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 | 哪里的大饼不卷一切?
伊朗西部,克尔曼沙阿。
当地农民在自家院里燃起灶火,把面团做成薄饼,放到一个圆形黑色的铁器上。很快,面饼表面鼓起了气泡……
这是纪录片《风味人间》里的一个场景,伴随着旁白这样说着:“生面团的出现,使人类的饮食前进了一大步。”
*《风味人间》
和伊朗人类似,把面粉与水混合,擀压成薄饼,两面烤熟,这种主食在中国北方也很常见,山东叫单饼。
在我老家,它叫烙馍,淮北人发音为“裸模”——可见招人喜欢的程度。开玩笑哈。
*作者供图
我小的时候,无论城乡,大多数人家都会自己制作烙馍。
做烙馍需要的炊具叫鏊子,它的器型和两河流域我们所见有些相像,中间略高,只是没有影片中的把手,还有三条腿,生铁制成,携带非常方便。
三块砖或石头,上置鏊子,旁边支起案板,就可以做饭了。
▲鳌子是这样的
*btime
一把竹尺,放在擀好的面饼中间,抬起饼的一端,像晾衣服一样,用竹尺将饼移到黑黑的鏊子上。鏊子不放半点油,很快,面饼开始胀起,翻面。
▲像晾衣服一样挑起饼
*ifeng
等再次胀起时,用竹尺戳进饼和鏊子之间,手腕轻轻向右上方顺时针用力,让饼微微旋转,这样受热会更加均匀。
前后不到两分钟,一张烙馍就做好了。再次挑起,放进旁边高粱芯子编成的簸箕里。
▲鳌子上微微鼓起的烙馍
*搜狐
刚烙的饼可以直接吃,甜香柔软。放在簸箕里,上面盖上纱布,湿度也可以保存一段时间。
▲刚烙好的饼又甜又软
*微博
烙馍,是家庭的主食储备,做一次要够全家吃几天的量。不然,似乎不值得大张旗鼓忙活半天。
孩子们喜欢新奇的事物,比如我打小就喜欢烧火——生火燃几根柴禾,把鏊子烧热。接着再抱来一大把稻草或者麦秸(老家叫麦穰子),这是续火用的。大人说麦穰子“火软”,最适合烙馍,现在想来是因为火焰温度相对较低的原因吧。
▲做烙馍啦
*微博
麦穰子烟大,烟熏火燎,烧火的孩子会尽量下蹲,免得双泪长流睁不开眼。
不过付出总有回报,烙馍工程即将全线结束时,灶塘再无明火,大人总会在最后一张烙馍上两面撒上芝麻,用更长的时间,低温慢烤。最后,那是一张脱水充分,酥脆可口,香气扑鼻的煎饼,今天想来都要流口水。
*搜狐
我第一次真正“上手“做烙馍,是小学二年级,学校组织“学农”。
新收的麦子,新打的白面,老乡用来和面。我依大人的样子照葫芦画瓢,努力的让面饼旋转起来,却失败了。
原来,要先用竹尺,把鼓起来的气泡一点点按压下去,再转,就会容易得多。这也是制作工艺里,唯一称得上有技术含量的地方——总之我很快学会了,新麦烙的饼也非常甜。
许多年后,每次团队拍摄麦收,我都会不厌其烦跟导演讲这段经历,“新收的麦子别提多甜了”,我强调说。
其实,新米陈麦,小麦的子实有“后熟期“现象,面粉应该在存放三个月后才更加可口。当年,在麦地里干了一天体力活,估计吃什么都觉得香甜吧。
▲收小麦啦
*《风味人间》
烙馍在我老家分两种:
一种是刚才说的常规的,用火;另一种叫水烙馍(山东称水单饼),用水。
水烙馍说白了,就是更大的北方春饼,做起来更快。烧滚水,架笼屉,案板上一边擀面,一边揭盖往锅里放。因为蒸汽热,饼和饼之间并不粘连。待放到最后一张,加盖,差不多五分钟,整锅的水烙馍都熟了。
▲很简单就做出白嫩的水烙馍
*微博
水烙馍更韧,有嚼头,且没有烟火气,味道更单纯。我吃过最好吃的水烙馍,是在我父亲的出生地符离集,那是一个以烧鸡著称的小镇。
这里有一种鸡油烙馍,把做好的水烙馍摊开,趁柔软打上两颗鸡蛋,然后叠四下,放在平底锅里用鸡油小火慢煎。很快,鸡蛋、面饼都被裹上了鸡油的迷人气味,入口特别酥软。我每年回家祭扫都要吃。
*作者供图
烙馍有两个属性,一个是主食,一个是食材。
作为食材的烙馍,烙完之后还要继续加工。最常见的,就是做菜盒子。
烙好馍之后,不熄火,把馍重新摊到鏊子上加热。准备好的新鲜韭菜,切碎,打上鸡蛋搅匀,待烙馍温度升高,翻面儿,直接把蛋菜浇在滚烫的一面,稍微凝固后,覆盖上另一张烙馍,再翻面儿。
▲鲜韭菜鸡蛋馅儿
*豆果美食
少顷,就势折叠,成回龙卷儿,讲究的人家会叠的像部队的被子,豆腐块儿,有棱有角,这就是菜盒子。
好吃的菜盒子一定要现做,而且韭菜将将断生最好吃,含硫化合物还在,微微的辛辣,很提神。
*微博
而作为主食的烙馍可以直接吃,但很少单独吃。不管烙馍还是水烙馍都是如此。尤其放到餐桌上,要有与之搭配的菜。
从前,家境好的,会配上土豆丝和豆芽;一般的,则直接抹上盐豆子(豆酱)卷起吃。如果要是用鸡蛋蒜米抹在上面,那基本上是用来待客了。
▲烙馍卷土豆丝豆芽
*微博
几只鸡蛋煮熟去壳,杵碎装盘。一颗蒜头去皮后,把蒜瓣放在石臼中舂,碎成糜状后,㧟出来置于碎鸡蛋上面,加一点点盐和酱油,和几滴芝麻香油,拌匀,这就成了黄淮海地区一道百搭的小菜。
▲鸡蛋蒜米
*作者供图
土鸡蛋有天然的鲜味儿,蒜米(老家发音为蒜糜,意指细到极致) 的香味,源自细胞核中的蒜氨酸,与细胞壁中酶的充分混和。
不停舂捣能得到较多的蒜辣素,既增加杀菌作用,也增加了蒜的风味。
▲鸡蛋+蒜米的完美搭档
*微博
和鸡蛋拌在一起的时候,蒜辣素抑制住了鸡蛋中略显混沌的腥味儿,同时也像响亮的开路者,让口腔充分打开,味蕾能够充分体会到鸡蛋的香。
如果说烙馍是整个中原“饭菜合一”的基础样式,鸡蛋蒜米则是淮海地区的伟大发明。
最早发现这个搭配的人,在味觉上,是有大智慧的。
*搜狐
其实,薄饼配菜,可能是全世界“粉食”地区的共同选择。
中国北方的春饼卷烤鸭,卷豆芽。闽南人大街小巷都卖润饼,纸一样薄,也是卷菜来吃。贵州人吃丝娃娃,不仅放菜,还要浇汁儿。
▲贵州丝娃娃
*微博
山东的煎饼甚至可以裹一切(天津也有大饼卷一切的说法,还被唱成rap)。台州人做卷饼则要配上主食、副食等等十几样,他们叫食饼筒。
▲煎饼卷一切!
*微博
外国更是这样,无论是南亚、中东还是墨西哥,卷饼都有不同风格。
越南人用面粉米粉做皮,裹起百样食物,不管炸或者不炸,都叫做春卷。我曾经在巴黎十三区吃过用米皮卷起肉菜海鲜,高棉人做的,有胳膊粗细,紧绷绷煞是好看,名曰牛冻春。
▲越南春卷的皮也太薄了吧
*微博
▲牛冻春:弹牙的米浆皮裹着牛肉、干米线、青菜和香料
*作者供图
薄饼的每一种搭配,不仅代表不同的地域风情,也能看出食物在迁徙、流转过程中的不断变化。
不同的搭配,食物的多寡,调料的风格,都体现出了每一个地方人对食物,对生活,甚至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是相通的,没有一个地方是孤岛。说严重一点,哪里的烙饼不卷一切呢?
▲哪里的烙饼不卷一切?
*部分来自微博
就像鸡蛋蒜米卷烙馍,在我老家,各家各户鸡蛋的软硬火候、蒜米的颗粒度都不一样。但只要抹在烙馍上卷起,立刻都成了促进食欲的最好伴侣。
只要用心体会,简单的食物搭配里,你可以读解出我老家这块土地非常多的信息。
▲鸡蛋蒜米卷烙馍
*作者供图
鸡蛋蒜米做起来简单,但必须现做现吃。有次在北京,一家山东单县(也属于徐淮风味片区)的餐厅有这道菜,点来上桌后却大呼上当。
原来它是早饭时提前做好的,大蒜和空气接触后迅速氧化,生成了一种特别不友好的气味,非常扫兴。
即便现做,这道菜如今也越来越不容易见到——那是因为生蒜的特殊气味,让日渐“文明”的食客心有余悸。
*搜狐
即便在我老家,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这种几千年前从西亚传来的物种,做成的食物,曾经给我祖辈带来过温饱和安全感。但现在,它或许正在走入历史。
▲撒上芝麻盐的烙馍
*微博
首先烙馍已经从家庭制作,几乎完全变成了由专业作坊提供,再也看不到从前烟火燎眼的景象。
其次与烙馍搭配,也不再只有蒜米鸡蛋,而是有了更多选择:小香葱、甜面酱、萝卜酱豆、泡菜、咸蛋、榨菜粒……还有一些简单制作的小菜,诸如酱肉炒银芽、香椿炒鸡蛋什么的。
▲丰富的烙馍配菜
*作者供图
▲豪华版肘子卷烙馍
*作者供图
作为升级版的烙馍,尤其不可缺少的是金丝小馓,这是一种老家流行的、非常纤细的油馓子,炸的金黄酥脆,放在烙馍里,像脚手架。最后,再在脚手架的缝隙里,再撒上两勺芝麻盐(芝麻炒熟后碾碎的粉末),极香。
把一切包裹好,一口下去,不能说话,否则芝麻盐要喷射出来……
▲金丝小馓
*微博
闭上眼仔细品味,口感之多元,味道之丰富,仿佛久远的历史,也像我们复杂的人生。
作者:陈晓卿
头图来自:新浪微博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睡觉不骨碌不舒服斯基:最爱吃的非海虹莫属,就是青口贝好像也叫淡菜......蒸炒烤蘸汁怎么都好吃~好多人都推荐新西兰的大青口,可能是我买到的不够新鲜吧,反而觉得国内的新鲜的更好,大小适中一口一个...配上白葡萄酒也好,配啤酒也行,简直不要太满足!
小编:还喜欢吃芝士焗青口贝!有淡淡的奶香味🙋
@任逍遥:广东大部份沿海地区,有一种类似于海肠的小海鲜,叫做沙虫,其名不美、貌也不雅,但味道却奇鲜无比,新鲜的沙虫清洗干净后,只需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蒜蓉粉丝蒸",就能品尝到沙虫那份最直接的鲜和脆,大部份老饕们因为接受不了沙虫那蠕动的身形而敬而远之,每当这个情况出现,我都会微笑着把整碟蒸沙虫放到自己面前慢慢享用,其实,沙虫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做"海人参",但对于有心里障碍的人来说,不管它叫"海龙"也还是"海王"也罢,是打死也下不了决心去吃这么个软体动物的,可惜了!
小编:好奇心重的我去查了一下沙虫...emmmm😨
薄饼卷菜,全世界都爱!
你们那的大饼卷什么?
留言送礼物啦!
留言的小伙伴每周都有机会获赠神秘礼物!
留言时顺便备注自己的姓名职业和微信号哦~
稻来团队定制T恤、帆布袋、腾讯视频VIP卡
还有陈老师的签名书哦~ 每周二公布!
但由于微信公众号改版,新账号不再有留言权限
大家需要来 后台 跟我们留言哦~
陈晓卿 | 我和碳水的相爱相杀
陈晓卿 | 披萨去掉馅说不定才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