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师范名校,全方位构建教师队伍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   黄冈师范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构建教师队伍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作者 | 王立兵(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原题目 |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黄冈师范学院作为有着116年师范教育传统的地方高校,近些年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将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既以培养优质基础教育师资为基本任务,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构建教师队伍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筑基坚持破立并举,重构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


黄冈师范学院坚持破立并举,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的一系列刚性、柔性政策,初步形成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多元化用人机制,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及时废除与上级政策不一致的文件,修订出台了全员考核办法、职称评审办法、岗位设置与聘用办法、台湾教师引进办法、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办法、绩效工资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津贴发放办法、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设置与人员选聘管理办法、教师岗位“低职高聘”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用全方位、多层面的文件构建制度体系,拒斥人情因素的主观性与人为因素的随意性,破除人才引进、发展、使用、评价、激励的制度壁障,为人才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形成全面的制度保障。


通源坚持引育并重,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引进机制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聚天下英才而用的关键在于人才“源泉”的不枯竭。黄冈师范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的原则,出台并实施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实施了教学学院人才引进与培养“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一是创新人才引进策略,形成聚才洼地。近5年来,学校共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经费过亿元,在省内刮起人才引进小旋风;2018年起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3年引进博士226名;柔性引进包括国家教学名师、“楚天学者”、“湖北产业教授”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积极从台湾地区引进博士,与黄冈市台企协会开展全面合作,争取黄冈市台协向学校捐款200万元建设“融园∙台湾博士之家”,引进台湾博士35名;出台“黄冈师范学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柔性引进包括国家级别教学名师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从知名高校外聘两名教学学院院长;紧贴师范专业办学需要,2020年启动中小学特级教师引进工作,目前已成功引进3人;不唯学历,注重水平,音乐与戏剧学院引进两名知名演员,体育专业以正式编制招聘两名高水平退役运动员担任专任教师。二是做好人才挖潜工作,激活人才发展潜力。通过科学合理筛选培育一批省级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培育一批“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湖北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启动“明珠学者计划”并遴选73名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实施“低职高聘”制度鼓励教师冒尖;提供优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目前有7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高度重视辅导员能力提升,通过建立机制、拓展形式、充实内容、突出效果,强化选聘和管理考核机制,以培训、比赛、访谈、科研等方面促进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80名,困扰多年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博士占比不高的问题基本得到缓解,人才的不断聚集使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动力坚持考聘结合,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使人才人尽其用,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干事业的闯劲,激发他们创新的内生动力。黄冈师范学院唯才是举,坚持考聘结合,激励教师们在立德树人这块沃土上拥有建功立业的雄心。2019年出台工作方案,启动聘期考核、岗位“小级晋升”工作,对岗位设置、人员聘用工作中不规范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办学历史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化解,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打破了平衡。通过聘期考核根据上一聘期履职情况确定岗位晋级、预聘、降级,打破了学校大部分专技岗人员“不动、不争”的平衡。二是规范了管理。通过推动非“双肩挑”人员书面承诺选岗、“岗变薪变”,规范了全校各类岗位管理。三是加强了竞争。通过聘期考核确定39人竞聘原岗、19人预聘原岗、2人降低岗位等级,传递了加强岗位考核的信息。四是树立了导向。通过填写个人聘期业绩一览表、组织集中审议,树立了“师德为先、业绩为要”的导向。五是推进了改革。在新一轮教师岗位申请中明确不同类型岗位要求,推进教师岗位分类考核和聘用改革。本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得到教职工广泛称赞,受到省人社部门高度评价。以此为起点,学校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成为年度常规工作。推动岗位等级晋升工作,坚持考聘结合,突出“师德为先、业绩为要”,特别是对聘期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坚决实行“预聘”或“高职低聘”,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了竞争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事业发展。


明道坚持奖惩分明,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约束机制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引擎,检验其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生产力的高低。黄冈师范学院为真人才创造更为和谐、公正的发展环境,坚持奖惩分明,积极构建刚性的约束机制。一是考核动真碰硬。2017年出台“黄冈师范学院教师岗位考核办法”以来,有38名教师因工作业绩未达到最低标准,年度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扣发奖励性绩效工资,下一年度薪级工资不予晋级。二是岗位能上能下。2019年出台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方案的同时,还出台了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设置与人员选聘办法、教师岗位低职高聘办法,首次在岗位和待遇上实现了“能上能下”。三是能者“名利双收”。对真正的人才要既给舞台又给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上“优劳优酬”,为“明珠学者”发放较高的岗位津贴,高层次人才考核合格后每年另行发放津贴,取得突出业绩的博士“低职高聘”,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发放专项奖励。通过上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才可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黄冈师范学院将一以贯之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高层次拔尖人才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梯队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符合办学定位并能够满足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为创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中山大学:以生为本,打造特色鲜明的大气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抓住教师评价“牛鼻子”推进教师队伍分系列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