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咏流传:孟浩然《春晓》和高鼎《村居》

请您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孟浩然的名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非常简单,而且浑然天成。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因为题目是《春晓》,所以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这个“晓”字上,其实也不错,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反倒是“不觉”,当然“不觉”和“晓”也有关系。因为题目叫《春晓》,所以我们一般把这个“晓”解释为拂晓、早晨的意思,但由这个明亮又引申出一个意思来,拂晓、早晨这是名词的意思;它的引申义是动词,就变成了明白、明了、知道、觉晓、察觉。所以“不觉”也可以说成是“不晓”,所以这样就变成了春晓不晓,有点绕口令哦。其实是说春晓的时候——在春天的早晨是不察觉到早晨已经到来了,这个“不觉”的状态也就是不晓的状态,反倒是春晓中最最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最本真的自然状态,人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地觉醒,所以这是一种很懵懂、甚至很朦胧的状态,所以冲这第一句诗,它可以归入朦胧诗。但是问题紧接着来了,你要说懵懵懂懂朦胧状态中,那为什么又“处处闻啼鸟”呢?

有人以为要没醒过来怎么会“处处闻啼鸟”呢?其实这反倒印证了诗人还在将醒而未全醒、在那个本能的意识中,破晓而出的一点思觉的萌芽的状态中。所以这是一种最本真的状态,也是一种非常朦胧的状态,也是一种非常天然的状态。其实人也是自然之一,春天的早晨,万物刚刚苏醒,透露着一点点生机盎然的气息,但还未全然表露出来,人也是这样,自然也是这样。所以妙就妙在这种朦胧的状态中。但是紧接着,人醒了之后,在一段朦胧的状态中思维开始变得活跃,这时候诗人可能还未起床——事实上他也不可能,因为他还在感受“处处闻啼鸟”的这种春晓的状态中,所以紧接着他的思绪开始变得活跃,这时候他作为一个人的意识、主体意识开始完全觉醒了。

如果前几句还在觉与不觉之间、晓与不晓之间的话,到这个时候诗人他就完全进入了主动思维的状态。他意识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夜来风雨声”,昨天晚上是有风雨的。当然可能有风雨的时候他还没睡着,也可能他睡着的时候被风雨惊醒,也可能他没有完全清醒。但是凭着本能的直觉感受到山中的风雨,但是诗人的情绪因为这一点的感知,突然指向一个他所关心的、他所在乎的、他所留意的一个对象,那就是“花落知多少”。 

你看,前面的“不觉”其实也是一种知、知晓,而这个地方的“知多少”就是主动地要了解了。诗人的情绪完全调动了起来,他开始产生了疑问,他开始要追寻、追寻一个结果。当人试着去追寻一个结果、探知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最活跃,也是最生动,也是充满了生机盎然的。他的大脑中就像外面山中的世界一样,同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春趣、充满了活力。所以这样的一首诗从本能的苏醒到问题的提出,到强烈的主动思维,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思想状态,这就和外面的自然完全地吻合了起来。

因为是春晓嘛,天刚刚破晓,而昨夜又有一夜风雨。风雨过后,虽然有花落,但还有新的种子、新的花朵绽开,大自然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所以山中的人与这片山、与这个季节、与这个天地就完全融会、贯通在一起。这样一来,这样的春晓,不只是自然的春晓,也是生命的春晓,是一切的春晓。所以从小小的一个心理活动到宏大的自然背景,甚至到生命、到存在,我们看到生命本身的意义与活力,看到一片的生机盎然。所以一般人只看到“花落知多少”的叹息,其实我倒从这一句里头解出一片活泼泼的生机来。



春日的朝阳下,鸟儿的鸣叫中,诗人随着世间万物一同苏醒,仿佛下意识地去聆听那同在拂晓中醒来的小鸟的歌声,但随之而来,诗人从被动到主动,从细微的心理活动转向强烈的主观思考。在这一片生机盎然的画面里,在那一夜风雨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所展现出来的宏大的充满春意的世界。那么孟浩然为何有这样的观感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春晓》。



那么,孟浩然为什么能通过这样的一首小诗把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以及自然情趣完全融会贯通在一起呢?《春晓》这首诗啊,其实是孟浩然当年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鹿门山就在湖北襄阳附近。据清代同治年间的《襄阳县志》记载,鹿门山最初的出名和汉光武帝刘秀有关。说有一次,汉光武帝刘秀和习郁(习郁,字文通。襄阳人,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阳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两个人正好在这附近游玩。结果当天晚上刘秀就做了一个梦,梦到鹿门山的山神来见他,而鹿门山的山神是两只梅花鹿,两只梅花鹿来见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第二天醒过来之后,山神来见他,他就很激动啊!他跟习郁说,我离开之后你要立个祠堂在山上,然后来祭祀、供奉山神。因为刘秀交代了一下,习郁在皇帝走后就立祠于山,在夹道口刻了两个石鹿。因为刻了两只石鹿在夹道口,老百姓就把立祠祭祀的庙叫作鹿门庙,然后整座山就被叫成了鹿门山。

本来这个山也并无什么特别的地方,不过就是因为皇帝刘秀做了个梦,但是到了三国时期,当时有位大名士叫庞德公,非常有名,刘表数次邀请他出山。这就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一样,诸葛亮最后被刘备感动了,但是庞德公就没被刘表感动,大概刘表不懂如何三顾茅庐。所以庞德公后来就携妻栖隐鹿门之中,就在鹿门山里隐居了,而且一直没有出来。那么他又是大名士,他又不为权势所动,所以当时大家就称颂庞德公的品格,就在山上建了一所庞公祠。因为庞公的这种隐逸思想,后来孟浩然效法前贤,就跑到鹿门山上归隐了,所以后来又有皮日休也学孟浩然、学庞德公,也在这隐居。

所以唐代以后就有一种说法,叫“鹿门高士傲帝王”,鹿门山里隐居的是真正的隐者,这些人哪怕是帝王也请不动。但是孟浩然本来的,浩然天然就是个隐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看他到后来即使有机会出来做官,你比如说,当时襄州的刺史就邀请孟浩然出来做官,还跟他约好了日子,要向朝廷推荐他,请他吃饭,然后向朝廷推荐他。结果孟浩然因为和朋友聚会,错过了和韩朝宗约会的日期,结果弄得韩朝宗老大不高兴,而这个入仕途的机会也就断送了。除非他是自己特别不在乎,除非他是根本无意于仕机,否则这么大的事情他怎么会错过了约期呢?后来张九龄又到襄州来任官,张九龄是大名士,和孟浩然惺惺相惜,后来一力邀请,把孟浩然邀请出来,入张九龄的幕府。但是也只做了几天,孟浩然后来又以其他的原因推辞、辞官不做,所以这是一个真正的隐者。所以从古至今,就隐逸思想而言,当时的人、后代的人对他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李白是孟浩然的好朋友,就写了一首《赠孟浩然》,特别有名,可谓是孟浩然的盖棺定论。这首诗里就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尤其是最后两句,高山仰止啊,“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所以不论是同时代的诗人,还是后来的诗人,对孟浩然,尤其他的诗格与人格、诗品与人品那是敬佩有加,连李白都佩服到如此地步。为什么呢?李白的诗写得肯定不比孟浩然的差,但是问题是李白虽然不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跑到终南山隐居,他为什么隐居呢?他的隐居是个噱头,隐居也就罢了,还开个新闻发布会,告诉天下我要隐居了,引起皇帝的注意,请他来出山,所以这叫“终南捷径”。而孟浩然隐居就是真的隐居,只有真的隐于山中才能写出这种真正的人生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春晓》之作。

所以闻一多先生评价孟浩然,说他“浩然原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的。这是和陶渊明一样,真正的、彻底的、清澈的隐者。”所以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则礼赞他说“清诗句句尽堪传”(“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就说他写的每一句诗都是可以永恒不朽的,为什么呢?发自本真、发自天然,本色当行的诗作。



“红尘滚滚不相望,清界潺潺尤可寻”,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隐者,才能够写出如此具有哲理的诗句。此时孟浩然用自己的行动,充分诠释了何为真正隐者。他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了对古人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面对这样纯粹的精神世界,“诗仙”李白也望尘莫及。那么还有哪些诗人曾具有和孟浩然相似的心态呢?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春晓》。



所以我们再回头来看这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快接近中年的人在山中隐居的时候写的,还那么天然、还那么浑然天成。我们来对比一下另一个少女,刚刚春日醒后写的一首词,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也是这个状态下,你看李清照怎么写?“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时候,大概才十几岁小姑娘的时候,天才。她刚醒来也是在醉中,还未消残酒的余醉之中。孟浩然刚醒来的时候是意识未完全觉醒的、不觉的本能状态中;而李清照刚醒的时候是醉意未全消的这种朦胧状态中。但是虽然都未完全清醒,孟浩然就随着思绪自然地发出向前,而李清照心里却有一块心病。为什么有一块心病呢?大概她昨天晚上之所以对着“雨疏风骤”不停地饮酒,就是在可怜、甚至在惋惜雨中的海棠花。所以她还未完全清醒的时候,心里头一道残念就唤醒了她,立刻就“试问卷帘人”,可能是小丫鬟、侍女、小丫头。

你看她刚醒来,因为心中还留着昨夜的残念,所以立刻就要问,“试问卷帘人”。问什么?不用说,因为看回答就知道了,小丫头说“却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非常好,点出和李清照心中所想完全不同,也由此引出最精彩的最后一句。小丫头说,海棠花没什么事儿,跟往常一样。李清照这时候刚刚醒啊,摇摇头,怎么可能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为什么?昨夜一夜雨疏风骤,流水落花春去也,是不是?在那个“雨疏”雨点敲落还好,“风骤”,这个风是比较大的,当然“雨疏风骤”还有风雨时大时小的这种变化在里头。这时候海棠花的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经过雨水的滋润它一定早晨变得越加地饱满,这叫“绿肥”。而海棠的花瓣却经不起风吹雨打,在一夜的雨疏风骤中一定花瓣飘零,所以她说这时候叫“红瘦”,“红瘦”是“流水落花春去也”。

所以你看李清照刚醒,也是一片活泼泼的生机,但是和孟浩然不一样。不一样在哪?一个是年近中年的隐者,一个是春光灿烂的少女;一个的思维那么朦胧而隐约,再转而清晰,另一个的思维上来就是非常清楚的,就是直接奔着一个问题去的。当然两者都是非常天然,都是那么具有自然的生命的生机的。但是李清照在少女时期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春晓初醒时生机盎然的提问是非常自然的,而孟浩然到时近中年的时候还能够在山中隐居,产生如此天然活泼的《春晓》,那就非常难得了。所以,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为什么“清诗句句”呢?是因为不论世事沧桑、现实变化,他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所以,孟浩然在当时虽然没有仕途上有什么惊人的表现,可是他的诗作在当时即负盛名。死后不到十年,他的诗集就两经编订,并送至秘府保存。

所以《春晓》的语言,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它的意境浑然天成,它的语言平易浅近,一点点都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彻,让人读之如饮甘醇,不觉而自醉。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们今天就来赏读一首跟儿童有关的诗,清代诗人高鼎晚年所作-《村居》,诗云:”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人虽然经常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但其实说说而已,大多数人真正隐居的时候还是到乡野村居,所以写乡野村居是古人诗词创作中经常会写到的题材,比如郑板桥就有《村居》说:“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也是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而且“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颔联同样非常精彩,可是却远不如高鼎这首《村居》有名,为什么呢?想陆游陆放翁《村居》之作就更多了,多达几十首,我个人挺喜欢他的一首《村居》七律,诗云:“人笑无才自笑狂,槿篱竹坞得深藏。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行圃数畦秋菜长,泛溪十里晚荷香。丛书坐懒无由续,且补忠州手录方。”好一句“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可是以陆游陆放翁的名声、才情,写了那么多首《村居》,也不如高鼎的这一首《村居》有名。这又是为什么呢?像陆游、像郑板桥诗名、才名都远甚于高鼎,他们也各有《村居》之作,却都没有高鼎的这首《村居》成功、有名。而高鼎作为晚清诗人为避太平天国战乱,隐居,在咸丰年间隐居江西上饶就写出这样一首七言绝句《村居》,便屹立诗坛,后人前人均无法超越,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所以像《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说张若虚此作“孤篇横绝,压倒全唐”。有时杰出的作品不需多,一两首传世之作便可笑傲诗坛、无愧人生了。         那么高鼎的这首浅浅小唱的《村居》到底好在哪呢?其实好就好在儿童了,“草长莺飞二月天”,我们中学里都学过丘迟的《与陈伯之书》,那是一篇著名的骈文,其中最有名的名句就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以此勾动了叛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最终使得陈伯之改弦更张、重归南梁。那么丘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那是一个暮春时节了,其实到暮春时节那种旺盛的春天的生机已经快要将人淹没了,但这种旺盛生机其实在初春时节就已出现。早春二月草也长、莺也飞只是没有那么狂热,草色是渐远渐无穷,而黄莺飞来飞去,那时的身姿还那么优雅。“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弄着堤岸,而河流、草木、大地、都蒸腾着属于春天的气息,若有若无,又像如烟雾一般在凝聚,而拂堤的杨柳就仿佛陶醉在这美丽的春烟里了。你看,这里的草长莺飞、杨柳春烟,虽然也都是动景,但透着初春的优雅。所有的生机与活力,都在慢慢的破土而出,没有那么急切、没有那么急不可耐,所以杨柳虽拂堤、虽醉春烟,包括草长莺飞的二月天,其实都有一种动中之景,而这种早春的春景,其实说到底,比如和郑板桥的“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其实也难分伯仲,难分轩轾。可是高鼎写完春景之后开始写人,他不像陆游选择写自己,写“自从病后辜风月,未免愁中读老庄。”高鼎却放下成人的固执,把视角转向儿童,写“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一个“忙”字立刻和前面动中有静的娴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自清先生写《春》,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样浅白的语言特别打动人,就是因为他以一颗童心去看待春天。散学归来的儿童们急不可耐,忙趁着终于盼来的东风去放风筝,这里的“放纸鸢”就是放风筝,但是细想其实还有一个小小的矛盾,既然前面说“拂堤杨柳醉春烟”,也就是杨柳仿佛沉浸在由大地、河流、草地蒸腾起来的水汽中,这种春烟我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似有还无、似聚还散,但是如果东风很急、风很大,这种春烟又怎能“似有还无、似聚还散”呢?所以这就讲到了放风筝的技巧了,我跟很多这个喜欢放风筝的朋友聊天,他们告诉我一个规律,对我非常有启发。他们说你看冬天的时候,即使风很大啊,冬天容易刮西北风,但是想把风筝放起来其实很难,秋天其实也是这样,但是春天就不一样。春天好像没有什么风,但是风筝一放就容易放起来了,所以大家都喜欢春天放风筝。而像山东潍坊的风筝国际大赛,每年也其实都是春天去举行。这样就很有意思了,所谓风筝、风筝,有风才能飞起来的风筝,为什么秋天冬天的风大却不容易放起来?而春天好像没有什么风,风筝却能轻易的放起来呢?哎,这个秘密呀,就在“草长莺飞”里。草长莺飞其实只是一种表象,它背后真正的内涵是属于春天的生机与生长,像春天的“春”,就是草木生长之意,而像青春的“青”则是人的身体生长、肌肉生长,所以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大地上蒸腾着一种生机和活力,这种生机虽然轻易很难用眼睛随处发现,但它又无处不在。所以像《黄帝内经.素问篇.四气调神大论》里头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而孔子门下曾参说到自己的志向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就是对这种春天生机的呵护与顺应啊,所以连孔老夫子都说“吾与点也.”,那意思是说,“那也是我的理想啊”。所以生命的理想就是在草长莺飞的时节,顺应天地之气、自然之机,在天人合一的理念里让生命获得最好的成长。而最能体现生命成长之一的,还有谁能比得上孩子们呢?所以选取散学归来早的儿童,且他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其实就是一幅最好的春日生长图,也是最好的一幅生命成长图,这也是高鼎这首《村居》七绝高人一筹的地方。不过说到这个理念,我们就要来对比一下可悲的现实了。我走过很多城市、很多地方,看到现在田野里、草地上和岸边放风筝的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基本上没有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都是老年人了,儿童到哪去了呢?儿童没有散学啊,儿童归来很晚,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考不完的试、有上不完的辅导班、有参加不完的评比和竞赛。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儿童其实和家长们都一样,被无可奈何地绑在所谓学习、所谓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战车上,不要说归来早,有时想下车都不能,又怎么可能有时间包括有心智、心情、情绪去趁东风放纸鸢呢?我们经历了近代史的屈辱沉重之后,建国之后全面吸取了西方教育的教育体制和机制,实行课堂教学与详细的分科教学,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本末倒置的是我们忘记了学习是为了生命成长的这个终极目的。而学习应该是生命中最美,也是最幸福的姿态,我们把学习可悲地搞成了一件惨痛无比的事情。事实上,我经常受国务院或有些部门之邀去海外讲学,到很多欧美国家去参观他们的中小学,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是和我们传统的儒家观念是一样的,是以个体生命的成长、生长为终极目的的,所以我一直主张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呵护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比如我在德国的中小学看到孩子们早早的放学去参观市政厅、去参观消防局、去参观博物馆。当然他们也有很多时间回去做游戏、去趁东风放纸鸢,而欧美很多国家普遍如此。我在美国去参观他们的中学,看他们上课,发现他们用的数学教材居然到了高一主要内容也不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而我们中国的孩子早在初中就接触到函数了,至少在高中我了解一定是接触到函数,也就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内容了。所以你看中国的孩子在世界奥林匹克各种竞赛里头,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拿金奖的非常多,但有一个问题好像我们很厉害,但是为什么我后来去像美国的“NASA”参观看他们的也就是宇宙航空航天局里,他们担纲主要项目的科学家都非常年轻,而他们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非常强。对比一下我们自己呢,我们中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大学之后,有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问题,现在在高校里头得网瘾的,要么是考进来成绩很差的学生,要么还有一些是考进来成绩很好的学生。而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我们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普遍让人大跌眼睛,就像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先生曾经说出的痛彻心腑的话,“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帮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起步那么早,既然我们的中小学生学的那么辛苦,那为什么到后来结果却不那么理想呢?根本问题就是把教育的步骤搞反了嘛。其实中小学阶段,不应该以知识学习为主,而应该是以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还有体格与人格教育并重,先成长为一个有生机、有活力、有理想、有情操的人,再同步掌握创新的能力与知识,这样的人生价值才值得期待。而我们揠苗助长,只关注成绩的教育使得孩子们苦不堪言,甚至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事实上,作为一个在很多国家参观过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者,我可以摸着自己的良心说,我走过的国家,我所看到的中小学教育,对比中国,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中小学生,像中国的孩子学得那么苦、有那么强烈的厌学情绪。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还是教育的顶层设计者们,读一读这首《村居》吧,“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样成长起来的儿童才是健康的、才是积极的、才是贴近自然的、才是回归生命成长本质的。少年强则中国强,但如果少年的教育走上了歧路,有怎能期待“少年强”与“中国强”呢?


《经典咏流传》第一、二季合集(诗词歌曲108首)

经典咏流传:王维《少年行》+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经典咏流传: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

经典咏流传:郑板桥《竹石》

经典咏流传: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经典咏流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经典咏流传:范仲淹《岳阳楼记》

经典咏流传:诸葛亮《诫子书》

经典咏流传:柳宗元《江雪》

经典咏流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经典咏流传:王安石《元日》

经典咏流传:杜甫《望岳》| 寄兴山水,心怀天下

经典咏流传:王维《少年行》四首

经典咏流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经典咏流传: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经典咏流传:李白《早发白帝城》

经典咏流传: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经典咏流传:《百家姓》(朗诵视频+音频+注音+译文+姓氏来源完整版)

经典咏流传:李清照《一剪梅》,世上最好的爱!

经典咏流传:王翰《凉州词》

经典咏流传: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