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山大学:以生为本,打造特色鲜明的大气人才培养体系

■   中山大学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大气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源 | 中山大学公众号


【编者按】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个融合”为特征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育、学科与专业、科研与教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系统梳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特开设此专栏,旨在更好地展现学校各单位近年来推动“五个融合”的特色举措,以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大气科学学院以国家重要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铸魂、深化结构、以生为本、治理创新的思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大气人才,全面推动“五个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与智育融合


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等方面,学院积极开展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院专业课程注重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除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外,还有效地融入思政内容,努力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目前,学院以《大气科学基础》《海洋气象灾害》和《海洋科学基础》三门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带动其他思政课程建设梳理和总结。通过任课教师长期的教学积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后续学院将继续补充完善思想政治建设素材,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立德树人和国家视野三方面出发,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厚植“价值塑造与专业学习”并重的育人文化。


▲戴永久院士为新生开讲“大气第一课”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专业思政方面,学院每学期积极开展院长思政第一课、书记思政第一课等思政教育活动,将学科内涵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相融合,引导学生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践行者。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与专业融合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创新实施导师小组制、小班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全覆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集中规划五个系,合力打造顶尖教学团队,践行学科发展和专业培养相融合,设置“气象学”“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海洋气象学”“空间天气学”4个模块的课程,拟筹备“冰冻圈科学”模块课程,为高年级本科生配置个性化、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方案,推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本科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进行大气科学学科大类培养。在三年级,学生根据意愿分流到大气科学专业和应用气象学专业。


▲学院师生共同参加南海科考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此外,学院积极发挥青年教师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优势,以“抓两头、推创新、促发展”为思路,开创性地构建 “拔尖学生辅导中心”,为学习优秀的学生一对一配备导师,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大气拔尖班”的培养模式;同时,组织“教师值班答疑” “大气圈学长制”等活动指导和帮助学业有困难的学生。


科研与教学融合


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力量,教职工人数已从建院初的18人增至目前的186人,拥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位、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等。


基于不断壮大的教师队伍,学院突破行政班级架构,全面推行“大气英才班”。此项设置综合了班级和导师制的优点,以1:15的师生比配备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业辅导和思想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于科研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构建开放式的互动导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学院打造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由教授任主任组织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该项目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和课题,在相关方向教师的指导下,走进实验室,对大气科学学科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


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学院的人才培养既坚持以本为本,高度重视本科生培养,又坚持以严治研,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坚持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让更多青年拥有足够的培养周期。通过“大气英才班”“大气拔尖班”的设置,优秀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到教授团队,并根据自身个性化的兴趣和能力,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这些拔尖学生在免试攻读研究生后,实现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无缝相接。此外,学院还在高年级开设了本硕贯通的荣誉课程,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秦大河院士领衔主讲学院本硕贯通荣誉课程《气候变化科学概论》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在本科生深造率方面,学院紧抓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学生升学深造率近70%。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申请在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他升学深造的学生都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申请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有不少就读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名校。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院于2020年制定了《大气科学学院第二课堂考核体系实施细则(试行)》,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其中,“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参与团学课外活动之间实现无缝隙嵌入,客观性记录、价值性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形势与政策课(该课程为必修课,2学分)进行整合,按每学年满分100分进行打分,每学年总分(100分)=“必达”+“选达”,取四年分数平均数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体系的一部分,如所获得的成绩超过100分,在评优评奖等方面可以作为优先推荐条件。


同时,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组织的一系列“研究性学习”项目、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学术沙龙、天气预报分析大赛等活动也为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平台和空间。这对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其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模拟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华中农业大学:加强新农科人才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用实力说话!这所学校创新模式,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