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复【真言】,抽取属于你的一条亲子关系箴言
关注早期教育和儿童发展的家长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研究结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互动对儿童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在跟踪调查中发现,在低收入的贫乏家庭中,父母每小时与孩子说600个左右的词汇,而在有经济安全感的家庭中,每小时达到了2000词汇量甚至更多。
我们要多跟孩子说话,这已经成了许多家长和教育专家的共识。
我今天要说的是,比起互动交谈的数量,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谈话质量才是隐藏在那每小时多出来的1400词汇量背后更要紧的东西。
换句话说,不是那1400个词汇量本身拉开了孩子之间差距(当然词汇库大肯定很好),而是孩子从这些一来一往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了更多的思考机会,这才是关键,词汇量只是表面上的不同,背后的思考过程才是本质的东西。
所以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交流的数量上,对话的质量才是开启儿童心智之门的那把金钥匙。
做妈妈这6年我养育了两个性别个性喜好各不相同的孩子,我和孩子们做了很多事情,早教游戏,音乐互动,出门看世界,抽空就去各个博物馆转一转... 说到底这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还真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是我们一起做这些事情时的交流和对话。
比如做科学实验,如果我只是没头没脑的让他们照着我安排好的一步一步去做,这中间没有问答讨论,启发思考,又能有多少意义?
同样的,去博物馆遛娃,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的转一圈回来,全程没有互动,那也多少浪费了博物馆的好资源不是吗?
如果你意识到了成年人与孩子之间沟通互动的重要性,并且决定要多跟孩子说话,这兴许不难做到,但是要把话说得既不高深,也不幼稚,能够恰到好处的启迪孩子去思考,并且把他的思考带到更远一点点的地方,这却是一门小小的学问。
有一次游泳课后我带姐弟俩去餐馆吃个简餐,当时我们点了一份鳄梨酱用来蘸薯片吃,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这道零食,在等正餐的时候正好填填肚子。
因为喜欢,我还带孩子们下厨房亲自做过,俩人都对这道蘸酱的原材料和做法很熟悉,要用到牛油果,西红柿,青柠檬,盐这些东西。
我觉得那天上的那盘鳄梨酱有点酸,不是我喜欢的,可是姐弟俩却很喜欢,一个劲儿的拿起薯片蘸着吃,姐姐边吃还边说,这个好吃,比我们自己做的还好吃。
我问她为什么觉得这个更好吃,她说,这个更酸一点,我喜欢酸。
我就问俩人,那如果我们自己在家里做怎么才能做成这样?
我提醒道,你喜欢它更酸一点,那怎么能让它吃起来更酸呢?
这时我感觉到俩人的小脑袋在快速的思考,我便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嘀咕,让我想想啊,是什么东西让鳄梨酱变得酸呢?
我说,就是青柠檬!那如果你想让食物更酸,该怎么做?
到这里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俩人应该能马上反应过来了,然而没有。
后来我们再次在家里做鳄梨酱时就挤了比平常更多的青柠檬汁到里面,果真尝起来要酸很多,我当然是不喜欢吃了。
我举这个例子的是想提醒大家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便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与特别,也要明白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和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差很多的,我们不要想当然的用自己的认知去衡量孩子。
对一个成年人而言,如果你知道怎么做鳄梨酱,那怎么让它更酸一点,这个问题大概已经简单到不需要过脑子。
但对孩子来说不是这样,从“这份鳄梨酱更好吃”到“怎么自己做出这样的鳄梨酱”这中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她首先要能准确的意识到是“更酸”这个特质让她更喜欢,然后要了解不同的食材佐料有不同的特点,柠檬让食物变酸,糖让食物变甜,盐让食物变咸...接着要想到调料之间的多少比例会影响食物的最终口感味道,最后还得知道想要更酸的口感,到底是多放柠檬汁还是少放?
这一系列的思考于我们似乎是理所当然,那是因为这样简单的逻辑推理我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脑子里已经形成了快速的反应链,就好像不用想了一样。
但是如果我问你,推算一下此时此刻全世界有多少人正在挖鼻孔?说不定你就跟我问姐弟俩怎么在家里做出同样的鳄梨酱时一样懵逼了,有没有?
在早教领域有一个术语,叫做“motor planning”,是指“运动规划”。
比如每次吃完饭我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碗盘放进水池里,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简单到不用思考的动作,但对3,4岁的孩子来说是这样吗?让我们设身处地为孩子想一想。
他刚吃完东西,还坐在椅子上,现在他得到了指令要把碗盘放进3米外的水池里,他该如何做?
该怎么端着盘子走路才能保证自己不摔倒,盘子不掉地上?搬来了板凳,盘子放进水池时轻重如何把握才不会把它摔坏?
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是不是真的一点也不轻松?
更好的了解了儿童在各个阶段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你才能找到更多的好话题去开启高质量的对话互动,是不是?
书中提到了恐龙是从恐龙蛋中孵出来的,文字旁边还有恐龙蛋的配图。
我就问弟弟,你想想看,还有哪些动物是从蛋里面孵出来的呢?
我们读过的其他绘本中提到过鸭子妈妈孵小鸭子的情节,他联想到了。
我点头表示认可,并且补充到,我们以前读过小鸟找妈妈的故事,里面的小鸟就是从蛋里出来的,是不是?还有鸡,鹅这些动物都是从蛋中孵出的,这些动物都是来自同一个大家庭,或者有很近的关系。
接着读书,书中又讲到食肉恐龙和食草恐龙的牙齿是不一样的,食肉恐龙的牙齿很尖锐,而食草恐龙的牙齿是扁扁的,配图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到。
我便借着这个由头问道,你觉得狮子的牙齿会更像哪一种?
完成这个逻辑推理需要了解的是,狮子是肉食动物还是草食动物?因为我们最近才去电影院看了新版的狮子王,还特意去动物园里看了真狮子,了解了狮子的一些习性和特点,所以我想弟弟应该懂得这个知识点,满足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条件。
他虽然知晓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但是我的提问让他去思考,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点用一条逻辑线串联起来,他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次锻炼。
在读这本科普书时,弟弟可能掌握了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肉食动物,草食动物等等,但和我们之间的讨论比起来,这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吧?
除了整体上对儿童的认知和能力有正确的了解,了解每个孩子做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知道他的兴趣,喜好,生活中的经历,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和孩子的对话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这就是常说的给孩子搭脚手架,让他抬脚就能踩上去,踩上去就可以够得更高一点点,你越是了解孩子,就越能搭好这个脚手架。
姐弟俩每周都会和外公外婆视频,外公外婆在中国,孩子们已经很熟悉我们和中国之间有时差,每次视频的时候如果我们这儿是早上,那么外公外婆那里就是晚上,他们准备要睡觉了,反过来如果我们是晚上,外公外婆却在吃早餐。
上个周末我们在傍晚的时候和外公外婆通了电话,我就问姐弟俩,到底为什么我们和中国的白天晚上是反着的呢?你们知道吗?
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很显然孩子们以前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
关于太空宇宙方面的天文学知识姐弟俩多少了解一些(我们还自己发射过火箭,做过模拟月球表面,记得吗?),所以姐姐就努力的从她了解的知识中寻找蛛丝马迹。
因为中国离外太空更近,而且外太空里好黑,她说道。“外太空”这个词她一开始不知道中文怎么说,所以说了英文“outer space”。
她的思考大方向是,这个应该和位置有关系,并且在她有限的知识里外太空似乎是唯一能和白天黑天扯上关系的了,因为外太空很“黑”。
我说,你看我们现在是白天,白天的时候有太阳还是没有太阳?当时我们在厨房里,厨房的窗户对着西面,正好能看到夕阳。
我的话还没有问完,姐姐就抢着说,哦,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然后她拿出两只手一边比划一边说,你看,这是太阳,这是月亮,我们现在是白天,然后它们会动,等到太阳月亮翻转过来,我们就是晚上,中国就是白天。
当时她的表述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说得很兴奋,在方向上似乎也进了一步,她考虑到了太阳月亮这些物体的相对位置,不过没有提到地球,只是在说太阳月亮。
本来弟弟一直没说话,这时冷不丁的冒出一句,我觉得有两个太阳!
两个太阳?这个想法挺新鲜的。我想弟弟大概觉得我们在讨论美国和中国两个地方,那么说不定有两个太阳,一个太阳负责美国,一个负责中国。
然后姐姐就问我了,妈妈,那你觉得呢?你也要说一个想法,我们都说了。
她这么一问,我就开始想,却发现因为我已经知道这背后的科学原理,竟失去了像他们一样天马行空的思考能力,我的思维已经被已有的知识框住了,为什么美国和中国的白天黑夜是颠倒的?这在我这里只有唯一的一种解释了。
可是在人类还未解开这个谜团之前,孩子们给出的那些大胆假设都有可能吧?说不定真的是有两个太阳呢!
这让我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的“beginner's mind”这个概念,beginner是初学者,氓智未开的意思,书中讲到用初学者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保有好奇心与想象力。
可是这一点儿都不容易,因为知识虽然有力量,但本身也可能成为枷锁和偏见,不是吗?
如果我们用心去和那些真正的beginners交谈,也许也能找回一些beginner's mind?
所以当我和孩子们讨论某一个话题时,我并不总是急于引导他们去得到正确答案,相反的,我愿意多听听他们不受拘束的想法,我觉得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启发。
这大概又是成人与孩子之间高质量对话的另一个特征了:所有参与谈话的人都发自内心的享受这件事情。我们真正的关心孩子的世界,就像孩子对成年人的世界感到近乎着迷一般。
今天分享了3个我和孩子们对话的小例子,其实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看到姐弟俩在太阳底下互相踩着对方的影子玩,我就引导他们去探索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关系;或者有时候孩子们会主动提问,我们就一起讨论,不明白的话就一起去查阅资料和研究。大家喜欢看的话,我以后可以多分享。怎么样,今天给你们的这把钥匙是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呢?By 超雄
2019.9 克利夫兰
「超雄:坐标克利夫兰,2年+线下双语音乐早教经验,组织过上百场音乐早教活动,有两个混血宝宝,姐姐Mia(5岁)是个小甜心,弟弟Ian(4岁)是个淘气包和段子手,这里有亲子生活,文化观察和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近期文章
给自己挖了个60人的生日派对大坑,我是怎么填坑的?
美国幼儿园4年傻玩学到了什么?最重要一篇:社交情感篇。
双语双文化,真的只要生活在国际家庭里就能自然习得吗?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后台「回复」“手工”,查看简单好玩的亲子手工集锦
后台「回复」“英文儿歌”,看经典英文儿歌弹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