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6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2月23日

我们再往下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也是台湾拥有很多人口的陈姓。陈姓是当今中国第五大姓,人口也有五千万这么多,在台湾是排名第一,在闽台,包括南洋,陈姓的人口都很多,所以有陈林半天下之称。先前我也跟大家介绍过,上两周到菲律宾去公出,接待我们很多的朋友也都是陈姓,在马尼拉还有纳卯,他们有一个宗亲会就叫做有妫堂,这个有妫堂的妫其实就是陈姓的起始点,就是舜帝的妫姓。陈姓的祖先在舜帝之后,舜的子孙其中有一位叫做妫满,被周武王封在陈国,陈国因为是国名,后来陈国亡国之后,就有一些陈国的子民改姓为陈,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陈姓最大的一个来源。妫满往生之后有一个谥号,叫做胡公,所以我们在历史上称他叫陈胡公。

刚好也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谥号。谥号就是君王或者是贵族往生之后,以他生前的功业为他定上一个尊称,来总结他一生的功业,这个就叫做谥号。当然功业有善有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谥号也是有善有恶。所以用这个方式来警惕君王或者是贵族,在生的时候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往生之后,他的后人或者是他的臣民,才能为他奉上一个正向的谥号。反之,如果是留下一个负面的恶谥,那个可就是遗臭万年,所以这个谥号是有这样子的一个义涵。

陈胡公的这个胡也是谥号。后来也有子孙,部分除了以国为姓,姓陈之外,后来也有胡公嫡系的子孙,因为胡公的谥号而改姓胡。所以我们看到后面,有陈、胡、田、姚、虞,这五姓都同源于虞舜,所以后人有妫汭五姓,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法。刚刚我们介绍过陈姓来自于舜,这个没问题。胡姓是因为陈胡公他的嫡系子孙,也有改姓为胡的。那田姓为什么也是同源于舜帝?因为田在《史记》里面,司马迁把这个陈姓写作了田姓,所以后来田姓流传下来,我也跟大家解释过,当时是因为记音而不记字,所以这个田姓其实是跟陈姓是同一个姓,所以后来的分化是因为司马迁的关系,才有田跟陈的差异,其实最早它是一个来源。姚跟虞,姚也是跟舜帝有关,因为在典籍里面记载,他是姓妫没有错,可是他有一个姓,姓氏的氏,是姚姓,所以后来这个姚,也变成跟虞舜有了关联。虞姓为什么也跟舜有关?因为虞舜的那个虞,原本是舜当时的国号,所以以舜的国号为姓氏的虞姓也就跟舜有了关联。这就是跟舜帝相关的五个姓氏的来由。

除了刚刚介绍的这个源头之外,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为陈姓的。唐代有一个龟兹王。这个读音跟大家介绍一样,不叫ㄍㄨㄟ,ㄗ(龟兹),要念作ㄑㄧㄡ,ㄘˊ(秋慈),龟在这边破音念作秋天的秋,兹破音念作慈悲的慈,龟兹王。他的后代因为来到了唐朝任官,所以也改姓为陈姓。像这些少数民族改姓的例子也是有的。

下面介绍到陈姓迁徙到台湾,据说最早是明朝末年的时候,福建人陈永华,随着当年的国姓爷来到台湾。陈永华又是何许人也?我们在民间的一些故事里面都说陈永华是郑成功的文胆,是他的军师。还有另外一些穿凿附会的说法说,其实陈永华就是反清复明的地下组织天地会的总舵主陈近南,跟他是同一个人。不过天地会到底存不存在,这个也是有待考证,不过在民间说法,这个说法流传还蛮广的,甚至于金庸的小说里面,《鹿鼎记》,也有写陈永华的事情,所以我们就当作一个资料来参考,也就可以了。

迁徙分布的地方,一样,也要请各位自行来参看。刚刚也提到,在南洋也有很多陈姓的人士,原则上都是明清的时候,才从广东、福建这一带传播到南洋去的,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等,也都有非常多的陈姓的子孙,在那个地方安居乐业。

那我们看到堂号,堂号的第一个有一个三恪堂。这个字的读音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一点,事实上它有两个读音,对不起,三恪堂,我刚刚读的是第一个读音,它可以念作客,也可以念作怯,在这个地方他要把它读成客,这个恪的读音,就是客人的客这个读音,另外一个读音念作怯,胆怯的怯,退怯的怯那个读音。谈到这个字的两个读音,我们就要谈到在民国初年,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叫做陈寅恪。陈寅恪,它这个字到底要念作客,还是要念作怯?其实后来的学术界也有一番争论,不过后来他的子孙出来澄清了,说他的祖父其实都自称自己是寅恪,所以就平息了这一番论战。虽然说它是一个两读的字,但是我们华人还是有个习惯,就是名从主人,主人他自己怎么姓,怎么称呼他自己,我们就用他的称法。所以这个陈寅恪要念作怯,大概是应该没有问题的了。

三恪堂,这个恪有尊敬、遵守的意思,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客人。为什么叫三恪堂?因为周武王推翻商纣之后,他将黄帝的后代封在蓟,然后封了尧帝的后代,封在祝,也封了舜帝的后代在陈这个国家,因为这是古帝王的后代,所以对周朝来说他们是客人,所以他们可以不必像周氏这些姬姓的子孙,要这么的遵从周天子的任命,或者是他的一些任务,所以他基于一个客人的态度,等于是跟周天子平起平坐,所以表示他们是客而不是臣,因此后代的子孙,也就有了三恪堂这样的堂号。

我们看到陈姓的历史名人,这个也是成千上万。我们基于时间的关系,就介绍二、三位跟大家分享。第一位是陈平,是西汉初年的大臣,帮助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在西汉初年,有三位辅佐刘邦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所以一般我们都把他称之为汉初三杰。汉初三杰我们后面也会陆陆续续介绍,这三杰大家也有个印象。第一位是萧何,第二位是张良,第三位是韩信,韩信等一下我们在后面也会介绍到。汉初三杰之外,如果再加上陈平,就是汉初四杰,所以也有汉初四杰的称法。陈平跟张良他们的属性比较相同,他们都是属于以智谋为他的优势,一般我们都把他归类为军师、谋臣、文胆这个区块。韩信他就是比较明显,他是以武功做为他的专长。所以大致的分法就是文治、武功这两个区块。

在第二位就是陈寿,陈寿是西晋有名的史学家,他的著作就是《三国志》。很多同学很了解三国,不过他了解三国的文本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我请问大家,演义的性质是什么?小说对不对?如果我们要追求史实,应该要读哪一本书才是比较正确的?《三国志》。可是《三国志》,因为它是比较精练的文言文,所以阅读的难度比较高,《三国演义》因为它有情节的铺陈,人物的刻画,读起来就兴趣比较浓厚,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大家往往读《三国志》的少,而读《演义》的多。

《三国》之所以能够广受大家喜爱,其实是其来有自,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当时就流行了说书,现在我们叫说书这个行业。所以他们在茶馆里面就会有说书人,然后就是用说唱的方式来讲一些古代的故事,当时最欢迎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三国的故事,所以三国故事从当时,就普遍的在酒馆茶肆里面,为平民百姓所熟知。所以后来这一些说书人的故事慢慢的逐渐被搜集,再加上罗贯中他自己个人的才情,所以后来就撰写成了《三国演义》。

陈寿的《三国志》,基本上他分成三个部分,就是曹魏、蜀汉跟东吴。陈寿他前半生是蜀汉的大臣,虽然说后来三国一统于晋朝,可是他还是心向着自己的故国,所以在三国的蜀志部分,他还是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点偏袒他自己的故国。所以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史学家虽然说他要秉笔直书,但是在个人的情感上面,他还是有所偏袒。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后来史学史的专家都认为,《三国志》有曲笔,有维护。曲笔、维护,除了他偏袒自己的故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也为曹魏的一些人物做了一些隐恶扬善。为什么会做这个动作?因为他自己就活在西晋的当朝,而西晋很多当朝的权贵,包括当时的皇帝就是传承自曹魏,所以他不得不做这样的曲笔、维护,才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所以如果我们用史学史的角度来看,的确,他曲笔、维护的这种状况我们可以讨论,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不得不如此的一种无奈。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面,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去读读看,他对于诸葛亮传的最后一个评论,最后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来玩味,当然前面是先褒扬诸葛亮对于蜀汉的贡献,最后他说,“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说诸葛亮担任蜀汉的丞相这么多年,劳师动众,数次北伐都没有真功实效,所以他认为诸葛亮在应变在谋略上面应该不是他的长项吧?陈寿讲这句话,感觉好像跟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所读到的诸葛亮的形象差好多。因为在我们一般的认知里面,诸葛亮最厉害的就是什么?就是应变,就是谋略。可是陈寿却有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诸葛亮的一生功过。所以这个就是正史的角度跟演义的角度的不同,也值得我们再深入来探究。

我们看到第三位,陈群。他是曹魏的尚书,曾经建议选任的官吏,而且也得到了曹操还有曹丕的认同,所以在曹魏就率先制定了所谓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法。后来司马家取代了曹魏一统中原之后,基本上两晋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遵循着九品中正制。所谓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成上品、中品、下品,上品里面又分为上上、上中、上下,总共就会有九个等第。这样子的情况,他怎么来评断这个人才的品第,是考试吗?是他的考评吗?不是,他是从他的家世背景来考评。所以就造成了什么?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有这样的一种趋向。所以能够在朝堂之上位居要津的,铁定都是名门之后,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机会翻身。影响很深远,一直到了隋朝才开始做改变,因为隋朝那时候选拔人才的方式,用了相对客观相对公平的另外一套制度,叫做什么?科举制度,所以就打破了这种势族的垄断,让平民出身的寒士也有机会跃居要津。所以陈群在中国的官吏选拔历史上面,他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再来,我们看到第十一个姓氏,姓褚。这个姓氏大家就觉得真的蛮陌生的了,因为在我们身旁的朋友亲戚,姓这个姓的的确相当少,所以在中国大陆,在台湾,现在褚姓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我们看到它的由来也相对单纯,它是春秋时代宋共公的儿子公子段。

我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把那个共同的共要念作恭?因为这个字当作谥号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假借为恭敬的恭,所以是要读作一声,宋共公。宋共公的儿子里面有一位名字叫做段,他的字叫做子石,先前我们讲到名跟字的关联对不对?大家看到这个地方就有点纳闷了,段跟石是怎么样联结在一起的?原来这个段,要写成加了石字边的那个碫,各位可以在旁边注记一下。如果对这个有兴趣的,一个石,一个段,它的意思是磨刀石,所以它跟他的字子石就有了联系。公子段在宋国任了一个职官,叫做褚师。褚师是掌管什么的?他是掌管市场里面的一些制度,譬如说这个市场任用商人,承租摊位,要抽税等等,都是由褚师来执掌。他的子孙就以褚师这个职官,做为姓氏,所以才有了褚姓。

堂号我们看一下,因为它的发源地是春秋时代的宋国,而宋国又是中原的大国,上一次我们有谈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最流行的说法,就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取一霸,所以在中原的宋襄公,就是因为他位居中央,所以才被选为五霸之一。所以在古代的中原,如果以现在中国的省份来讲的话,就是河南省。褚姓最早发源,而且聚集最多的,就在河南这个地方,所以就以河南堂为堂号。

第三,历史名人,我们看到第一位褚少孙,他是西汉的史学家,曾经补述司马迁的《史记》。大家会觉得很纳闷,难道司马迁的《史记》他在往生之前没有写完吗?的确是这样,司马迁受了腐刑之后下了狱,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真正着手撰写《史记》。他的父亲司马谈其实也整理过一部分,所以司马迁也把他父亲留下来的遗稿,经过了一些润饰之后,也把它写进了《史记》里面。到最后他自己因病,没有把他预想中规划的《史记》的章节全部写完,所以留下了一些。后来他往生之后,《史记》也经过了一段时间才被发现,才被公布出来。当时的皇帝觉得,司马迁这部旷世巨著的确有补完的必要,所以才用行政命令,请了当时的史官褚少孙,来补完司马迁的《史记》。当时司马迁写《史记》,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彰显他的才情,更不是为了要去批判朝政。所以当时他写完之后,交代他的家人,说我的《史记》请帮我藏诸名山,以后等到有缘的时候才被公布出来。藏诸名山,这个名山是什么意思?这个名山,很多人以为就是有名的山,所以司马迁的书藏在什么武当山,什么泰山,不是,这个名山事实上是一个借代词,这个名山是借代图书馆。所以它藏在皇家的图书馆里面,因为图书馆里面的书籍相当多,而且大部分都没有整理,他把它藏在一个角落,所以他说,希望以后有缘人发现的时候,再把它公布出来。他并没有主动积极要去彰显他这本史书的价值跟地位。所以名山这个词我们就把它加以运用,后来也变成了一些题词,我们来祝福这位作家,他的作品能够大卖,广受读者欢迎,我们也可以用这个题词,叫做名山事业,是从这个典故来的。他往生之后没多久,就有人主动把《史记》给公布出来了,是他外孙,主动把它公布出来。所以很快朝廷也知道这个史书的价值,所以才有请褚少孙来补述,来补完的后面这一段过程。

第二位是褚姓里面,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是唐朝的书法家褚遂良。如果有写书法的同学,大概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或多或少也都会临摹到褚遂良的作品。他自己也是数种书体也都兼备,当然最擅长的还是楷书,所以他的楷书的字帖也是流传很广。所以我们一般学楷书,要么就是临摹褚遂良,要么就是颜真卿、柳公权,再不然就是欧阳询,大概这几家都是唐朝知名的书法家。褚姓因为资料比较少,所以我们也比较快的带过去。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十二个姓氏,卫姓。卫姓的历史也相对单纯,它的源头也是跟周王室有关。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受封于康,所以我们在史书上面称他叫做康叔,后来他又徙封到了卫这个地方,所以后来就建立了卫国,所以他是卫国的始封君。卫国的国都在什么地方?在殷商的旧都朝歌这一带。

朝歌这个读音,很多人会把它念作ㄔㄠˊ歌,本来这个字就有两个读音,要念作ㄓㄠ,因为它有早上的意思,朝歌它的取义是早上唱歌,所以要读作朝歌。

为什么又要在殷商的旧地册封康叔来卫国建立地盘?其实在西周初年,虽然说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可是初期的时候还动荡不安,尤其在殷商旧地这个地方,殷商的王公大臣,旧有的势力,其实还是盘踞在原来的地区。后来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还曾经勾结了周公的几位兄弟叛乱,所以周公又二次去东征,才敉平了东方。最后就把殷商的旧部,还有殷商的子民,把它分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东方的几位大诸侯来严加看管。所以卫被封到殷商旧都去,就是要就近去监控当地的殷商势力,所以才有改封到卫这个规划。后来卫又被秦国所灭,所以卫国的贵族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当然从这个脉络我们就知道,卫姓其实是出自于姬姓,也是源于中原地区。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外族在融入中原之后,也改姓为卫姓的,这个当然也所在多有。

卫姓本来是从河南开始发祥,然后开始往四周迁徙,后来迁徙到河东郡,汉代的河东郡,在当地成为望族了,所以卫姓的郡望也称为河东。

我们看到下面这个历史名人,这一位是女性,有机会介绍到女性,我都尽量的来介绍女性,有一位叫卫子夫。卫子夫何许人也?她是汉武帝的王后,孝武思皇后。孝武思皇后,这个武跟思都是谥号,因为她是汉武帝的皇后,所以前面这个武,是跟汉武帝的武是同一个谥号,思是她自己的谥号。所以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自己独立谥号的皇后。在此之前,就是只跟她的夫君那一位君王同用一个谥号。但是她除了汉武帝的谥号之外,她自己又有思这个谥号,所以才有第一位有自己独立谥号的皇后之称。她自己算是一生很顺遂,她的夫君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君王,她自己娘家子弟也很争气,你看,她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青跟她是姐弟,她也是霍去病的阿姨,卫青跟霍去病在西汉是很出名的将军,也是征讨匈奴立下大功大业的伟人,而且她自己的嫡系子孙,后来就是汉宣帝,也继承了君王的宝座,所以她的一生算顺遂,也都留下了美名。

好,我们看到第十三个姓氏蒋姓。蒋氏蒋姓的来源其实也是源远流长,在西周初年就已经立国,是周公的儿子,也被册封为国君,册封的地点就是蒋这个地方,所以后来也就以蒋为姓氏,流传至今。

蒋姓不管在现在的大陆还是台湾,其实人口都不多,所以都排到四十几名,六十几名,所以不在前十大姓氏里面。

在迁徙分布的地方,倒是有一个部分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其实蒋姓在汉代的时候,曾经有一度是非常风光的,但是蒋姓在汉代风光的背后,其实是有一段悲剧的。我们看到迁徙流布的第三行。在东汉初年,蒋横随着光武帝刘秀四处征战,所以刘秀建立政权之后,他就册封蒋横为逡遒侯。这个字也是大家少见的,念作ㄑㄨㄣ,ㄑㄧㄡˊ,逡不卷舌,念作一声,遒就是请求的求那个读音,逡遒是一个地名,所以就把蒋横封在逡遒,逡遒这个县就做为他的食邑。可是建立了大功大业之后,功高震主,所以有人也嫉妒蒋横的功业,就开始在光武帝的耳朵旁边讲蒋横的一些坏话,最后就被刘秀所怀疑,最后就杀了蒋横。蒋横的九个儿子里面,除了第七个儿子之外,其他的儿子就开始逃命,逃到各地方去。经过了几年之后,光武帝发现自己误会了蒋横,所以后来就把留在原本家乡逡遒的这个儿子,继续保留,恢复他的侯爵之外,其他八个儿子流散到四处的,也就地封侯,所以蒋横的九个儿子,后来九位都封了侯。所以在四处,蒋家的后代就发展得很快速。所以在东汉蒋姓的发展非常快速,可是前面却有一段心酸的血泪。

蒋姓后来辗转也来到台湾,有一些在北部落脚,尤其以宜兰最大宗,这就是刚刚提到蒋渭水先生,他们家在宜兰开基,开垦,后来就安家落户了。当然南部也有蒋姓,不过毕竟没有像北部这么多。这是在台湾的分布。

再来就是堂号的部分,我们看到第一个钟山堂。这个钟山是时钟的钟,当然这个钟也是个姓氏,以后我们会讲到。可是在台湾的姓氏里面钟有两个,一个是金童钟,另外一个是金重钟。在台湾,金重钟是人口比较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客家,客家籍,所以大概八九不离十。如果你认识的朋友是金重钟,你可以问他是不是客家人?大概十之八九都是客家籍。在台湾有几个姓氏大概你一看,就可以知道他大概来源是客家人,姓钟的是一位,姓曾的比例也很高,曾子的曾,还有姓温,温暖的温,姓傅,傅斯年傅先生那个傅,也是客家的大姓之一。因为有一些姓氏它是同音,所以我们在询问人家姓氏的时候,常常都会问说,您姓钟(钟),是哪个钟(钟)呢?所以钟(钟)就有金重钟跟金童钟。还有另外一个姓氏,也是需要稍微拆解一下,就是张(章),您姓张(章)是哪个张(章)?弓长张,很多人是弓长张这个张,可是除了这个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章,文章的章,所以我们在拆字的时候就说,我的章是立早章,上面一个立正的立,下面一个早餐的早。有的时候我们发音,其实卷舌音跟不卷舌音,台湾人经常都没发得这么标准,还有另外一个不卷舌的臧,ㄗㄘㄙ的那个ㄗ,那个臧,那个臧就是西藏的藏拿掉草字头,那个就是不卷舌的臧。

所以我们在问,尤其有同音或音近的情况,我们都会稍微的拆一下字。像我这个黄,也是经常人家都说哪个黄啊?那个黄跟王,我们有的时候如果发音不清楚的话,就会有点混淆,所以一般我都说草头黄。在客家人里面,像黄跟王,客家话是同音,都读做网,所以如果我们在客家人,客家朋友如果要介绍姓氏的时候,我们也会拆字。不过我们拆字的时候,像我们这个黄,我们都说大肚黄,大肚子的黄,因为黄这个字中间有个田,肚子大大的,所以我们习惯就说我们是大肚黄。那如果是国王的王,我们就会说三横王,三横的那个王。这个很有趣,在各个姓氏里面都有自己拆解文字表明自己姓氏的一套说辞。

我们看到这个钟,钟山堂。这个钟是山的名字,在现在的南京,现在就还有一个钟山,它是金童钟。东汉的时候有一位秣陵尉,叫做蒋子文,他在山中剿匪的时候牺牲了生命,他生前认为自己骨相清奇,他认为,我因为有这样子的异相,往生之后一定可以成为神仙。

什么叫做骨相清奇?这个也有几种说法。因为这个流于数术,不是我们这堂课的重点,我就简单的说。所谓的骨相清奇大概有几个说法:第一个是你身体的骨骼特别柔软,这是一个说法,特别柔软,就是我们讲的那种软骨功,或者是有一些关节别人没办法弯的,你都能弯,被认为是骨相清奇。第二个就是你的身高骨骼特别的高壮,这个也算是骨相清奇。我曾经做过统计,我们中国古代,我讲的古代是清朝以前,如果我们在史书里面有记载到某些人物的身高,我们来做统计,那个身高特别高的,那个都是很特例,所以才会特别被记下来,说什么身高九尺,什么一丈,一丈大概就两百多公分高,那个是很特例的。但是大部分的身高,平均成年男子,大概都是一百六十七公分左右。你觉得高吗?以现在台湾的男性来讲,一六七不算高,可是在古代算高了。所以如果说是平均高度以上,长到一百八,两百公分,那他就认为我是骨相清奇了。所以这两个说法都有人说。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那我们就不细讲了。

所以他自认为他以后一定能成仙作佛,后来牺牲生命之后,时间又过了几十年,到了三国时代,孙权在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建立了都城,有一天孙权到钟山去游览,就见到了蒋子文身骑白马拿着鹅扇显现了,当然他自己本来不知道那是谁。当地的百姓就说,这个就是蒋公,蒋公就是蒋子文。孙权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故事之后,他就觉得也是一段因缘,所以就在钟山为他盖了庙,封他为蒋侯。后来蒋子文的后代,就以此做为堂号,叫做钟山堂。蒋姓的堂号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九侯堂,这个刚刚我们在前面说过了。

蒋姓的历史人物我们看到后面,有一位叫蒋植。蒋植大家就对他比较陌生一些了,蒋植是戏曲家,也是文学家,一生所创作的杂剧、传奇,有留下来的总共有十六种之多。跟他同时期而且文风、评价比较一致的,有袁枚跟袁翼,所以在文学史上,我们称他为江右三大家。这里面的话,袁枚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一些,袁枚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对,《祭妹文》。所以有此一说,说读袁枚的文章其实也是,《祭妹文》也是非常的感动。所以古代有所谓的三大抒情散文,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哭者,其人不忠;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哭者,其人不慈,因为是吊唁他的侄子;还有另外一部,读李密的《陈情表》不哭者,其人不孝。也有人再补上袁枚的《祭妹文》,所以把它并列为四大抒情散文,也有此一说。

好,我们再继续往下看,我们看到第十四,沈姓。沈这个姓氏,经常大家都跟另外一个字混淆,就是沉默的沉,那个沉右边的写法它是一个冗,冗长的冗那个偏旁。在早期,这两个字是混用的,沈跟沉是混用的。尤其沈这个字在一般的俗体字,它有的时候又跟这个,对不起,沈跟那个沉是混用的,所以它有的时候又可以读成沉默的沉,所以经常就会有一些误会。现在因为我们国民教育,在学习字体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两个字区隔开来了。所以比较年轻的世代,大概这两个字都不会把它混在一起。

沈这个姓氏,在现在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三十七,在台湾排名第四十。它的来源有三个。第一个来源是出自于少昊金天氏,这一位也是先前我们讲过,是古帝王的其中一位。少昊的后代有一位叫做昧,他担任了水官,也被称之为玄冥师。昧的儿子叫做台骀。因为治水有功,所以被封在汾川,汾川就是汾水,是现在山西省主要的河流之一,建立了沈国。所以后来沈国人也以沈为姓。第二个来源是出自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儿子季载,他也受封于沈,所以后来也建立了沈国,后来这个沈国被蔡国所灭,这个沈国的遗民也以沈为姓。大家不要误会了,这两个沈国其实也是同名而异地,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河南。

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不另外再取个名字?为什么要同样一个名字?各位要了解,当时他们封国的国名,就是他受封地的地名,这个地名,我们刚刚有讲过,很多时候都是同名的,所以他就以那个地名做为他封国的名,也就顺理成章,也就这样子沿用下来了。还有另外一个,为什么我们在文献上看起来,这么多同名的地名,这么多同名的国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文献,是记音不记字,所以原本它这个地名,可能有两个写法或三个写法,可是音都很接近,后来这二、三个写法慢慢的就归于习惯,其中有一个就习惯性的被保留下来,所以原本它可能有二、三种写法,后来就保留了一个写法,因此就会有同名的情况了。这样可以理解了。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个沈国是同名而异地。

第三个来源是来自于芈姓。这个字大家看了好像有点奇怪,感觉好像姓羊,羊咩咩的羊,不是,注意看一下,它是芈。芈这个姓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这个读音也很有趣,念作咩,一般我们不会发这个音,一般我们的用词里面,很少有这个读音的字,念作咩。但是一般我们念作芈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它是楚国的国姓。这个楚国是春秋战国的楚国,所以它的姓是姓芈。在《史记》里面,也有提到楚国的姓氏,司马迁说楚国的君王姓熊,北极熊的熊,其实那是一个误会,那个熊其实不是他的姓,他的姓是芈,那个熊是他的称号,所以我们在《史记》里面也会看到,那个楚王经常都会取一个称号,叫熊什么熊什么或什么熊什么熊,事实上它是一个称号,并不是他的姓氏。这样了解了。

所以芈姓也是沈姓的来源。楚庄王也册封他的儿子叫做公子贞,在沈邑,又是一个同名异地的地名,所以后来公子贞的后代也以沈为姓氏。

在迁徙分布这个地方我们看一下,它最早的起源在河南、安徽两地。河南、安徽,那个河南就是刚刚我们讲的第二个来源,这个沈国在河南,后来它被蔡国所灭。安徽就是第三个来源,就是楚国公子贞所封的那个沈邑。所以在北方山西的那个支脉,开头的时候没有这么显贵,也没有那么发达,主要还是在南方的这两支,在南方开枝散叶,人口比较多。当然就是慢慢的有一些流布,也是一样,从北方到了南方,然后转进到福建、广东,然后也来到了台湾。来到台湾之后,也有很多客家人也姓沈,大概是从广东的这部分流传来台湾的。这个我们也有资料,请各位参看。

我们看到堂号,堂号的话,沈姓有一个很特别的堂号叫做梦溪堂。初见梦溪两个字感觉好像诗情画意,其实它也是纪念他一代祖先。谈到梦溪,各位会想到谁?《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我们看到这个字它有两个读音,一般我们都念作ㄍㄨㄚ号,可是念沈括ㄍㄨㄚ好像怪怪的,所以我还是习惯把它念作沈括ㄎㄨㄛˋ。至于他自己本人怎么念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是北宋人,我们也不能够起古人于地下问他,沈先生,你的名字怎么念?所以这个就是大家习惯怎么念,也就可以了,所以我都习惯念沈括ㄎㄨㄛˋ。沈括他有个号叫做梦溪丈人,所以他那本书叫《梦溪笔谈》,是从他的号来的。《梦溪笔谈》这本书,其实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智慧结晶,里面记录了很多他自己对于天文历法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医药,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一些沈括的了解,还有一些应用,都从这里面出来的。各位知道指南针,指南针据说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后来有指南车,所以后来就有指南针。可是发源可能有这么早,或许是有这个可能性,但是指南针真正的把它运用在航海,运用在生活里面,到了沈括的时候才大为推广。所以,他对于科技的贡献是非常高的。而且他在《梦溪笔谈》里面,也已经谈到石油了,他有谈到石油,而且他还把石油提炼做成墨条,就是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的那个墨。一般我们的墨都是松烟,或者是哪一种植物去制成的。他也尝试着用石油提炼出来那个焦油做成了墨,据说效果也蛮好的,他里面就有记载了。因为沈括的《梦溪笔谈》,又以梦溪为他的号,因此沈括的后人就以此为堂号。

第四,我们看到历史名人。历史名人里面的第一位,是南北朝的沈约。南北朝在中国的朝代,是哪个朝代之后哪个朝代之前?刚刚我们谈到五代,南北朝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那时基本上是分成了南北,大致上以长江为界线,北方基本上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南方就是汉人所建立的国家。南朝我们把它分为四个小朝代,就是宋、齐、梁、陈,为了要跟其他的朝代做区隔,我们通常会加上一个南,宋、齐、梁、陈的宋,如果你加上南,也会变成什么?南宋,又跟后来大一统的南宋又会混淆,所以那个南宋,我们还会有另外一个称法,我们会把它称之为南朝宋。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写成南朝宋,让它跟南宋来做一个区隔。

我们再下面,沈约他是当时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一位声律学家。称他为史学家,因为他是《宋书》的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声律学家?因为他首创了四声之说。我们有上过声韵学的课,昨天王院长也来开始上《笠翁对韵》,所以应该也提到了四声,四声是哪四声?平、上、去、入,这个就是语音声调的四个分类。很多现代比较年轻的朋友,大概对四声都以为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如果我们在写诗歌的时候,为了便于平仄,这个抑扬顿挫的操作,所以我们又把四声归类为平声跟仄声,平声的话就是平、上、去、入的平,它就独立成一类,因为它的字数比较多,上、去、入三个声调,就在写诗歌填词的时候,就把它归到仄声,所以它就分成两类。

我们再看到后面,第二位沈姓的名人有沈佺期。沈佺期是唐代初期很知名的诗人,他跟宋之问齐名。这两位真正的贡献,我们在后世的评价,不在于他诗歌的表现,而在于他开始制定的对唐朝诗歌的体制,由他开始刻意的来做一些布局调整,后来大家也就跟着模仿,所以逐渐形成了一些格律的要求,他对于唐朝诗歌体制的贡献,在文学史可是受到更多的赞许。

第三位是比较近现代的作家了,叫做沈雁冰,他的笔名叫做茅盾。谈到沈雁冰可能大家很陌生,可是茅盾这个笔名,大家对他就比较有印象了。创作的作品有散文,有小说,小说的质量也都很高。所以很多中文系的同学们,如果要做现代文学的研究,茅盾的作品也是大家研究的大家之一,研究的重要作家之一。

我们看到下一个姓氏,韩姓。韩姓的历史也是出自于姬姓,也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后裔周武王姬发,在灭了商纣王之后建立了周朝,以他的儿子叔虞封在了唐,所以刚开始他叫做唐叔。后来因为政治的需要,他又把唐叔虞改封到了晋,所以他就成为晋国的始封君。叔虞的后代有一位也受封于韩,所以后来他就建立了韩这个家族。到了春秋末年,韩这个家族又跟赵跟魏,他们三家又分了晋国,在战国就建立了韩国。战国末年韩国被灭之后,韩国的公族有些人就以国为姓氏,所以就有了韩姓。韩姓还有一些,也是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这个就请大家自己参看一下。在中国目前来讲的话,韩姓的人口都没有进入到前十大,在中国有排名第二十五这个位阶。台湾韩姓人口就更少一些了,只排名到八十六。迁徙分部的部分也请各位自己参看。

韩姓的历史名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谁?韩愈,刚刚我们提到了,唐宋古文八大家唐朝的韩愈。韩愈的祖籍地叫做昌黎郡,是汉朝的一个郡。所以韩愈经常在写文章,最后要署名的时候,签名的时候,他经常都署名为昌黎韩愈,把他的祖籍地挂在前面,表示他不忘本。所以后来我们也称韩愈叫做韩昌黎,是这么来的。也因为他标榜他汉朝的祖籍地,因为他自己闻名很高,为后世所敬重。所以韩姓的子孙,也因此把昌黎做为他们的起始点,做为他们的郡望,因此韩姓就以昌黎为堂号。除了昌黎为堂号之外,还有颍川,还有南阳,这些也都是韩姓聚居人口比较多的地望,因此也成为了堂号。

我们再看到堂号的第一个,排名第一,第一个泣杖堂。泣杖堂的典故各位可以用心体会一下。原来是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孝子,叫做韩伯愈,他经常调皮捣蛋,然后做错了事,母亲就会责罚。责罚的时候,以前母亲打他,他也都很欢喜的接受。然后有一天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泪如雨下。母亲就问他,以前我这样子责罚你,也从来没看过你掉过一滴眼泪,今天为什么你却如此的悲伤?韩伯愈跟母亲说,以前您打我,我知道您是为我好,我也谦虚接受母亲的责罚,我可以改过,而且以前母亲打我,身强体健,所以打下来很痛。但是今天母亲责备我的时候,突然发现母亲打我的力道少了很多,痛苦的感觉也减轻了很多,所以内心不禁悲从中来,因为表示母亲年纪大了,体力已经不如从前了,所以他才非常的哀伤。所以为人子女,我们应该要感恩父母亲,对我们的身教跟言教,母亲父亲对我们的责备,我们应该要虚心接受。

韩伯愈的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在《孔子家语》里面,也有另外一段类似的记载,他说“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当父母亲对你有所责备的时候,如果今天拿的是棒球棒,高尔夫球杆,打个比方,这个时候如果用这个来责罚你,这个一棒打下来皮开肉绽,你还要让父母亲责罚吗?不行,孔夫子说,如果是这个时候,你要赶快跑,要赶快逃;如果是拿小杖,像什么藤条了,衣架子了,以前有没有被衣架子打过?晒衣服的衣架子,我母亲就是拿这个来教训我们的,小杖则受,因为母亲父亲拿这个来管教我们,其实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我们要虚心接受。当然有人会说了,如果父亲母亲拿了大杖,我们出于一种孝心,我们也应该要乐于接受,为什么孔子要教我们大杖则走?为什么?因为如果父母亲在盛怒的情况下,拿大杖来责罚我们,很容易就什么?就会造成一些严重的伤害,而且可能是没有办法挽回的伤害。那如果你今天基于一个孝,然后你就去接受这样的责罚,受伤的是自己之外,其实谁也受伤了?父母亲也受伤了。因为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会说,你这个为人父母怎么不知分寸,教训孩子过了头。所以“大杖则走”事实上,不是我们不接受父母亲的责备,不接受父母亲的教诲,而是我们要保护父母亲,不要让父母亲留下别人的非议。

所以这两个故事我们把它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在生活里面反思一下,以前父母亲对我们责骂的时候,总是认为父母亲误解我,父母亲不了解我,尤其在叛逆期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孩子总是以此为借口,然后逃家的逃家,放弃自己的放弃自己,很多人走过了那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看,才发现那一段过程自己真是懵懂,真是不孝顺。有一句话这么说,叫做“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自己就是充分的体会这一句话,以前母亲都是拿衣架子责备我们,其实都是为了我们好。有一段时间我也很不谅解,母亲为什么出手那么重?后来我才知道说,因为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有一点点叛逆的倾向,所以她认为说,如果不严加管教,恐怕这个儿子就走上歧路了,要再拉回来不容易,所以她就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导正我们偏差的观念跟行为。所以非常感恩我的母亲那一段,对我的责备,对我的训诲,否则今天我们也没有办法在这边结缘。

我自己当了父亲之后,我也体会到为人父母真的有很多的困难,孩子有了错误的观念或错误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教,教的尺寸该怎么拿捏?二、三十年前,大家还比较传统,比较保守,母亲的那一套可能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是还可以接受,可是面对现在的社会环境,面对我的孩子们,如果还用那一套,恐怕不但没有达到正面的效果,而且会造成很多的伤害,所以我自己也慢慢的体会到,为人父母真是不容易。但是也要一边摸索一边学习,因为没有人是学会当爸爸之后才当爸爸的,都是一边当爸爸,一边来学怎么来当爸爸。

时间还有二、三分钟,再请各位想想看,今天的课程里面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同学:刚刚老师在提到蒋这个姓的时候,我听不太清楚,您有提到说清之前的身高,好像平均值是一六七是吗?

老师:大概一六七左右,

同学:我是很好奇怎么算出来,有什么根据?

老师:因为在文献里面,有几个地方它有提到,当时的平均,就是说一般我们讲中等人的身材,不过他的记载,当然不是用普查的方式去普查的,文献里面会说,中人的身高,中等人的身高,大概是几尺几寸,所以用当时的尺寸来换算,换算成现在我们的公分,大概是一六七上下。现在如果各位有到福建、广东,几个南方的省份去,其实他们当地的男性,成年男性的身高差不多也在一六七上下。所以我们台湾人过去都觉得,真的是高人一等。但是在他们来看的话,他们那个身材是算平均的身高。也谢谢你的提问,谢谢。

如果今天大家还没有提问的话,我们时间也到了,今天这节课程就上到这边。谢谢各位。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