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幼儿园4年傻玩学到了什么?最重要一篇:社交情感篇。

刘超雄 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2020-08-25

点击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复【真言】,抽取属于你的一条亲子关系箴言


美国小学的入学年龄一般是在5-6岁之间,小学是从Kindergarten开始,而不是1年级,Kindergarten相当于我们以前的学前班。


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基本都去过不同形式的“幼儿园”(preschool),有的从6周开始就进入全天的托儿所,有的2,3岁左右入园,或者4岁以后怎么也会去教会办的幼儿园呆上几个小时或者半天。


我在给姐姐考察幼儿园的时候,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说起,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上幼儿园,有的小孩是直接踏出家门就进入小学的。上过幼儿园和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相比,一开始前者确实会在适应环境和社交这一块显得更从容和游刃有余,不过慢慢的其他孩子也会跟上来。


这也是我最初决定让姐弟俩一周去几天幼儿园的原因,我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同龄玩伴,能在安全的环境里接触到新环境。


关于幼儿园学习系列的文章我已经写过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我觉得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不少有趣又有用的知识和常识,但是我最看重的还是今天要聊的,社交情感发展。


幼儿园在评估里把这一块统称为“Personal and 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也就是“个人和社交情感发展”。


一方面,它跟语言,认知,大运动等方面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另一方面,它又不太一样,它既可以从相关的绘本或者角色扮演类游戏里得到直接的浸润,又是其他所有集体和个人活动,成人与孩子之间互动,孩子与孩子之间互动的自然产物。


不管这一周的学习主题是什么,不管某一刻孩子们是在排队,吃饭,搭积木,画画,读书,还是一个人发呆,他的个人与社交情感发展都是在后台在线着的。


细细的回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这几年,从2岁到5岁,我能清晰的看到不同的阶段孩子们有着不同的社交需求,也能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独特个体。


我先把这几年的记忆捋一捋吧。




1.
2-5岁
每个阶段的社交需求各不相同



2岁班


2岁通常是一个孩子社交需求开始萌芽的时候,不过在一个2岁孩子的世界里,他自己还是绝对的中心,即使大家凑到一起,也多是各玩各的。


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方面开始对他人产生兴趣,一方面又经历着一轮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膨胀,把一群2岁多的娃放到一个屋子里,那真是时刻都有鸡飞蛋打,屎尿横飞的可能,加上很多孩子的语言能力十分有限,生气着急时说不清楚,动手动口都是时有发生的,所以我一直觉得2岁班的老师真不是那么好当的。


对于2岁班,我现在唯一还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当时弟弟班上有两个一急就咬人的小孩(我不知道是谁),有一个月我连着收到4份意外报告,都是弟弟在学校被同学咬了,有两次真咬的不轻。



虽然我知道这个年纪会有这种情况,而且发生时往往是一瞬间的事,老师也始料不及,但是接连的发生还是让我不淡定了,于是跟学校负责人沟通,希望园方可以跟家长积极交流,让家长更多的配合疏导孩子的情绪,教室里人多的时候尽量增加一个老师,另外对有咬人行为的孩子多留意,在有苗头的时候就及时干预。


这之后平静了许多,后来弟弟升入3岁班便没有再发生过这种情况了,只是可惜了我对2岁班的其他记忆都因为时间的流逝和这件事情而变得模糊了。


果然是Terrible 2呐。


在操场上捡到了蒲公英



3岁班


姐弟俩在2岁多的时候几乎都没有跟我们讲起过学校的事情,连老师也很少提到,3岁以后就变得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孩子们凑在一起不再是单纯的各玩各的,开始有些章法和秩序了,角色扮演和交流都渐渐多了起来,比如几个孩子拿着汽车在印着公路的地毯上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或者搭起一座高塔再一起推到,然后尖叫;两三个女孩子穿上公主裙,各自抱起娃娃玩过家家。

弟弟在3岁班玩串珠

弟弟在家里也开始更多的提到学校的朋友,比如,我喜欢George,他是我最好的朋友,Nathan今天如何如何了,我和Yush一起干这干那了。


我回过头去翻看3岁班的评估表,发现表上提到的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社交发展期待正是:


享受和同伴一起玩耍的时光;
开始有一到两个比较亲密的伙伴;
教室里的玩耍更有章法,包括不同场景下的角色扮演;
了解自己的感受,明白在不同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同的情绪,高兴,伤心,生气,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
向熟悉的成年人寻求表扬(比如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这些描述与弟弟当时的状态是很相符的,虽然个体差异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但这也是我整体上对3岁班孩子的印象。

3岁班大运动


4岁班


最近弟弟刚刚升入了4岁班,因为他在3岁班的时候过的很开心,我起初还担心他会不会对新的教室和老师有一点不情愿,结果完全没有,他傲娇又兴奋的去了新班级。


这也是我对4岁班孩子的第一个观察:更独立了。

与这种独立伴随而来的就是弟弟更期待去学校见到朋友们,朋友在他的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果在餐馆,公园等学校之外的地方偶遇了某个小伙伴,他定会激动的跑过去给人家一个大大的熊抱,这跟姐姐当年的情形是很像的。


前两天弟弟有4岁的常规体检,我送他到学校的时候比平常要晚,班上已经开始了分组活动,我推开教室门正好看到了孩子们各自忙碌的样子:教室左边的桌子旁几个孩子正在一起搭乐高,你一块我一块,塔已经搭的很高了,还有人小心的扶住塔身;靠门口的阅读角有几个小朋友围坐在地上,一个孩子在像模像样的给其他人读书;地毯区的孩子们也在热烈的干着什么事情...


4岁班的孩子学习国际象棋

除了独立,这便是我的另一个观察:孩子们的玩耍有了真正的合作和交流。3岁班形成的雏形这会儿已经愈加成熟了,那天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一起工作玩耍的样子让我觉得特舒服,很治愈。


4岁班的社交情感发展表上又写了些什么呢?


在需要帮助时主动寻求帮助;
帮助其他人;
尝试新的活动与挑战去测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开始用语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开始用简单的方法去避免和解决自己和他人的冲突;
在假想游戏中互相合作,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学生;
可以和其他孩子合作性的玩耍一段时间;
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的情绪和感受造成影响;
可以耐心的等待一小段时间,因为会轮到自己;
在几次提醒以后可以顺利的从一项活动转移到下一个活动。


可以看出跟3岁班比起来,4岁班对孩子们的期待已经有了大的飞跃。


从接受帮助,到主动寻求帮助,再到帮助别人,这是三级跳嘛。

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让我们可以从大的情绪中缓过来恢复理智的至关重要的技能。

尝试着自己去解决冲突,比如主动提出“我们可以一起玩”,或者“我玩好了再给你玩”,这是孩子社交能力本质上的突破。

玩过家家时不再是大家一窝蜂的做饭抱娃娃,而是不同人扮演不能的角色,这区别也不是一星半点。

可以等待,知道我现在没有得到不代表永远,这种在成年人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不容易做到的。
...


从学校方面的期待来看,4-5岁应该是孩子们社交情感发展大跃进的一年。我也期待弟弟这一年的变化吧。



5岁班


5岁的孩子可以说已经是个小大人了,5岁班的教室生态环境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姐姐进入5岁班以后我感觉到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孩子们开始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别人(judge),同时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感到自己“不合群”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你得注意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可以很mean的。


也就是在5岁班的时候,姐姐曾一度对自己的多元文化身份感到有些困扰,她不愿意让我给她带中餐去学校,当她跟我说中文时,有些小朋友也会夸张的问她,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呀?


关于这些经历我以前分享过,想了解不妨看看旧文:女儿跟我说:同学说我没有金色的头发,不能当公主 | 怎么帮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有价值,并没有好的经历和坏的经历之分。

姐姐在5岁班



2.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


虽然说每个孩子的社交情感发展大体上都遵循上面说到的一般规律,但是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喜好,性格,社交舒适区也都不同。


比如姐弟俩就很不相同。


姐姐刚入园的那两年是个慢热,敏感,胆小的孩子,但是她聪明,友善,是个小甜心,老师们对她的评价也是如此。


姐姐在这所幼儿园一呆就是4年,你可以想象,4年的时间,再慢热的孩子也该热透了。

她逐渐对环境有了安全感和掌控感,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而且我也一直积极的参与幼儿园里的各种活动,这个过程中她的独立,自信与胆量在一点点的增长。


上个月姐姐入K了(算是正式进入公立小学系统),第一天上学,她朝我们挥挥手,然后头也没回的就走上了校车,上学以来她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都开心的不得了。


如果Mia2岁班的老师看到现在的她,说不定都不敢相信这是当年那个安静慢热唯唯诺诺的小姑娘。


弟弟又是怎么样呢?在很长时间里他也不是个在学校话多的孩子,但他并不害羞,也不胆小,他是一个很酷的小孩,搭不搭理你全凭心情。


他3岁班的老师跟我说过,他可有个性了,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对老师有时也是酷酷的,不那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其他孩子都在扎推做着一件事情,他还照样玩自己的,你想和我一起玩?好呀!你不想玩?随意!


不过他最近却开始变成小话痨了,不只是在学校里,平常带他出门碰到谁都能叽里咕噜的说上一通话,已经有点不像那个酷酷的小孩了。


可见不只是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成长也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认知也得时刻跟上孩子的变化才行。


在幼儿园里老师很难为某个孩子量身定做的去设计课程和活动,但起码可以做到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保证每天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并且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




3.
在家早教和去幼儿园
有什么不一样?


因为我自己是全职妈妈,其实老师在幼儿园里带孩子们做的很多活动我都有时间和精力在家里实现,我一直认同的也是,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但我仍然觉得幼儿园里的学习有着其不可取代的地方。


Erika Christakis在《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 : What Young Children Really Need From Grownups》一书中提到:Early learning is fundamentally social in nature.  意思是,一切的早期学习本质上都是基于社交的。

我稍微想一想,觉得这句话特别有道理。


婴儿时期我们学会翻身,学会坐,学会爬,学会走,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想去更远的地方,想看更大的世界,我们会哭会笑,还会咿呀学语,这些就更不用说,因为我们有与他人沟通的本能需求,这也是生存的需求。


其实幼儿时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比如弟弟在3岁班的时候开始学习字母,ABCD这些字母一开始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即使能倒背如流又如何?


但是当他高兴的跟我说,I for Ian,这是我的字母,G for George,这是George的字母,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时字母表里的每个字母就有意义了。


同样的,知道1月,2月,3月这些词汇本身对他们来说又可以做什么用?但是当他了解到1月是好朋友Luke的生日,2月是我的生日,12月是圣诞节学校放假圣诞老人要来送礼物,这就不一样了。


而且,别小看一群3,4岁的孩子,如果有成人的引导,他们也能像模像样的就某一个话题来一场圆桌讨论,各自贡献出自己有趣的想法和点子。


Early learning is fundamentally social in nature.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social只能来源于学校这一种渠道。



关于社交情感发展这个话题还有太多可以说的地方,篇幅有限,今天就分享这些了,其他想说的话我留到“幼儿园学习系列”的最后两篇文章中说吧,我会用这最后两篇聊一聊如何评价一个幼儿园老师是不是好老师,还有在美国教育专家的眼中,现在的早期教育有哪些不足?


错过了之前文章的朋友可以补一补功课:



 

By 超雄 

2019.9 克利夫兰


「超雄:坐标克利夫兰,2年+线下双语音乐早教经验,组织过上百场音乐早教活动,育有两个混血宝宝,姐姐Mia(5岁)是个小甜心,弟弟Ian(3岁)是个淘气包和段子手,这里有亲子生活,文化观察和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近期文章

双语双文化,真的只要生活在国际家庭里就能自然习得吗?

我们做过这些让孩子惊呼的科学游戏,场面壮观,培养动手与科学思维没话说

为了第一天入学(幼升小),这个暑假我们都准备了些什么?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后台「回复」“手工”,查看简单好玩的亲子手工集锦

后台「回复」“英文儿歌”,看经典英文儿歌弹唱视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