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 | 内陆人吃海鲜是怎么普及起来的?

刀刀 风味星球 2022-07-28


带鱼,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从沿海的舟山,到白山黑水的东北平原,甚至四川盆地和新疆自治区,整个中国都在吃带鱼。


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没见过活的带鱼 ——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第五集《时鲜.秋去春来》中,台州人李祖胜带着船队延绳钓带鱼,鲜活的带鱼镜面般表皮犹如一把宝剑,又似水中跃起的月光。



且不说活带鱼少见,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冰鲜带鱼都没怎么见过。在我印象里,小时候的带鱼都是冻的、切成一段一段,带鱼的头都没怎么见过。


同是带鱼,对不同地区的中国人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了。


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沿海地区的剥皮鱼,是禁渔期海边人的主要食用鱼类。家烧红烧清蒸不亦乐乎,但到了内陆,就被冰冻扔进了重庆人的牛油火锅里;宁波、台州、温州人民结婚桌上必备的黄鱼,到了北京,则成了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干烧黄花鱼……



可就在几十年前,即使很多如今我们认为的“沿海地区”,其实也吃不到新鲜的带鱼或其他新鲜海货。


今天,就让我们还原一个曾几何时并没有多少海鲜的旧日中国。


以江河湖鲜为尊


作为一个经典农业国家,古代的中国人,很少吃到海鲜。


如果我们翻开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在其“海鲜单”中可以看到这句话:“古人珍并无海鲜之说,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从众。作《海鲜单》。”


乾隆五十七年小仓山房刊本


就是说,古人并不把海鲜当做珍贵的东西。


一方面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内陆,又经常实施海民内迁政策;另一方面,过去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甚至连马路都没有,渔民捕鱼后想运输到城市,可能鱼还没有运到,就已经臭了。


大量的海鲜只能做成咸鱼腌鱼,或者直接做成干货。


甜晒是住在渤海湾的海边人保存渔获的方法之一


这样的情况也能从《随园食单》的海鲜单中反应,即使到了清朝,生活在南京的袁枚,海鲜也只有海参、鲍鱼、鱼翅、瑶柱等干货,一个新鲜海鲜都没有


今天的中国人相信河鲜肉质固然细腻,海鲜也有自身的鲜味优势,古代中国人可不这么认为。因为吃不到高品质的海鲜,他们大多以河鲜、湖鲜和江鲜为尊。闭上眼睛,我们随口可以背出“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河豚欲上时”,可提到海鲜,我们能想到什么诗句呢?


大闸蟹虽说也有洄游海洋的习惯,但因为主要居住在江河湖里,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至鲜美味


相信是有的,但没那么耳熟能详。


正因为如此,离海不远的苏州、南京、杭州的传统名菜中,一道与海鲜相关的菜肴都没有。如今辖区靠海的福建省会福州市,十大名菜中有“佛跳墙”、有“荔枝肉”、有“南煎肝”,但跟新鲜海鲜相关的,只有“鸡汤海蚌”一道菜


这种情况一直到延续到鸦片战争。直到后期清朝被强行打开国门,不少港口成为新兴的通商口岸,吃海鲜的习惯才越来越普及。


沿海50公里和内陆5000公里


宁波,简称“甬”,最早建城于唐长庆元年。在杭州人徐珂所写的掌故类书籍《清稗类钞》中,曾写下过这么一句话:“宁波人嗜腥味,皆海鲜”。


这句话虽然语气不咋地,也客观反应了当时宁波的情况。时至今日,宁波的石浦渔港、桐照渔港、鹤浦渔港都是国内著名的海鲜渔港,它们又临近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沈家门,所以宁波人爱吃海鲜是出了名的。


红膏呛蟹是本地特色美味之一


然而即便是宁波人,当年想吃点新鲜的海鲜也不容易:渔船需要在捕捞完毕后先行驶几十公里到走甬江口,再行驶30公里左右进宁波城,前后折腾差不多一两天,才能售卖一些当季的食材。


我也咨询过台州的朋友,据他的回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台州还是只有温岭、路桥、玉环等靠近渔港码头的区域能吃到新鲜的海鲜,靠近内陆的临海、仙居和黄岩部分地区也没有新鲜的海鲜吃。


在那个没有汽车的时代,能否吃到新鲜的海鲜,与城市距离海边的远近有严格的关系。有调研报告说这个距离大概在50公里左右 —— 过了50公里,几乎就看不见鲜货了。


船上的新鲜渔获


虽说新鲜的海鲜绝大多数人吃不到,但因为计划经济的特殊性,使一些离海很远的内陆城市开始了普及吃海鲜的历程。


再回到带鱼,我国普及率最高的海鲜鱼类,直到今天,带鱼的年产量还能维持在100万吨左右。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带鱼,就是内陆城市普及的海鲜头牌军。当年,除了一小部分满足沿海人民的需求以外,绝大多数带鱼都被国家统一调控,集中冷冻,运往了全国各地。


这也是为什么从小我们就记得,过年的伴手礼盒或餐桌上,都会出现一段段的带鱼。带鱼成为了一代中国人的味觉记忆,1959年,上海饮食服务公司甚至出版了一本《带鱼食谱》,里面收录整整64种带鱼的做法。




即便这些冷冻的带鱼,在当时也是即买即吃的。电冰箱得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普及开来。但这相比于过去吃不到海鲜,或者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吃到海鲜,已是极大的进步。


鲜活海鲜之美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吃新鲜海鲜的机会才逐渐开始增多。


领路人是香港。


*风味人间第一季


香港本就是海岛城市,香港人从小就有吃“游水海鲜”的习惯。进入一家酒楼,正对着大门的永远是一个个养着新鲜海鱼的池子。它们就像活字招牌一般告诉你:本店海鲜从出水到上桌,绝对不会超过10分钟。


这种习惯随着香港人来内地做生意的高频,逐渐传播到了大陆的各个角落——海鲜要够大够新鲜,水池要加温、要模仿海水控制盐水比…… 香港那种对海鲜的追求,逐渐影响了越来越多内陆人们。


新荣记的创始人张勇也是其中之一。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跟新荣记创始人张勇进行了一次专访


1995年,张勇因为爱吃,开了家海鲜排档,又因工作原因经常跑广东,遂将自家的海鲜排档主打菜做成了粤菜——当时台州的海鲜排档都是台州、温州风格,几乎不卖活鱼,张勇的餐厅便成了全台州第一个拥有海鲜池的地方。


如今以家烧大黄鱼、油炸带鱼为招牌菜的新荣记,最早卖的看家本领就是“游水海鲜”,又因张勇嘴挑,有坚持,只要鱼死了他一概不卖给顾客,很快在台州人圈子中打开了口碑。



除了新鲜,还有张勇对于食材的研究。


张勇从很早就开始调研中国不同海域的同种海鲜,滋味区别到底在哪。就拿带鱼来说,除了东海,渤海湾也能钓到带鱼,但两片海域产出的带鱼无论是肉质、身形甚至品种都完全不同,做法也不尽然相似




因时而变,为不同季节、不同肥厚度的带鱼量体裁衣,研究不同做法,才有了如今带鱼饭、清蒸带鱼、油炸带鱼各个口味绝佳的美味。


带鱼饭


航运物流链也在近10年不断完善,进一步让饕餮之客如今无论在北京、上海、或者其他内陆地区,都能吃到高品质的带鱼菜肴。


新鲜带鱼之味


新鲜的带鱼和冷冻的带鱼在味道上的区别大吗?


非常大。


不进冷冻,水份不会析出,肉质也更为肥美细腻,而且不用去鳞,因为鳞下带有一层薄薄的油脂,这是带鱼自带的香气来源。



这样的带鱼,直接洗干净就能下锅清蒸,倒酱油、鱼露,或者配菜脯、一撮豆瓣酱,都能让我们吃到最原汁原味的带鱼滋味。细嫩鲜美,油脂丰厚,腥味全无,又宽又厚。


而在《时鲜.秋去春来》这集中,由张勇料理的带鱼饭,用带鱼的油脂滋润米饭,再以米饭的碳水化合物与带鱼混合。特别是夏季的小眼钓带,冬季的雷达网油带,前者细嫩,后者肥厚,用来烹调带鱼饭,鲜、咸、甜、香,是无上的美味。



是,也许永远有人不爱吃海鲜,也许内陆永远无法吃到沿海这么新鲜的渔获,可不同地区海鲜新鲜程度的差距,正在缩小到几乎肉眼不可见。让这个差距无限缩小的,正是我们对海鲜新鲜的追求。


这是食物的故事,也是中国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故事。


如今每个人都能吃到海鲜了



作者刀刀:
公众号“皮克尼克”主理人。吃过几百颗星星钻石的农家乐爱好者。
热衷从历史文化角度切入美食,擅长挖掘星级餐厅和农家乐背后共通的地方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来这里找我们


 
▲点击图片观看

▲点击图片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