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言】王长林 | 禅宗文献字词札记·续札
编者按:王长林《禅宗文献字词札记》和《禅宗文献字词续札》分别刊载于《古汉语研究》2018年第1期和2021年第1期,公众号摘选两篇文章中4则(组)条目编辑推送,格式有改动,引用请参考原文。
五代静、筠编《祖堂集》卷一二《禾山和尚》:“汝见华林被沩山问:‘专甲唤作这个铜瓶,师叔唤作什摩?’华林云:‘我终不敢唤作木
要读懂这段公案,必须得知道两个“木
木
“木
(1)通身是,遍身是,头头显露。即不得,离不得,是甚矢(屎)橛。杨柳化竹枝,净瓶如木突。”(清超自等编《性空臻禅师语录》卷五《千佛观音》,J39/764b)(2)《守口如瓶》偈曰:“明明只在鼻孔下,动着无非是祸门。直下放教如木
例(1)“净瓶”“木突”异名实同,均指观音手中的木瓶。而例(2)题为“守口如瓶”,“直下放教如木
因谓众曰:“若有人道得一转语便去住沩山。”乃指净瓶问云:‘若唤作净瓶则触,若不唤作净瓶则背。”时华林为首座云:“不可唤作木
可见,百丈禅师的问题就是禅林惯用的“触背关”,不论答者是否唤作“净瓶”,都有不契。因此,华林别出心裁,换以“净瓶”的同义词“木
宋普济编《五灯会元》卷一二《浮山法远圆鉴禅师》:“若论此事,如两家着碁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X80/243c)
李旭(2013)认为“缀五”是“聚五”,是围棋的基本死活之一。一块棋被包围,其眼位是花朵形状的五个交叉点,又称“花聚五”(图1)5。“饶”与“绕”音近,“绕”有弯曲义,疑“饶三”为“曲三”。一块棋被包围,其眼位是弯曲形状的三个交叉点,称为“曲三”(图2),与“直三”(图3)相对。
旧解曰:“围棋者,令下手先下三着或五着,如
无著道忠总结道:“我为敌先下一子或数子,此谓饶。饶,多也,比敌子数,我子数多也,如太宗饶三子。又另敌先下一子或数子亦曰饶,如刘仲甫语。”此说可从,“饶”即“多”,“饶子”又称为“让子”或“授子”。一般由上手执白,下手执黑,黑方先放置数子之后,再由白方投子。让子的数目,依对弈双方棋力差距,一般可让二子到二十五子,而面对初学者甚至可以让三十六子。“缀五”之“缀”即连缀,让黑方连缀五子,“饶三”即让三子,总之“缀五饶三”即谓让对手五子或三子。五子一般放在四角星位和天元,三子放在对角星位和天元6,如图4、图5,所以旧解所绘制的图案大体无误,值得相信。
明沈孟柈述《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卷一:“提点大笑曰:‘佳作!’奶子托三碗点剁酒至,济公吃了一碗曰:‘不济事。’行首曰:‘我不吃,你都吃了。’济公又吃一碗。奶子搬早饭来,二人吃了,济公曰:‘多谢多谢。’”(X69/604b)
要弄清“点剁酒”之义,须先考证“点剁”的确切含义,该词在近代白话文献中偶见,如明书林杨闽斋刊本《西游记》第十三回:“那伯钦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香獐肉、蟒蛇肉、狐狸肉、兔肉,点剁鹿肉干巴,满盘满碗的,陪着三藏吃斋。”“点剁鹿肉干巴”指将鹿肉干切碎,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2011:264-265)“点剁”条释为“剁成碎块”,大意不差,但语素“点”的意义并未落实8,“点剁”的理据也有待探究。按:“点”其实是“㓠”的假借字,二字同属《广韵》“忝”(他玷切)小韵,读音相同,故可通借。“㓠”本指玉器上的缺点,《说文·刀部》:“㓠,缺也。《诗》曰:‘白珪之㓠。’”段注:“《大雅·抑》诗‘白圭之玷’毛曰:‘玷,缺也。’笺云:‘玉之缺,尚可磨鑢而平。’按:㓠、玷,古今字。”后引申出“刀缺”义,《集韵·忝韵》:“㓠,刀缺。”宋元以来,又产生出“砍斫;斫碎”之义,辞书收释,如《广韵·忝韵》:“㓠,斫也。”《集韵·忝韵》:“㓠,刀缺,一曰斫也。”《龙龛手鉴·刀部》:“㓠,音点,斫也。”《广社·十八南》:“㓠、砍、斫、断、剁、斩”,诸字义同。文献也不乏用例,如:
(3)□解了猪羊,汤烹了蟹蛤,刀㓠了鱼鳖,火炙了鸡鹅,更有那卖丝的娘子焯蚕蛾,贩皮的商贾搜狐貉。(顺治南湖香书堂刻坦庵词曲本明徐石麒《坦庵乐府黍香集·骏马嘶》)(4)素臣乘乱持刀耸身直上,迎头者俱被㓠杀,尸倒血飞。(光绪7年刊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十九回)(5)章嘉善,家极贫,母伋氏病痨瘵。善昼夜服侍,数年不倦。一日母忽思肉饼,善割股暗拌㓠肉以进,母食大喜,后病渐愈。(光绪27年刊清朱大绅修、高照纂《直隶和州志》卷二五《选举志》)
既辨识出“点”的本字,便不难看出,“㓠剁”实为同义并行复合词。“点剁”的理据已明,那“点剁酒”的词义也就迎刃而解。我们认为“点剁酒”就是指伴有切碎的肉食(尤指生肉)的酒水,为民间的饮食习俗,早见于宋元医籍文献,如:
(6)右取田螺肉一二十个,作㓠剁酒服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五“螺肉酒治如前9”条)(7)东阳王仲延遇诸途来吿曰:“我每日食物必屈曲,自鬲而下且硬涩,作微痛,它无所苦,此何病?”……予又曰:“汝去腊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早饮点剁酒两三盏逼寒气。”为制一方:“用韭汁半银盏,冷饮细呷之,尽韭叶半斤而病安。”(明东垣十书本元朱震亨《格致余论·治病必求其本论》)
例(6)“螺肉酒”即用酒冲服螺肉,也被称为“㓠剁酒”,从例(7)对答中可以看出“点剁酒”具有逼寒气的功用。这种食生饮酒的饮食习俗,与云南地区曾流行的“剁生”和“剁生酒”相似,明郑颙修、陈文纂《重修云南图经志》(明景泰6年刻本)卷一《风俗》“贵食生”:“土人凡嫁娶燕会,必用诸品生肉细剁,名曰‘剁生’。和蒜泥食之,以此为贵。”清史梦兰《尔尔书屋诗草》(清光緖元年止园刻本)卷七“滇”:“滇俗以六月二十四日为星回节,街然松炬,村落以炬插田间。比户剁生酒,夷汉同之。”“比户剁生酒”即挨家挨户剁生饮酒,体现出民间食以生为贵的饮食观念。“㓠剁酒”另有文献异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菜部·韭》下云:“一人腊月饮刮剁酒三盃,自后食必屈曲,下膈硬濇微痛。”“刮”系“㓠”之讹,祖本“金陵本”正作“㓠”,而商务印书馆整理本(第5册)(1930:41)、刘衡如点校本(1978:1577)、王育杰整理本(1999:1408)均未校改、注释,或不明词义所致。又,前引卍续藏本《济颠道济禅师语录》“剁”字出校勘记云“剁,一作冻”,笔者另检明冯梦龙《三教偶拈三集·济颠罗汉浄慈寺显圣记》(明天启刊本)和清天花藏主人《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清宝仁堂刊本)第七回也均作“点冻酒”,或为卍续藏校勘记所本。“点剁酒”为何被另写作“点冻酒”呢?“剁”与“冻”字形迥异,当不会讹混,我们怀疑是语音演变所致。从该词出现的文献地域来看,释道济、冯梦龙和天花藏主人10均有北部吴语的方言背景,也即是说,将“剁”读作“冻”很可能是北部吴语的音变现象。“剁”《广韵》都唾切,是果摄合口一等字,郑伟(2009)考证北部吴语果摄的主体层与模韵[-u]合流,但如“朵”等字在北部吴语区的嘉兴、平湖等多地尚停留在宋元时期[-o]韵的阶段,是扩散音变的“剩余形式”。而[-o]作为后高圆唇元音,发音时“气流容易从鼻腔逸出,从而引发鼻音韵尾增生。”(徐越2007:234)北部吴语区就不乏其例,例如“磨”平湖读[moŋ],“糯”长兴读[noŋ],“蓑”新昌读[soŋ](参徐越2007:233,郑伟2009)。可见,在北部吴语中端组果摄的“剁”完全可能读成通摄的“冻”,其音变路径可示为[to]>[toŋ]。此外,还有一种因素,即“连音变读”也可以诱发这一演变。俞敏(1948/1999:343-362)将古汉语的“连音变读”现象分为四种典型,其中第二种是“两个或两组语音虽然分在两个音缀里,但是却因为这两个音缀的地位紧接着,所以其中一个或一组就蒙上了另外一个或一组的色彩……我们通常称为同化现象。”如“鼓捣”[kutǝu]一词北京方言读作[kutu],第二个音缀被第一个同化。李荣(1965/2014:107-109)将这种邻近读音相互影响的现象称为“连音变化”,并认为这是造成语音演变规律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点”《广韵》多忝切,为阳声忝韵,与阴声韵的“剁”相连,后者可能受前者同化而附加上鼻音韵尾,这可以看作该词语音演变的外部原因。当然,这一音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词语理据的丧失,因为三种版本均弃本字“㓠”而写作“点”,说明写手对该词同义复合的理据已不甚明了,而出于对语流中鼻音韵尾的如实记录,所以又写了一个记音字。
宋崇岳等编《密庵和尚语录》:“复举明招到招庆,有度上座问:‘罗山寻常道“诸方尽是麨饭,惟有罗山是白饭”,上座从罗山来,却展手云“白饭请些子”。’招打两掌。度云:‘将谓是白饭,元来只是麨饭。’招云:‘痴人棒打不死。’度至夜间,举似诸禅客次,招近前云:‘不审。’度云:‘今日便是这个上座下两掌。’有瑫11上座云:‘不用下掌,就里许作么生道?’招云:‘就里许也道道。’瑫无对。招云:‘是尔诸人一时缚作一束,倒卓向尿闼下。来日相见,珍重。’”(T47/964b)
明招德谦生卒年不详,嗣法罗山道闲,为晚唐五代僧人。明招到招庆道匡会下,与名叫度、瑫12的几位上座辩论后,出言不逊,声称要把诸人捆成一束“倒卓向尿闼下”,“尿闼”的词义费解。这是唐宋禅林广为人知的公案,金释志明《禅苑蒙求瑶林》拟题“罗山麨饭”。明招禅师的话多被后代禅师拈举,但用字或有不同,如宋正受编《嘉泰普灯录》卷二六《天童密庵杰禅师一则》、宋智沂编《痴绝道冲禅师语录》均作“尿跶”(X79/459a;X70/042c)。也有禅师暗引明招的骂语,如:
(8)直下踏着瞿昙未生时脚跟,摸着达磨未来时鼻孔,并将二老胡缚作一束,倒卓放尿塌下,岂不是挺特丈夫?(宋宗会等编《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卷三,X70/256a)(9)似这般汉,一埽埽就,一串穿却,倒卓向屎跶下,有什么罪过?(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卷五《懒庵需禅师语》,X68/472b)
“尿闼”与“尿跶”“尿塌”当属异形词,而与“屎跶”则为近义词,然三组异形词以何为正?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主张“闼”为正字,并引《正字通》:“凡士民所居,门内曰闼。”(B19/58b)“闼”即门内,文献常见,古今辞书亦多有载录,但这并不能解释“尿闼”和“屎闼”的确切含义,需再寻线索。按:唐代佛典另有一则“尿闼”的用例,唐道宣《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不得洟唾厕四边板上及尿闼中。”(T45/873a)这是律师告诫新学僧侣不得向厕所的厕板和“尿闼”擤鼻涕、吐口水13,厕板与“尿闼”显然都是厕所内的器物。这条教诫在宋代天台宗遵式述、慧观重编的《天竺别集》卷下换了个说法:“不得涕唾厕壁四边板上及槽溜中。”(X57/48b)显而易见,“尿闼”义同“槽溜”。“槽溜”又作“溜槽”或“霤槽”,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是指导引液体下流的管槽14,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临江萧氏之祖,五代时仕于湖南,为将校,坐事当斩,与其妻亡命焉。王捕之甚急,将出境,会夜阻水,不能去,匿于人家霤槽中。”自注:“湘湖间谓霤为笕。”“霤槽”同“笕”,指导水的竹管。又清焦勋《火攻挈要》卷上《造炉化铜镕铸图说》介绍西洋冶铜技术时描述道:“俟铜汁化清如油如水,上起金花绿焰之际,将炉口、横口、溜槽等物扫净。将炉口铁塞敲进,引出铜汁来,繇渐放入模内,候满本模数寸之余,即将溜槽开窍,引铜别注平坦之地,结为薄片,以便后来用时可以任意敲击而取用也。”这里的“溜槽”又是导引铜汁的管道。所以,内典中的“尿闼”“屎闼”其实就是“尿槽”“屎槽”,“倒卓向尿闼下”同义的表达有“
(10)众中若有人,勇猛出来,劈屎口椎落牙齿,
诸例“屎坑(头)”与“尿闼”“屎闼”词义大体相同,是肮脏污秽之处,所以明招说要把诸人倒卓向“尿闼”下,是十分恶毒的咒骂,这与“呵佛骂祖”的禅林风气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明招禅师的言辞在《祖堂集》中却被羼录在同门龙回和尚章15,作“是汝诸人,一时缚作一束,倒竖不净处”(B25/538b),可能是编者认为“尿闼”过于鄙俗,所以用了“不净处”这个比较婉晦的词。至此,“屎闼”的词义殆无疑义,但仍需要追问的是“闼”何来“槽”义?今考《集韵·曷韵》收“橽”字,释为“所以泄水也”,即用来排水的管槽。又明如巹《缁门警训》卷九《登厕规式》:“初蹲身时,先须倾少水在槽中。一则解旧粪臭气,[二]则新粪易下,不积槽中。”(T48/1092a)可见禅院用的是带“槽”的厕所,如厕需要用水冲刷,“橽”的词义正相契合。又称为“茅槽”或“筹槽”,宋宗赜《重雕补注禅苑清规》卷四:“净头之职,五更上灯,日出收茅筹,净布浸之,次刷洗茅槽,併叠扫地。”(X63/533c)“茅槽”在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引《禅苑清规》作“筹槽”(B19/285a)。“橽”当为唐宋俗语词,后世字书如《类篇》《字汇》《正字通》以及《汉语大字典》等虽也有收录16,但均未举例证,应该都是承自《集韵》。笔者初步考察文献也未见“橽”字实例17,但这个俗语词所幸被《集韵》记载,而唐宋佛典禅籍的“尿闼”诸例又是其鲜活的例证,可互为关照,通过该例也可以看出《集韵》在唐宋俗语溯源研究的巨大价值18。“橽”“跶”“闼”《集韵》同音他达切,属曷韵开口一等[at],而“塌”《集韵·盍韵》音托盍切,为盍韵开口一等[ap],二字入声韵尾有异,但例(8)无准师范禅师(1179-1249)的语录中可以假借19,从中可以看出南宋之际曷、盍二韵韵尾混同、读音合流的端倪。
附注:1 “
参考文献
白维国 2011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白维国,主编 2015 《近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 荣 1965/2014 《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第2期。收入李荣著《音韵存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时珍 1930 《本草纲目》,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 旭 2013 《禅录词语释义札记》,《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6辑,成都:巴蜀书社。
刘衡如,点校 1978 《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刘雪莲 2013 《天花藏主人为嘉兴秀水张匀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期。
钱超尘,董连荣 1999 《<本草纲目>详译》,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长林 2019 《禅录“屡生”平议——兼谈俗语词溯源对古代语文辞书之利用》,《语言研究》第3期。
王闰吉 2012 《<祖堂集>语言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育杰,整理 1999 《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谢裕国 2007 《围棋让子指南——从九子到二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俞 敏 1948/1999 《古汉语里面的连音变读(Sandhi)现象》,《燕京学报》第35期。收入《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曾 良 2001 《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曾 良 2017 《明清小说俗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 伟 2009 《吴语太湖片果摄的演化模式与历史层次》,《语言科学》第4期。
[日]无著道忠 1991 《五家正宗赞助桀》,京都:禅文化研究所。
[日]无著道忠 1991 《五家正宗赞助桀》,京都:禅文化研究所。
往期精彩回顾
▼俗语言 | 张涌泉:数词“百”大写作“伯”发覆【民俗与人类学】徐新建|侗乡歌会:沿河走寨“吃相思”(下)
尚永琪 | 中古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和传说
扫码关注
中国俗文化研究
组稿编辑 | 李 菲
审稿编辑 | 尹 赋
值班编辑 | 何宇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