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按:
据报道,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苏达州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遭遇暴力执法,被警察跪压7分钟后死亡。当地时间5月26日晚间开始,美国明尼苏达州发爆发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抗议活动遭到了警方催泪弹、爆震弹和橡皮子弹的镇压。警察杀人现场的视频和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抗议在27日继续升级,并扩散至洛杉矶等地,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美国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兹28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将出动州国民警卫队维持秩序。本月早些时候,一群保守派白人抗议者全副武装闯入州议会大厦,但警察并未对此进行暴力镇压。
详细可见:《美国在燃烧!一名黑人之死引发持续暴乱》
还记得2015年6月17日,美国就已发生过白人种族主义者袭击事件。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市,白人至上主义者迪伦·茹夫(Dylann Roof)闯入一座黑人教堂,枪杀了九名正在诵读圣经的黑人信徒,其中包括州议会参议员克列门塔·品克尼(Clementa Pinckney)。
在美国南卡,多种族人群并没有友好的相处在一起,相反,随处可见纪念南方邦联的旗帜,州府大楼前的广场上,竟也屹然耸立着一杆巨大的南方邦联军旗,与州府穹顶的美国国旗、南卡州旗相对飘扬。因为在部分美国南方人看来,这个旗子象征的不是奴役黑人,而是美国南方人的精神与风骨,更体现了南方人不同于北方人的独立精神。也有人认为,这个旗子反映了美国南方的历史,还有缅怀内战中死去的南方士兵的含义。所以,虽然有民调不断显示,南方"邦联旗"在全美国范围内并不受欢迎(超30%的人厌恶,仅9%的人喜欢),但因为大部分美国人觉得这不算是个事(超50%的人觉得无所谓),又因为当年内战后的“和解”等历史原因,这个旗子就一直被沿用至今了…但是,这面旗帜的背后,是美国数百年来的种族主义血泪史。从1619年贩卖进北美大陆的第一批黑奴开始,美国政府就开始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时,奴隶制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是合法的。这个毒瘤在美国联邦宪法制定时,就引起相当大的麻烦。当时的矛盾主要是在大州与小州、联邦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之间。但从根本上讲,地方主义即南方和北方的争夺主导了制宪过程,其中奴隶制是核心问题。18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口中的奴隶数量占到了七分之一。那时,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政治家们怀疑奴隶制在美国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出于其他利益的考量,他们也只能默认其存在,结果就出现了权宜性的妥协。北方州代表希望把奴隶计入人口总数内,目的是增加各州应缴纳的联邦直接税。南方州代表也希望把奴隶计算在内,但意在增加自己州在众议院中的议员名额。双方为达到各自目的实行了妥协,其结果就是“五分之三”条款,即黑人奴隶的人口折为五分之三后,计入各州人口总数。这个妥协实际上是南方的胜利,因为直到内战爆发前,国会很少征收联邦直接税。当然,反奴隶制的呼声还是有所收获:宪法规定了美国参与国际奴隶贸易为合法的最后截止日期,国会后来在1808年通过了这项法律;到1800年,绝大多数的北方州要么废除了奴隶制,要么已经开始实施黑奴的逐步解放。19世纪20-30年代,美国社会中废奴运动逐渐高涨。运动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三种人:自由黑人、基督教教友派信徒、激进的白人。从运动的派别而言,也主要有三类:殖民派、逐步解放派和立即解放派。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改革家认为奴隶制的存在对自己和国家的尊严实为奇耻大辱;人道主义者无法容忍的是奴隶主对黑奴的鞭笞和黑人家庭的支离破碎;民主党人则抗议对奴隶政治权利和民权的彻底剥夺;所有的完美主义者对奴隶根本没有机会改善自己感到悲哀和绝望。19世纪20年代,很多人认为,不通过革命,在美国废除奴隶制绝无可能。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通过以后,很多反奴隶制的北方白人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思想:奴隶制是错误的,绝不能容忍这样的制度存在于美国。而且,虽然《密苏里妥协案》禁止在路易斯安那购买的绝大部分土地上实行奴隶制,但没有任何一项触及奴隶制在南方继续存在的现实。19世纪20年代,报纸《全面解放的天才》编辑本杰明·兰迪提出,在南方要用劝说而非联邦干涉的办法解决奴隶制问题,他也曾考虑把自由黑人和奴隶移民到海地和加拿大的可能性。当然,兰迪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于1831年创办报纸《解放者》,并使它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反对奴隶制的出版物。事实上,在白人的反奴隶制斗争产生一定影响之前,已出现了很多黑人反奴隶制人士。弗来德里克·道格拉斯是来自马里兰州的逃奴,曾受尽奴隶主的毒打和种种凌辱。道格拉斯坚持认为:黑人的自由不仅仅是获得解放,而是要求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完全平等。废奴运动中有多种主张,加里森作为最革命最激进的“立即废奴派”领袖,追随者虽不多,但影响力却十分强大。不同于那些主张对黑人解放采取循序渐进、分期推进方式的改革家,加里森认为废奴不只是中产阶级的改革运动,更是一场革命。他指出,仅仅解放黑奴是不够的,让黑人取得种族平等、获得完全公正的待遇才是废奴主义者的最终目标。同时,加里森对“立即解放”黑奴的纲领在南方将产生怎样的反应并不放在眼里,所以他痛斥道:“所有南方白人都是恶棍。”他的追随者也对奴隶主大加鞭笞,认为“奴隶制与残酷是同义词”、“奴隶主不属于人类”。当他看到美国北方种族平等思想的局限和南方白人极度轻蔑的态度时,他得出结论说:“美国社会烂透了。”因此,他拒绝向现存的宗教和世俗的制度让步。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和道德上的绝对主义者,他执着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天国”。然而,他最终还是走上通过政党政治达到目标的道路。这是废奴运动从道德改革性质走向政治领域的第一步,也正是这一步引向了 19世纪50年代共和党的成立。19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因为新州的属性问题,奴隶制问题成为南北分裂的导火线。因为《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南北方之间终于发生了武装冲突。南方奴隶主组织武装暴徒冲入堪萨斯,北方工农奋起战斗,持续数年,史称“堪萨斯内战”,这被视为美国内战的前奏。1858年,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发表了《分裂的房子》的演说。1859年爆发了约翰·布朗起义,北方人对烈士约翰·布朗殉道式般的牺牲表现出了巨大的悲痛,使南方奴隶主在震惊之余对北方的怀疑和恐惧进一步加深,从而把美国进一步推向内战的边缘。经过内战和战后共和党人的激进重建,黑人终于得到了真正的历史机遇。186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正式发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叛乱州种植园主的奴隶,并特别豁免了边境州和联邦征服的前邦联地区的奴隶。1865年,作为北方的胜利成果之一,第十三条修正案被纳入美国宪法。它的最大成果是在美国及其实行管辖的地方废除“奴隶制和不情愿的苦役”,即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然而内战结束后,黑人依然遭遇着巨大的不平等,其根源是白人顽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传统。黑人在长期的苦难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状态也变得恍惚不清,各阶层对自己境遇的反应更不完全一致。有些人开始反思是否应当对自己的种族骄傲,即后来的“黑人民族主义”的调整;有些人则彻底失望,试图重启非洲殖民运动,彻底逃避这块折磨身心的“自由乐土”。美国的很多黑人仍然不放弃斗争哲学,如纽约《时代》杂志的编辑和非洲裔美国人同盟的建立者,号召黑人挺起腰杆争取充分民权,如条件较好的学校和公平的工资,并同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进行斗争。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任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保证不干预已经实行奴隶制的各州里的内部事务,但同时拒绝承认由所有的州组成的联邦中的任何一个州单独宣布退出联邦的权利。面对南方各州的武装叛乱宣布战争,战争危机不断迫近。弗吉尼亚州长约翰·莱瑟在4月17日召开的一个特别会议上该州宣布脱离联邦。作为美国的诞生地、南方最富裕的州,弗吉尼亚的倒戈无疑对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带动了南部诸州第二次退出联邦的浪潮。弗吉尼亚的首府里士满取代蒙哥马利成为邦联首都。
而最重要的是,堪称美国最优秀军人的罗伯特·李就是弗吉尼亚人。罗伯特·李并不认同奴隶制,反对南方诸州退出联邦。在战争前夕,林肯提议由李指挥联邦军,但李拒绝了任命。他说:“我的家乡的议员们正在辩论是否脱离联邦,我祈祷上帝不要让弗吉尼亚州脱离联邦,但是无论结局如何,我必须为弗吉尼亚服务,因为我生为弗吉尼亚人,而且永远是弗吉尼亚人。”4月19日,他得到家乡弗吉尼亚脱离联邦的消息后,彻夜未眠,最终做出了南下的决定。他给他的北方朋友们写了一封告别信:“我无法与我的出生地、我的家园、我的家乡子弟兵戎相见。最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分歧能够得到和平解决……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我预计这个国家将经历一场浩劫,这是对我们国家的罪孽所做的必要的清算。但愿上帝指引我们从良向善,也保护你们和你们所拥有的一切。”有人说,南方如果没有罗伯特·李,战争在1862年夏天就会结束。南方之所以坚持到1865年,正是因为李的存在。在统军的三年时间内,李始终处于绝对劣势,但他一次又一次地从绝境中翻盘,几次把林肯推到自杀的边缘。
而对于李的选择,绝大多数过去和今天的美国人是理解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军人的忠诚首先是献给自己的家乡。同样,来自弗吉尼亚的军需官约瑟夫· E·强斯顿也写道:“尽管我现在做的事是最最不仁不义之事,我必须向着南方。我今天有的一切都是美国政府给的。政府给了我体面的教育和穿戴。要离开岗位实在是无奈之举,但是我只能走。”
每天都有南方人陆续离开华盛顿,为南部打仗去了。在正规陆军的每三个军官中,就有一人南下。林肯后来回忆:“大量的滑膛枪和线膛枪,流入那些脱离州,并都被用来对付政府……联邦陆海军的军官们纷纷辞职,在这些辞职的军官中有很多人已拿起武器反对政府。”林肯无法强迫弗吉尼亚重返联邦,但该州西部各县由于经济结构和东部不同,奴隶制并不普及,所以并不支持从联邦分离。联邦军队在麦克莱伦的领导下,控制了西弗吉尼亚。1863年西弗吉尼亚被国会接纳为美国的第35个州。受弗吉尼亚及李的决定的影响,其他三个浅南州阿肯色、北卡罗来纳和田纳西州也脱离了联邦。但在田纳西州东部,那里的人仍然忠诚于联邦,他们想像西弗吉尼亚一样分裂该州,但是南方邦联总统戴维斯下令军队占领了那一地区,阻止了这一行为。《吉姆·克劳法 》(Jim Crow laws) 泛指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洲裔美国人,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族群)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吉姆·克劳法》名字的起源是在19世纪初,美国南方有一个叫做托马斯·赖斯(Thomas Dartmouth Rice)的白人演员,他擅长于说唱逗笑,并专靠假扮黑人来取悦观众。他替自己取了一个使人觉得有趣的舞台艺名:吉姆·克劳老爸(Daddy Jim Crow),靠在四处流动的小舞台上表演维生。因为在每场的演出中,赖斯的拿手戏码就是污辱黑人的歌曲,时间飞逝,他的本名反而逐渐被人遗忘,多以他的舞台艺名吉姆·克劳称之。久而久之,吉姆·克劳一词,也就演变成了美国白人嘲笑与藐视美国黑人的代名词。比如专载黑人的火车,白人呼之为吉姆·克劳火车,黑人群聚的社区,呼之为吉姆·克劳社区,黑人专用的厕所,呼之为吉姆·克劳厕所,顺理成章地,所有歧视黑人的法律,即呼之为《吉姆·克劳法》。1865年至1876年期间,联邦法律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权保护。1870年后,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机构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一系列吉姆·克劳法被通过来隔离种族。1945年后,美国民权运动兴起,民权团体用联邦法律来抵抗吉姆·克劳法。例如著名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于1954年由美国最高法院作成判决,终止了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美国国会随后在1964年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及《1965年投票权法案》,禁止法律上有任何形式的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吉姆·克劳法在法律层面上正式走入历史。其中亚拉巴马、亚利桑那、阿肯色、佛罗里达、乔治亚、肯塔基、路易斯安那、马里兰、密西西比、密苏里、新墨西哥、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俄克拉荷马、得克萨斯、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和怀俄明等州,大肆推广《吉姆·克劳法》,还各自通过所谓《吉姆·克劳法》条例。美国内战刚告结束,南方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亚拉巴马州通过了6大条《吉姆·克劳法》州法:第1条:在黑人留院治疗的地方,无论是公共的或是私人的机关,任何个人或公司不得要求白人女护士为黑人提供服务;第2条:所有在本州的汽车公司,必须要将其车站的候车室或买票窗口,分开为白人的和有色人种的;第3条:每一节火车厢的列车员,有权安排每一乘客的座位到用屏风隔开的座位,或是各种种族使用不同的车厢;第4条:在城市内,白人与有色人种如果在同一餐厅内吃饭,是为非法,除非该餐厅是从地面上建起一面不低于7尺的屏风,将之完全隔开,并有着从大街上单独而分开的入口;第5条:在任何的撞球室里,黑人陪伴白人或者一起玩球,是为非法;第6条:所有的雇主,必须要提供黑人男性和白人男性分开使用的厕所。
亚利桑那州除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吉姆·克劳法》外,还从根本上将非洲裔美国人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通过的《异族婚姻法》说:任何具有高加索白人血统者如果与黑人、蒙古人、马来人或印度人结婚的话,其婚姻是为无效。
佛罗里达州不让阿拉巴马州独自专美,亦通过了4大条《吉姆·克劳法律》:第1条:所有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婚姻,或者一个白人与一个包括有四代之内黑人血统的黑人之间的婚姻,自此以后将永远禁止之。包括有四代之内黑人血统的黑人的定义,是在佛罗里达州的法律框架下,就算是黑白混血儿已经混了长达四代之久,就算是已经混得金发蓝眼,也不管用,还是被视之为有色人种;第2条:任何黑种男人和白种女人,或者任何白种男人和黑种女人,并非处于婚姻关系,而在夜间习惯性地居住和使用同一房间,各自必须惩罚监禁12个月以下,或者罚金500元;第3条:白种人孩子的学校和黑种人孩子的学校,必须要完全分隔开来;第4条:建筑物必须要分开,一是给白种人孩子,一是给黑种人孩子。建筑物之间必须保持四分之一里的距离。任何情况下,白种人孩子不可以与黑种人孩子一起交际或者是工作。
除以上之外,还有许多类似条例,不一一列举。这些法律上的种族隔离强制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且在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下,种族隔离被解释为不违反宪法保障的同等保护权,因此得以持续存在。但事实上黑人所能享有的部份与白人相较往往是较差的,而这样的差别待遇也造成了黑人长久以来处于经济、教育及社会上较为弱势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头10年,美国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运动只限于由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法院进行的斗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掀起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及运动。美国黑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亚非国家有色人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胜利的鼓舞以及工业化进程推进,大批黑人流入城市,黑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成为全国性问题,这进一步导致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兴起。1954年5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为改变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就布朗控诉托布卡教育委员会一案作出判决:公立学校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是不平等的,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
1955 年12月1日,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黑人帕克斯夫人在公共汽车上拒绝让座给白人,被捕入狱。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全城5万黑人团结一致,罢乘公共汽车达一年之久,终于迫使汽车公司取消了这种极不平等的种族隔离制。
1957年,马丁·路德·金及其支持者组成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将运动深入到美国南方社会的各个领域。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马丁·路德·金
1958年南方21个主要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
1960年2月1日,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城4名黑人大学生进入一家餐馆,白人服务员命令他们走开,但他们却静坐不动。这一英勇行为立刻得到美国南部广大黑人学生的响应,发展成为大规模的静坐运动,迫使近200个城市的餐馆取消了隔离制。
1961年5月,种族平等大会又开展了自由乘客运动。不久,在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参与下,得到许多白人的支持,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运动,迫使南部诸州取消了州际公共汽车乘坐上的种族隔离制。
美国虽然先于南非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层面废除了种族歧视,但在现实生活中,种族歧视的现象却比比皆是。2007年11月16日,美国黑人民众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街头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的游行。资料图片
麻省理工学院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工作单位在招聘时普遍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那些名字“听起来像黑人”的应聘者得到面试的机会比名字“听起来像白人”的应聘者少50%。调查结果被研究者视为种族偏见已经植根于美国不公平历史的强力证据。但是现在黑人所受到的社会福利要远远好于其他族裔,由于美国政府的政策偏向于黑人,所以有很多工作岗位都必须招聘黑人,如同一学历的黑人会比白人更容易被优先招聘。同时,黑人歧视亚裔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在1992年洛杉矶事件中,黑人针对亚裔特别是华裔的打砸抢事件,就致使许多亚裔的资产遭受损失。其实,种族歧视的表现形式既有公开的、显现的、合法的,也有隐蔽的、潜在的、非法的。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数据,美国精英大学亚裔学生的数量1993年为20%左右,此后不升反降。而全国大学本科学生的组成比例,1984年亚裔为4%,24年后,终于增长至6%。但在此期间,拉丁裔和非裔却增长至15%。同样,亚裔的SAT成绩必须比黑人高出 450分(满分1600分)才能被录取。2017年8月11号晚数千名白人种族主义者在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举行大规模集会,集会者手持火炬,高喊着带有明显种族主义色彩以及极右翼意识形态风格的口号保持队列的姿态进行示威游行,这是美国10-20年里都比较少见的情景。在集会中,白人至上主义者高喊的口号“blood and soil”完全是当年纳粹德国的那句德文口号“Bult und Boden“的英文版,是“血与土”的意思,是当年纳粹的反犹主义口号,意思是德国土地上面用汗水和血劳作的雅利安人所创造的财富,都已经被那些经商的,不从事工农业直接生产的犹太人给巧取豪夺了。所以雅利安人应该把一切从犹太人手里抢夺回来。到了21世纪的美国,一撮白人又在重新高喊口号“血与土”,又在打算从什么人手中抢夺什么东西呢?弗洛伊德的遭遇只是美国黑人数百年来境遇的缩影。正如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舒尔曼(Sandra L. Shullman)说,美国始终处于一场种族主义的大流行病中,民主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至今未能实现。
美国《时代》杂志援引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教授梅耶斯的观点指出,弗洛伊德事件其实反映的是更大范围内黑人社区同警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上的重建时期。而此次事件则加剧了美国长期以来不同种族间的紧张局势。
福克斯新闻则称,长期以来,非裔美国人一直在为争取正义和公平而斗争。与此同时,几十年来,美国的黑人群体一直努力提高声音,要求国家进行变革。明尼阿波利斯市议会副议长安德烈娅·詹金斯当地时间周四说:“在整个美国以及在明尼阿波利斯,我们感觉我们的脖子上都压着一只膝盖,这只膝盖在说‘黑人的命无关紧要’。”
报道称,身为黑人的詹金斯称,种族主义像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她说:“这种病毒、这种疾病,感染了美国数百年。”
熊坤新、何玲涛等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考察与现代启示,《中国民族报》;黄金生:“为家乡效力还是为联邦效力:南方人的抉择”,《国家人文历史》;高胜寒:“《吉姆·克劳法》:美利坚的耻辱”;梅杰曹:“分裂美国的旗帜,正在美国这个州政府前飘扬...”beerhead:“美国爆发种族主义冲突 白人至上主义声势浩大”等。美国在燃烧!一名黑人之死引发持续暴乱
美国多州解封,留学生归期还远吗?
中国留学生命殒美国“杀人”航校,曾被曝歧视不公平对待华人学员
作者:国历君,转载:国家人文历史。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和原载媒体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美申研求职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