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朱清时丨“清醒无念”是人生的最优体验


人生的巅峰体验为何是“清醒无念”?

为何无念可以让人迸发超凡创造力?

为何清醒无念能见自身和世界的真相?

本文是朱清时院士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无为和心流都是清醒无念。此时在高度警觉下,意识在几微层面上帮助直觉,二者的界限消失,感觉不到念头,可以使人得到最优体验。






01

什么是人生的最优体验?



人生一世无非在“离苦得乐”。很多人以为,只要运气好,拥有财富、健康、年轻及出众的外表,就容易获得最优体验。这是世人常犯的大错。


其实苦乐是主观体验,可以与健康与财富等没有关联。无论处境多么不堪,一个人的主观仍然可以不受影响、保持自由,获得最优体验。 正如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没得过最优体验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最优体验又作“颠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此时你的注意力如此集中,以至其他所有东西都消失了,意识与行动和环境融合在一起,渐渐感觉不到自我与时间的流逝,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力、创造力和愉悦感都达到颠峰。 


这种体验有四个特征:


  • 无自我性(Selflessness) 

  • 无时间性(Timelessness) 

  • 无刻意性(Effortlessness) 

  • 丰富性(Richness)


后者指能获得丰富信息并且创造力大增,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它们被简称为STER。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都在追求这样的相同最优体验。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本能,能够实现巅峰的绩效表现、达到最理想的存在状态,并且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设法进入这个状态。 


虽然任何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事,无论是在织毛衣、做饭、或者在一场引人入胜的交谈,都可能出现质量不同的优质体验。但是高质量的最优体验则很难随意进入并维持在其中。


目前正在全球畅销的几本书,都讲到这种最优体验,它在古代中国叫「无为」,强调哲学;在现代心理学中叫「心流」,重在心理学;在古代希腊叫「出神」,有实用技术。 


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开始,佛学就在系统地研究如何“灭苦”。佛法通过清醒无念见到的「自性」,其特征「空、明、悦」 和「无我、当下、不住相」,与最优体验的STER十分契合。佛法既是哲学,又是心理学,还有实用的修行技术。 


用一句话概括佛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说的:“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佛学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本具"如来智慧”,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都有能力实现巅峰的绩效表现,达到最理想存在的状态,即常说的“自性”。这里用的“自然智”这个词,就是道家在唐代的“常用语”。它说明“自性、自然智”与道家“无为”有相通关系。


最近由于脑和神经科学的介入,这方面的研究在突飞猛进。有人认为,一场革命正在到来。 


无为、心流与清醒无念是同一个东西,此时在高度警觉下,意识在几微层面上帮助直觉,二者的界限消失,念头不见了,可以使人得到最优体验。


为什么它们能够达到最优体验?为什么清醒无念没有意识参与却能见到自身和世界的真相?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02

庄子的“庖丁解牛”


「无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常常被认为是不作为,对应于英文“Not doing”,意思是什么也不干,让周围的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这大错特错了。


森舸澜把 “无为”英译成Not trying或者Not to try,意思是不要刻意去干。米哈里的“心流”与“无为”是一回事,前者偏重哲学,后者则是心理学。他们都认为庄子的“庖丁解牛”是无为的生动案例。下面我们分析这个例子。


① 庄子的“庖丁解牛”


庖丁是先秦时代一次传统的仪式上的主角,他为文惠君卸开一头大牛。 


庄子这样描述他:“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乐是古代庄重的音乐形式。庄子用它们来比喻庖丁的身体动作,把他的杀牲祭祀说成了一次艺术表演。


文惠君大为惊讶,感慨地说:绝了!你的技能怎么能如此高超?( “嘻,善哉!技善至此乎?" )


庖丁说:“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睛里所看到的都是牛;三年以后,我就不再看见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心神与牛接触,不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心神在活动,我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进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刀刃很薄,插入有空隙的骨节,游刃有余。刀不曾碰到过筋脉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是大骨头!


技术不好的厨师每年要更换一把刀,一般厨师每个月就得更换一把刀,而如今我的刀用了19年了,所宰的牛至少有几千头了,但刀锋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文惠君从庖丁的讲述中看出了人生的道理(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人的一生要面对的种种障碍,好比出现在庖丁的刀锋前面的骨骼和韧带。我们要像庖丁的刀锋那样始终锋利无比,就要不与骨骼或韧带硬碰、只在缝隙间行走。生活中的无为者,就是只在空隙间行走,避免被困难伤及精神或拖垮身体。


然而,庖丁解牛并非完全靠无意识的直觉。他说:“每当我碰到那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看到那里很难下刀时,我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然后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就一下子解开了。”每当感觉到自己就要遇到麻烦的时候,他像舞蹈般的轻松解牛动作也要被打断。这时候,他虽然仍然全身放松,但是他的意识会介入并操控手中的刀解决困难。


这些话意味着,庖丁在解牛过程中,精神一直处于警觉状态。 




② 警觉却无念头的状态


在2002年诺贝尔奖获奖致辞中,丹尼尔·卡内曼讲到人类知觉的双轨模型:我们的信息加工系统一个是直觉性的(快速、自动、毫不费力),另一个是推理性的(慢速,按顺序加工,需要主观努力)。森舸澜把这两个系统形象地称为:“热认知”和“冷认知”因为无意识的直觉更冲动、放松,而有意识的思考是更冷静、紧张。


在庖丁解牛的整个过程里,我们看到直觉(热认知)和意识(冷认知)之间的密切配合与顺畅高效的协同工作。只不过这种配合可能会很细腻(后面称“几微”),让人完全感觉不到,以致觉得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界线消失了。


在解牛的大多数时候,庖丁的意识不介入,他手里的刀完全由直觉来主导,在牛骨之间的缝隙里游走。但是,每当遇到难度大的地方,意识就会迅速出现,观察、分析、判断,然后指挥手里的刀度过这个难关,之后意识又迅速地隐退。


然而,如何才能让意识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不需要的时候就隐退呢?一定存在一个高度警觉的精神状态,它精心操纵直觉与意识这样配合。


什么是直觉和意识?什么是警觉的精神状态呢?






03

直觉与意识

 


 直觉是什么?


直觉是人不受意识控制的底层知觉。它如同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仪,指导着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活动。


人的直觉可以在进化中产生。例如现在很多人还具有“一眼看穿一个人”这种直觉。这是因为当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必须立即做出评估:这个人是朋友还是敌人?那些能够准确看透他人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养育后代,就把这种直觉遗传下来。 


直觉使我们对环境产生即刻的感觉和反应,而意识层面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有效的直觉源自经验。直觉是经验为我们提供的内隐知识。我们学会了骑上自行车并保持平衡,即便我们可能无法解释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但是只管去做,身体心知肚明;象棋大师可以同时跟多人对弈,简单地膘一眼棋盘就知道下一步怎么走最好,而且赢得每一盘棋;经验丰富的音乐家、汽车工程师以及内科医生也一样,他们获得了某种能力,可以迅速评估场境、诊断问题。


下面将讲到,无意识可能把大脑的宽度容量发挥到极致,接收到更多的大量信息,增强察觉力,放大与世界的连接。这就是说,经验丰富者的直觉可能“审几微”,就是见到世上的事物将动而未动之际的状态。


由于任何场境中总是含有持久不断的蛛丝马迹在内,如果直觉可以得到场境的一些非常精致、超感觉的微细部分,就可以见几知著,当机立断,这是把一切人间事业做到巅峰的条件。有些行家只要从酒的色泽、味道、形态上面,就可以告诉你它的产地与制造年份;有些古董鉴定家只要轻瞄一眼,就可非常准确地说出一件古董的制造地点与制造者。


 直觉需要意识来校准


由于直觉是长期进化形成的、由基因遗传下来的能力,当遇到进化中没有的新情况,进化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时,直觉就可能犯错误。 


人类的意识就是为了克服直觉犯错而进化来的。用意识修正了直觉的错误,人类才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霸主。科学在本质上就是意识用逻辑和证据来修正直觉。例如直觉使我们的祖先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以伽利略的科学观察为证据才修正直觉,认为太阳静止不动,地球在旋转。 


 意识应该尽量少用 


但是意识只能在必须的时候才出现,不需要时应该马上隐退。因为用意识解决问题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从下楼梯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直觉使我们不用看脚下就快速平稳地走完。如果你每次迈出一步前,都要仔细观察台阶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好一条腿的弯曲度和力度,然后才小心翼翼走。那不仅累而且浪费时间。



另外意识还容易使用过度,让人把虚拟的东西误认为真实,陷入“贪、嗔、痴”,造成人生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用意识解决问题时,会造成创造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创造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思想的状态。


意识擅长用逻辑思维来解决互相孤立的问题,得出确定无疑的答案,“要么这个,要么那个"。但是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整合思维”,这在无意识直觉时容易出现。


当你在用意识“刻意”地做事时,“整合思维”常常被排挤掉。 


意识处理信息时,“带宽”容量很小。我们的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回应一定数量的事件,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的挤掉。思绪必须井然有序,否则就会混乱。


现代科学估计,我们顶多能同时应付七组信息,诸如分辨声音、影像,或可辨识的弦外之音等。由一组转换到另一组,至少需要1/18秒。


从这此数字可以算出,大脑1秒钟顶多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我们光是听懂他人说的话,就需要每秒钟处理40 比特的资讯。因此在理论上大脑只能同时理解三个人的话, 而且此时其它的思想和感觉都被摒除在外。


然而无意识可能把大脑的宽度容量发挥到极致,接收到更多的大量信息,增强察觉力,放大与世界的连接。






04

什么是警觉?


①  “全神贯注” 


优秀运动员经常有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此时他们能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当下的每件事,头脑里却没有任何的念头。


一些篮球明星在比赛中会进入那种“人球合一”的巅峰状态,他们的身体和球不与任何东西相碰,只在缝隙间行走。这时候他们会感觉怎么打怎么有,做各种技术动作根本不用去想,动作行云流水,投篮也不用瞄准,随手投出去就知道那个球一定进。


然而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他们肯定对场上的局面有高度警觉。在有些瞬间,他们会让大脑非常高效地对场上的局面做出了分析,然后又很快把身体交给直觉去做动作。


只不过,这种配合天衣无缝,你完全感觉不到这种切换。



② 体验自己的警觉 


来自世界的信息很多,无意识始终在监察它们。一旦有与自己有关的特殊信息,直觉就会唤起意识来注意。


例如,在鸡尾酒会嘈杂的人群中,你似乎听不到自己的谈话以外的各种噪音,然而如果噪音中提到了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注意到。这就是直觉的警觉作用。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讲课有三个层次。一是念讲义,这不受欢迎;二是按自己的理解,消化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成为一篇有血有肉的讲演;三是感受到听众的反应,边讲边考虑:这样讲下去有何不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讲法?据此随时调整,使演讲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启发性。


在最后这个层次上,讲课有灵气,就是出现了警觉在高级层次上活动。


③ 佛学的清醒无念 


佛法中的清醒无念,就是清醒地察觉到当下的每件事,然而没有念头。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众生有“自然智”,这是禅宗顿悟的根据。因为有自然智,故才有无修而顿悟的可能。六祖慧能提出,“无修之修”的方法应以“无念”为主。


《坛经》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实际关键在于 “无念” 。《坛经》又说:“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


关于无念,六祖慧能的弟子神会进一步说:“不作意即是无念”。


“不作意” 是唐代的白话,胡适曾引用如杜甫诗来解说其含义(见“菏泽大师神会传”,《胡适佛学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隔户杨柳绿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 


狂风挽断了杨柳的最长条,谁能说是“不作意” 呢?由此可见,作意就是“起心”,就是“打主意”,就是“存心要什么”。诗人杜甫说,春风起心爱上了那“恰似十五女儿腰”的杨柳条,所以早上一阵狂风就把那最长最苗条的一条折断了。由此可见,“不作意”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不追求,而是在用自然智做事,不刻意追求。所以“无念”是不刻意。


无念并不是“心念尽除”,因为自然智还在。若心念尽除,什么精神活动都没有,那么与昏沉或死亡无异。


在《涅檠经》中,佛告琉璃光菩萨:“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大众钝故。” 神会解释说:“若入定,一切诸波罗蜜不知故。” 这就是“定时则无慧” 的说法,这个“定”就是指“心念尽除”的空定。



④ 唯识“自证分”


然而不刻意去想,又还清醒,这是何种精神活动呢?佛学唯识论是观心之学,它一层层地观察心识的真实相,用它的“四分说”给出了答案。 


“相分”是外界客観事物在自己心识上所显示的相状,相应于无意识;


“见分”是心识的另一种功能,用来分别、证验外界客観的事物,对应于意识;


“自证分”为心识的证知作用,是心识的清醒的警觉功能。


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心识又去证知“见分”的见照有无错误,所以叫自证分。


⑤ 内观禅法(Vipassana)


又称毗婆舍那禅法,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观察事物。


当听到响声的时候, 专注地听。初学者为了帮助自己专注,可以默念“听、听”,以便让无意识来调动身心帮助自己专注地听。


随着专注和定力的加深,会进入一种新状态,杂念不生,感觉到自己能够不与听觉搅合在一起,听觉可以不影响我,甚至消失。视觉、味觉、触觉、乃至思想念头,都可以这样。当专注地观察它们时,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能够与它们分开,你就是进入了心识的警觉功能。






05

巅峰状态是如何出现的?

 

① 直觉靠警觉与意识配合 


人的动作可以分为无意识直觉的和有意识刻意的两种,但是很多动作都是有意与无意识直觉的混合。


比如你在开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意识在控制车辆,很放松,不需要刻意努力。路上车辆行人和形形色色的东西很多,你都不在意。然而一旦前面有一个人窜到马路上,你立刻就会发现,紧张起来,唤醒意识来集中注意力判断距离,然后采取刹车或者变道的对策,这就是直觉与意识的混合动作。


在这种动作中,直觉遇到困难,发出警报,让意识介入。这时直觉处于高度警觉之中,监督和指挥着意识与自己的合作。


一个初学开车的人,这种混合动作会很粗糙,似乎车不听使唤;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这种混合动作很细腻,车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赛车手、摩托车党,他们可能会被这种混合动作深深吸引,直到巅峰状态。


② 巅峰状态


在高度警觉下,直觉与意识可以密切配合、顺畅高效地协同工作。这时意识起作用又不过分,让直觉充分发挥强大威力又不犯错。


如果直觉能“审几微”,还可以让意识把困难解决在“几微”状态。这时意识与无意识的界线消失,最优体验的巅峰状态就出现了。 


此时,觉知与行为、四周环境都好像整合成了一体;时间失去了意义,几个小时转瞬即逝,而一个瞬间又似乎成为了永恒;意识的所有内容相互协调,与人们界定自我的目标相和谐。这就是最优体验。


其中“自我”在奋力动作着,自己却并不知道。这时他们在最具挑战性的层次上,体验着自我的超越。滑雪者在大斜坡转弯时,在对雪与摔倒的畏惧中,就是在体验这种巅峰感觉。


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界线消失的状态,不能简单地归类于意识或无意识。这时人的所有技能都被唤起,意识活动的很多局限都被突破,而且再没有一个自我来宣布什么正在“我”的意识之中,人与整个世界合为一体。这就是最优体验。



③ 挑战者的最优体验


一名水手,握紧鼓满风帆的缆索,任凭海风吹拂发际,感觉船只破浪前行的愉悦。此时帆、船、风、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产生了一种和谐的共鸣。此时水手的意识与自己的身体,和帆、船、风、海等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某种形式的“心物一元”。


登山者会挑战更高的山峰,他们的攀登并非为了到达山峰,只是为了攀登而试图到达峰顶;


高山滑雪者在对摔倒的畏惧中,可以体验自我超越的感觉;


有些艺术家会连续工作很长时间,注意非常集中,仿佛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但画完成以后他们就把它扔到一旁,基至再也不看它一眼。


这种体验不仅是人生的至乐,也可以产生非凡的智慧。一旦经历了这种状态,人们会“上瘾”,热切地希望能再次体验。






06

最优体验的几个例子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分析最优体验的几个例子。


 劳动者的最优体验


米哈里在《心流》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典型的最优体验。


“里柯·麦德林在一条装配线上工作。他每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每个工作日约需重复600次。


大多数人很快就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但里柯做同样的工作已经5年多了,还是觉得很愉快,因为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跟一名奥运选手差不多,训练自己创造装配线上的新纪录。经过5年的努力,他最好的成绩是28秒就装配完一个单元。最高速度工作时会产生一种快感,里柯说:“这比什么都好,比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里柯知道,他很快就会达到在同样工作上求进步的极限,所以他每周固定抽两个晚上去进修电子学的课程。拿到文凭后,他打算找一份更复杂的工作。我相信他会用同样的热忱,努力做好任何一份工作。”


这个案例表明,工作的挑战也能造就心流——最优体验。这里的关键是强调任务的难度对你构成一个不高不低的挑战。当我们正好碰到太容易与太难之间的那个平衡点时,心流就发生了。而人的技能总是越练越精的,所以只有当任务的难度逐渐升级,人们才能一直保持在心流里。而不停上升的难度也迫使人们全力以赴,时时接受挑战,最终提高了能力。心流强调挑战与能力的提升。


其实无为状态的产生中也如此。例如庖丁解牛达到无为,也一定需要任务的难度对庖丁构成一个不高不低的挑战,太容易与太难都不行。只不过米哈里在分析心流时才把这点浓墨重彩地说出来了。


 任何处境都能有“心流”


索尔仁尼琴对长期的监狱生活有一段生动描述:


“有时,跟一群绝望的犯人站在一起,周围环伺着荷机关枪叫嚣的警卫,我感到一阵节奏和意象汹涌显现,仿佛把我托上了半空。这个时候,我觉得非常自由而幸福,有的犯人会设法冲破铁丝网逃脱,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的总数并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去了。”


不仅犯人会用这种策略收复对自己意识的控制,曾经在南极附近的小木屋里,独自度过4个月寒冷而黑暗日子的探险家、美国海军上将伯德,克服万难、单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也都用相同的方法保持自我的完整。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正是这样的状态。它是以法(“法”与 “道”同)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地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但是“无为而治”并非不要政府,而是要政府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敏锐地观察社会的运行;二是一旦发现问题,比如偏离法制或法中唯有的,就马上启用政府的工作团队去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朱 清 时

1946年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他的演讲「物理学步入禅境」以及「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



   作者丨朱清时




拓展阅读:

梁冬对话朱清时:打坐可以重塑大脑(视频)

物理学再次趋近佛学:宇宙的本质是缘起性空

梁冬:说佛教迷信,是对量子力学无所知的表现!

著名科学家潘宗光教授: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与现代科学没有冲突

镇邪一方的佛塔

如何超越时空,当今世界最顶尖科学难题的圆融破解

《觉者》陈履安:觉性开发就是把身体觉受的限制打掉

吸引力法则:嘴巴不要乱讲,讲的就是你的人生!

火运来临,人生下个20年如何布局?

看懂了五行,你就领悟了中国人的天地人生

看 懂了汉字,看 懂了人生

上古三皇文化平台长期推荐的好产品

食疗的惊人功效你不得不知!

盎格鲁.萨克逊计划(转)

【全集】曲黎敏《从头到脚说健康》(完整版)

易经的智慧(全集)

美国911事件遇难者已转世,3岁男童曝出惊人真相…

密不外传:河图洛书治病的奇法(收藏)

让生命永不褪色

央视艾灸科普片:很强大,很震撼,希望人人懂艾灸!

地球其实是空心的? 古代《山海经》早有记载, 人却不愿相信!

最易懂的运气学

14岁印度男孩预言:2020世界疫情!第二波疫情恐更严重?

袁天罡预言2020年“五星连珠”,若是预言成真,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家首度发现人类的灵魂!没有人会死,只是换个身体(附视频)

你有多久没睡个好觉了?《心安--入眠引导》让无数人安然入睡

中医漫画:自从把孩子当中药来养,整个人都好起来了!

「软色情」正在摧毁中华民族的根基!

黄帝时代的都邑找到了?——5000年的"河洛古国"

大洪水的最佳证据

生命大道与养生智慧-曲黎敏主讲

中医药大学博士:我吃素不是因为宗教,而是不想得癌症

郭继承教授:你有什么理由崇拜西方文化,用心感受中国文化的胸怀

五毒月九毒日已经来临,五毒月到底有多毒?男女禁忌不可不知!

钱穆: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中国瘟疫史即中医发展史,中医从未输过一次民族大义!

王凤仪的修行内证次第

震撼发布!中国中医 破译癌症

不服命,就被命克,变易法则,一切都可以变化,我们的运气也可变

虚云老和尚的传奇一生(漫画)

科学证实:一旦你选择原谅,大脑就会帮你“丢掉”伤痛

养生,首先要学会用五脏六腑思路排出体内寒气!

微笑最大的好处能把你的面部五行给推转

精通风水,先学五行!

秦东魁老师:嘴巴会言即得财,行为端正能招贵,心诚仁念招寿神

北大教授:揭开中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惊人真相

知道了中药的行走方式,就明白了中药药效!

梁冬:別动不动就搞修行,睡饱一个月再说

20160910无染觉性3-讲法(20191228更新)

本次洪灾,江西赣州因宋朝排水系统无一辆车泡水,令人深思

做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会感恩?

是谁,在用这种方法肢解中医?

画家夫妇的膳食纤维体验录

美糊王膳食纤维神奇的食疗功效

维生素B2横扫一切疾病,值得告诉你的朋友!

美糊王膳食纤维【前生是为外国元首专门研制的特殊食品】

黑谷粉效果图【头发变黑不是梦】

八十二岁老奶奶银发重新变黑【神奇的乌发粉】

白发变黑不是梦(四个小故事让你重拾黑发信心)【何老医讲故事】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

猛戳下面微店入口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