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复【真言】,抽取属于你的一条亲子关系箴言
一位小学二年级的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有一次额外的室内课间休息时间,不过有一个小要求,就是这次课间休息你们不能玩任何的“东西”,教室里的任何玩具,教具,文具都不行,你们只能用自己的心,脑子和身体去玩。
休息时间到了,一开始孩子们觉得很尴尬,在教室里瞎转悠,啥也不让玩,这可怎么办?
慢慢的,有一些孩子开始聚集在一起聊天,玩问答游戏;有人玩起了各式各样的拍手游戏,或者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转起来;有的孩子在教其他人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还有的人去了不同的小组玩 ...... 没过多久,教室里就充满了交谈声和欢笑声。
课间休息结束了,老师问大家感受如何,这时孩子们一个个惊讶的发现,原来没有任何玩具和道具也可以玩的这么带劲,似乎还更好玩了?
这个故事很打动我,我能想象出一群7岁孩子一起玩一起闹的样子,甚至还能透过文字听到他们的笑声。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们一开始的尴尬会变成后面的带劲?我想,当孩子们被迫摒弃物质,什么都不能玩时,他们之间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所以,对孩子而言,那么多好玩又具教育意义的玩具有时何尝不成为了横在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壁垒?
这不仅适用于故事中提到的同龄孩子之间,用来反思亲子关系也很有意义。
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东西”上?比如挑玩具,买玩具,怎么花样玩玩具,反而忽视了我们与孩子之间该有的最基本的联结:聊天,大笑,打闹,拥抱,甚至是,哭泣。
细心的读者也许留意到我最近写了不少“去物质化”的育儿文章,比如“早教启蒙金钥匙”一文中我讲了怎么从日常对话中去启迪孩子的智慧,“我们人类的孩子,不能输给猴崽子”一文中我强调了孩子自发自主自由玩耍的重要性,稍早一些的文章中我写过怎么跟3,5岁的孩子聊天谈心。
更早的时候,我还分享过适合全家一起玩的零道具小游戏,正符合故事中那位老师提的要求。
姐姐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先吃点零食,跟我聊会儿天,然后我们玩点什么有趣的,不借助道具的那种,大家轮流提议,比如镜子游戏(两人面对面的站着,一个人当另一人的镜子,模仿其动作),简单的捉迷藏,或者大眼瞪小眼看哪个先笑场......
这段时间不长,却对彼此都很赋能。分开了一天,我和孩子需要互相表达爱意,重新建立起亲密感,这时那些用心,用脑,用身体去玩的游戏是最好的,任何“物质”都是累赘,会削弱彼此间情感和心灵联结的深度。
而且有了这份联结,后面陪写作业气到心梗的概率要低很多。
同样的,我观察姐弟俩平常相处,我发现那些最增进感情的时刻往往也跟玩具没什么关系,比如两个人一起淘气胡闹,坐在地上聊天,一起玩过家家等等。
物质丰盛是好事,但是物质世界的中心仍然是人。我们大可不必觉得孩子的玩具箱中总缺少一件玩具,如果真的缺少,那件玩具说不定是你。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每天都要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是:今天我和孩子拥抱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大笑了吗?今天我们互相表达爱了吗?今天我认真的听孩子讲话了吗?今天我真诚的和孩子聊天了吗?如果都做到了,这是很好的一天。
第二个故事是我从连岳老师的公众号里读到的一篇文章。
有一位读者朋友被财务问题困扰,家里几乎每个月都要靠信用卡周转才行,她向连岳老师请教开源节流方面的建议。她说家里每个月的开销除了孩子的玩具绘本不想省,车子的费用不能省,人情的支出没法省...... 其他的都已经能省则省了,但是靠两个人的工资还是很难撑到月底。
我看底下连老师的回复中有一句,给孩子买玩具绘本的钱怎么不能省呢?要省,而且还能省出不少来。可不是能省出不少吗?连岳老师是个明白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它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家长就不需要再被这句话绑架而恨不能把市面上的好东西都给孩子抱回来了。
也许很多朋友并没有入不敷出的困扰,但是给孩子买书买玩具也只要适合适量就好,less is more,这话说的是什么,看第一个故事就知道了。
因为早教行业的发展,因为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和焦虑,也因为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现在打着益智口号和教育理念的玩具产品多到你长着10只眼睛也看不过来,其中当然有真正的好东西,也有不少是忽悠你买回去,然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吧?
姐弟俩小的时候我自己也在买玩具方面踩过坑。首当其冲的就是声光电玩具,一按就响,一按就亮,一按就动的那些,后来自己虽然不买了,还是挡不住亲戚买朋友送 :(
还有就是各种跟着儿童影视作品来的产品,迪士尼公主,小狗汪汪队,精灵仙子...... 虽然在我看来是挡不住的商业气息,但也会因为孩子们嚷着要买而妥协,生日节日收到的礼物中还占据了半壁江山,对于这些东西,孩子们自然也是三分钟热度。
另外我在商场玩具区的货架上也看到过很多科学实验类的材料包,我觉着也可以谨慎着买。科学启蒙最好从孩子的兴趣,生活中的经历出发,然后顺着这条线去找相关的书籍和实验材料(很多材料家里都有),这样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没头没脑的买回一些搭配好的实验包一来不一定有意思,二来少了试错的过程。
以前我还给姐弟俩,尤其是姐姐买过不少假想类游戏的道具,后来发现利用率也不高。
比如说木质的小厨房和各种厨具,刚安装好的时候俩人也只是偶尔玩一玩,后来我带他们真刀真枪的下厨饭做饭以后,他们就更不稀罕玩假的了。所以手头不宽裕的话这笔钱绝对可以省,带孩子一起做饭就好了。
又比如大的原木娃娃屋,我们虽然没有,但是朋友跟我说孩子真正玩的时候不多,它更主要的功能是摆设。木头的好歹还能当个木头摆设,如果是塑料的,那连摆设功能都没有,花花绿绿的,过段时间看着都碍眼。
按道理说假想游戏对儿童的社交情感和心智发展是很重要的,每个孩子都会玩假想游戏,那为什么我买的那些假想道具往往中看不中用呢?我想玩具很多轮不上肯定是一个原因,如果只有一个娃娃屋那就天天玩了。
我也仔细观察过姐姐玩过家家时的情景,她虽然特别沉迷于假想游戏,但很多时候她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道具。
她扮老师哄幼儿园的孩子睡午觉,往地上摆几张纸,一张纸就是一个床位;她给小朋友读绘本,随意拿起一本书,往地上盘腿一坐就可以了;她玩超市买东西,我想这时候那些“食物”总该派上用场了吧,结果她在家里随便找个布袋子,再往里面塞进各种东西,书,帽子,甚至拖鞋...... 没有“食物”。
孩子喜不喜欢小厨房,娃娃屋,还有其他假想类道具,这肯定因人而异,但起码你可以更理性的看待这个看似不可能踩错的坑。
自然,也有一些东西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是确实值得入手的。
4. 开放性玩具。以搭建类游戏为代表,比如各种木质积木,乐高,磁力片,木质火车轨道等等。5. 社交情感类玩具。以娃娃和毛绒动物为代表,不用多,不用发光发声的。
书单和桌游我以前都分享过,开放性玩具我近期可以好好盘点一下,给大家年底的购物季一个参考。
这每一样都可以是一个大坑,我想可以从最简单经典的入手(比如一套木质积木,一盒基础款的乐高得宝),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慢慢添加。观察孩子,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很重要,因为这样你才会了解孩子,越了解孩子,买东西时踩坑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给孩子买尽天底下的好东西,孩子也不会因为少了某一样玩具而怎样怎样。如果家里已经有了很多玩具,你还在为玲琅满目的商品而挑花眼睛选择困难时,那么可能你之前花了不少冤枉钱,也有可能你需要跳回去再看看第一个故事。By 超雄
2019.11 克利夫兰
「超雄:坐标克利夫兰,2年+线下双语音乐早教经验,组织过上百场音乐早教活动,有两个混血宝宝,姐姐Mia(5岁)是个小甜心,弟弟Ian(4岁)是个淘气包和段子手,这里有亲子生活,文化观察和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文中提到的相关阅读
早教启蒙千万种,真正开启孩子心智之门的金钥匙是这个
人类的孩子,如果还没有猴崽子会玩,这是不是个问题?
想和3,5岁的孩子聊聊天谈谈心?正确的打开方式在这里
书单:这些年孩子们最喜欢的中文书就是这些,少而精,每一本都不吃灰
桌游:我们玩过这些真真烧脑的桌游拼图,大人智商都有点不够用
6个适合晚饭后到睡觉前全家一起玩的小游戏(零道具)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后台「回复」“手工”,查看简单好玩的亲子手工集锦
后台「回复」“英文儿歌”,看经典英文儿歌弹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