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战疫情── 记天津与病毒“赛跑”的疾控人员
夜幕下的津南区北闸口第一小学核酸检测采样现场(1月中旬摄)。资料照片
1月8日凌晨,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室疫情监测电话急促响起──“两名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初筛阳性”!
在此之前,这里就像近两年一样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值守在一线岗位上的疾控人员,接听着不断响起的电话,汇总、分析各类疫情信息……
突如其来的“阳性”讯息,打破了办公室的片刻宁静。“现场流调处置人员马上集结,分解信息迅速出发。”“病原生物检测室做好准备,接收津南区样本进行复核。”
战“疫”号角再度吹响,疾控人员快速奔赴各自不同的“战场”,开始与新冠病毒又一次“赛跑”。
他们是医学侦探
抽丝剥茧还原传播链条
第一时间,首批6个流行病学调查小组、40余名流调人员抵达津南区,连夜奋战、争分夺秒、流调溯源。
流调,就是要与病毒“抢时间”,对病毒“围追堵截”。流调人员就是一个个“侦察兵”,沟通调查、核实线索、理清轨迹,勾勒串联一处处地点、一个个片段,抽丝剥茧还原一幅完整的拼图。
隔离病房里,全副武装的流调人员详细询问,一张张A4白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患者的工作特点、发病情况、发病前14天活动轨迹、接触人员,字里行间“隐藏”着可能的感染源。
同时,他们不断向其他点位现场处置疾控人员传送信息:2例患者近14天没有离津,成人患者之前4天曾去过超市、买过药物、坐过地铁……
2小时到达现场,4小时出具核心信息(行程轨迹),5小时完成初步流调报告和核心密接排查推送,24小时完成完整流调报告。
我市流调工作有“2+4+5+24”的明确时间指标,时限性比国家要求严格许多,但流调人员仍然拼命往前跑、向前赶。
因为他们知道,从病毒潜伏到发病,患者去过哪里,接触了哪些人,这些都是急需破解的谜题。与病毒“赛跑”就要突出“快”与“早”。每快一分钟完成调查,病毒就少一些继续传播的可能;每早完善一个拼图,就意味着减少一个风险点。
“我们的工作箱里永远放着全套防护装备,始终有人员24小时待命,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接到任务,就会第一时间赶赴发热门诊、隔离病区、居住小区。”现场流调组组长李琳介绍,自己的很多外地同事两年来就一直没有回过老家。
随着后续各区增援力量的加入,现场流调人员队伍最高峰时补充到100多人。
虽然人手增加了,但“主战场”津南区“战事”正酣,“分战场”又在其他区陆续出现。流调人员“多线作战”,每天超负荷运转着。大家刚忙完一个24小时,回驻地睡几个小时缓缓精神,又重新回到岗位上。嗓子问哑了,喝点水继续;一个人累了,另一个人马上顶上。
“那会儿,我们的生物钟都是黑白颠倒,白天梳理凌晨流调的患者信息,往往凌晨两三点刚刚梳理妥当,新的流调任务就又派下来了。”李琳说,白天进行核酸“大筛”,采样完毕送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正好是后半夜,他们的新任务也就从那时开始。
近14天每天去过哪里?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用什么方式出行?停留多久?打车弄清车牌号及司机情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调取乘车记录和监控视频。查清楚哪些人是密接者,哪些人是次密接者,哪些地区需要封控,哪些地区需要管控……
每一个有价值信息的取得,不仅源自分秒必争的“战斗”,更来自所有流调人员全力以赴的奉献。
“大爷,您再回忆回忆,当天出了小区是往左走的?还是往右走的?到了市场进的哪个门?进门以后去了哪些摊位?”在流调过程中,经常会用这样的询问、引导。
李琳说,回忆之前14天的经历,如果没有刻意去记,没有发生特别典型的事件,其实很难完整记起发生过什么。所以流调人员不仅要进行公卫、公安、工信“三公(工)联动”,借助数据等专业优势,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纷乱复杂的信息和地点连成闭环,还要耐心引导、亲力亲为。
“现在很多老人仍然使用现金结算,活动半径大多就是家门口菜市场。”流调人员回忆说,这时候就要先去查看居住小区的情况,摸清通往不同方向途经的点位,再沿着市场走一圈儿,实地考察都有哪些摊位,有了直观印象后再辅助老人进行回忆。
……
交织繁杂的各类信息,在流调人员的精心梳理下变得逐渐清晰,最后精确快速传递到疫情防控的各个关键部门。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顾清感慨地说:“我市发生全国首起本土奥密克戎聚集性疫情,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全市疾控工作者闻令而动、逆行出征,每一次出发都不分白天黑夜,始终奔波在第一线、奋战在最前沿。”
他们“一锤定音”
坚守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第一时间,首批6个流行病学调查小组、40余名流调人员抵达津南区,连夜奋战、争分夺秒、流调溯源。
流调,就是要与病毒“抢时间”,对病毒“围追堵截”。流调人员就是一个个“侦察兵”,沟通调查、核实线索、理清轨迹,勾勒串联一处处地点、一个个片段,抽丝剥茧还原一幅完整的拼图。
隔离病房里,全副武装的流调人员详细询问,一张张A4白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患者的工作特点、发病情况、发病前14天活动轨迹、接触人员,字里行间“隐藏”着可能的感染源。
同时,他们不断向其他点位现场处置疾控人员传送信息:2例患者近14天没有离津,成人患者之前4天曾去过超市、买过药物、坐过地铁……
2小时到达现场,4小时出具核心信息(行程轨迹),5小时完成初步流调报告和核心密接排查推送,24小时完成完整流调报告。
我市流调工作有“2+4+5+24”的明确时间指标,时限性比国家要求严格许多,但流调人员仍然拼命往前跑、向前赶。
因为他们知道,从病毒潜伏到发病,患者去过哪里,接触了哪些人,这些都是急需破解的谜题。与病毒“赛跑”就要突出“快”与“早”。每快一分钟完成调查,病毒就少一些继续传播的可能;每早完善一个拼图,就意味着减少一个风险点。
“我们的工作箱里永远放着全套防护装备,始终有人员24小时待命,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接到任务,就会第一时间赶赴发热门诊、隔离病区、居住小区。”现场流调组组长李琳介绍,自己的很多外地同事两年来就一直没有回过老家。
随着后续各区增援力量的加入,现场流调人员队伍最高峰时补充到100多人。
虽然人手增加了,但“主战场”津南区“战事”正酣,“分战场”又在其他区陆续出现。流调人员“多线作战”,每天超负荷运转着。大家刚忙完一个24小时,回驻地睡几个小时缓缓精神,又重新回到岗位上。嗓子问哑了,喝点水继续;一个人累了,另一个人马上顶上。
“那会儿,我们的生物钟都是黑白颠倒,白天梳理凌晨流调的患者信息,往往凌晨两三点刚刚梳理妥当,新的流调任务就又派下来了。”李琳说,白天进行核酸“大筛”,采样完毕送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正好是后半夜,他们的新任务也就从那时开始。
近14天每天去过哪里?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用什么方式出行?停留多久?打车弄清车牌号及司机情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调取乘车记录和监控视频。查清楚哪些人是密接者,哪些人是次密接者,哪些地区需要封控,哪些地区需要管控……
每一个有价值信息的取得,不仅源自分秒必争的“战斗”,更来自所有流调人员全力以赴的奉献。
“大爷,您再回忆回忆,当天出了小区是往左走的?还是往右走的?到了市场进的哪个门?进门以后去了哪些摊位?”在流调过程中,经常会用这样的询问、引导。
李琳说,回忆之前14天的经历,如果没有刻意去记,没有发生特别典型的事件,其实很难完整记起发生过什么。所以流调人员不仅要进行公卫、公安、工信“三公(工)联动”,借助数据等专业优势,在时间和空间上将纷乱复杂的信息和地点连成闭环,还要耐心引导、亲力亲为。
“现在很多老人仍然使用现金结算,活动半径大多就是家门口菜市场。”流调人员回忆说,这时候就要先去查看居住小区的情况,摸清通往不同方向途经的点位,再沿着市场走一圈儿,实地考察都有哪些摊位,有了直观印象后再辅助老人进行回忆。
……
交织繁杂的各类信息,在流调人员的精心梳理下变得逐渐清晰,最后精确快速传递到疫情防控的各个关键部门。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顾清感慨地说:“我市发生全国首起本土奥密克戎聚集性疫情,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全市疾控工作者闻令而动、逆行出征,每一次出发都不分白天黑夜,始终奔波在第一线、奋战在最前沿。”(记者 徐杨)
相关新闻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