代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专题

主持人:程 瑜

❖ 人类学视野下的全球健康治理

   ——专题导语

程 瑜

❖ 促进全球健康发展的中国经验

景 军,杨 斐,法翠雯

❖ 行动者视角:援非医疗队制度与实践的边界

高良敏

❖ 数字监管能力:概念界定、路径分析与实践演进

刘亚平,李 雪

❖ 价格机制与空间失衡: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莫家伟,范剑勇

编后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索引


论 文 摘 要


《陌上桑》的生成与汉代的“流行艺术”

赵敏俐

摘 要:《陌上桑》的生成,既有历史依托,又有现实土壤。它将传统的采桑故事中的劳动主题、男女相会主题、女性之美主题和道德品性主题融为一炉,加入了时尚元素,由传统的“民俗艺术”成功地转化成汉代的“流行艺术”。它的产生,体现了作为娱乐文化的艺术本质,将创作的动力由作者主体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把符合艺术的欣赏与消费需求当作艺术生产的目标,并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开魏晋六朝以后乐府诗先河,并成为新的艺术典范。

关键词:《陌上桑》;相和歌;采桑题材;文化时尚;流行艺术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现场勘查与历史钩沉

王兆鹏,肖 鹏

摘 要: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江西赣江边上深山环抱的造口驿。该词先从来时的郁孤台写起,再顺江而下,写到造口所处的深山。从郁孤台下到万安县造口的赣江江段,原有十八个险滩。词中行人泪,既是过往行人普遍感受的赣江难行、人生行路难的辛酸泪,也有词人时不我待的伤心泪,更含隆祐太后带着六宫百司逃难而死伤无数的国耻泪。创作现场关联的每一种历史掌故和创作传统,都给文本提供了不同的意义指向,丰富充实着文本的多层意蕴,郁孤台的改名和赴任地点襄阳的历史人事,都影响着词人的写作思路。古典诗词的现场勘查,要注意四个结合:点线面结合,实地勘查与文献考证结合,客观的现场勘查与主观的情感体验结合,文本细读与现代技术结合。

关键词:宋词;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现场勘查


商周“作冊”析辨

——兼论周人对殷商遗留职官文化的改造

徐凤仪

摘 要:传世文献中作册记录少见,但在商周出土材料中用例较丰富。作册一词的呈现形式和使用语境有较为明确的历时变化,殷商到西周早期,几乎均是作册+的形式,自西周中期起出现了作册内史”“作册尹,多指册命仪式中的宣命史官。西周金文中,作册发展出两个义项:遗存的殷商职名和西周职名的组成部分。殷商职名作册在西周时代,经历了遗存、衰落、隐没的过程,反映了周人对殷商职官文化的改造取代。商周铭文中作册相关称谓形式和使用语境的历时变化,实际上是作册词语内涵转变发展的体现,究其原因,与西周政权针对殷遗贵族的怀柔统治政策,特别是对于殷商职官文化的转化策略有关。

关键词:作册; 殷遗; 商周易代;职官文化


岳麓秦简释读零札(三则)

刘 杰

摘 要:《岳麓书院藏秦简(壹)·为吏治官及黔首》简9“智爱有亟当读为知爱有恒,义为(居官者)知道关爱(其民)要能恒久,即要恒持慈爱之心。《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简43—44“故黔首见犯此令者,及虽弗见或告之而弗捕告者,以纵辠人论之,当断为故黔首见犯此令者及虽弗见或告之而弗捕告者,以纵辠人论之;简19—20“县道官谨以讂穷求,得辄以智巧讯。其所智(知)从人、从人属、舍人,未得而不在讂中者,以益讂求,皆捕论之。当断为县道官谨以讂穷求,得辄以智巧讯其所智(知)从人、从人属、舍人,未得而不在讂中者,以益讂求,皆捕论之。

关键词: 岳麓秦简; 智爱有亟; 释读; 句读


周家寨汉简日书《五龙》研究

程少轩,凡国栋,罗运兵

摘 要:周家寨汉简日书《五龙》所见文字内容系改编自一幅“五龙”图像。根据《五龙》罗列干支与龙身体部位的对应规律,可复原出“五龙”图像。由复原所得龙图形象,继而可确认《五龙》所见龙身体部位各词的确切含义。

关键词:周家寨汉简;选择数术;日书;《五龙》


新诗诗体标准的建构及当下意义

刘东方

摘 要:新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诗体标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人们应以相融相包、共荣共生的思维方式对待新诗的自由化和格律化,依据现代汉语的十三辙音韵规则,搭建“简约的诗体标准”,引导其走上一条既适度定型,又宽松灵活的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诗; 简约; 诗体标准; 现代汉语; 十三辙


寓言性的消失与历史的力比多化

——以《银城故事》《檀香刑》《人面桃花》为中心

吴晓佳

摘 要:21世纪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长篇小说,以世纪之初(头三四年间)三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银城故事》《檀香刑》和《人面桃花》为例,它们在成功实现文学现代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上世纪中后期詹姆逊所指西方现代文学具有的公私分裂的特征。在这种公私分裂的结构中,政治参与被心理化和主体化了,因而20世纪的中国和历次革命在此种文学的历史重述中也被欲望化和去历史化了。如何重建公私联系、重建文学的寓言性,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格非的《春尽江南》正体现了这种重建的可能性与困境。

关键词:长篇小说; 历史重述; 寓言性; 公私分裂; 力比多


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堂口

何文平

摘 要: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盗匪组建了许多堂口,规模不一,既沿袭了传统会党的组织形式与某些外在形态,又因时而发生新的改变,甚至出现了军队化的倾向。盗匪并不忌惮,公然以堂口之名勒收保护费等有之。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盗匪堂口林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工商业发展与剧烈政治变动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整体而言,传统会党影响在减弱,但非法地域势力的影响却在加剧,从中可以看到,军阀政治对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秩序的武力化影响。

关键词: 清末民初;堂口;盗匪; 会党; 社会秩序


合作与竞争:冷战初期英国对美国援助缅甸动向的回应

姜 帆

摘 要: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关键词: 英国回应; 美国对缅援助;冷战;合作与竞争


至善统善恶:方以智与晚明无善无恶之辨

廖璨璨

摘 要:至善无善无恶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辩,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以至善统善恶这一命题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说做出了诠释和辩护,该命题中蕴含的对绝待对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宋代理学中朱熹与胡宏论性之善恶的继承和发展,即通过对道/理是否有对待来解释至善之性是否有对待,以形上建构的方式对晚明这一论争做出回应。一方面作为绝待至善不落于具体相对待的善恶,也即无善无恶,这是从形上本体的层面言说;另一方面作为本体的无善无恶是先天之性,有善有恶是后天之性,统贯先天后天的至善意味着在具体现实的人性善恶之中要让本体的善性显露出来,这是从本然状态的层面言说。至善统善恶说以对至善的强调纠正阳明后学特别是王畿四无说导致的走空蹈虚之流弊,重新倡导价值层面上对至善的肯认,推崇实学的功夫论指向。

关键词: 方以智; 阳明学; 至善; 无善无恶; 实学


文明共识与近代经学观念兴替

秦际明

摘 要:中国传统经学体系在近代经历了历史化的过程,经学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被当作历史之物。作为历史之物的经学观念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国人对比中西文明,接受西方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进步论与辉格史学的结果。清末民初士人之所以接受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论及其历史观,与儒家自身的教化观念有内在联系,但儒家对道与法有自身的判断,西方之道、西方之法与中国之道、中国之法是何关系需要我们对中西文明史作更充分的观察。经学作为在世界观、价值观及社会秩序建构等方面的基本共识,既有时代性的思想文化与制度内容,也有超越于时代而体现中华文明所理解的恒常之道的普世性内容。经学作为文明共识的现代阐释有助于克服经学的历史化,将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整合与话语建构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经学观念; 经学历史化;道与法;文明共识


从“普通知识”到“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及其制度依托

——以严复、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的侨易背景与代际评价为中心

叶 隽

摘 要:世俗知识、普通知识、高等知识对应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三人,呈现出现代中国的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架构的知识范式转型线索,和中国现代大学与学术制度建立的宏观语境。从普通知识高深知识的范式转型,一方面展示出个体知识人纵横勾连出的知识谱系立体交叉结构,另一方面展示出知识转型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若干复杂面相,这至少包括:知识生产制度、历史生成语境、作为载体的语言、作为主体的学人、学科规训的出现、公共领域的交错等,即在个体侨易背后是更高层次的范式侨易。

关键词:知识转型; 严复; 辜鸿铭; 王国维; 陈寅恪; 侨易学


从“谱系语文学”“发生学”到数字人文的认识论思考

郝 岚

摘 要:谱系语文学(Stemmatic philology)对于人文学的意义如同古典力学之于自然科学,它早期聚焦于古典抄本的形式化探索,在19世纪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受生物学科的影响,简化为注重世系继承关系的谱系法(Genealogy,中文又译发生学)。前者注重亲缘关系,可能是一个树状或网状关系图;后者更像一个线形图。福柯为Genealogy更多赋予了发生学及事件性特征,他正是受到语文学家尼采的启发。尼采揭示了古典文本追溯起源时的非本质主义和偶然性。在当代,面对海量的手稿/文本/语言/物种/形式规则系统,谱系学更多与生物学互动,它通过计算机和大数据抓取,又回传给了人文学成为新谱系学。明确两个外文词可能出现的同词混译,它是树状的Stemmatology还是线状的Genealogy,不仅是知识侨易的,更是认识论的。

关键词: 谱系语文学;发生学;数字人文;知识侨易;认识论


上海流亡犹太人的精神变迁与身份认同

——析乌尔苏拉·克莱谢尔小说《上海,远在何方?》

刘 炜

摘 要:德国女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的小说《上海,远在何方?》曾获2009年德国约瑟夫·布赖特巴赫文学奖。作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上台后,因受迫害而流亡上海的犹太人的各种经历。从侨易学的角度看,精神变迁是上海流亡犹太群体的整体特征;相反,恒常不变体现的则是他们潜意识中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具体表现为思维定势和生活模式的固化等方面。本文通过文本解析,考察书中人物为适应环境以图生存所做出的各种努力,进而梳理其走过的侨易之路,以及侨易经历中体现于个体身上的变迁与恒常。

关键词:在沪流亡犹太人;侨易学;身份认同;乌尔苏拉·克莱谢尔; 《上海,远在何方?》


谢阁兰、瓦赞、拉尔蒂格1914年在华考古行动考述

别 致

摘 要:谢阁兰、瓦赞、拉尔蒂格1914年在华考古,标志着法国人亚洲考古从文献考察转型为文献指引下的实地考察与记录研究。考察队书信、笔记、报告和资助机构文献,反映了考察行动趋于专门化和规范化的原因与表现:具有在华考察经验的考察队在法兰西铭文与美文学术院、公共教育部、海军部和杜塞艺术与考古图书馆的共同资助指引下,参考前人考察结果,框定考察区域和对象;随后通过方志金石文献研读制定详细考察路线,携专业测量摄影装备调查陕川汉唐墓葬与佛教石雕。在实地观测记录和后续研究中,考察队综合采用多领域知识和方法,形成独特观察模式,同时将考古对象作为艺术品置入地理空间和历史文化背景中解读,讨论石雕内容、位置、样式和风格;最后提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分期新方案,发掘古代造像艺术的主要特征与整体发展趋势,尝试脱离西方中心主义视野阐明中国古代石雕独有的深刻艺术价值及其意义空间。

关键词:法国现代在华考古;谢阁兰;拉尔蒂格;实地观测;研究模式


促进全球健康发展的中国经验

景 军,杨 斐,法翠雯

摘 要: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对外援助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中国通过长期坚持的南南合作、从千禧年开始建构的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以及近年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道路的倡导和努力,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中国在全球健康发展领域目前到了一个从共享共建转向共治的关键时刻。本文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将以有关中国对外卫生援助和出口国产新冠疫苗的途径分析作为基础。这一分析说明,中国支持全球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经验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共享共建关系,中国国产新冠疫苗的出口、捐赠以及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生产为中国提供了对全球健康治理机制产生更大作用的经验和思路。考虑到大疫之后的全球健康治理格局很有可能出现较大变化,我国新兴的全球健康学需要百尺竿头,将自身的理论思想建树视为在我国发展这门分支学科的一块基石。

关键词: 中国经验; 全球健康; 南南合作; 一带一路;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行动者视角:援非医疗队制度与实践的边界

高良敏

摘 要:援非医疗队是中非医疗卫生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界关注焦点,但对其跨文化实践的研究仍方兴未艾。本文采用行动者视角,通过民族志的方法分析了跨文化语境下援非医疗队制度与实践中的边界。研究发现跨文化微观实践中的援非医生实践边界嵌入到中非历史、双边国家援助制度、援助国职业生态等要素之中,然而援非医生的主体性表达却使实践边界超越了某单一属性,呈流动特质,更因医者仁心的多元意涵使其意义超越了援助本身,进而凸显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援非医疗队;行动者;制度;实践;全球卫生治理


数字监管能力:概念界定、路径分析与实践演进

刘亚平,李 雪

摘 要:数字监管能力是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亟需考虑的重要议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数字监管能力是以信息为核心,通过信息引导监管空间各主体之间的多元互动,赋能政府、市场和社会,实现预防性、精准性以及适应性治理的能力。我国市场监管领域的数字监管能力建设已基本实现从工具信息化到业务协同化的转型,目前正在数字赋能的多元共治探索过程中。未来需要继续完善信息聚合和信息互动两大数字赋能路径,着力提升社会共治水平,推动数字监管能力全方位升级。

关键词: 数字监管能力;数字技术;信息聚合;信息互动;实践演进


价格机制与空间失衡: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应用与挑战

莫家伟,范剑勇

摘 要:价格机制能否在实现市场出清的同时,使得居民和企业不存在迁移动机,即实现市场和空间的双重均衡?本文根据空间质性和市场结构两个维度将空间经济理论分为四个类别分别进行回顾与分析。本文指出,空间经济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空间不可能定理的挑战。价格机制有可能导致空间失衡,即居民和企业空间分布的不稳定。本文进一步以量化区域模型为例,证明空间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要求市场集聚力与市场离散力保持相对平衡,而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可能难以保证。在空间失衡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实施适当的空间政策调整离散力和集聚力以维持两种力量的相对平衡,从而更好地实现空间均衡和房价稳定。

关键词: 空间失衡; 空间集聚力;空间离散力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推荐阅读

李善民 |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企业并购重组决策——专栏导语

2022年5期

林志猛 | 柏拉图智慧论中的辩证意涵

2022年第5期

张任之 | 语境中的胡塞尔——专栏导语

2022年第5期

韩冠群|从朝堂到相府:南宋史弥远主政时期的中枢政治运作

2022年第5期

陈斐|《天地间集》:赵宋遗民的另一部“心史”

2022年第5期

曹家齐|弦音惓惓:南宋遗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曲

2022年第5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于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