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复【真言】,抽取属于你的一条亲子关系箴言
早前在整理公号文章目录时我说过会多分享3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我熟悉的领域 - 音乐早教,一个是我擅长的东西 - 英语,一个是我喜欢和孩子们做的事情 - 科学游戏。
关于科学启蒙/STEM方面的文章我写过好几篇了,只是科学游戏合集的帖子还没分享过,今天把这个坑填一填。
我和姐弟俩做过不少科学实验,把其中一些整理分享出来的目的除了想给大家一些素材参考,更希望能带给你们一点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我把带孩子玩科学的“鱼”和“渔”都分享给你们。
科学启蒙不是要孩子把科学知识倒背如流,而是让他们了解,体验和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事物,寻找答案。
科学游戏本身是哪方面的内容并不要紧,并非别人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别人的游戏照片看上去再高大上也不是你要照搬的理由。那怎么给孩子选择科学启蒙的素材呢?我平常主要参考3个方面,以前提到过,这里再回顾一下吧:
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就去展开深挖一下,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喜欢汽车可以去科技馆看汽车展览,可以在家用乐高搭不同的车子看哪一种跑得快跑得远;热爱天文就找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自己用各种材料做简易的天文模型;最近迷上了看蚂蚁就抓几只回来养一养,用放大镜仔细看一看...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这需要我们去观察,并不是要等到孩子对某样东西迷得七荤八素了才叫有兴趣,只要有苗头,有好奇,就可以和他去探究。
姐弟俩在门口看蚂蚁
在经历过某些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以后,可以用书籍,游戏,科学实验等很多方法去复盘。
比如夏天的雨后第一次看到了绚丽的彩虹,不如趁机去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找一块棱镜看看能不能折射出彩虹。
又比如电闪雷鸣急风骤雨让小朋友感到害怕,那么就去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自然现象,做一些模拟小实验。
以亲身经历过的事物为出发点去安排一些拓展活动,这样基本上不怕孩子没有兴趣,复盘的过程可以帮我们解答疑惑,也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细节。
虽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很带劲儿,但是和孩子出门,不管是度假,去科技馆,还是参加活动,我总希望能提前预热一下,带着几分了解或者带着一些问题去体验和经历,这跟说走就走到底是不一样的。
比如今年夏天我们观看了小镇上的热气球表演,在这之前我和姐弟俩做了小实验去验证“热空气会往上升”。
到了观演的那一天,现场有解说员介绍热气球的知识,姐弟俩有好几次都兴奋的喊出,这个我知道,我知道!
有了“感兴趣”,“经历过”,“将要做”这3个选材参考点,你已经可以和孩子做很多事情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尝试一些你认为有趣又适合孩子的点子当然也很好。
选好了内容,准备好了材料,兴致勃勃的动手做,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和孩子认真做过科学实验的人就会知道,一把就成功,这是一件概率很小的事情。
我不喜欢用“失败”这个词,但是在游戏中,“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你要和孩子一起去分析,去找原因,不断的改进,一遍遍的尝试... 这个过程难免让人懊恼和泄气,有时候死磕不了只能暂且“forget about it”也是有的。
不过过程越是多磨,最后成功时大家就会有加倍的成就感。这些细节我在介绍游戏时慢慢的说吧。
经历过的事物?别误会,我们还没去过月球,也没有付钱给马斯克预定去月球的票。
不过今年正值“阿波罗”登月50周年,各类媒体的报道很多,孩子们在科技馆看了登月主题的展览和纪录片,还在小镇的公园里碰到了Starman(一位天文爱好者,自称Starman),从他的天文望远镜里看到了清晰的月球表面。
对于“登月”这个事,姐弟俩印象最深的是发射火箭时的倒数和最后火箭升空,于是我们就在家里做了发射火箭的模拟实验。
苏打粉和醋的反应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气体,气体在封闭的小瓶子里聚集最后冲破瓶盖让瓶身飞上天。
把装胶卷的塑料小瓶装饰成火箭,往瓶子里倒入略超过一半的醋,用纸巾包好一些苏打粉放入瓶中,纸巾一开始不能接触到液体,而是卡在瓶口的下方,摁紧瓶盖确保不漏气,然后将瓶子倒扣过来放在室外的地上,退后,一切顺利的话过一小会儿就能看到“火箭发射”了。
这个实验我们尝试了好多次,用掉好多醋和苏打粉最后才有一次比较壮观的,因为瓶子很小所以动图看不太清楚,但是当姐弟俩听到那“轰”的一声响时真的激动到跳起来。
对于实验原理俩人能了解一点点,不过即使还不能了解,看到自己装饰的火箭飞上了天也够兴奋好一阵子了。
除了发射火箭值得复盘,月球表面的坑坑洼洼也很有特色,我们从科普书上和望远镜里都看得很真切,那么就来制造一个月球表面吧。
我把面粉倒入大的托盘中,又准备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玻璃球,让俩人将不同的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放下落入托盘中,就有了大小深浅各不一样的弹坑,像极了月球表面。
在实验开始前我问俩人,你觉得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从同样的高度落下来哪个造成的弹坑大?然后让他们动手去验证猜想,并用尺子测量弹坑的直径将数据记录下来。
同样的步骤也用在了“同一个玻璃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来哪个造成的弹坑大?”。
提问-猜想-验证-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用一个简单易懂的小实验就体验了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个系列还没玩呢,两小只从Starman的天文望远镜里不仅看到过月球,还看到过其他的行星,虽然我们暂时还没入天文望远镜,但是可以动手做一个简易的望远镜。
用两块不同大小的凸透镜(放大镜)和一个长纸筒就能做好。
把大的凸透镜粘在纸筒前面,小的粘在后面,外面再裹一层A4纸装饰一番,A4纸别裹的太紧,这样可以伸长缩短,更有望远镜的感觉。
因为要去观看小镇上的热气球表演我们提前了解了一些知识,科普书上正好有一个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小实验,我们便依葫芦画瓢的做了一个。
在纸上画一个大的螺旋圈,剪下来,在顶端系一根绳子,然后拎到一盏台灯上方(灯泡的功率尽量大一点),保证开始时螺旋圈是静止不动的,打开台灯,过一会儿你就会看到螺旋圈自己旋转起来。
这其中的科学道理是灯泡发热让其上方的空气也变热,热空气上升的过程中带动了螺旋圈转动。
姐弟俩自然又要惊呼了!这个实验也让他们对看不见的空气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其实做这个实验并不是因为一开始对火山感兴趣,而是姐姐问我:妈妈,石头是怎么来的?
这个,我也不知道啊。那就看书吧。我们从百科全书上了解到火山喷发时的热岩浆冷却后就成了岩石,这就又有了一个新的知识点,火山和火山喷发。
于是我们就顺藤摸瓜接着去了解火山,这才有了这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小实验。
科学原理仍然是苏打粉和醋的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除了苏打粉和醋,还需要用到一个玻璃瓶(啤酒瓶大小即可),沙子和食用色素。
往瓶子里添加几勺苏打粉,滴入红色食用色素,将动力沙沿着瓶子堆砌成一座小火山的样子,漏出瓶口。
然后往瓶子里加入食用醋,是一直缓缓的加,你可以听到瓶子里有滋啦滋啦的响声,过一会儿红红的“岩浆”就喷射出来了,是的,惊呼的时刻又到了!
做完了红色的岩浆,因为姐姐最喜欢的颜色是蓝色,弟弟最喜欢的颜色是橙色,所以我们又用不同颜色的色素挨个的尝试了一遍。
因为弟弟对汽车迷之热爱,我特意选了这个实验。用一个气球和一辆乐高得宝套装里的小车就能完成,科学原理也很简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是这中间的调试过程很久,试了许多遍,吹气球快要吹到无力才有了一次比较完美壮观的。
在乐高小车上放几块基础砖块,搭出一个够塞进气球嘴巴的小洞,把气球吹大,像这样架在小车上,捏紧气球的嘴巴,让气球的身体尽量朝着前方(而不是上方),然后松开手,看小车能跑出多远吧。
我们最成功的一次小车足足向前跑了好几米,这一回的惊呼我可是用镜头记录下来了。
事后我试着跟姐弟俩解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我让姐姐用她的手掌用力的推我的手掌,她便能感觉到我的手掌也在推她,而且如果她足够用力的话,她整个人还会往后退。
这应该算是我们所有做过的科学实验中最简单的一个,却不排除是最好玩的一个。
初中物理课上老师都做过吧?我把做火山实验的小瓶子装上水,在瓶口小心的扣上一张纸片,然后神秘兮兮的对姐姐说,妈妈可以把这瓶水倒扣在你头上,让水不掉来,你信不信?
姐姐说,我不信,我不要!我再三保证一定不会让水倒出来的,试试吧!姐姐迟疑了好久,然后摆出一副“妈妈,我怕了你了”的表情,勉强表示可以。
这一试却发现瓶子里的水当真乖乖的呆在瓶子里一滴也没有掉下来,这下她乐了,拿着瓶子一定要在弟弟头上试一试,弟弟也乐意冒一冒风险,爽快的答应了。
一开始画面很美好,姐弟俩都笑意盈盈,觉得神奇的不得了,可是我好死不死多此一举的嘱咐了弟弟一句:Ian你不要去碰那个纸片噢!
那一瓶水哗啦啦的冲出来直直的砸在某人脸上,甭管惊喜惊呼最后统统变成了惊吓。
孩子天性都是喜欢玩水的,一般到了夏天我都会找几个和水相关的游戏做一做。
我让姐弟俩自己用乐高得宝搭出喜欢的小船,然后放到水中看看小船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
姐姐搭的船
姐姐搭的小船很好看,不过她在一侧放了一个栏杆,结果船刚下水没多久水就顺着栏杆的缝隙流了进来,接着整个船身就往下沉了。
改良之后再来,这次我还给俩人准备了好多硬币,姐弟俩把硬币一个一个的放进船里,数数看这只船能撑多少枚硬币吧。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简单的一步却是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看过“春天陪娃清单”的朋友们也许还记得今年开春儿的时候我带孩子们来了一场“大自然寻宝”之旅,当时从公园里搜集回来了各种宝贝,树枝,松球,野花,泥土... 我就想这一堆宝贝弄回来干啥用呢?
后来想到用这些材料来测试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我还从家里搜罗了一些日用品一起来做实验,比如食用油,豆子,胡椒粉,盐,糖,干茶叶等等。
往烤盘的格子里注入水,然后就挨个的尝试和观察呗,最后俩人有什么发现呢?
原来糖和盐可以溶到水中,泥土,小石子,树叶这些都不能,豆子和茶叶虽然也不能溶于水,但是放到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大,而油不但不会溶于水中还会浮到水面上来。
不过对姐弟俩来说,涨不涨知识倒不要紧,能玩水才是最要紧的。
在逛科技馆的时候,姐弟俩都很喜欢这个大的鼓风机,它不但可以把姐姐的头发吹的像狮子的鬃毛,还能把一个大的沙滩球稳稳的托起来。
其实这个游戏在家里就可以很轻松的复制,没有大的鼓风机但是吹风机家家都有,再用小的兵乓球替换大的沙滩球就可以了。姐弟俩争抢着要先试,差点又杠上了,我就给实验加了一个小纸筒,把纸筒轻轻的放到兵乓球上方,这样俩人就可以合作了,猜猜会发生什么?
兵乓球会被吸进纸筒里。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当空气经过狭小的空间时气流速度会变快,气压变小,小球就被压上去了。
家里有一套弹珠轨道的玩具,平常姐弟俩都乐意玩,去博物馆也见过很多轨道小车类的游戏。于是我就用长纸筒在家里做了几个附在墙上的弹珠隧道。
设计了3条不同的线路,我们往不同的线路同时投下一颗弹珠,看看哪一颗会最先到达终点?
弟弟很喜欢这套弹珠隧道,他会一次扔好多颗玻璃球进去,然后看它们哗啦哗啦集体跳进小盒子里,他也会不按套路出牌,把弹珠放到隧道表面去滚一下,然后惊喜的发现照样能成功着陆。
除开好玩,和孩子一起设计和调整隧道路线的过程是很锻炼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的,比如第一截隧道要有多陡才能给弹珠足够的动力让它能一路到达终点?我记得我们当时就调试了好几次才成功的。
这是在以前文章中出现过的实验,一起整理在这里了。因为某个午后姐弟俩无意中在我们的房间里发现了好多从玻璃柜折射出来的彩虹,惊叹不已,我们就开始探究起彩虹来。
科普书上说太阳光里其实有7种色光,只是平常它们混在一起了我们看到的就是白光,可以用色轮的实验来观察这一点。
我们就动手做了一个色轮,把它勾在铁衣架上转动起来,这时我们看到色轮不同颜色的区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如果转的足够快的话,看上去几乎就是一片白色了,太阳光里7种色光的混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一回姐弟俩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喷雾柱,弟弟上前一按动开关我们就看到地上出现了一道清晰的彩虹,这也是我原本打算用喷水管在自家后院做的实验,这下倒省了一番功夫。
和第一组登月系列一样,关于彩虹的实验和游戏复盘我们做的很足,所以这也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话题了。
和姐弟俩做科学游戏,我不会求多,也不求结果有多炫酷,过程中的问答,对话,解释,思考和调试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果在生活中碰到了能和以前做过的科学实验联系起来的情况,我也一定不会错过回忆和复盘的机会。
很多游戏和实验,往往当时的开心劲儿过了也就过了,如果能在之后再有一些机会前后关联起来就很不一样了。
比如我们做过“悬浮的兵乓球”的实验,姐弟俩对“纸筒内气流快,气压低,所以兵乓球被吸进纸筒”这个科学原理其实是不能理解的,“气压”这个概念对他们而言太抽象了。
后来有一次我们入住一家酒店,房间里立着一台柜式空调,空调一打开超强的冷风就嗖嗖的往外冒,姐弟俩凑到跟前去吹冷风,没过几秒钟姐姐就问我们:我在吹风的时候好难呼吸,这是为什么呀?
我笑着说,这个我知道。还记得我们做过的纸筒吸进兵乓球的游戏吗,这里的情况很相似呢,因为空调前面的风很大,气流特别快,所以气压小,你就很难把那儿的空气吸进你的体内,只有当外界的气压比你胸腔内的气压大的时候,你才能吸进空气。
虽然这番解释还是让她迷迷糊糊,不过她却对这类现象的印象更深刻了,“气压小”也不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起码她感受到了什么是气压小,比如小到让她很难呼吸。
于是姐姐就一会儿凑上去感受呼吸困难,一会儿又退回来感受正常呼吸,不断的去体验和验证这个对她来说很有趣的现象。
这一番很有意义的讨论,对话和体验是从哪里开始的呢?是从孩子的提问开始的。
这也让我更加确定科学启蒙最要紧的是什么,是给孩子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面的浸润,起码让孩子喜欢问问题,习惯问问题,你觉得呢?
By 超雄
2019.8 克利夫兰
「超雄:坐标克利夫兰,2年+线下双语音乐早教经验,组织过上百场音乐早教活动,育有两个混血宝宝,姐姐Mia(5岁)是个小甜心,弟弟Ian(3岁)是个淘气包和段子手,这里有亲子生活,文化观察和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相关阅读
美国幼儿园4年傻玩学到了什么?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大整理,自然科学篇
超详细 | 0-6岁科普类书籍怎么挑选和使用?附书单,比较及小实验
这个火遍全球的教育理念S.T.E.M,精髓在哪里呢?你可以和孩子做些什么?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后台「回复」“手工”,查看简单好玩的亲子手工集锦
后台「回复」“英文儿歌”,看经典英文儿歌弹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