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立多维评价体系 拓人才成长路径
高校因人才而发展,人才因高校而成长。人才发展与高校发展始终息息相关、且相互支撑。神州学人、学术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人才与高校发展》专刊,聚焦“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人才发展与评价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文|徐丽华 魏继平 游宇
没有1篇SCI论文也可以评职称,辅导员有多通道晋升机会,参与脱贫攻坚和援非医疗的人才可先评后补……这样的大学人才评价标准难道是全面放宽了吗?恰恰相反,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多维人才分类评价暨职称评审的改革举措。
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深入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打破常规思路和体例,打破“硬杠杠”,对人才进行多维评价。坚持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坚持实施分类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坚持实施多维评价,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既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支持立足岗位潜心教研,拓宽人才成长新路径。
破“唯业绩”
立“以德为先”的评价导向体系
*针灸学家吴棹仙向毛泽东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雕塑
在职称评审改革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的考核评价更加明确和严格。首次在职称评审中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红七条”纳入“一票否决”范围,明确“一票否决”的执行情况和时限区间。首次在职称晋升工作程序上设置对思想政治表现的考察和师德师风的测评,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贯穿人才评价全过程。对参与扶贫、援非等攻坚工作的人员,作为立德树人的典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者,创新性地以“先评后补”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
破“唯论文、唯奖项”
立“多维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
*校园风景
“评教授需要几篇文章,几个课题?”这样的问题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已经无法回答了。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成都中医药大学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打破“一刀切”“硬杠杠”,评价指标多达近20种,评价维度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个人获奖、指导学生获奖等,还设有量与质的转换通道,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标准,从以往的人去适应条件彻底转变为条件来适应人。学校对思政教师、辅导员单独分型,单设晋升条件,单独评审;对实验技术岗位等教辅岗位的评价,更加突出岗位特点,以新技术、新服务,重参与、重合作为指标,重视累计贡献,不唯SCI论文,不唯课题,不搞“一刀切”。
破“唯帽子、唯学历”
立“多维通道”的评价发展体系
*学校南校门
深刻认识不同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切实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支持人才选择适合的发展通道。在职称评审中,新增青年教师直升通道、基础类专业教师通道、教学一线教师通道、校长提名通道、直接聘任通道。从过去的正常晋升、破格晋升两种方式增加至7种晋升通道,每个通道各有特色,服务于不同特点的专业技术人员。青年教师直升通道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提前晋升、快速晋升的空间;基础类专业教师通道针对中医基础、藏医药、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等专业,特设跟师传承、代表作评审等评价方式;教学一线教师通道为长期坚守一线教学的老教师给予适当倾斜,提供晋升通道。“多维通道”拓宽了教师发展路径,不唯帽子,不唯学历,既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也支持立足岗位潜心教研。
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第十八届“海科会”
国际生物医药与中医药青年论坛
人才成长有其周期性、规律性,人才评价亦不能一蹴而就。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强校”战略的过程中,成都中医药大学不断对接国家顶层设计,不断思考和深化人事制度,并以此为抓手,撬动学校综合体制改革。下一步学校还将在人才培养、学科规划、聘期管理等方面继续开展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工作人员。本文系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设改革试点”[Z4-1]及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一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青年教师多元化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G2018-594]的成果)
来源 | 《神州学人》2020年增刊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