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入“空”、通脑通脊的调息法及其注意事项(实用、方便、高效)
请您闭目、静心、组场。 读书明理是意识混化,是与气场、与老师的信息混化。 混化祛病、安心、长功! |
1993年庞老师讲调息法后,我练出体会的是“一法多效”——有定心入空、通腦、通脊及通脊中的调息法。
练习了一周感觉精神集中了起来;一个月背部松了很多,顽疾也好了起来;半年后人有空的感觉,一年后脊中穴前面气窍开了。
现把《智能气功科学讲义》120-121页原文及老师讲解一起摘录如下:
明師講解: 此法不同于一般的呼吸运动。一般的呼吸运动,吸气时向下走,呼气时上来。吸气时气先往上而后向下,呼气时先上而后下行回来。
风即气的意思,一吸气气往上冲,不是用膈膜下降产生呼吸运动,而是意念带着走。从现代医学讲,吸气时气通过鼻腔上之筛板,刺激筛板上之筛孔,通过压力的传递刺激脑,脑脊液发生变化,顺第三、四脑室下至脊髓的中,再往下传递至脊中,此处于腹部相当太阳神经丛,使身体内部发生变化。这也是古人较好的调息方法。可意守山根穴。
此调息法不是从中脘里面走,而是从正对第11胸椎(脊中穴)椎骨前面的这个空腔走的。这个位置相当于腹主动脉、静脉和乳糜管处,这儿还有腹腔神经丛,是个很重要的位置。注意别守在脊柱上,那太靠后了。
此调息法是一吸气,意念到鼻根,再到印堂,从印堂里面想进去。有的传统功法说是一吸气到巅顶到百会,这么下去到脊中,停一停,呼气时再回来。
本来一般吸气往下走,而练这个功法,是先守山根,安安静静一点杂念都没有了,再一吸气进去先向上升而后降,走到脊中,一呼气返回。这是个古法,有的说“退藏于密”就是这个功法。
庞师经过考察认为,实际不是一吸气往上到巅顶,而是一吸气到了鼻根。守着鼻根使精神集中,气就充足了,内外气好通了。练功意念真能这么走,效果是很好的。
练此法注意鼻柱才能更好地起作用,因为鼻柱下边连着人中,后面连着筛板的位置。从胚胎发生学上是这么连着的,气场也是连着的。这也是要你集中精神。咱们(開始)不搞调息法,你能精神集中就够了。
感悟:此法不仅让我脑及脊柱的气通了,特别是练习此法后“精神集中”了。自从第一次感觉到脊中穴前面松开、透开、舒展开后,体内的气变细、变匀了,多次感受到脊柱内恍恍惚惚、空了,对于后来的长功帮助很大。
二、调息注意事项
调息不象意守那么难于掌握,但不少练功者却因调息不当而出了偏差,引起胸闷、气短、胃满、胁痛等不良症状。怎样才能避免调息出偏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强求呼吸的深长匀细。练气功要求做到呼吸的匀、细、深、长。
匀,是指呼吸之气出入均匀(匀速),不要忽快忽慢;
细,是指气出入细微,功夫达到一定深度时,在鼻孔前放一根鹅毛,呼吸时都不会动;
深,指呼吸之气深达下焦,不限于肺部。中医说:“吸入心与肺,呼出肝与肾。”就是说气要纳之于肾;
长,指呼吸时间长。
2.调息时意念应集中于气息之出入上,不要注意呼吸的动作。因为意守气息是意与气(这里是指呼吸之气)合,呼吸器官随气机自然运动,符合以意帅气,以气动形的固有规律,不会出毛病。
若意守呼吸运动,是意与形合,呼吸之气机容易为形所迫,而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引起腹胀、嗳气等弊端。
3. 练功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功法应选择不同的呼吸方式。例如:练静养功时,宜选择口鼻呼吸;练武功在通关阶段宜选择喉呼吸,如此等等。对初学者来说,若无良师指导,还是用自然呼吸为好。
所谓自然呼吸,就是不管呼吸,像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注意呼吸那样,才是真正的自然呼吸。
可是初练功的人,总想到呼吸而忘不掉,因调息而出偏差者尤其如此。这时最好先练一段动功,待有基础再练静功,自然就顺理成章了。(选自《智能气功科学 讲义》131页)
请闭目养神,想想大气场,静心体会下“呼吸法”…… 在气功态下给自己和家人加个好的信息。
祝您长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