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评议进行中 7位天津候选人等您点赞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身边好人扬正气,凡人善举暖人心。即日起,经过基层干部群众举荐、各地文明办和相关单位审核推荐的249名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将通过中国文明网进行事迹展示,接受网友的点赞评议。此为中央文明办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环节之一,将持续至2023年4月17日。
天津共有7人被推选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点赞方式:
关注“中国文明网”微信,或点击阅读原文,为天津候选人点赞、评议、留言。
点赞规则:
网友对每位候选当月只能点赞一次,选择点赞的候选人数不限。(即对张三点赞完之后,您还可以去给李四、王二等点赞)
点赞方法
1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中国文明网”
2
点击首页下方菜单栏
进入活动页面
3
点击“省份”选项后
下滑选择天津
点击人物“详情”
浏览好人事迹
4
将您想要点赞的候选
“加入”到点赞库
点击右下角“点赞”键
确定您要点赞的对象
5
点击“点赞评议”
即点赞成功
天津候选人
助人为乐(5人)
丁俊岩
上下滑动阅览
丁俊岩,男,1942年7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武清区住建委退休干部。他用40多年时间收集6万余份报纸、制作500余册报集;连续12年举办800余场展览、宣讲,将剪报中的红色故事、对党的感恩情怀传递给40余万听众。丁俊岩曾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胸怀赤子心 剪报寄深情为什么要剪报?用丁俊岩老人的话说,就是“源于感党恩,忠于赤子心,立于传精神”。他是一名烈士遗孤,少年时的经历让他对党和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那就是一片丹心跟党走,一生一世报党恩。他把自己的生日定在了7月1日,与党的生日同一天,并从此立下了“把一生、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承诺。“三轮儿”宣讲员 讲活纸上墨清早,端端正正佩戴一枚党徽,骑上小“三轮儿”,载着整整齐齐的剪报册,丁俊岩就这样前往“剪报宣讲”现场。他习惯把自己戏称为“三轮儿”宣讲员。文字无声,报墨传情。从历届党代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到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英雄人物等热点题材,再到人物影集、专题语录、历史故事……翻开剪报册,一张张方寸大小的剪报,记载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变化,记录着丁俊岩40余年的点滴坚持,也诠释着他对党的感恩和赤诚之心。丁俊岩常说:“感党恩,在行动上就体现为听党话、跟党走。对于我而言,就是发挥特长,把剪报上的文字和图片,把党的成就、主张和政策传递给大家。”于是,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到农村文化礼堂、从机关单位到工厂车间、从社区健身广场到田间地头……丁俊岩骑着小“三轮儿”把“剪报宣讲”办到了每一处他能想到的地方。弦歌从未辍 “育苗”传薪火为了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丁俊岩把“剪报宣讲”送进了中小学校、乡村“复兴少年宫”、“五爱”教育阵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剪报上的红色故事、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潜移默化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截至2022年底,参加过丁俊岩老人“剪报宣讲”或展览的少年儿童已达20万余人次。2022年,武清区杨村街道建成“丁俊岩剪报室”,成为新的红色教育基地,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这也极大地激励着丁俊岩更好地发挥余热,宣讲好党的故事。40余年的坚持和努力,丁俊岩始终如一履行着“把一生、一切献给党、献给人民”的承诺。他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我将继续赓续红色基因,永远忠党报国!只要我还能动,就要一直讲下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倾心尽力。”田洪有
上下滑动阅览
田洪有,男,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第一小学保安。20多年来,他花费十多万元、义务放映电影2000多场,足迹遍布工厂、学校、社区等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电影传播者,让村民感受到优秀影片的力量。田洪有曾荣获“天津市优秀志愿者”“天津市道德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一门心思的电影痴从儿时起,田洪有就是个影迷。“当时我最喜欢当放映员的‘小尾巴’,看他们摆弄机器,帮他们做这做那。”田洪有回忆道,对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看电影是一种奢侈的娱乐,也是大家最期待的事情之一。长大后,他也时常会为了看新上映的电影,心甘情愿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和村民闲聊的时候,一位老人的感慨再次唤起了他对电影的热情。“老人对我说,现在生活丰富多彩,但自己最爱看的还是以前的老电影。而放老片子的地方不多,他的腿脚也不利索,想看却看不到。”田洪有说,自己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买台电影放映机,把这份愿望变成现实。一次偶然的机会,田洪有在村里的旧厂房内发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没想到这台老机器要花费1000元。为了攒下这笔钱,他节衣缩食,每天多干几趟活,用了一年半时间,终于将这台机器搬到家中。1995年,田洪有花掉揣在兜里的150元,买回了第一部电影拷贝《战上海》。集齐整套装备后,他载着机器、蹬上三轮、搭好幕布,在村头的空地上给人们放起了电影。“对我来说,放映电影是件过瘾的事。”田洪有说,“看到大家的笑脸,我就觉得之前的努力都值。”与光影为伴的生活《铁道游击队》《地道战》《沙家浜》……在田洪有所在社区的一间地下室里,电影拷贝被严严实实地分装在一个个标注清晰的铁箱里,在铁架上码放得整整齐齐。这间地下室是田洪有的电影工作间,从老屋搬进新楼后,他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闲暇时光。从最初的零基础新手到能够操作自如,田洪有靠不懈自学打磨出了不输专业放映员的熟练技术。“年轻时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我就站在一旁学,观察他们怎么放胶片、怎么操作机器;开始义务放映电影之后,我又买回了不少专业书籍,边看边研究。”业余时间,田洪有不仅学会了放映电影,还能够解决机器的“疑难杂症”。白天,田洪有在镇上的学校做保安;闲下来,除了义务为居民放映电影,保养胶片、维护机器成了他最大的爱好。“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先到地下室擦拭一两部电影的胶片再吃晚饭;早上五点多醒来后,我也会先花一个小时修片,再到学校上班。”“做这些事一点也不辛苦,我觉得很快乐。有时手里忙着这些活计,连时间都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田洪有说,“对电影的热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再也离不开了。”将“露天影院”传承下去起步不易,行久更难。可贵的不仅是田洪有无私服务的初心,更是他20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从工厂学校到村头巷尾,从在街镇内放映到走向周边地区……截至目前,田洪有已将十余万元投入到了义务放映、志愿服务的事业中。他为居民放映电影2000多场,从未收过一分钱。有朋友笑他“痴”,但他始终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今,田洪有从观众口中的“小田”变成了“老田”,头上已生白发。在他的带动和努力下,更多居民被红色经典的魅力所吸引,观影热情越来越高涨,一批银发族成了忠实影迷,不少年轻人也纷纷前来观看。为了保障居民的观影需求与田洪有的志愿服务需要,天津市津南区北闸口镇专门为他在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辟出了“田洪有义务电影放映工作室”。暑期已至,这里成了镇上学生的实践基地,不少孩子被田洪有铁匣子内的放映机与老胶片吸引,专程来和他学习了解电影历史与放映知识。田洪有说,自己未来还会继续做乡村义务放映员。“每为大家放一场电影,也是在圆一次自己的电影梦。能为大家服务是我最大的幸福,把我国的文化艺术精华通过光与影带给人们,是我一辈子的追求。”邢蕴静
上下滑动阅览
邢蕴静,男,1957年1月生,天津市和平区开封道社区居民,天津红十字会志愿者。2017年退休后,邢蕴静放弃了颐养天年的生活,志愿当起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者的协调员。手机24小时开机,风雨无阻,随时待命为遗体捐献者和眼角膜捐献者服务。5年来,邢蕴静已经为300多名无私奉献者进行遗体和眼角膜的交接,并妥善料理他们的后事,被称为“生命摆渡人”。邢蕴静曾荣获天津市“六个一批”优秀志愿者,“天津好人”等荣誉。
受父辈影响当了志愿者邢蕴静之所以走上遗体捐献和眼角膜捐献的志愿服务之路,要从他的父辈说起。1996年,邢蕴静的伯父去世以后捐献了遗体,当时帮伯父完成遗体捐献的是他的父亲。父亲觉得这样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很有意义,和母亲商量后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手续。2015年邢蕴静父母去世,遗体捐献的手续自然由他来完成。“受父辈的影响,我也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手续,当时只是认为这是处理身后事的一个好办法。”邢蕴静坦言,但通过5年来的志愿服务活动,他逐渐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常被平凡人的伟大感动“我的工作就是365天、24小时待命,只要有遗体捐献者和眼角膜捐献者家属来电,无论几点,无论刮风下雨,我必须第一时间赶到。”邢蕴静有一个黑色的书包,里面常年备着办理交接手续要用的物品,为的就是做到说走就走,他认为专业和速度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尽管总是面对死亡,但邢蕴静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份工作。他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让失明的患者见到光明,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发展。我会做好‘生命摆渡人’,为遗体捐献事业铺路,为无私奉献者服务。”几年前,有一名大学生因为没有等到合适的肝源去世,在巨大的悲痛中家人决定捐献孩子的眼角膜。邢蕴静去现场见到了这名学生的父母和姥姥,孩子姥姥的话让他感动至今。她说:“之所以捐献眼角膜,是因为我们困难的时候得到过社会的帮助,如今我们也要回馈社会。还有一个心愿是希望孩子的眼睛能留在世上,陪陪我们!”深受感动的邢蕴静与接受眼角膜的医院沟通,希望将其用在年轻人的身上,最终实现了老人的愿望。用心服务推动遗体捐献事业2018年起,市红十字会参照殡仪礼仪,为遗体捐献者特别设置了遗体告别仪式,让遗体捐献者体面地与亲人告别。告别仪式上的悼词都由邢蕴静来写。用简短的话语浓缩捐献者的一生是个艰难的工作。他每次都要用心体会,用心去写,让家属感受到他的真诚。在告别仪式上,经常有前来悼念的市民咨询如何办理遗体捐献手续,间接推动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关于生命的意义,邢蕴静有自己的理解:“我引用一位老战士的话,‘人活在世上眼前不应该只有荣华富贵,而是真正要为老百姓做事。’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问心无愧,实实在在为捐献者做事,让他们的家属放心把遗体交给我们。我最大的心愿是推进遗体捐献工作规范持续发展,满足捐献者回报社会的心愿,造福后代。”张贵武
上下滑动阅览
张贵武,男,1957年3月生,天津市滨海新区寨上街惠阳里社区居民。他始终秉承着“助人为乐不停歇”的宗旨,凭借自身的维修手艺当起了服务惠民的“老艺人”。2019年他号召成立了“挎包维修服务团队”,开启了邻里互助新模式。张贵武曾荣获“天津好人”等荣誉。退休后成义务维修工在惠阳里社区众多居民中,只要提到张贵武这个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早在多年前,张贵武“一个工具包、热心帮助邻里”的故事已被居民们传为美谈。为人热情、随和的张贵武,退休前一直在建筑行业工作。在建筑工地忙了一辈子的他,退休后的生活清闲了,但这也引起了一些“不适应”。有一次,社区里的许大娘中午做饭时,电饭煲突然坏了。一边是锅里还没熟的米饭,一边是肚子饿闹着要吃饭的小孙子,独自带娃的许大娘特别着急。无奈之下,许大娘想起张贵武会维修,就试着请他来看看。接到许大娘的电话后,正在午休的张贵武立即起身来到许大娘家。经过检查,张贵武发现许大娘使用多年的电饭煲插头损坏导致短路,于是回家拿来工具和备用零件,很快就修好了电饭煲。插好插头后,电饭煲又开始正常工作了。从这儿开始,张贵武会维修电路和电器的事就在社区里悄然传开了,找他维修的居民也渐渐多了起来。每次遇到求助,张贵武从不拒绝,背起他的工具包就赶去居民家,有时一忙就是一天。守护老小区用电安全张贵武说,惠阳里社区是个老旧小区,很多住户家的电线还是以前盖楼时用的铝线,已经出现老化,电路经常有问题。有一户居民家里经常跳闸,找了很多电工师傅来维修都没修好,最后请张贵武帮忙。张贵武得知情况,背着工具包来到住户家。由于电线都埋在墙内,他仔细地一路一路检测,最后断定一路电线可能出现了轻微破损导致漏电。于是他拿出一截电线,重新接了一根线。从此,这户居民家再没掉过闸。一户老人家里的灯很长时间以来都无法达到应有的亮度,晚上屋子里很昏暗,换了新灯泡还是一样。“说坏了吧,灯是亮的。说没坏吧,还不如个蜡烛亮,特别昏暗,5瓦灯泡就像1瓦一样。”老人对来帮忙的张贵武说,电工上门维修收费太高,他就凑合了很长时间。张贵武检查一番后发现,老人家里灯不够亮的原因是线路老化。他用新电线帮老人维修好了电路,老人家里再一次亮堂起来。成立一支维修服务队张贵武有一个小屋,屋子里整齐地摆满了各种维修工具和配件。“很多配件都是我这么多年攒下来的,维修的时候经常能用上,也省得居民再花钱买了。”张贵武说。除了为居民义务维修电路、电器,张贵武还很全能。在建筑行业工作了几十年,除了电工,张贵武还逐渐学会了木工、瓦工等多个工种的技能,并考取了相关证书,集多工种技能于一身。老旧小区里老年人多,家里的家具坏了也不舍得扔,就找张贵武维修;社区中的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坏了,张贵武也是第一时间拿上工具,想方设法维修好;社区墙面水泥面开裂了,他也能熟练地修好。多年来,张贵武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了很多居民。在社区的支持下,他成立了一支“挎包维修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样的义务维修服务。“如今找个维修师傅上门维修,花费可不小。远亲不如近邻,我有技术就帮一把,这才是邻里嘛!”每次面对居民的感谢,张贵武都会这样回答。这些年来,邻居们都说:“张师傅是社区里的活雷锋,还是全能的,随叫随到!”张玉凤
上下滑动阅览
张玉凤,女,1979年4月生,天津市某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讲师。提起张玉凤,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居委会工作人员都会竖起大拇指。多年来,她利用业余时间入户扶老助老、调解居民矛盾、协助社区工作。大家被她的热情、热心所温暖,“小太阳”这个昵称就在社区里叫开了。满满正能量张玉凤虽然个头不高,但说话办事总是正能量满满。“她就是我们的‘小太阳’,这几年在社区里可没少帮忙。”社区居民说。尽管张玉凤平时工作挺忙,在家还得照顾孩子,但在社区里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2016年张玉凤搬到迎风里社区居住。“搬到小区不久,我发现这里的老年人比我原先住的小区多很多,其中不少是独居老人。”张玉凤说,她的父母都已去世,每每看到社区里的老人遇到困难,她总想帮一把。张玉凤带着孩子来到居委会,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业余时间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积极为社区出谋划策。从提前准备课件材料,到通知居民参加活动、维持会场秩序、现场摄影摄像等,她全程参与。她还入户帮助社区老人检查身体。有一次,她为一名八旬老人量血压时,发现老人的血压已经相当高了,虽然老人自己觉得并无严重不适,但张玉凤担心这么高的血压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于是立即联系老人的子女,及时将老人送往医院治疗,化解了潜在危险。帮助解矛盾张玉凤是一名培训讲师,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进行企业培训,不仅口才好,沟通能力也强。在社区里,她也经常发挥这方面的专长,热心帮助居民调解家庭矛盾。在组织社区青少年教育文化活动时,张玉凤发现一对上小学的兄弟总是自己来参加活动,家长从未陪同。“我观察了他们几次,发现兄弟俩中的弟弟有些淘气,学习也不太好,注意力很难集中。”张玉凤说,经过详细了解得知,这对兄弟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附近做小生意,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你咋不管孩子呢?”“你不是也没管吗?全靠我?”一次,张玉凤到这对兄弟家走访,看见他们的父母正在为孩子的学习吵架,立即对夫妻俩进行了劝解。此后她经常上门走访,每次都会耐心开导他们,帮孩子寻找线上辅导课程,还买来书籍送给孩子,帮助孩子提高了学习成绩,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孩子成绩的提升,父母之间的矛盾也缓和了。热心伸援手还有一次,张玉凤在公交站准备乘车外出办事,突然听到有人大喊“快来人啊,这里有人犯心脏病了。”她循声跑到现场,发现一位大爷手捂胸口,脸色发白,脸上的汗珠直往下滴。“不好,得赶快送医!”曾考取红十字救护证的张玉凤迅速判断了老人的病情,并检查了老人的身体状况。“您先别着急,大爷目前状况还可以,您一直哭会让他的情绪更紧张,不利于稳定病情。”张玉凤一边检查,一边安慰发病老人的老伴儿。拨打120急救电话、联系家属、找身边群众借来硝酸甘油、到附近路口迎接救护车……张玉凤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很快发病老人就被送往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救治。张玉凤留在原地等老人的儿子赶到车站,告知其父亲已被送往医院后才放心离开。每次遇到类似的事,张玉凤都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我现在还年轻,就想尽自己所能,多帮助大家做一些事——这就是我的快乐。”张玉凤说。敬业奉献(1人)
上下滑动阅览
丁兰,女,1983年5月生,中共党员,天津市蓟州区马伸桥镇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丁兰主动扎向基层,多年来体民情解民忧,把育英洼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丁兰曾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主动请缨 成为农村“一肩挑”2018年,丁兰放弃机关工作,义无反顾地奔赴驻村帮扶最前沿——蓟州区马伸桥镇育英洼村,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她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以党建引领发展,建阵地、强学习、树标杆,很快使原本涣散无力的党支部成为心齐气顺的“指挥部”。她和同事们通过厘清旧账、清整合同和重新发包,还清村集体60余万元欠款,带领班子修路、铺设果蔬灌溉管道、建设生态采摘园,把扶持林果业发展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短短两年时间,育英洼村党支部脱胎换骨成为“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育英洼村也从破旧的小山村变成环境优美、村风和谐的“五星村”。突遇疫情 变身“苹果书记”育英洼村,是远近闻名的苹果村,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已经有30多年历史了。每年的产量,都在50万斤左右。然而,经济效益却不是很好。多年来,村民都是零散种植,销售要么是中间商上门收,要么就是路边摆摊卖,价格压的也低。村民告诉丁兰,一斤都挣不到1块钱,丰产不丰收。要想靠这个带领乡亲种出好日子,就得重新找销路。丁兰首先想到了可以批量采购的大型超市和菜市场。她列出了一张“洽谈名单”,包含6家超市、15个菜市场。丁兰一家家问,一个个比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辗转5个地方。货比三家后,终于达成直供协议,苹果收购价格比原先提高了20%。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可没想到转过年来,到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村民无法外出,存放在地窖里的大量苹果没有销路。眼看天气一天天回暖,苹果再卖不出去就要腐烂变质,果农辛苦一年的收成就要打水漂。丁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带头转换角色“变身”快递小哥,组织村“两委”干部开展代卖代送业务。组织村民利用抖音直播、朋友圈售卖等形式拓宽销售渠道,短短三天时间,近3.5万公斤滞销苹果销售一空,丁兰因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苹果书记”。践行初心 当好村民“知心人”为让村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丁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结合“初心印蓟”活动,通过实施“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模式,积极与建设银行、渤海证券等企业单位对接,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打造育英洼村特色水果产业,成功帮助果农销售定制专属贴标苹果7.5万公斤、李子5万公斤,村集体年增收达到20万元,村民收入翻倍,育英洼村水果在周边地区打响了知名度、美誉度,丁兰也从“城里人”彻底变成了“村里人”“娘家人”,成为村民信赖的主心骨。任马伸桥镇党委副书记后,丁兰坚持拓宽思路、靠前谋划,抢抓乡村振兴机遇,积极推进大峪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高端乡村旅游。对村内资源实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建设集休闲度假、生态游乐、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康养中心,辐射带动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孝老爱亲(1人)
刘树营
上下滑动阅览
刘树营,女,1975年10月生,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大寺村村民。面对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她没有丝毫退缩——在经营着一家水果店的同时,悉心照顾患病小叔子、抚养侄子,还照顾着自己的公婆、患病的爱人和两个儿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重担。刘树营曾获“天津好人”等荣誉。
照顾小叔 抚养侄子1996年,刘树营与爱人结婚,日子虽谈不上富裕,但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多年之后,刘树营的小叔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需要常年服药控制病情。弟媳妇扛不住压力,选择了离婚,留下了一个七八岁大的儿子。“小叔子那个情况,也没法照顾孩子了。”虽然自己有两个儿子需要照顾,但刘树营二话没说还是把侄子接到了自己家,当成亲儿子抚养。同时照顾三个男孩的辛苦和负担,恐怕也只有刘树营自己才能体会得到。“都是一家人,我不能看着孩子没人管。”刘树营说。此后,刘树营的小叔子又因为肝硬化、胃出血入院抢救。“算是捡了一条命回来,当时我们都要准备后事了。”回忆起当时抢救室门前的情景时刘树营感慨地说。命保住了,小叔子后续住院、治疗的一年多时间里,刘树营一直悉心陪伴照顾着,每天送去可口的三餐。其间,刘树营从未埋怨,面对小叔子的感谢,她总是说:“一家人,咱不说两家话。”不过从那以后,刘树营的头发一天天变白了。接来公公 方便照料因为小叔子的病情和家庭变故,刘树营的公公婆婆身心受到不小的打击,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2018年,刘树营的婆婆被查出癌症晚期,压在刘树营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守在婆婆身旁,每天变换花样给婆婆做好吃的。婆婆身体非常虚弱,她就一口一口地尝,一勺一勺地喂。遗憾的是由于病情发现太晚,婆婆在几个月后不幸去世了。婆婆去世后,刘树营为了方便照顾公公,便把公公接到了自己家,每天做老人爱吃的饭菜,伺候老人洗脚……在刘树营的精心照料下,公公的身体还算得上硬朗。“我儿媳妇好。谁家的儿媳也比不上她。”如今,一提起自己的儿媳妇,老人逢人便夸。近几年刘树营的衰老速度肉眼可见,皮肤粗糙了,皱纹多了起来,白发也变得更明显。公公看着心疼,觉得一家人拖累了她。但刘树营总是说:“爸,孝顺您是应该的。我作为孩子们的家长,照顾他们也是应该的。不管家里有什么困难,患难与共、同甘共苦,更是应该的。”丈夫病重 举债治疗生活虽不富裕,不过刘树营觉得,只要踏踏实实地生活,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日子总是有奔头的。但是2021年5月,刘树营的爱人也查出肝癌,这让这个已经经历过重重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如今,由于刘树营的爱人对之前的化疗药产生耐药,换成新的自费化疗药,每个月的医疗费就要4万多元。前有婆婆生病时欠下的外债,现在为了给爱人治病,刘树营又借了很多外债。不仅如此,爱人这一重病,生活的重担都压到了刘树营一个人身上。多年累积的外债、巨额医疗费、全家生活费、水果店的租金……虽然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很大,但刘树营一直坚持着,从早忙到晚,没日没夜,没有怨言。“说不愁也是假的,但过日子嘛,哪儿有那么顺的,抬起头往前走就好了。”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刘树营笑着说,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地过日子就好。如今已成年的侄子说:“我大娘这些年带着我很辛苦,她又要卖水果,还要照顾爷爷和爸爸,还要看着我们。现在我长大了,一定要帮她一起分担。”向好人学习!
为好人点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