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麦克卢汉“冷热媒介”概念辨析|下
麦克卢汉“冷热媒介”概念辨析|下|2015
我们再回头来想,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冷热媒介的误读和质疑,无论是“到底什么样的媒介是冷的,什么样的媒介是热的”,还是“参与度到一个什么样的值,媒介才变成冷/热的”,这样的提问方式恰恰说明了麦克卢汉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凡事要有因有果”,这使得我们在看到一对概念的时候,习惯于给它划定一个清晰的边界,有了边界,才能够“理解”,而聚焦到“冷热媒介”这一点上,媒介和环境在冷热之间交互变化,这样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没有边界的状态。于是我们似乎又一次体会到了为什么《理解媒介》如此难以“理解”。麦克卢汉所说的理解,必须是整体卷入的去体验,而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理解则是把整体肢解成部分去消化吸收。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有必要重读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他所面对的危机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反复谈到的冷热媒介、媒介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是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状态。在这里我们又有必要回顾一下本节一开始所引用段落,“如果你准备深挖他们的文本传达的讯息,读过开头的几句以后,在任何地方停下来,你都可以抓住通篇文章的信息”,这同样也是麦克卢汉推荐的,我们对于《理解媒介》的阅读方式。现在我终于又把话题带回了关于对“冷热媒介”理解的讨论中,在第四节中,我谈到的“媒介定律”就是“冷热媒介”的更新版本,也是这样一种意象。但是值得再一次提醒的是,这种更新绝对不是简单的同义反复,而是系统的复杂化。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麦克卢汉虽然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方式上,都自觉采用了一种抵抗姿态,但他的写作最终还是以印刷媒介这样一种方式呈现。或者说,即使麦克卢汉在极力的用文体上的改变给印刷文字降温,但是这始终无法改变印刷媒介是将文字固着在纸上,这样一种热的方式。这很像是我们之前说的,电视的升温并没有热穿它的冷外壳。那么这种降温得以发生的基底依然是,冷和热的交替流动。这也回应了我在最后一节末尾所说的,如果阅读至此,我的表述依然让你觉得含混不清,那么这很可能是在麦克卢汉的影响下,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尽量将文字处理的“冷”一点。
其实这也是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麦克卢汉作为一个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学者所带给我最大的触动,他在处理媒介问题的同时清楚的意识到了他所受到媒介的影响,而且他也不回避这种影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例外,带着这样一层深刻的反思在写作的学者,让我十分动容。
文章来源|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二. 麦克卢汉谈冷热
四. 当麦克卢汉在谈冷热的时候他在谈什么?
03|看得见的世界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世界不再是梦幻。
04|我们的文化太过偏重技术,以致产生麻木。
05|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
梳理了麦克卢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的阐述,并将其作为麦克卢汉的“总问题”,同时通过梳理麦克卢汉思想发展史,揭示了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的含义。通过了解对麦克卢汉思想产生过的重要影响的学者的理论学说,寻找他发展阐释“艺术家”这一概念的历程,厘清麦氏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潜力。通过研究麦克卢汉的受教育历程及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对诸如“新批评”派,托马斯·阿奎纳思想、麦克卢汉和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往来文字的深入探究,总结出几大最有可能的思想来源。
论文绪论|我们正在经历电子时代的重大危机——神经系统延伸后导致的全面截除……麦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提出的“艺术家”这一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