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kou1]猪,不会[bhoi6-7]㖹火
上面写了几篇文章介绍潮汕话的几个多音字,这里再介绍一个——呼。
形容人气喘太急,呼吸不顺畅,潮汕话很形象地说:“会呼猪,不会㖹火”。意思是只有呼出的气儿,没有吸进的气儿。例如:“我只底走到会呼猪,不会㖹火,你待我歇下乏了正个你宽呤呾。”(我跑得气喘吁吁的,你等我喘过这口气儿再给你慢慢说)
“呼”字可读kou1(箍),潮人多不知道,待我慢慢呾乞你听(说与你听)。
“呼”字潮音有四读:常读音“hu1(夫)”、“u1(污)”,如“呼吸”“呼喊”等词。口语中呼鸡、呼狗、呼猪叫“kou1”(箍),如:“呼鸡来食粟,呼狗来食屎,呼猪来食猪羹。”叫人则为“hou1”(户1),如:“你爱去hou1我一句 (你走的时候叫我一声)。”
“呼”,中古音《广韵》声母属于“晓”母,韵母属于“模”韵,平声字,音“荒乌切”,直接可反切为“hu1”(夫,文读)和“hou1”(户1,白读)。“晓”母字也可以失去“h”声母而变成零声母,则音为“u1”(污)。潮音还多保留上古音 k-声母阴调类的读法,常见的如“许(姓)吸郝(姓)况霍藿”等字都读[k-]声母。“模”韵字白读为[-ou]者有很多,如“湖胡乌吴姑孤箍枯苏粗卢炉奴屠图铺”等字。故“呼”可读[kou1](箍)。
“呼”用作叫人、跟人打招呼的说法,古已有之。《史记 • 陈涉世家》:“陈王出,(其故人)遮道而呼涉。”“呼涉”即“跟陈涉打招呼”。今成语“呼朋友”的“呼”,是“叫上”的意思,还是这个词义的扩大。这个词义,潮语口语白读音为“hou1”,文读为“hu1”,正与上文所说的“荒乌切”中古音相合。
呼叫动物的古汉语例子不多,但也见诸文献。唐 • 李白《南都行》诗:“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明· 陈子龙 《赠孙克咸》诗:“时与少年四五辈,呼鹰走马登高台。” 呼叫动物之义,则保留上古音声母“K”而读“kou1”。
跟“呼”有关的还有“招呼”一词:文读为“ziao1 hu1”(樵夫),如说:“你爱走着个伊拍个招呼(你要走得跟他打声招呼)。”白读为“zio1 hou1”(蕉户1)。如说:“我只下有做水果,你有机会就招呼滴囝乞我趁。”(我现在有做水果生意了,你有机会就带上我赚一点吧)。“趁”,潮音 tang3,赚钱的意思。潮阳、揭阳、饶平有些地方“趁热吃”叫“tang3烧食”。读的就是这个音。所以,“tang3钱”的“tang3”其本字就是“趁”。福建闽语学术界都写这个字。“赚”和“挣”等字都没有读“tang3”这个音,平时写“赚”这个字,然后读“tang3”这个音的现象,在语言学上叫做“训读” 。在潮汕话中,写此字读彼音的训读字不少,如读“昔”(sêg4,色)为“早”,读“夜”(ia7,耶)为“暝”(mên5,骂5)等等,大家都习非成是、不知不觉了。海南闽语的训读字更多,写着“某某某为首”,却读作“为头”,“黑板”竟然读作“乌板”。开始我不相信,以为是调查对象识字不多,拿口语词来对应,但后来去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的老师也是如此读的。
说完“呼猪”,再说“㖹火”。吹火,吹灯,潮汕话的动词叫“bung5(粪5)”,如“bung5火”“bung5风”“支灯个伊bung5过(把灯给吹灭了)。” 吹奏乐器等也叫“bung5”,如“bung5 笛/箫/啲咊/尺八”等。
“吹”字从口从人(欠),象形指示人之张开大口(吹气)。
那么,应该写什么字呢?查南北朝顾野王的字典《玉篇·口部》有“㖹”字,解释为“吐也”,“步奔切”。宋代韵书《集韵》平声魂韵也云:“㖹,吐也。”吐,吐气。《正字通·口部》:“㖹,俗喷字。”喷字亦作“歕”,《说文·欠部》:“歕,吹气也。”《玉篇·欠韵》:“歕,普门、普闷二切,歕气也,口含物歕散也。”《广韵》平声魂韵:“歕,吹气也。”普魂切。按今潮汕口语吹气曰“bung5”,与“㖹”音“步奔切”合。“喷”,潮音读上去声pung3(奔3),则与《玉篇》去声的反切“普闷切”合。
由此可见,“喷、歕、㖹”其实本来是三个同义的异体字,都是吹气的意思。在古代它们就有3个读音:一音送气声母阴平;一音不送气声母阳平;一音送气声母去声。而后两声分别与潮汕音“bung5(本5)”“pung3(奔3)”切合。既然“喷”大家习惯于读“pung3(奔3)”,那我们就选择“㖹”来作为“bung5(本5)”的“形体”吧。
【延伸阅读】
【说明】
本文照片来自百度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