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做“专科律师”,而不是“行业律师”
# 新则 · 观察 #
“
『行业化』『专业化』,是近两年的行业热门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律师从专业出发,深入行业,给自己贴上“网络法”“娱乐法”等标签,以此来提升竞争力,连接更多的客户。
行业律师强调“广”、“博”,律师对于行业现状、专业术语、操作规程、行业惯例都有深入的了解;而专科律师更强调“专”,律师应该深入专一部门法领域,能够熟练、灵活地运用理论及经验解决问题。
”
文 | 朱晓宇 版权律师
本文由作者向新则独家供稿
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北上深杭等地执业的律师同行开始走专业化路线,专注在某一行业领域,为自己培育起行业标签,并在相关行业领域取得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行业客户的认可。
大家见面时的自我介绍,也从早些年的“诉讼或非诉”,后来的“刑辩、民商、公司、并购、双反、知产、家事……”,进阶到了“通信、能源、物流、互联网、影视娱乐、大健康……”。
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刚入行的学弟学妹、离开检法转入律师执业的朋友也会关心,自己法学科班出身,此前没有行业经历,为了提升竞争力,应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专注服务的行业领域,培育行业标签呢?
由于服务的客户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笔者经常参加广播电视、影视娱乐、体育传媒等行业的法律研讨会,也会参加相关专业协会的法务交流活动。经常会被问及,作为广电行业律师怎么看?作为互联网行业律师怎么看?作为服务体育组织的律师怎么看?甚至自己也要主动去参加“娱乐法律师”的评选活动,似乎树立娱乐法、网络法、体育法标签触手可及。
然而,在自我介绍时,我首选的文案还是“有幸服务广播电视、互联网、体育、地产等众多领域的版权律师”。
个人以为,行业律师和专科律师不一样,两者于律师职业而言,是完全不同的分类维度,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发展路径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窃以为,成为行业律师,有时要靠运气和资源,不是所有同行经过个人努力都有机会达成;而绝大部分同行,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法律领域不断钻研,和我一样努力去做一名“自以为是”的“专科律师”。
笔者完全不排斥从“行业律师”或其他角度切入,推动个人执业的发展,每一个切入角度都有取得进步和成绩的优秀榜样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仅是个人从“专科律师”角度切入的粗浅体会,与同行分享,希望对与我一样正在“精进”道路上努力前行的同行有所帮助。
- 1 -
行业标签不同于专科标签
按行业不同对法律服务和法学研究领域进行分类,是近年来兴起的趋势。诸多顶级法学院校,按行业新设了很多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例如体育法研究所、传媒法研究中心,等等;越来越多的大型律所也按行业设置业务部门,例如影视娱乐部、大健康行业部。
按行业分类进行法律研究或开展执业活动,与传统学术意义上的法律学科分类不同,其出发点更多是解决行业问题,满足行业发展对法学研究的需求。而用于支撑行业法学研究和执业活动所涉及的法律学科却非常广泛。
以我相对熟悉的娱乐法为例——
构成娱乐法体系的部门法有哪些?版权法、商标法、竞争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公司法、担保法、劳动法……不胜枚举。
如果我们用排除法试试:
环境法可以排除吗?据说早几年有剧组拍戏时破坏了取景地的自然环境;
刑法可以排除吗?就在2019年,可是有案例认定,尚未公映的影片素材构成商业秘密哦;
婚姻法可以排除吗?明星家事纷争绝对是娱乐新闻热点,影视剧中展现夫妻离婚程序的情节更不能穿帮;
哪怕降级到《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还真不好说哪一个法律体系内的细枝末节完全与“娱乐”不沾边。
再看网络法、体育法、能源法、医疗法、物流法……哪一个行业法领域似乎都不好排除上面罗列的一干部门法,而与各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更是多不胜数。
与专注某一行业相比,笔者从入行至今,有幸在师父的引领和光环荫护下,始终以版权法专科律师的标签,服务众多行业。
有此前提到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体育组织,仅对互联网行业细分,还有视听网站、电商平台、云计算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服务等等;有和版权有密切关系的影视制作、游戏开发、儿歌早教,还有可能与版权没多大关系的中字头全行业链央企、移动通讯集团、知名地产企业、老字号医药健康企业、银行、共享办公空间,等等。
与专注某一行业相比,笔者服务的行业可谓五花八门。但是,能够满足众多行业客户提出的版权法律服务需求,完全没有影响笔者作为“版权专科律师“的专业性。
先留一个问题供大家边阅读,边批判,边思考:法律分科层面的专业性,与专注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性相比,哪一个“专业性”更容易打造?
- 2 -
行业律师不等同于专科律师
个人理解,对律师而言,行业标签强调律师对行业现状、专业术语、操作规程、行业惯例的了解,和行业内工作人员能够进行高效的沟通互动,能够准确地理解行业需求。
而专科标签则强调律师对该法律领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透彻掌握,对法条以外法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基于广泛案例中提炼的法学应用方法的熟稔,对该法律领域复杂疑难问题的经常性研究,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实时关注和积极跟进,能够熟练、灵活地利用基本原理、法条外理论、判例辨析经验解决疑难、复杂、前沿、新生的法律问题。
行业律师不等同于专科律师。相关行业内的法律专业人士,更不等同于某一法律细分领域的法律专家。
再以专注于影视娱乐行业、互联网行业的法律专业人士为例(包括外部执业律师和企业内部法务),就行业必然涉及的版权、商标、专利、竞争、公司治理、投融资、租赁、不动产、保险、劳动等等细分顾问需求,以及前述各个细分法律科系可能涉及的合同和争议解决事务,合格的行业律师(尤其是内部法务)可能广有涉猎,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成为全部法律科系的专家。
即便是成功树立标签的行业律师,也只能基于机缘和专注,成为是个别法律科系内的专科律师,进而精进成为一到两个法律科系内的专家。也就是说,行业律师和专科律师可以兼容,但无法互相替代。
- 3 -
我为什么选择“专科律师”:行业律师的优势与短板
笔者从自身专科律师定位出发,先谈谈行业律师优势和短板。笔者单一角度的看法,必然不全面也不客观,可随便Diss。
1. 行业律师树立标签难,树立标签后获客容易
行业律师标签一旦树立,随着与行业的密切互动,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断加深,在客户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客户更容易接洽、选择、信任行业律师。
简而言之,便于业务推广,快速吸引目标客户,获客机率提高,获客成本降低。但是,树立行业标签的前期难度较高,深入行业互动有赖于机缘、资源和自我包装,绝非博览群书和案例可以提供。
2. 行业律师密切接触行业,但服务头部企业难度较大
成功树立标签的行业律师会更容易接触行业内的潜在客户,取得更多行业内客户认同。但对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影响有限。
头部企业体量大,业务线广,匹配业务线的内部法务分工细致,大部分日常法律需求由内部法务(纯粹的行业律师)自行处理外,需要外部协助的法律问题往往是大、难、险、新、奇、特,头部企业在甄选外部律师时,对象往往是专科律师中战绩卓越、经验丰富的专家型律师。
另外,以互联网行业内BAT等头部企业为例,长期服务其中任何一家,基本就意味着要承诺屏蔽其他各家。放眼其他行业,各家头部企业基本都有激烈的竞争关系。因此,行业律师往往很难覆盖同行业内多家头部企业。
3. 行业标签的专业性加成不如专科标签
套用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表达,“律师中最会唱歌的,歌手中最懂法律的”,两个违反广告法的“最”带来的不是高度的专业性。经纪公司一般不会组织最会唱歌的律师办商业演唱会,歌手们最好也别请最懂法律的同行帮忙打官司。
放之行业律师,律师中最懂行业的,和行业中最懂法律的,都不是在遇到具体法律问题时,评价专业性的最优维度。
从行业需求,尤其是行业内复杂细分业务线的法务需求来看,如果遇到影响业务经营的重大法律纠纷,首先考虑的仍是精熟该细分法律领域的专家律师,如果同时对行业了解更好,但不是必要条件。
因此,行业律师要想有机会切入客户核心法律需求,尤其是头部企业的法律需求,有必要在行业标签以外,再培育一到二个专科标签。
4. 行业律师客户群体单一、业务转型受限
在行业正常发展时期,行业律师当然具有更好的业务资源。遇到行业飞速发展,则更是行业律师的春天。但是,已经打上行业标签的律师要做好与所服务行业长期同甘共苦的准备。一旦所专注的行业领域遭遇长时间寒冬,行业律师的业务必然受到影响。
已经树立起行业标签且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行业律师,想快速更换标签也会相当有难度。即便是短期影响,例如当下的突发疫情,院线、旅游、餐饮、线下培训等行业遭受巨大损失,相关的行业律师,也要做好与客户共克时艰的心理准备、工作安排和物质保障。
相对而言,专科律师跨行业服务更容易,从而抗行业风险能力更从容。参考笔者执业经历,同时服务着多个行业领域,可满足客户从不同行业维度提出的版权法律服务需求,且跨行业经验对于应对不同行业遇到的同性质版权问题,更有启发和助力。
从业务类型角度,也是呈多样化。除了日常以版权为主要业务关切的法律顾问工作,例如,版权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合作项目谈判、合同审核起草,也要代理大量版权纠纷。同时,以版权优势经验扩展到与版权行业相关,但不能直接适用版权法解决的法律争议。例如,涉及网络直播、嵌套浏览器、屏蔽视频广告等行为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涉及软件开发、节目制作等业务的合同纠纷;涉及侵犯在先权利(尤其是版权)的商标行政纠纷,等等。
没有客户因此将笔者视为“万金油”,反倒是强化了笔者跨行业领域解决版权法律问题的“专业性”。
- 4 -
行业律师和专科律师的关系:互助&共生
“万金油”律师好不好?好,而且非常需要。就像“万金油”医生一样,在社区、学校、企业医务室工作的广大基层医生是医疗体系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常见病治疗和日常保健职能。
笔者同样认为,“万金油”律师应该是整个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和最重要组成部分,“万金油”律师要解决社会中大部分的法律服务需求。尤其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万金油”律师更为重要。
回到行业律师的维度,实际上,绝大部分俱备行业标签的律师是目前或曾经在行业中供职的内部法务。他们作为法律专业人士,与行业接触密切,对业态发展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会自然取得行业标签。他们就像在社区、学校、企业医务室工作的“万金油”医生,满足所在行业的日常法务需求。
当然,大型企业也可能建立更大规模有一定分科的医院。以阿里、腾讯的法务部为例,其规模和人员专业程度远超一般“医务室”。但是,企业法务部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企业医务室所担负的“常见病症治疗和日常保健职能”,其支撑各业务线的法律专家也仍然是“行业律师”身份。企业期待其聘用的“行业律师”发挥更多的管理、协调功能,而不是直接写合同、出庭应诉等一线实务功能。
广泛接触一般病患的社区医生和常年登台手术的专科医生,其职业定位和首要任务不同,职业成长和培养方式不同,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完全取决于机缘、爱好和追求。所不同的是,越是优秀的社区“万金油”医生,越知道什么样的病患可以自己处理,争取做到病患成本最低情况下的药到病除;以及什么样的病患可能面临风险,需要转到专科医院全面检查,慎重治疗。
对于社区医生而言,如果什么病患都治不了,一概转往专科医院,亦或不顾社区医疗条件、个人经验储备,什么病都敢治,甚至大包大揽能治愈,则不是社区所需的“万金油”医生,而是应当革除的“庸医”。
回到法律服务层面,行业律师和专科律师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完全一样,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做的极致,准确把握哪些业务需要专科律师参与协助,是行业律师的重要能力。
再看阿里、腾讯法律部内众多高薪行业律师的作用,大部分复杂、疑难、新特的典型案例都不是他们直接操刀,而是甄选了外部专科律师上庭,而内部行业律师则协调相关业务部门,提供最有力的协助。
即便是不设法务部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常年法律顾问的外部律师也担当着行业律师的角色,也应起到同样的功用。切记不要“大包大揽能治愈”,反而耽误了“病情”,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 5 -
“专科”的生存之道
“游刃有余”这个词可以形容行业律师(社区医生),但无法形容专科律师(专科医生)。最富经验的专科医生也有可能经常面对无药可救的患者,同样,再大牌的专科律师也会遇到处理棘手且没有胜算的案件。
因此,是否选择做一名专科律师,就看你的机缘、爱好和追求了。如果您愿意和我一样,追求做一名“专科医生”(专科律师),希望下面的分享有所帮助:
1. 找到挚爱,坚持钻研
医学生选择医学科系,内外妇儿和口腔,心脑呼吸和分泌,大科室,小领域,都不可或缺,都能大有作为。法律分科也一样。有人说知产领域热,有人说公司业务挣钱多,有人说行政法领域是蓝海……大概率,小机率,对律师本身而言,没有意义。
笔者看来,最喜欢哪个领域或者说对哪个法律科系最感兴趣,就钻研这个领域。在法律基础学科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将主要经历投入该领域的学习。不知道喜欢哪个领域怎么办?那就先试一个,不喜欢再换。
2. 耐住寂寞,静候“目标”
要像猎人一样守得住寂寞,静候心仪的“目标”。
等待目标的过程中,一要观察:观察相关法律领域最新最热的法律问题,了解行业声音和专家观点,思考可能对相关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要学习:不是仅仅背熟所选法律领域的生效法条,而是透彻掌握所选法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阅读该领域的经典法学著作不可少,在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下,深入学习法条以外的法学理论知识,提升思辨能力;广泛研究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提炼出法条、法学理论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体会、掌握不同时期司法裁判尺度和法律适用方法的演进。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
一旦遇到有客户提出相关领域的服务需求,则充分调动此前的专科储备,向师父(领导)、客户展示你在相关法律领域的厚积功底,拿下静候已久的目标。第一件、第二件……专科律师正是在一静一动的重复中逐渐养成。
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起诱惑。作为猎鹿人,兔子经过,是否搂草打兔子?老虎经过,做不做打虎英雄?兔子也好,老虎也罢,对于有志做猎鹿人的你我,都是诱惑。快要弹尽粮绝时,不得不打兔子;手中武器火力强大,又有给力伙伴时,试试挑战老虎,未尝不可。但唯有排除干扰,勇于舍得,才会成就专业。
3. 懂得分享与合作
专科律师,尤其是在北上深杭等一线城市打拼的专科律师,是不能一个人战斗的。懂得分享,意味着不属于自己目标的“兔子”要不计回报地主动让给同行的伙伴;自己吃不下的老虎,也要学会团队作战,贡献自己的一枪,成就团队的战果,即便是自己发现的老虎,也不能邀功独揽。
要清醒地意识到,没有团队合力,没有团队负责人引领,就没有团队战果。这意味着专科律师需要一个理想的发展平台:注重专业分工,强调差异化发展,鼓励跨专业合作和协作,倡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不能是群狼环伺,有肉必抢,无序同质低价竞争。
成就专科律师,需要更大基数的行业律师和综合业务同行的认可和支持。专科律师要以开放的心态,灵活的思维,积极参与同行交流和专业研讨,分享专业思考。在同行、师长心目中不断培育起自己精专于某一法律领域的印象,树立起诚信、专业、靠谱的形象。行业律师和跨专业同行的推荐,是专科律师取得客户认可和事业进步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以上点滴,难免片面。总而言之,年轻同行在没有机缘切入某个行业领域时,不用着急,可以先修炼自己喜欢“专科”,待机而发。
任何选择都有代价。选择田园牧歌,未必不可以放弃一片森林。深耕行业,同样需专业积累加持。笔者相信,“专业”和“不断精进”是专科律师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精进的道路上,有精彩和掌声,也必然有更多困难和失望。唯有热爱,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