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迈向“商业化”的三种模式 | 深一度思考
导读:艾瑞克·尼(Eric Nee),斯坦福社会创新中心(PACS)临时联合主任,《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版主编
越来越多依靠捐赠和资助的非营利组织,正在寻找用商业性收益来补充甚至取代的方法。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机会,不过非营利组织应当谨慎行事,以避免偏离组织使命,或者偏离自身的核心业务。
本文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引入商业模式的利与弊,这也是我很熟悉的一个话题。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SSIR)从创刊之初,大部分的预算就依靠收费。我们本可以将杂志设定为免费赠送的运作模式,但却选择了收取订阅费。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随着SSIR变得越发受到欢迎和尊重,我们的订阅量和订阅价格也得以随之提高。SSIR主办的研讨会也同样如此。2006年我们举办了第一次研讨会。从那时起,随着会议举办次数次数和参会人数的增加,我们也进一步提高了会费。除此之外,SSIR的在线讲座,书刊再版,广告,授权费,赞助和其他收入来源也都是如此。
今天,来自产品和服务的收入约占SSIR总预算的90%,其余资金则来自捐赠和基金会的资助。商业收入不仅仅是非营利组织获取资金的另一种方式。相对于捐赠或者资助而言,它可能是更为可靠的收入来源。只要你的组织持续提供客户愿意为之买单的产品和服务,就能实现持续创收,而不必担心某个资助者是否还喜欢你正在做的事情。
商业收入也是一个很好的用户反馈渠道,能确保你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用户想要的。如果你提供的东西没有人买,那就说明你没能满足到客户的需求;但如果你只是将产品免费赠送,那很难辨别用户的真实需求。慈善模式的一大缺点是,在接受服务的人与为此支付费用的人之间,通常缺乏反馈渠道和后续联系。例如,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由富有的捐赠者们资助的免费课后补习班。如果孩子的家庭无力负担服务费用,那他们只是没有其他选择而已。
当然,赚钱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引入商业模式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他们很容易追求那些与其使命并不相符的收入机会。对《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来说,有许多组织愿意出钱来获得接触我们读者的机会,但我们必须确保他们想要说的,或宣传的内容与我们受众的需求、我们自身的使命相匹配。
"家具银行(Furniture Bank)是一家总部位于多伦多的社会企业,它为新移民、家暴幸存者以及无家可归的人免费提供家居。通过象征性收取废家具的回收费用,家具银行扩大了这项商业服务的受众范围,并使废家具重获新生(产品模式)。同时,家具银行雇用帮困对象,来接收和翻新家具(员工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以下问题既可以用于帮助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决策适用哪种模式,也可以用于与资助方的合作中。资助方是非营利组织实现慈善与商业化融合的有力支持者。
在考虑客户模式的时候,思考以下问题:
•现有的受益群体能否转变为客户?如果可以的话,怎样转变?
•除了目前的免费服务与产品,组织还能向受益群体提供哪些收费服务与产品?
•组织可以为转型提供多少专业技术支持?
•将现有的受益群体转变为客户,会对组织实现使命产生什么影响?
在考虑员工模式的时候,思考以下问题:
•哪些技能对受益者最有益?
•组织能为这些技能的培训提供什么?
•组织的现有关系网络中,有没有合作伙伴能够为培训提供支持?
在考虑产品模式时,思考以下问题:
•组织是否已经在提供可向公众出售的产品或服务?
•组织能否凭借现有资源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
•如果不能的话,还需要什么资源?
本文刊于SSIR中文版10期作者:穆夏•贝沙罗夫(Marya Besharov)是康奈尔大学劳工关系学院组织行为学的副教授;让•巴普蒂斯特•利特里科(Jean-baptiste Litrico)是加拿大金斯顿皇后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战略与组织学副教授兼社会影响中心主任;苏珊娜•基斯连科(Susanna Kislenko)是西班牙巴塞罗那IESE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