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第一讲|上
编者按|
这门课主要研读阿多诺,还有上世纪关于美学与政治的两次比较重要的争论。有一次是阿多诺是重要的参与者,有一次是重要的评述人。所以讲美学与政治,不读阿多诺就没有办法来讲。但是讲阿多诺又很难,因为翻译非常难,如果不是理解透了阿多诺的思想的话是很难翻译的。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0月28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一讲整理而成。院外分为上下两部分推送。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及相关阿多诺原著文本也已陆续推出。
01|资本主义其实是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并没有真正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
02|-“街上革命了吗?”-“革啦!”-“那我们上街去吧!”-“不,我要去听阿多诺的讲座。”
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上|2015
本文11000字以内
周诗岩:因为这是第一节课,所以我先来一个开场白。这门课《美学与政治》主要研读阿多诺,还有上世纪关于美学与政治的两次比较重要的争论。有一次是阿多诺是重要的参与者,有一次是重要的评述人。这个课程按说早就应该在美院开了,但是这学期是第一次在美院开。因为没人讲,不可能有人讲,因为太难了,有的人可以专门来讲美学,要是专讲政治也有人来讲。但是讲美学与政治,你不读阿多诺没有办法来讲。但是讲阿多诺又很难,我们可以看一下在国内连一本可以看看的中译的阿多诺文集都没有。因为翻译非常难,如果不是理解透了阿多诺的思想的话是很难翻译的。哪一本拿来,翻译可能都是千疮百孔、漏洞百出的。所以你们在国内的中文的资料中还蛮难看到关于阿多诺的一些比较值得看的东西。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些译稿,听夏凡老师讲解其实是件蛮幸运的事。最后介绍一下夏老师,夏凡前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现为独立学者。全部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在翻译,所翻译的东西与学术体制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个人兴趣。夏老师说:“阿多诺老师对我来说就是呼吸机而已”。其他的东西让他状态来了自己跟你们聊。我们欢迎夏老师。
夏凡:我在讲课之前先讲两句话吧,我也有个开场白的。第一句话,感谢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视觉文化系和BAU学社,我一定要着重强调BAU学社。感谢周诗岩老师和王家浩老师,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心,让我来这里讲。其实我是没有资格来美院来讲的。因为我最后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国外马克思哲学。但对于美术我一窍不通。这是第一句话,感谢。
第二句话呢,刚才周老师已经表达过了,但是我还要用我的话表达一遍。我这个课是相当枯燥无味的,相当也不能说无趣,只能说是有趣的反义词的反义词的反义词(你不要把它理解成否定,而是强调)。这种“无趣”怎么讲呢?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就是可能你们听别的课的思想感情是参观一个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那样的心情,那我告诉你,如果你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听我的课你一定会失望的,那你现在就可以走了。我今天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抱着这样的心态听我这个课,才有可能听进去。阿多诺的这个话是非常让人受不了的,那么我们先说一句他比较温和的话,最刺激的话我暂时不能抛出来。即“奥斯维辛(位于波兰的犹太人集中营)之后的一切文化,包括对文化的最激进的批判,全都是垃圾。”也就是,我今天所讲的一切都是垃圾。照这个逻辑,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关门了,美术可以over了,美术批评可以over了。这还不是他最激进的。就在这个文本的这句话的前面大概十行的地方,他引用了布莱希特的一句话,“文化的大厦(或译为宫殿)是用Scheisser(shit,粪便)造的。”我先让大家感受一下。因为我不可能什么都去解释。
下面正式进入我要讲的课,今天的课其实只是一个暖场。让大家进入讨论的语境,我就当大家什么都不懂来准备这个课的。所以在我讲的时候你们有什么不懂赶紧来问,比如说提到一个人名或名词你不懂,那你赶紧问,我就给你来解释一下。
这个课叫“美学与政治”。周老师刚跟我联系的时候她说这个课叫“文化批评”课,所以我准备的时候也是按照“文化批评”来准备的。但是我们做哲学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从概念开始搞,所以我又写下了这个标题——“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我本来标题写的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批判”。“文化批评”课当然首先要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批判,什么是文化批判”。看了这个标题又觉得怎么这么像“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朱文的小说)呀?所以就把它改成了“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了。但是由于我刚才念的阿多诺的那段话,大家也知道我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修辞的表达,因为他确实涉及到“我们今天的文化是不是垃圾?”的问题。但是,阿多诺为什么会说这个话?我们这个课以后再慢慢讨论。
1-2
现在我们还是首先进入这个课,刚才讲到我这个课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所以大家忍着点儿。首先有个语言学上的小问题,在我的课堂上,“批判”和“批评”这两个词我是不加任何区分的。而这两个词在中文中的语义有轻微的差别,比如说艺术批评、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名声都不太好,大家一般都觉得是个贬义。根据周老师跟我介绍,在美院这两个词就是敏感词和禁忌了。而在中国的语境下甚至在世界上,批评家几乎与“托儿”同义。那么我们首先要进入这个语境的话,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批判。那么我就简单的说一下,批判(critical)和危机(crisis)都是同一个词源。这个在阿多诺文章里说“批判是在危机语境下对现存事物的否定”,也就是说现在存在的这个东西,比如说一个艺术作品,一个文化,是错的、假的。但是,由于它是一种否定,所以它在客观上也就意味着不够好,还有一个更好的东西给它。很多人对批判有误解——他们纳闷的是,你的优点我都知道,但是我为什么还要批判你?就是因为我认为你可以更好,而且只有更好(better),没有最好(best)。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就是说你如果认为有一个完美(perfect)的例子在那里,显然我们现在是没有达到的。也有人说我:“你为什么总爱批判别人?”我那时候还不会用上面那些话来回答,我只是跟他解释,我只是觉得他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我想帮助他。但是别人就会觉得你为什么说我不好,为什么批判我。所以批判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的。这样一个不喜欢批评的文化,大家都是有感觉的。从希腊语词根来讲,“krino”这个词,这是在我这里的第二篇文章阿多诺写的《批判》里,意味着作决定,意味着区分,就是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或者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那么,因此和批判联系在一起的词就是“乌托邦”,就是目前事实还不存在的、但是比现在存在的更好的东西。因此,“一切否定都是肯定”。无论我们能不能说出来那个更好的东西是什么,更不要说我们能不能做出那个更好的东西来,但是由于我对现实的批判,那么就有值得去创造出来的东西,真善美的东西。无论我们能不能说出这个东西、描绘这个东西,批判都是包括着乌托邦。而从最根本上说,批判的方法,它的目标最后都是归结到哲学上,虽然我们做文化批判的、做艺术批评的并不一定是做哲学的。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哲学,其实最后是没有办法做批判的,因为有个评判标准的问题。因此要进入我们这个讨论语境,就要探讨第一个问题——批判的三个传统。古希腊我们就不讲了,我们直接指向近代。
第一个传统是康德的传统,康德写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一部美学著作。康德的批判其实就是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设限。大家知道哲学史上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理性论”。讲到“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其中有经验论的解释,但是也会提到人有理性的能力,人有这种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才有理性。而康德的传统就是要给“理性”做一个自我的限制。这个就涉及到启蒙运动这样一个背景,康德他对“启蒙”有一个很著名的定义,在1784年《什么是启蒙?》这个重要文本里,他给启蒙下了个定义“启蒙是什么?是把人从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下解放出来”。在那里,康德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启蒙口号,Sapere Aude! 拉丁文,翻译成中文是“敢于理性,敢于运用你的理性”。理性这种能力我们都是有的,只是我们敢不敢用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四处批判,但是请问他骂他自己的导师了吗?没有。因为他不敢骂,不好意思骂或是什么。所以,你不敢运用你的理性,因为你有各种利害冲突,怕得罪人等等,“你好我好大家好”。因此,人必须在一切事物上有公开利用理性的自由,就是说要到公共领域去讲,私下里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批判这个东西显然不是盲目的服从权威和外在的规定,比如一些传统等,而是运用理性,自己认为对还是不对。
康德的“三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正好对应“真”、“善”、“美”三大领域。《纯粹理性批判》就强调什么是“真”;《实践理性批判》强调什么是道德;《判断力批判》强调什么是“美”。那么因此,他这里面的三大理性批判实际上是理性的自我批判,因为理性如果不自我批判的话,变成一种不受限制的理性的话,它必然带来灾难。我们为什么从启蒙讲起,因为阿多诺最重要的一个文本是《启蒙的辩证法》。启蒙本来是要用理性来消灭神话,但是由于理性的不断扩张,达到了一个无节制的程度,它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走向了非理性。比如说关于法西斯主义的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的这样一个高点,大家都觉得到了这样一个人间天堂的地步——大家都知道十九世纪下半叶,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德国开始的电气化革命,经济发展几乎和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差不多的那种感觉,本茨发明了汽车等等——为什么在人间天堂的感觉里,突然帝国主义战争频频爆发?有了一战,然后有了二战,有了集中营,从人间天堂到了地狱。人类文明到了这种高度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非理性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像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认为这是因为理性太少,非理性处于主体。但是阿多诺的观点非常奇怪,他认为是因为理性太多,理性就变成了“工具理性”,这个今天不再细述。就是说,康德的观点关键就是“理性的自我批判”,真正的批判是面对一切对象的,因此理性自身也要受到理性批判。不能只批判别人不批判自己。这是第一个要点,这样才能防止理性变得盲目,变得愚蠢,走向自我毁灭。
第二个传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也是今天几乎没有人去讲的传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我面试研究生的时候会提一些很刁钻的问题,比如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副标题是什么呀?”这个答不上来没关系,但“马克思《资本论》的副标题是什么呀?”这个答不上来就不要读研了。这个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很年轻的时候就讲过“批判的彻底性”有两层意思。第一,任何批判都不要怕自己做出的结论。我用我的理性得出一个结论,比如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个结论真的太可怕了——实际上这句话比我前面引述的阿多诺的那句话还要温和一些。阿多诺经常批判那些实证主义者,比如说他批判路斯,路斯说“装饰是不好的,是恶的”,如果按照他的理论走下去,应该废除所有的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是“装饰”,都是“无目的的”。但是小资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是很害怕自己做出结论的,他们不肯得出自己的逻辑应该得出的结论,都是说了一半就停了。就好像说,按照实证主义者的逻辑,诗歌是应该被废除的,因为他们没有用嘛,但是他们觉得诗歌放在那里对他们这个实证主义的科学原理好像也没有什么伤害,那就让它存在吧。因为他们缺少激进的东西,很害怕自己做出的结论,总是话说到一半,觉得这个结论太可怕了就算了。这是青年马克思的第一个检验批判和彻底批判的标准。顺便说一下,彻底就是激进,两者是同一个词(radical),化学上叫“自由基”。
彻底性的第二个标准,和康德的标准是比较接近的,因为马克思也是从启蒙的这个语境成长起来的。康德的“启蒙”是说“人要在一切事物上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而马克思讲的是“检验批判彻底性的第二个标准是不怕同现有势力相冲突”,就是我不害怕任何权威。这其实是西方理性传统非常简单的一个事情,叫做“我爱柏拉图,我更爱真理”。因为这个话是亚里士多德说的,他是柏拉图的学生,所以后来一般就变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但在中国基本上是“吾爱吾师,所以吾爱真理”或者是“吾爱真理,所以吾爱吾师”,“爱吾师即爱真理”,“爱真理就是爱吾师”,“不爱吾师就是不爱真理”。所以要讲批判,先批判自己的导师。连自己的导师都不敢反对,你乱讲什么批判。当然我们这个“批判”有个前提,是理性的,是讲道理,不是张嘴就骂。讲道理就是有概念,有逻辑,说话要符合形式逻辑。中国现在的学生最差的三样东西,第一是语法不会,第二是修辞不行,第三逻辑没有,所以不会写文章。
那么马克思得出什么结论?他得出的结论是很吓人的。法国大革命要建立一个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但是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罗伯斯庇尔曾经阴谋做到这一点,但发现除了搞断头台以外他没有任何办法,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市民社会的基础就是必须以自私自利为它的基本的社会基石,如果不自私自利的话,这个社会是无法存在下去的,正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面包师并不是怕你挨饿而给你烤面包的,他是为了自己赚钱才会去烤面包。就是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私利牟利,通过这个市场“看不见的手”,最后集体的利益就会最大,这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叫做“亚当·斯密教条”。这个教条现在连自由主义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了。但是中国的很多自由主义者还在鼓吹“亚当·斯密教条”,你让每个人都指导自己,就是你政府不要有计划,也不要干预市场。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你自己说要自由平等博爱,但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有些人(资本家)可以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去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这就是剥削。现在这些词我们都不太讲了。这样一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其实是人类的史前时期,人类并没有真正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类自己创造出来一个很庞大的商业交换的市场经济的王国。这样一个世界市场很庞大,就像今天中国搞一带一路也是一样的,为了产品扩大销路。现代文明就是这样,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最近在读阿多诺又有一个体会,现代文明到底是什么统治我们?用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里的一句话叫做“抽象成为统治”。这个话很难理解,但是说具体一点就是商品、货币、资本到今天金融资本在统治着我们。现在广播里说的要投资、要理财,现在资本是富余的,但是没地方投。资本总是要有个公式,从G到G’(G是德语Geld“货币”一词的缩写),从钱到更多的钱,也就是钱要生钱啊。当然中间会有投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生产出商品等等过程。但问题是当我们有了钱之后该怎么办?存银行或者是什么,当然最终还是大部分要投到生产过程中去。等发展到金融产品这块,你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钱是能生钱的,G—G’。中间那些生产过程被你省掉了,因为你只能看到钱生钱这个东西,你看不到整个社会。而钱是什么,金子是什么?
有个最经典的故事,发大水时,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没办法就爬到一棵树上去避难,富人有一袋金子,穷人没有金子只有馒头,富人饿得受不了了,就对穷人说:“我拿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可不可以?”
“不换!”
最后结果很简单,就是富人饿死了,水退了,穷人得救了。当然这些个故事都是穷人自我安慰的意识形态了,这个我们不管。这里面就说抽象成为统治,但抽象什么用也没有,光有钱不能吃、不能睡、不能住。金子只是一个具体符号,现在连具体符号都不是了。而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也就是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简单地说就是专制资本主义,英国法国中国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英国大概是在维多利亚时代,法国就是拿破仑二世,中国就是邓小平,俄国就是斯大林时期。这里我所说的很多术语跟大家的常识不太一样,这个我们以后慢慢消化。就是说,各国都要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落后的农业国怎样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经过专制资本主义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就有很多问题出现,如童工根本没有劳动保护,没有工厂法等等。大家可以去看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四本书——《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他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大家不要只看《明朝那些事》,也看看“资本主义那些事”。或者看狄更斯的小说也行,《雾都孤儿》。还是刚才那个问题,你号称要文明,比如我们创造出来GDP,创造出来财富,盖出来的房子如果除以13.67亿人的话应该大家都很有钱,都有房子。为什么还没有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呢?是分配问题吗?其实马克思告诉你不是分配问题,是生产方式问题。因此,当时很年轻的马克思达到“批判的彻底性”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在1843年,马克思25岁的时候说了一句我认为很有名的话——“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存在的一切关系”。这完全是个人本主义的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用的词是“绝对命令”,这个是一个康德的道德上的词。他认为这个“绝对命令”就是必须推翻一切“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存在的关系”。所以必须改变一些不可接受的关系,马克思是不害怕他自己得出的结论的,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用新社会取而代之。
这个新社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讲“乌托邦”,新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一定能描述它,但是和现在这个社会肯定是不同的,这个社会是要完蛋的。所以一直到21世纪,尽管人们一次又一次给马克思的棺材盖子钉钉子,但他一次又一次出来了。我们知道德里达说“马克思的幽灵”。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资本还存在,马克思就会存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不消灭,马克思就不可能真正被消灭。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新的东西来代替他。1825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开始了它的生理周期,至此它成熟了。它其实是常态,但马克思认为是病态。我们现在知道这被称作“新常态”。所以,打个比方,资本主义的“更年期”还早得很。
但是马克思的结论就是要改变,所以要取而代之,要建立“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里面有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可以参看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前面引用的约翰·唐恩的祝祷文。就是任何人的损失都是我的损失,就是这个社会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大家就都是不自由的,如果无产阶级不自由,资产阶级也是不自由的。
下面进入批判的第三个传统,就是社会批判理论。那么我们看到这三个批判传统其实是递进的关系,背景就是我们从18、19世纪来到了20世纪,就是刚才说到的法西斯主义。市民社会自我解体,用政治教科书上的话说就是“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所代替”。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帝国主义,以三大帝国主义战争为标志,英布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前面说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所以法国人就造出来一个词叫“世纪末”,好端端的,突然就打了这几场战争。为什么会有帝国主义?其实教科书上说的是对的。就是帝国主义把殖民地瓜分了。就是说产品要有销路,但是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资本主义永远是产能过剩的。为什么经济危机?就是我有大量东西生产出来,生产能力是有富余的,但是销售不出去。所以这个时候法兰克福学派他们继承马克思这个传统,要求变革这个社会。这个主题就移到法西斯主义了,因为他们都是犹太人。
阿多诺是个富二代。我们想想,他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突然一下子就被赶出了温柔乡,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阿多诺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激进?“悲愤出诗人”,“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古代文论里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发愤作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阿多诺很多东西要放在那个历史语境下来看,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我用一个最俗的话讲,今天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那个时候的主题绝对是“战争与和平”,当然你们很难进入那个语境。因为我下面会详细讲,讲第四讲的时候,还会讲到“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所以时间关系我就不详细讲了。
关于阿多诺,可以有许多形容词来介绍他。如果用四平八稳的介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或者说是主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文学批评家等等。简单说,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我个人认为排top10是没问题的,top5也有很大机率。我个人不把他排第一。很私人的排名,维特根斯坦第一,萨特第二,阿多诺第三,海德格尔第四,福柯第五。
对阿多诺的最四平八稳的介绍是,他是1903年9月11号生人,1969年8月6号去世。犹太人,“富二代”,他爸爸是酒商,叫奥斯卡·维森格伦特。他妈妈叫玛利亚·卡尔维丽 - 阿多诺·德·拉·皮亚娜。她是个意大利人,她的父母,也就是阿多诺的外公外婆,分别是个科西嘉的法国军官和德国的女歌唱家。阿多诺的姨妈是个钢琴家,他妈妈是个女高音。所以我说阿多诺的家学渊源是我们比不了的,所以他对音乐是很在行的。贴在阿多诺身上的两个常见的标签是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精英主义是家学渊源骨子里自带的,没办法。阿多诺15岁读康德的著作,很小就能作曲了,听的是勋伯格的东西,美学理论写的是贝克特。他是个天才,但他是个很奇怪的人。大气候和小气候共同决定的,他的家学和当时的世界的状况,所以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天才。
阿多诺是个天才。哈贝马斯评价他“阿多诺是个天才。霍克海默、马尔库塞肯定不是。阿多诺具有清醒的意识,思想中常常灵犀开启,其表达力是我在见他之前和见他之后都不曾遇到的。你无法看到阿多诺思想如何产生,它们从他那里一出现就是已经完成的,这是他技艺高超之处,他也没有在自己的水平之下工作的自由,他一刻也不能将思想的张力放在一边,只要你同阿多诺在一起,你就处于思想的运动之中。阿多诺是不平凡的,他想要平凡的努力遭到了痛苦的失败”。
我跟阿多诺的关系和我跟维特根斯坦、福柯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维特根斯坦和福柯的那些东西,我是用来崇拜的。我都不读他们的,他们是用来崇拜的。阿多诺是我用来呼吸的,我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看阿多诺,靠着他才活了下来。最牛的是他有很多神句子。但他又是个辩证法大师,比如他说:“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写作提供了一种偷生的手段”,结果他隔了十行又说:“甚至在写作中,作家也不准许他活着”。大家知道海德格尔老师有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结果阿多诺老师1944年说:“人将不再可能安居”。这句话其实在讲:现在人有钱也不对,没钱也不对。富人是有罪的,但是因此我们就不要钱了,过穷日子吗?所以他说了一句话“在错误的生活里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错的,你怎么过都不对。
下面还是进入我们的文本讨论吧。
1-3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这两个文本,首先第二个文本,也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文本——《批判》,这个文本我简单的说一下。我重点是要讲《文化批评与社会》,那个文本是我们的方法论讨论的基础。
在进入《批判》这个文本之前,我要介绍一下历史语境。这是发表在某个杂志上的一篇广播稿。阿多诺当了大学教授之后,特别喜欢去广播电台。这篇1969年5月的广播讲话差不多是阿多诺最晚的一些文章之一(他69年8月就去世了)。当然我们不能用“天鹅之歌”来形容他,因为他还没打算死呢。他为什么会死呢,这是有故事的。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用毛主席诗词讲就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全世界都在搞“文化大革命”,法国红卫兵、德国红卫兵。我的西马的课程第一节课不是讲课,而是放一部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讲德国红卫兵——红军旅(RAF)是怎么闹革命的,便于大家进入语境。阿多诺怎么死的呢?因为六个女学生羞辱阿多诺。这六个女学生是红军旅的女战士,她们不穿上装,跑到阿多诺的课堂,手挽手把阿多诺围起来。阿多诺就不堪羞辱地走了。但是为什么要羞辱他,我们要从头讲一下。1967年6月2号,大学生们抗议伊朗国王巴列维访问德国。当然是美国支持的伊朗国王,是在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之前的一位沙阿(Shah,伊朗的国王)。德国的大学生们是反对越南战争,支持胡志明的。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里面有他们举着胡志明像的镜头。大学生抗议伊朗国王的访问,结果和警察发生冲突,有一个大学生就被警察打死了。有家右派的报纸媒体就开始污蔑学生,指责他们闹事。学生们的感觉呢,就像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里面写的那种感觉。于是学生们封锁了这个出版社。阿多诺其实是支持学生的,是赞成社会改革的,但是阿多诺自己经历过法西斯,所以他特别警惕任何新纳粹、新法西斯的苗头。他觉得学生你们这么闹,这么暴力,表面上自居为革命,实为纳粹余孽。假如阿多诺老师活着,看到今天各种花,什么茉莉花、太阳花的,他肯定都会说这是纳粹余孽。阿多诺的这种态度当然不受学生欢迎,所以才会有女学生去羞辱他。
《批判》这篇广播稿的历史语境,就是阿多诺的批判立场在当时是很不受大家待见的。在这方面,阿多诺和马尔库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巧,1967年7月,在法兰克福大学的阿多诺和他已经在美国的老战友马尔库塞不约而同地到西柏林自由大学去做讲座。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态度中看到这个鲜明的对比。革命形势都这样如火如荼了,阿多诺还是讲他原定的报告题目,《歌德诗剧<伊菲革涅亚>中的古典主义》。这篇文章我已经找到了,在他的全集第十一卷,但还没来得翻译。于是阿多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报告厅打个横幅,上写“德国左翼法西斯分子欢迎古典主义者泰迪”。解释一下,“德国左翼法西斯分子”是哈贝马斯对学生们的称呼,阿多诺的名字叫“特奥多”,他的朋友都叫他“泰迪”。很巧的是,67年7月7号阿多诺做完这个报告之后,7月10号和13号,马尔库塞老师来了。讲座题目一个叫做《乌托邦的终结》,另一个叫做《论反对派的暴力问题》。这个才叫真正受到热烈的欢迎,2500到3000个学生不断用掌声打断马尔库塞的讲座。
当时德国大学里流传着一则关于阿多诺的笑话:
“街上革命了吗?”
“革啦!”
“那我们上街去吧!”
“不,我要去听阿多诺的讲座。”
这个笑话是讽刺阿多诺的。顺便说一下,法国也有个很著名的笑话——“结构上街了”。法国有很多人骂阿尔都塞,因为他只讲社会结构,不讲主体,而“结构是不会上街的”,是不可能闹革命的。等到68年学生上街去闹,就有阿尔都塞学派的人反击说“你看,结构上街了”。这是一种嘲讽。“你以为是人上街了,主体上街了。其实不对,是结构上街了”。这其实提到了那个终极问题——“你以为你是主体,其实你是客体”。你以为是你自己要上街的吗?其实你的上街是被历史的结构决定的,因为你是“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在阿多诺这里,问题的问法是:你以为是你自己“要”看《碟中谍5》吗?其实你是被(资本、文化工业)“决定看的”。当然,今年9月11号我也去看了《碟中谍5》,我觉得是这可能是纪念阿多诺生日的最好方式。批判文化工业嘛。《碟中谍5》在最后有一个镜头就是辛迪加的头脑被关进毒气室处死了,我当时觉得这很显然可以联想到法西斯、奥斯维辛。然而这时,旁边邻座的一个男孩、一个妈妈在那里笑。我一惊,立即就发了一条微信——“我听见了极权主义的笑声”。“极权主义的笑声”恰好是《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一章,“看卓别林《大独裁者》的影院里面发出的笑声是极权主义的”。所以说,阿多诺是绝对让人受不了的,他绝对会冒犯你,侵犯你以及你做人的底线。就是让你觉得怎么活都不对了。当你问他怎么活才对的时候,他告诉你“在错误的生活里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至少,在阿多诺看来,上街是不对的。所以学生们讽刺他,羞辱他。所以当时马尔库塞和阿多诺已经开始撕了,双方已经互相通信在争论了。我第一次来美院讲座,周老师给我的题目刚好是讲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其实很委屈,他认为自己按照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才搞出来“大拒绝”策略。阿多诺却认为马尔库塞要让大学生们去作“穴居人”。“马阿之争”是很值得探讨的,是纯粹政治之争,但也涉及到哲学理念的不同。你不懂他们两人的哲学,就不会懂他们两人为什么争论。
文|夏凡
责编|莲灿
未完待续|
自从2012年回声[ECHOGRAPHIA]导读计划启动,已经走过了4年。我们的理论推进也从媒介批判导读系列进展到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又再前进到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现在,是时候开始一个崭新的阶段,即空间生命政治的导读了。
媒介批判导读系列|
一种不能被反动派利用的艺术理论|本雅明《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导读|赵千帆
被截除的自恋者|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导读|周诗岩
机器之舞|芒福德《技术与文明》导读|徐敏
马尔库塞的七伤拳|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导读|夏凡
如何走出景观之外?|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导读|陆兴华
忽悠,还是批判?|罗兰∙巴尔特《神话学》导读|陆兴华
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阿多诺《批判》《文化批评与社会》导读|夏凡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布洛赫《关于表现主义的讨论》、卢卡奇《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布莱希特反驳卢卡奇的笔记|夏凡
登堂:阿多诺本雅明论争|阿多诺与本雅明书信(1935、1936、1938)|夏凡
入室: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章、《文化工业概要》|夏凡
欢迎来到现代主义的荒漠!|阿多诺《强制下的和解》、《介入》|夏凡
云上的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美学理论》节选|夏凡
日常生活与空间生产|列斐弗尔《空间生产》导读|刘怀玉
美学与生命政治:福柯与阿甘本导读系列|
尼采与瓦格纳:狄奥尼索斯的浪漫主义|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夏凡
福柯的生命美学:成为艺术品|福柯《性经验史》第一卷导读|夏凡
生命政治的谱系:阿多诺、福柯、阿甘本|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导读|夏凡
姿态:身体政治之外|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导读一|赵文
语言的边缘|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导读二|赵文
面孔、真理和展示|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导读三|赵文
例外与常规|阿甘本《例外状态》导读一|赵文
悬置与仪典|阿甘本《例外状态》导读二|赵文
典/庆之“法”|阿甘本《例外状态》导读三|赵文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