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小盾 | 論中國早期經典的形成
王小盾,温州大学资深教授,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在扬州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任教。从事中国文学史、音乐史、敦煌学、东亚汉文献、早期艺术与符号等方面研究。提要:中國早期經典的形成條件是作爲公衆集會的儀式和作爲典範知識之載體的教育。分佈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結構要素相近的彩陶圖案,提示了某種範本的存在,也提示了經典的起源。現有資料表明,《易》、《書》、《詩》都經歷了由儀式文本(巫師文本)到意義文本(政事文本)再到德教文本(經典)的過渡,由“贊治”、“造士”兩大需要推動而逐步形成。這一過程也表現為對檔案文書、普通典籍加以選擇的過程,貫穿於其中的選擇標準正是對“德”和通識的重視。與之相對,是由“史”所代表的依靠世俗知識和工藝技術建構的價值系統。所謂“文勝質則史”、“數而不達於德爲史”,以及後來的“道”與“器”之分、“六藝”與“諸子”之分,其實是上古經典觀念的表現。“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因而流傳久遠的作品。一般來說,同兩個事物有較密切的關聯:一是教育,因為對典範的要求是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二是書寫,因為典範作品因傳播需要而通常擁有書本形式。正因為這樣,中國古代經典有兩大標志:其一名為“經”,字有“糸”旁,意為把竹簡編連起來的文本;1其二有傳注,也就是擁有對典範的傳授和解說。2如果從廣義上理解“書寫”,那麽,經典産生的條件或可以推至三代以前。據孔安國《古文尚書序》,伏羲、神農、黄帝時代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時代,已經有了圖書,前者“謂之《三墳》”,後者“謂之《五典》”。另外有記八卦之義的書,名叫《八索》;有記九州物産的書,名叫《九丘》。3這一說法看起來閎大不經,但依照以下三方面資料,卻是可以理解的。第一方面是上古彩陶資料。我們曾爲中國彩陶紋飾編製數據庫,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紋飾既有比較固定的主題,也有比較固定的符號方式和結構方式。研究表明,其時代早至距今7800年前,其數量多至“數以萬計”,雖然以黃河流域和長江中游地區爲中心,但分佈地域幾乎覆蓋整個中國。最流行的紋飾有鳥紋、太陽紋、人面魚紋、各種植物紋,以及多種意象化的符號,各地皆如此。4這意味着,在與三皇五帝傳說相對應的時代,各地區的中國人已經用具有某種規約性的符號方式來書寫豐富的思想了5。而且,據我們的研究,這種書寫有模本,有通用的體式,有廣泛傳播的渠道;從內容角度看,已經建立了一個大族群的集體社會意識。第二方面是《漢書•藝文志》關於五帝圖書的記錄。《漢志》方技略著錄《宓戲雜子道》、《神農雜子技道》、《帝内經》等書,諸子略著錄《神農》、《黃帝四經》、《黃帝銘》等書,兵書略著錄《神農兵法》、《黃帝》等書,數術略著錄《神農敎田相土耕種》、《黃帝雜子氣》、《顓頊五星曆》等書。6這些書主體上可概括為技法之書,聯繫於族群的生存經驗,和六經的內容不甚相同;但他必也有通過傳說而保留下來的歷史底层,說明古人很早就有記錄知識和技術的手段,自然也有記錄社會秩序及相關價值的手段。第三方面是《周禮》所記“瞽矇”、“誦訓”、“訓方氏”、“撢人”、“土訓”等官職。《周禮》說:這些職官所司分別是“諷誦詩世奠繫”、“道方志”、“誦四方之傳道”、“誦王志,道國之政事”和“道地圖”,據鄭玄注,“道方志”是“說四方所識久遠之事”,“傳道”是“世世所傳說往古之事”。7可見古有一種記錄傳統,世世相傳,以傳說者爲圖書載體。除此之外,《左傳·昭公十二年》已有“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說。8經研究,這種“以數(三、五、八、九等)爲紀”的表述方式,“是口傳文獻的特徵”,源自上古祝史之官“數典”的傳統。9由此看來,《周禮•春官》記載外史之責,說他“掌三皇五帝之書”10;《禮記•禮运》記孔子之言,說“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11;《莊子·天運》記老子之語,說“六經”是“先王之陳跡”12;韋昭注《國語•楚語》“敎之訓典”,云“《訓典》五帝之書”13;司馬遷著《五帝本紀》,說《五帝德》、《帝繫姓》等書“所表見皆不虛”,古記錄“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14這些話都不宜輕易否定。他們至少說明,从周代到漢代,人們都认為,五帝以來已經産生了以“故志”、“訓典”爲名的歷史與文化的記錄。這種記錄是“六經”的淵源。他在形式上未必同於後世之“書”,而可能采用特殊的載體——比如像半坡人、廟底溝人、馬家窑人那樣以陶畫爲載體,或者像古印度佛經“結集”那樣以誦說羅漢爲載體——但就其功能而言則無疑是“圖書”。建立以上認識,有助於討論中國早期經典的形成,亦即討論以下問題:在具備記錄條件的基礎上,《易》、《詩》、《書》、《禮》、《樂》、《春秋》等經典作品是經由哪些途徑而形成的?在其形成過程中,又有哪些規律性現象?以下擬以三部內容較無爭議的早期經典爲例,進行討論。一、《易》按照古文經學家的看法,《易》是“六經”的第一部,“五常之道相須而備,
202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