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特区精神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2022-07-09

1921-2021


象征特区精神的“拓荒牛”雕塑

上世纪80年代,深圳蛇口工业区

2020年,深圳蛇口城市风貌


精神解码

特区精神映射一个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序幕。如同春雷唤醒大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书写国家繁荣发展的新篇章。一个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诞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全国人大决定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东方风来满眼春。

从蛇口“开山炮”的历史巨响,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从推动劳动用工改革,到创建证券交易所;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时代呼声……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们,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港小镇,凭借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精彩的起笔、最生动的样本。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40年的发展,经济特区不仅收获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站在新起点上,保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经济特区正在努力续写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





精神寻访

创新,闪耀最夺目的光芒


一头健壮的牛,头抵向地面,四脚用力后蹬,拉着身后一段腐朽的树根,奋力向前。不少从外地来深圳的游客,都会站在一尊名为“拓荒牛”的雕塑前,拍下一张张纪念照。

自1984年起,这头“牛”就屹立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如它所象征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精神,深深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之中,牵引着这座城市创造了历史。


特区的每一步,都是“闯”的经历

短短40年,弹指一挥间,特区始终走在社会变革的最前沿,以“排头兵”的身份为中国经济发展蹚路,打拼出一片新天地。40年间,深圳创造了GDP总量1万多倍的增长奇迹,用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经济特区的价值。

时间回溯到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言犹在耳。

对于这段历史,天津大学“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讲师团”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兰英多次向学生们讲起,“40年前,翻开任何一本字典,根本找不到‘经济特区’这样的字眼。包括深圳在内的经济特区,无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跨出的每一步,都要‘摸着石头过河’,都经过了一番‘闯’的经历。”

孙兰英认为,40多年来,经济特区干部群众始终坚守特区“改革的尖兵、破冰的勇士”这一定位,而特区精神中的“敢闯敢试”,首先体现在敢于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孙兰英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理念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对于当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震动。而当深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之时,有些人又开始质疑是姓资还是姓社。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这些价值观念的突破成为深圳敢闯敢试的内在驱动力,也成为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行动遵循。

天津大学校长助理、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中方主任肖松山同为天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讲师团的一员,他对特区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

“特区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敢为天下先’,并形成长效机制或制度化,比如深圳建设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第一个打破‘大锅饭’、率先取消粮油食品凭票供应制度,这些无一不体现了特区的首创精神。在国家宪法不允许出租或转让土地的背景下,深圳于1987年敲响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槌’,这一举动最终得到了国家支持,以根本大法修改的形式肯定了深圳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肖松山说。

据有关资料显示,40年来,深圳跳出因循守旧的“死胡同”,创造了1000多项发展经验;汕头创造70多项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先后出台了4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特区的每一项改革都在全国引起阵阵回响,每一次突破都把市场经济的活力注入了正在转型的体制机制之中。


特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成就了无数人的梦想

《财富》杂志公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2021年,深圳共有8家企业入围,排名与去年相比,均有明显上升。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多为本土民营企业,且连续多年为榜单上的常客。从这些龙头企业里,不难窥见深圳的城市沃土、产业优势及发展奥秘。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1周年,肖松山在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给学生们做特区精神的宣讲,他和学生们分享了“比亚迪如何化危为机”“华为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温氏集团的互联网养猪思维”等故事。“在深圳常会听到‘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很多企业在创业之初,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路打拼成为行业里的龙头。可以说40年来,特区写就了无数怀揣梦想的故事。为什么深圳会有这样的故事?”肖松山认为,深圳有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基因,那就是永远都在领潮流之先,永远都在改革创新,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生机勃勃、能够自我进化完善的‘生态’,就像热带雨林一样。”

佟晶,生活、工作在深圳的天津人,深圳前海大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在深圳20年,她深感特区精神已经镌刻在这座城市每个人的心里。佟晶说:“深圳人的‘敢’和‘干’,深深感染着我,也推动着我不断挑战自己的新高度。”

2000年大学毕业后,佟晶入职深圳发展银行。短短3年,就成为总行某项目的负责人。“这在很多人看来很不可思议,可是在特区,这太正常了!在这里,资历和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机会只给真正具备能力的人。”

2010年,佟晶来到了广东南粤银行,成为一个新建部门的负责人。那时候,整个部门只有一个空架子,没有产品、没有制度、更没有人,她是彻彻底底的“光杆司令”。“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故事,在我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手创建一个新的部门,没有回头路可走,一个字,就是──干!”选办公场地、搞装修、布网络、招人才,一切从零开始,短短两个月,新部门投入运营,她用入职以来所有的晚餐和周末时间,谈来了70多名“精兵强将”,3个月的时候,首笔贷款出账,仅仅一年半,贷款发放总额达到了20亿元。

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圳掀起新的浪潮,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一系列有利于双创的载体平台建设,吸引着海内外创业者。

佟晶放弃银行的百万元年薪,辞职与另外5名同行一起创办大数金融。“除了十几页PPT,就是一颗满怀热情的创业初心,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了红杉资本1亿元的投资,目前获得各方资本累计14亿元的投资。”佟晶说,大数金融在全国20个城市都设有分公司,已与超过60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国内领先的信贷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成功培育、并养大自己的“孩子”,佟晶去年从公司副总裁的位置退下来,把位置留给了那些有梦想、更年轻的人,她只做公司的顾问。停不下来的她,又开始策划新的创业项目、重新起航。

“总是要干点事情,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埋头苦干是特区精神,但深圳人不会把这些挂在嘴边,而是早已经融化在自己的行动中!”佟晶说。


特区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特区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它是历史的沉淀,同时更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如何赓续特区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

“特区精神是建党精神重要的精神谱系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宝贵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精辟概括的十条经验、对深圳特区所寄予的六个方面期望,不仅对新时代建设更高质量的经济特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天津作为的根本遵循。” 孙兰英说,“新时代、新征程,天津的发展需要特区精神,需要‘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津沽大地上奋力书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天津新篇章。”

“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新时代的特区精神已经从敢闯敢试的1.0版升级到创新创业生态与自然生态协同演进的2.0版本,这也恰恰是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特区仍在领全国之先的秘诀所在。深圳最成功之处,就是构建了极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并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超大城市践行‘两山’理论的最佳样板。”肖松山说,“践行新时代特区精神,要有系统观念、生态思维,要努力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等多链深度融合、协调演进的良好生态,才能产生‘1+1大于2’或是‘1+1+1大于3’的效果,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及企业才能源源不断地自发涌现出来。”




同一片历史天空下

天津 盐碱滩上铸成“开发区大有希望”


1984年春天,邓小平视察了深圳,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几个月后,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年,天津、大连、广州等14个国家级开发区成立,从而拉开了全国各地兴办开发区的序幕。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在一片盐碱滩之上,设立之初,发展方针是以工业为主,以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简陋的平房里,天津开发区第一批“拓荒者”驻扎下来,开始艰难的创业。整个盐碱滩寸草不生,到处都是盐池子,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排盐水、改良土壤,引入新水源。开发区提出创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营商环境要与国际最先进水平对接。在当时社会上普遍“三通一平”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区打造“七通一平”。当时,由于电力紧张,“拉闸限电”“停三开四”在全国各开发区很是普遍,天津开发区提出100天不停电,后来又提出未来三十年都不能停电。为满足企业需要,天津开发区安装了全市第一台程控交换机。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装一部电话要等三个月,而开发区实现了企业装电话在三天内装完,特殊情况一天之内装完。

为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吸引外商投资,天津开发区喊出“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企业先赚钱,政府后赚钱”的口号。到1986年,天津开发区已获得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投资,与数十家外商签约,开发区初具规模。

1986年8月21日,82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天津新港和正在建设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邓小平说:“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结束对开发区的视察后,邓小平说:“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他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挥毫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从此,“开发区大有希望”成为所有开发区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力量。

1996年,“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成为“泰达精神”,并成为开发区的传家宝, 一代代泰达人筚路蓝缕,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伟大预言。

天津开发区从一片产值仅有300万元的盐碱滩发展起来,在中央和天津市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天津开发区始终坚持“三为主、两促进、一致力”的发展方针,以产业为先锋,以项目为基石,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为契机,站在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先进生产力接轨,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成功道路,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日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经济规模大、外向型程度高、综合投资环境优良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2018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排名第三。2020年4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张立平)






相关新闻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