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复【真言】,抽取属于你的一条亲子关系箴言
最近一位国内好友推荐我看看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我在油管上找了找,第一次搜索时跳出了“芬兰”,“日本”,“印度”三个视频,当时已经有点晚了,只能先挑一个来看,我想了一会儿点开了印度篇。
芬兰所代表的北欧教育有着自由,平等,尊重,包容这些很鲜明的特点;在我们的近邻日本,教育也是它的一张名片,强调集体,意志力,规则,秩序,这些是提到日本教育时我脑子里闪过的词汇。
对于芬兰和日本,我不看片子大体上也能猜到一些内容,所以对于印度更加好奇,急切的想看看。
印度和中国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人口多,竞争大,在过去20年里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破坏,贫富悬殊等;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不同,文化,宗教,习俗风化... 总之说到印度,多少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吧。
我在留学的时候也认识了不少印度同学,他们给我的印象确实像纪录片里最后那位教授说的,印度人敢于表达自己,有自信,做什么事情往往先干起来再说。
看完这部短片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印度朋友,他有微信,虽然看不懂中文,但是如果我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姐弟俩的照片琐事,他常常也会留言点赞。毕业后有一次回克利夫兰他还特意来我家坐了坐,跟孩子们玩了一会儿。
他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过自己很喜欢小孩,就是还没寻觅到那位心仪的姑娘!
我顺手把纪录片的链接发给了他,我说我看到一部聊印度教育的片子,你有时间看看。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他的一条长微信,讲了他对这部短片的几点想法。
我一边帮大家梳理这集纪录片,一边聊聊我的印度朋友的看法吧。
纪录片一开始提到的是印度教育中的“思辨”特色,镜头对准了西孟加大学的法律课堂,我们看到了法学教授和学生在课堂上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复仇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和辩论。
片子中的印度学生提到,在任何一所好的大学,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和挑战老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一个老师被挑战时,这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教授也强调了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互相提问的重要性,学校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关于这一段,我的朋友对我说,重视思辨的老师也是有的,但是有一点需要了解的是,这可能更多的出现在哲学,文学,法学,历史等这些领域的课堂上,然而在印度,大部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并不是学习这些,学习科学,工程和医学的学生要多得多,在这些领域里,师生之间虽然会有对话,但是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还是主导。
他的评论该是比较中肯,因为他自己就是在印度接受的高等教育(工程)。但是我还是要承认在我认识的印度朋友中,大部人, 不是一两个,给我的感觉都是“能说会道”。
就像片子中讲述的一样,虽然他们不见得有多么深刻的观点,甚至有时候都没有清晰的逻辑,但是他们愿意表达也敢说,这是印度人在美国取得比其他族裔更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让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我的朋友一方面告诉我纪录片中的思辨课堂只是少数,你可别觉得这就是印度教育的精髓,另一方面我却从他的评论中分明看到了有条有理,逻辑清楚的论述,好像他就站在对面跟我谈论一般。
我想在科学工程这些课的课堂上也许的确没有那么多辩论,但是在印度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里,他们的意识中至少是不排斥争论的,人们从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去听别人的想法。
当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肯定还是跟一个族群从小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环境有关,印度的教育理念肯定是更接近西方,而且在敢说好辩会吹泡泡方面,一些印度人似乎比美国人还有过之无不及。
虽然说现代社会的行业分工已经精细到了极致,所谓的短板理论对个人和公司的发展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上,短板的地方让其他人去做。
但是如果这块短板是“演说阐述表达沟通”,虽然也可以让别人去做,只是功劳也就让别人去领啰!
我觉得在商业社会里,演说表达能力是一种基本素质,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成为演说家或者主持人,但是需要你讲的时候你还得要把1234讲清楚。就像开车,不是大家都要去F1方程式,可是驾照是要有的。
我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里,学校教育中对这一块的培养几乎是空白,好在现在重视起来了。
离开了西孟加拉大学,镜头又带我们来到了卡拉卡提村的“云中学校”,这是一位教授在这个偏远贫穷的印度村落里的教育创新尝试,他在村子里安装电脑,想通过互联网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也连接起他们与外面的世界。
一说到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深刻改变和影响,我自然的就会想起可汗学院,它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还是孟加拉裔与印度裔的混血。如今的可汗学院已经拥有了覆盖多种语言和各个学科的视频教学课程。
因为萨尔曼·可汗坚持对所有人免费开放网络课程,还没有广告,他也错过了坐拥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身家的机会,不过他一点也不遗憾,他就是要免费,要让发展中国家,甚至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看到这些视频。
我的朋友也说到,仅仅十年前,印度的学校里还看不到一台电脑,但是现在几乎所有城市和小镇上的学校里都有电脑和网络。
而且他还提到一点,印度是对移动端数据流量收费最低的国家,大部分人都消费的起,包括学生和收入不高的人群。
印度的IT产业是他们的一张名片,他们每年要向美国输送大量的IT人才。我想在过去的这十年,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印度民间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肯定也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这跟中国的情况很像。
面对越来越悬殊的贫富差距和教育资源分配,也许一根网线真的可以给很多人打开一扇窗,带去更多的可能和希望?
这之后我的朋友将话题跳到了纪录片中关于女性权益的那部分。片子中讲述了位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的一对插画师夫妇通过创作科普绘本向印度民众普及月经知识的事情。
我的朋友很无奈的跟我说,在印度,人们基本上都不知道月经是什么。我对着这句话看了好几遍,确定他说的是“There are hardly any awareness of menstruation”,这里用的时态是现在时,程度是“hardly any”,就是几乎没有的意思,这还是着实让我惊讶了一把。
他还特别说明了一句,很多印度寺庙是禁止女性进入的,还有一些也会禁止女性在生理期内进入。
既然讲到了两性平等这个话题,我的朋友还给了我一组对比数据,他说,10-15年前有40%的印度女性是工作的,而现在,印度更加富裕了,却只有26%的女性在工作。这也许说明了近年来印度在提高女性权益与社会地位方面的努力成果都流到了社会上层的女性手里,而在那些贫穷的地方,也恰恰是性别歧视最普遍和严重的地方,女性的地位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可能倒退了。
仅凭这两个数据是不是能得出上面的结论我不得而知,但这肯定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至于男女平权,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哪怕在全世界女性地位最高的国家美国,也谈不上完全的平权,比如男女员工同工不同酬的例子就有过。那么对于那些生活在最偏远落后地区的女性,她们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朋友的眼中,印度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他乡的童年印度这一集,我的朋友说整体上是拍的不错的,但是他觉得这并不能代表印度的教育,最多只能代表10%,其余90%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都没有覆盖到。
他因为听不懂纪录片里的中文旁白,所以有这样的评价我并不意外。我想周轶君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去寻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教育里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这10%也许不能代表印度教育,却有许多能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在里面。她自己也说了,印度是混乱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印度的教育并不是做为一个整体令人称道,但是总有个体在努力,在改变。这是周轶君想要去拍的东西。
而且,印度和其他短片中讲到的芬兰,日本,英国,以色列都不同,印度不论从人口,经济和地域上来说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情况本来就是复杂的,国土面积内的差异也很大。就像我们说中国,海淀的家长,魔都的贵族学校,二三线城市的公立学校,山沟沟里的穷孩子,你觉得哪个才能代表中国教育?可能哪个都能代表,又哪个都不能代表。
所以我既认可我朋友的评价,也非常喜欢周轶君关于印度的这一集片子。
他说,那是因为我到过印度的很多地方,我在印度东部的小镇上长大,上大学去了印度南部,在印度西部和北部都工作过,我也去贫民窟的学校里做过志愿者,走的地方多了,自然了解一点。
我又问起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我还在原来的公司工作,也自己创业了,我开了两家冰激凌茶点店。
我很惊喜,跟他说没想到一阵子没联系你搞了这么多事情,你是怎么想起开冰激凌店的?
他说,我去了趟泰国,看到了这种很有特色的冰激凌卷和茶饮,就想在在加州也开一家。现在第二家马上要开业,正在物色第三家的位置。
他说起来很轻松,但是在加州开一家冰激凌店可不是在路边或者天桥下摆个小摊儿那样简单,成立公司(以工作签证的身份),拉合伙人,找投资,选址,装修,请人,开业...... 哪个不是千头万绪?
我说,你一边全职工作,一边全职创业照样有条不紊,看来我全职带娃真不应该抱怨什么了。
他一边工作一边创业,说不忙的晕头转向是不可能的。做为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我晚上给他发去一个关于印度教育的片子让他看看,差不多50分钟的内容,第二天一早我打开手机就看到了他条理分明的回复。
从他的回复与聊天中,我也了解到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与阅历,看到他知识涉猎的广度。
至于他创业的那一段自然很感染年轻人,实干派,有冲劲儿。
说起印度人在美国的成功,我们总会说人家能吹,会讲大话,或者印度人抱团等等,难道人家就只是能说吗?
起码在我的朋友身上,我看到了他的工作效率,执行力,闯劲儿,生活经历,知识面等等,平心而论,我们很多留学生,包括我自己,未必比得上。
By 超雄
2019.10 克利夫兰
「超雄:坐标克利夫兰,2年+线下双语音乐早教经验,组织过上百场音乐早教活动,有两个混血宝宝,姐姐Mia(5岁)是个小甜心,弟弟Ian(4岁)是个淘气包和段子手,这里有亲子生活,文化观察和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近期文章
早教启蒙千万种,真正开启孩子心智之门的金钥匙是这一把
给自己挖了个60人的生日派对大坑,我是怎么填坑的?
美国幼儿园4年傻玩学到了什么?最重要一篇:社交情感篇。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后台「回复」“手工”,查看简单好玩的亲子手工集锦
后台「回复」“英文儿歌”,看经典英文儿歌弹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