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试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中的宗教影响|下

批评·家| 院外 2022-10-04


编者按|

加拿大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现代传播理论中有其独特之处,但由于麦克卢汉本人的天主教信仰,学界对其学说尤其是在电子媒介的相关部分提出了一定质疑。本次推送的文章通过梳理麦克卢汉的文字和书信中涉及宗教的部分,追寻天主教及天主教知识分子对麦克卢汉的影响,分析麦克卢汉转向天主教的原因,以及其媒介理论中的天主教元素,尤其是来自托马斯主义的影响。由此勾勒出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如何与自己的媒介理论相调和的过程。天主教使给他以超脱世俗的视角,和坚信未来的光明和救赎的到来的信心。在他媒介理论所预见的未来电子时代中,全球的意识联结有可能将人类带回前语言时代,在他看来是伊甸园般的太和之境。


文|刘雨尘    责编|批评·家

麦克卢汉与巴克明斯特·富勒|

试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中的宗教影响|下|2019

本文4000字以内|接上期

三|托马斯主义者的立场


……

应当说,阿奎纳理论对麦克卢汉思想产生影响中最为明显的部分就是“感知认识论”。直至去世,麦克卢汉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托马斯主义”的。[注11] 阿奎纳对人类身体作为物质最高存在的强调,感觉作为认知上帝的手段,尤其是他继承自亚里士多德的对柏拉图主义重灵魂轻肉体的反对,在麦克卢汉处体现地淋漓尽致,因为麦氏整个学说都是关于感知的,是他孜孜不倦地加以考察和揣摩的东西,托马斯·阿奎那将在柏拉图那里被贬抑的感性认识重新抬高,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往往强调感知效果,强调人的感知平衡。


麦克卢汉从阿奎那这学到的另一点为“类比”的方法。这一概念其实是阿奎纳的认识论中的一环,为的是回答不完善的、有限生命的人能否认识完善的、无限的上帝这一重要的问题,即托马斯著名的“五路论证”,在此不展开。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多次提到的感知比率的问题,可能就来源于此:


“你写我的那篇文章使我想起,我是托马斯主义者,对托马斯主义者来说,感知世界与神性逻各斯共鸣。……类比是无所不包的,它就是认知过程本身。这就是类比的神性逻各斯……类比知觉肇始于感知:观念或理念却掀翻感知,使之出轨”[注12] 


通过类比,人可以认识上帝,同样,通过类比,人也可以认识到将要到来的巨大冲击,正是因为人类拥有这样的比例认识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家通过反环境揭示出的环境的样子,为即将到来的媒介做好准备,为躲避新媒介的冲击打开了一条生路。


切克斯顿和雅克·马里旦是年轻的麦克卢汉崇拜的对象,但是随着他的思想成长,他也深刻的意识到二位的思想不再适合快速发展的当下,而对圣托马斯和托马斯主义的思考为他关注感知,强调则在他的余生中不断提及,虽然有时麦克卢汉对这位“天使博士”理解带有过于强烈的个人烙印。



四|德日进、柏格森与电子媒介的未来


正如前文所述,许多学者对麦克卢汉宗教倾向的指摘表现在他对电子世界的“乐观”看法上。确实,这也是麦克卢汉和当时其他的“媒介研究者”,如伊尼斯、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有重大分歧,尼尔·波兹曼就认为,麦克卢汉的乐观背后是信仰的支撑。而友人汤姆·沃尔夫则认为法国古生物学家和神学家德日进的思想给他对电子世界的设想提供了启示。就麦克卢汉自己的文本来说,他并不会在书中提到自己的信仰,但却不时假借亨利·伯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在麦克卢汉看来,进入电子媒介时代后,由于电的速度,其趋势必将是将全球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相对于机械时代的切分关系,电媒介将延伸“整体的人”,延伸整个神经系统,而非仅仅是其中一种感官。机械文明时代由于视觉延伸所导致的条分缕析,井井有条的思想模式将被前文字时代整体的人类感知取代。另一方面,由于电的速度,在他设想的极致情况下,机械时代的前后因果关系,都将在电的速度下被改变,“结果先于原因到达”,而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可以同时和世界上任意地方的人产生联系,这已经部分的在今天的网络社会得到了实现。


对于麦克卢汉的如此设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其本身在其媒介理论内是逻辑自洽的,他对电子媒介的判断主要集中在其“快” 的性质上,意即电媒介的“信息”——它引入的尺度变化是—— 电媒介取消了空间的距离,这种全球瞬时的传播速度,使得无论何处都有可能成为中心。



12 《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427 页。


在这个意义上,麦克卢汉使用了带有宗教术语的表述:天使化——即指称这种随时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能力。


“电子媒介使我们经历像天使一样的转换。……天使化和神秘现象都是电子世界的副产品”[注13] 


“你处在播放中,你就是无处不在。这样的能力超过了天使的能力,因为根据阿奎那的观点,天使只能身处一个地方”[注14] 


电子媒介帮助人类思想了意识的极大延伸后,麦克卢汉再进一步,认为全人类的意识的互联有可能产生“世界大识大同”, “人类永恒的集体和谐与太平”:


“简言之,计算机以技术给人展示了世界大识大同的圣灵降临的希望。合乎逻辑的下一步似乎不是翻译,而是绕开语言去支持一种普遍的寰宇意识。它也许很像柏格森梦想的集体无意识。……无语言的状况可能会赋予人永恒的集体和谐与太平。”[注15] 


而在他看来,(假借柏格森之口),这种情况下结成一体的无所不包的人类意识,从基督教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基督降临”, 因为“基督就是人性的终极延伸”:


“电脑预示了这样一种情景:技术产生的普世理解和同一, 对宇宙理性的浓厚兴趣。这种状况可以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永恒的和谐与和平,这种整合开创了但丁预见的意识普世性。他认为,人结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意识之前,始终是支离破碎的。从基督教的意义来说,这就是对基督神秘身体的一种新的解释。毕竟基督是人性的终极延伸。”[注16] 


我们可以看到,麦克卢汉的确将天主教的宗教概念用于描述未来的电子媒介发展的终极景象。如果将基督作为降生的圣子,完满之人,所有人类的赎罪者来理解,那么“基督作为人性的终极延伸”这一结论与麦氏在理解媒介等书中表现出的理论体系并不抵牾。确实,对于这样一种人类意识互联的终极景象,他的论述带有相当神秘的色彩。对于麦克卢汉论述中那终极未来的“基督降临”的思想来源,法国的一位天主教神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5-1955/4)汉名德日进,他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地质学家和古脊椎动物学家,同时也是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德日进本人既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是笃信天主教教义的神父,他的理论将二者结合,也因此被教会所嫌恶,天主教检查机关禁止他的著作出版,他的大部分著述都在去世后才得到出版,在他一系列著作中,他试图调和生物进化论、现代科技发展和天主教教义之间的矛盾,用前两者来解释和支持后者。


根据汤姆沃尔夫所说:


“私下里,麦克卢汉承认自己对夏尔丹心怀感激。然而,在公开的场合,他从来没有这样的表示。……更加可能的原因是, 在天主教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夏尔丹笼罩在异端邪说的阴云之下……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承载着大量夏尔丹的思想, 不过只有夏尔丹迷才能够发现夏尔丹的弦外之音”[注17] 


德日进的观点可以大致总结为宇宙中一切物质中都包含着意识,随着生物的进化发展不断向高级和复杂发展,在人脑出现后发展到一个高峰,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和进步,最终会形成一个包裹全球的意识的思维层——“精神智慧圈”或“心智层”。[注18] 不仅如此,德日进还从生物学家的角度观察了他当时的技术,在《“心智层”的形成》一文中,德日进写道:


“通过无线电和电视网络的非凡网络,也许预示着大脑与大脑之间以神秘的心灵感应力的方式获得了直接同步,使我们实际上已经在一种以太化的共同意识中得到了全体沟通”[注19] 


这和麦克卢汉论述电子时代来临后全球意识联通的,未来电子人的生存状态不谋而合。



13《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484 页。

14《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加】斯蒂芬妮·麦克卢汉、戴维·斯坦斯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1 版,第137 页。

15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增订评注本)》,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年

16《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394 页。

17《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7 页

18 《人的未来》,【法】德日进著,许泽民译, 陈维征校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年6 月第一版, 第4 页

19《人的未来》,【法】德日进著,许泽民译,陈维征校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年6 月第一版,第111 页

更具汤姆·沃尔夫的说法,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德日进的理论对虔诚的天主教徒麦克卢汉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出于社会原因不在书中表露。而麦克卢汉的得意门生, 也是后来多年的好友瓦尔特·翁(Walter Ong)神父在1952年就开始介绍德日进的思想。在书信中,麦克卢汉曾提及德日进:


“致小约翰·斯奈德 [1963 年8 月14 日]

电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这是夏尔丹《人的现象》一书始终追求的主题。对于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观念。这和电气结构及大脑的瞬间运转速度有密切关系,这种速度的必然结果是,巨量信息的处理方式是高度结构性、“神秘” 的方式。”[注20] 

这里,麦克卢汉所说的“神秘”的方式是否指宗教的方式呢?德日进神父在临终前,写下来了“心智圈诞生= 基督诞生”的手记[注21] ,令我们不禁遐想,在麦克卢汉虔诚的信仰中,他对世界未来的图景是否抱有同样的设想与期待,是否通过自己的媒介理论看到了人人具有“天使般”能力的未来,我们不能确切的知道, 但那一定属于虔诚的基督徒们共同向往的至福(beatitude)。


另一方面,在提到电媒介将造成的未来时,麦克卢汉多次提及亨利·伯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于1907 的《创造进化论》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包括语言也是意识的延伸, 语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等,可惜在麦克卢汉的写作中,他从不留下脚注,我们也难以在伯格森的著作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论述。不过,我们可以在柏格森的书中找到一些麦克卢汉很有共鸣的观点,甚至与德日进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柏格森也认为工具是人的加强和延伸,“大自然赋予我们智慧,其本质是制造工具”,在工具的使用中,人和身体相关的意识得到发展[注22] ,如此等等。柏格森对进化论的阐发也许启发了德日进,而柏格森对基督教的论述显然对麦克卢汉的口味。但是实际上,在麦克卢汉书信中,对柏格森评价并不高[注23] 。有一种可能性是麦克卢汉想用观点类似德日进的柏格森来代替德日进出场。


使用天主教的词汇和意象来描述未来,使得麦克卢汉对电力时代的展望带上了些许宗教色彩,但如果深刻理解媒介理论的意涵和天主教的教义,可以说,基于麦克卢汉的理论文本,二者之间的链接是合乎逻辑的,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电子社会的。毕竟,目前我们仍还难以想象麦克卢汉口中那个“原因和结果同时达到”的图景。

 


五|结论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影响过麦克卢汉的思想因素,来简单勾勒出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如何与自己的媒介理论相调和的过程。天主教使给他以超脱世俗的视角,和坚信未来的光明和救赎的到来的信心。在他媒介理论所预见的未来电子时代中,全球的意识联结有可能将人类带回前语言时代,在他看来是伊甸园般的太和之境。伟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使得他重视对感知的研究,并给他的研究提供了“类比”——用麦克卢汉自己的话说即“感知比率”——这样的理论工具。德日进神父对进化论和天主教信仰的调和,让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的终极景象找到一个有些神秘意义的寄托,文章中所提到的无论是天主教教义、或是德日进、伯格森的学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启发着麦克卢汉,或者实际上应该反过来说,麦克卢汉用自己的思考来重新阐释了他们的作品和理论。



20《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335 页

21《人的未来》,【法】德日进著,许泽民译,陈维征校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年6 月第一版,第214 页

2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7 月第2 版,第54 页至57 页。

23 在注12 的同一封信中,即1969 年给约翰·摩尔神父的信中,麦克卢汉评价柏格森:“我认为,雅思贝尔、伯格森和布贝尔斯那种很低层次观念类型的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相关推送|


麦克卢汉及其“艺术家”概念
梳理了麦克卢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的阐述,并将其作为麦克卢汉的“总问题”,同时通过梳理麦克卢汉思想发展史,揭示了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的含义。通过了解对麦克卢汉思想产生过的重要影响的学者的理论学说,寻找他发展阐释“艺术家”这一概念的历程,厘清麦氏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潜力。通过研究麦克卢汉的受教育历程及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对诸如“新批评”派,托马斯·阿奎纳思想、麦克卢汉和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往来文字的深入探究,总结出几大最有可能的思想来源。
论文绪论|我们正在经历电子时代的重大危机——神经系统延伸后导致的全面截除……麦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提出的“艺术家”这一概念上。

论文结语|不能张皇失措躲到墙角去哀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是要冲锋陷阵,猛击电力媒介的要害。

年表|1964年《理解媒介》出版,销售10万册,使麦克卢汉进入英美思想学术界的严肃讨论,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