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第9集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千字文》(第九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台南极乐寺
老师:我们上次是讲到“荣业所基,籍甚无竟”。我们今天还是从头开始,把前两章一起先念一遍,大家一起来,千字文。
学生:“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维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老师:好,就念到这边。
好,今天我们就从“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从这里,对不对?来,我们先念三遍,“学优登仕”。
学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老师:好,“学优登仕”,我们现在常常听到有句话,“学而优则仕”,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学而优指的是,当你求学读书,读到一个相当程度,有一个优良的表现。当然,这个优良的表现是表现在外的。表现在外的是要先有实在的内涵,有实在的内涵才能够表现出来。所以《论语》上说,“学而优则仕”。“优”就是你的学问充实到相当的程度,就称为优。这个“仕”就是做官、任职。“登”,登这个是科举时代考试合格被录取,就是登榜。“登仕”,透过考试,然后录取官职,就可以发挥所长,这个叫学而优则仕。
后面是“摄职从政”,“摄”就是担任,担任这个官职、这个职务。“从政”,参与治理政治的事情。那广义的从政,所谓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情,你只要是管理众人的事情,都叫做行政,行政工作。所以任何的单位、任何主管,你只要是底下有一个、二个你的部属,这个都是管理众人之事。管理众人之事,除了你的部属以外,还要涉及到,譬如说对外、对一般民众,你要怎么处理民众的一些互动的事务,这个都是广义的行政、从政,不一定要出来做官才叫做行政。
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你要从事行政工作之前,一定要先累积一定的学问。这学问就包括这个工作的职务性质,怎么样处理这个工作。譬如说你做的是秘书的工作,或者做的是,你接触的工作,譬如说有的是跟商业有关、有的跟农业有关、有的跟教育有关,等等等,你必须去了解这些事务。当然,这个是专业的领域部分。另外一个就是态度的问题,做事态度的问题,这就是我上个礼拜讲到的,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理,明白做事的道理,做事的方法、道理,这是专业的职能;另外一个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就是你如何去面对人群、面对这些工作的那一种态度。面对工作,你用什么态度来面对?是敷衍的态度,还是很尽忠职守的态度?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些都关系到我们自己做人的道理。所以一切都是要从求学、从读书入手。
底下是“存以甘棠,去而益咏”。这是一个典故,讲周朝的一位贤人,召公。周公和召公,周公我们比较熟,这一位召公,这个念ㄕㄠˋ。“存以甘棠,去而益咏”,“存”就是他在世的时候。这位周召公他在世的时候,他曾经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处理这些事务。他的这个做官的、为官的态度,对老百姓非常的关怀、关心,而且处理事情非常的积极,非常的有办法、有条理。这个典故我们等一下再详细说,先把这些名词一个一个解释。
“甘棠”,就是一种树,又叫做杜梨、棠梨,我们台湾这边叫做鸟梨,鸟梨仔,小小的,不太好吃,所以拿来做糖葫芦那种,李仔糖,一般名称就叫棠梨。周召公,文献上面有时候称他为召伯,他在位的时候经常在甘棠树下面处理政事。他去世以后,百姓怀念他的德政,就保留那一棵树,不敢砍伐,而且作成一个歌谣。所以《诗经.甘棠》篇就是记载这个故事,来赞颂他对百姓的功劳、百姓对他的怀念。所以等他去世以后,老百姓对他更加的怀念,更加的赞叹、咏叹。这个就是甘棠树,台湾叫做鸟梨,各地的名称不一样,有的叫做豆梨,有的叫做棠梨,小小的,差不多比乒乓球还要再小一点。
召公的这个典故,在成语里头就有这么一句叫做“召公甘棠”。召公他的名字叫做奭。他们都姓姬,女字边那个姬,周朝周公、武王、文王,他们都姓姬。召公曾经辅助武王克殷,殷就是商朝,后来被封在燕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河北的北部,它的都城在蓟。杜甫不是有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吗?第一句就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就是这个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召公他本人并没有前往就职,由他的长子叫做克,这个克是他的名字,前往这个燕,燕国、燕地来就任,自己就留在原来的召国,就是陕西岐山的西南。
召公是周朝初年,他在整个我们现在叫做政坛,活跃的时间很长,是一个贤能的政治家,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个朝代。很不容易,四个朝代,周文王、周武王、成王、康王。历史上有所谓的“成康之治”,就是周公跟召公两个人对国家行政的一个贡献。所以在成王的时候,这位召公位列三公,担任太保的职务,跟周公旦,旦是周公的名字,他把周朝分成两个责任区,分成两块责任区,在陕东,河南省陕县以东,由周公来管理,叫做东伯侯;在陕西这一部分就由召公奭来管理,称为西伯侯。他多半,这位召公大部分都在镐京,也就是现在的长安,在镐京这个地方,在朝廷理政,所以他的政绩自侯伯到庶人以下,“各得其所,无失职者”。意思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适才适所,都能够发挥他们的所长,所学所长,都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得有条有理。用现在讲就是说,一个没有人失业;再来,每一个官吏的满意度都很高。
根据历史上面的记载,这位召公姬奭,他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听讼。他只搭了一个草棚,在甘棠树下搭建了一个草棚,就在这个地方当作他的办公室,非常的简陋,不是盖得多么豪华。听讼就是处理一些纷争。后代的人非常感念他的政绩、他的才能,所以我们用一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感念他,连带的他办公所在的那一棵树,来给它保留下来,都不敢去砍伐它。所以《诗经.召南》有一篇叫做〈甘棠〉,就是描写这个故事。成语里头除了召公甘棠,另外一个甘棠遗爱,讲的都是同样的一个典故。
那我们就来看看《诗经.召南》这一篇的原文。来,我们念一遍:
学生:“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老师:蔽芾形容树干、树叶很小,那一棵树当时并没有很大,它能够遮盖的树荫就是面积很小。所以意思就是说,他只是随便就地取材,看这棵树就可以了,不是特别去寻找的。那你想看看,他经历过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元老,他处理了多少事情?所以这棵树后来就慢慢长大。所以“蔽芾甘棠”,指的就是这一棵树很小。“勿翦勿伐”是指后来,后人不敢给它砍伐,因为是召伯所茇。“茇”是他曾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草舍,在这里办公,而且也在这里住宿。
所以这一章意思就是,即使是这一棵甘棠是那么小的小树,也不要折断它的树枝,不要砍伐它的树干,因为当年召伯曾经在这个地方听讼。草舍就是建了一个简单的茅舍,在这个地方办公、在这个地方住宿。
第二章,“蔽芾甘棠”,来,念一遍:
学生:“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老师:“憩”就是休息,在这里休息。即使这一棵甘棠小树,《诗经》常常就每段的一开头有很多字句都是重复的,念诵起来就有那个节奏感、有那个韵律感。“翦”,翦就是剪断树枝。“勿败”,败就是把它的树根,本就是树根,把它砍掉、把它挖掉,败了。因为这是召伯当年曾经在这个地方休息。第三章:
学生:“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老师:第一句是一样。第二句“勿翦勿拜”,这个“拜”不是我们现在的语意,不是拜拜那个拜,是拔掉。刚才是把根挖掉,现在连树干、连根都拔掉了。“勿翦勿拜”,因为当年召伯曾经听讼舍止于其下。这个“说”,所以我们读《诗经》里头,很多的字音、字义,跟我们现在的都有一点点不同,所以不要望文生义,就是这个意思。读古文,尤其读这个经典,最怕就是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常常就会错解,解错意。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一个歌谣,可见召公对当时的百姓,他的政绩是多么得到老百姓的拥戴。
我们之前曾经有说过,《诗经》,尤其这个“国风”,国风还有二南,大部分就是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就是做什么用的?就是民心、老百姓生活的写照。我们之前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些歌谣就是老百姓的心声。透过这些心声,我们主政的人就可以知道百姓的疾苦,老百姓需要的是什么,老百姓现在最苦恼的是什么,就是他们的心声就可以得到了解。所以当时有一些专门负责来采集歌谣的官吏,这样的一个机构就叫做乐府,音乐的乐,政府的府。乐府就是一种政府所设的机构,专门采集民间歌谣,采集了以后,这些就被保留下来了,就是我们后来叫做乐府诗。乐府诗演变到后来就广义的了,就是民间比较社会写实的诗,就变成叫做乐府诗。就是透过这些民间的歌谣搜集,你就可以了解老百姓目前生活过得好不好、心里面心声是什么。
这一棵树听说现在还在,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现在叫做刘家塬这个村。各位去搜寻一下甘棠遗爱,大概就可以看到有关这一棵树的相关讯息的报导。二、三千年了,还是长得没有很高大,可见当时更小。就算这么小的一棵树,老百姓都是很爱护它。
好,我们这一段第二章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章。在每一章之前,我们都还是回顾一下它的段落科判:第一段是总论三才;第二段是纲常五伦的君臣、父子这两伦;现在进入第三章,还是在讲纲常五伦,不过内容是包括夫妇、兄弟、朋友,那它的开头结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跟这三伦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可是实际上还是这三个伦常衍生出来的。
底下是整个科判脉络纲要一个表,现在是进行到这里,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关系。来,我们念三遍,“乐殊贵贱”:
学生:“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老师:好,它是一开始从礼乐谈起。我们前面也稍微讲到诗、礼、乐的一些关联。不管是诗也好、礼也好、乐也好,在儒家里头它扮演的角色、它的意义,有时候看看它是在什么地位,看它是在什么层次、什么角度,它的含义会有略微的一些少许的调整,有时候礼是代表什么,有时候乐是代表什么,我们都要顺着上下文来做一个细微的了解。
“乐”就是音乐。音乐,在这里讲“乐殊贵贱”,这个“殊”就是区别。“礼别尊卑”,这里头是把礼跟乐组合在一起的。礼,一般来讲有所谓的个人的行为,有所谓的国家典章制度。像五礼有吉、凶、军、宾、嘉,这个是典章制度。听过五礼吗?
这是传统的五种制度、五种礼制,吉、凶、军、宾、嘉。吉是什么礼?那最后一个嘉礼是什么?嘉礼才是婚礼。我们从后面探讨回来,后面是嘉礼,就是婚礼。再来,宾礼是什么?国际间的,国际间使节之间的往来,那个叫做宾礼,对待宾客之礼。而这个宾客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国际间的宾客,那个叫宾礼。那军礼大家比较了解,军队当中阅兵大典,那个叫军礼;要出征了,要有一个誓师典礼;回来了,凯旋,凯旋归来,朝廷迎接他们就用盛大的军礼。然后凶礼大家也知道,就是丧礼。现在只剩下吉礼,我每次问大家都会说婚礼,我就先告诉他,下面已经有嘉礼了。吉礼到底是什么?吉礼就是祭祀。古代的吉礼就是祭祀,现代人常常婚礼也会把它冠上,这是某某人某某人的吉礼,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婚礼怎么会变成祭祀?
好,这五种礼它都有一定的仪式,每一个礼都有一个仪式。同时,每一种礼都有一个搭配的乐,婚礼有婚礼的音乐;军礼有军乐;宾,礼宾,国际间的邦交,举行什么典礼的时候,都有它的音乐;丧礼当然也有丧礼的音乐;祭祀也有祭祀的音乐。所以这里头的“乐殊贵贱”指的是这样的音乐,而这样的音乐是配合各种不同的礼,分别它的尊卑贵贱,有什么礼一定要有什么乐。所以你看那个,一般我们常常听到奏乐那个,譬如说告别式好了,丧礼,某某老居士往生奠礼家祭,公祭开始,奏哀乐。有没有?奏哀乐。然后礼成又要奏乐。婚礼也是一样,某某结婚典礼,现在都是放那个Do Si Mi La Do Mi Do Re,那就是婚礼的音乐。过年喜庆,喜庆拜年要有喜庆的音乐。
所以这里头的乐殊贵贱是跟着各种不同礼制所使用的那种乐章,用它来区别身份、地位、高低、贵贱。这里面的解释是,礼是规矩恭敬的态度、行为规范,还有仪式,仪式就是典章制度,来区别这个尊卑贵贱。不同的身份用不同的礼,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公卿大夫都有不同的礼。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再过两天就是教师节,三天。教师节是孔子诞辰,各地都在祭孔。祭孔是现在所保存的祭祀典礼里头,有诗、有乐、有舞蹈,诗乐舞最完整的一个祭典仪式。从古代流传到现代,还看得到最完整的诗乐舞一体的,就是在祭孔大典。所谓的诗就是,各位如果有参观过祭孔,它一方面跳八佾舞,一方面还有乐生演奏,另外一方面旁边还有那个叫歌生,歌生在唱赞咏孔子的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这个祭孔,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用八佾舞。按照古代的制度,这个佾就是舞的行列,一列叫做一佾,一行。天子有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两佾。一佾八个人,八佾,八列就八八六十四,六六三十六,四四十六,二二四。照这样的一个制度来行。如果你是大夫,你用了六佾,这个叫做僭越;你是诸侯,你用八佾,更是僭越。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祭孔,全台湾目前大概有两种制度,一个是采用明朝的,一个是采用清朝的。这个是清朝的,清制。目前全台湾只有台南孔庙,我们本地这个台南孔庙,采用的是清朝的制度。清朝的制度,你看他这个衣服、那个帽子,大概就是这个形制。其他各地用的都是明代的,明代的制度,不太一样。这个叫做佾生,佾就是这个佾,跳舞的,一般都用小孩子。他左手拿的叫做籥,它是一种乐器,类似那个笛子,比笛子短一点。不过现在这个籥,他们手上拿的,都变成一个竹筒,没有孔,真正的那个籥是可以吹的,它只有保留那个形式而已,没有再像古代那样的完全符合。右手拿的叫做翟,翟是一种叫做雉鸟。雉就是台湾不是有个特殊的帝雉,皇帝的帝,一个矢再一个隹那个雉,雉鸟的羽毛。现在他们用的不是真正的雉鸟羽毛,用布,中间一根比较硬的东西,然后贴起来,用画的。现在找不到那么多的雉鸟了。左手拿籥,右手拿翟,秉也是拿的意思,然后跳各个样式的这个舞,佾舞。这一种叫做文舞,文的;另外还有一种武舞,就是武功、武术那个武。所以舞蹈有两种,一个文舞、一个武舞。武舞那个是兵器,斧头、斧钺。那这个是文的舞。
这个祭孔大典,刚刚不是讲说天子八佾、诸侯六佾,那祭孔到底要用六佾还是用八佾?所以这个在民间就有这样的一个争议:孔子不是讲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自己都反对这样僭越礼制,我们后人为什么用天子的这个礼制来祭孔,不是让孔子陷于矛盾吗?主张用八佾的人说,孔子后来被封为文宣王,他也是相当于天子的德能,他在心目中的地位比帝王都还要崇高,你看哪一个帝王的后代子孙到现在还被封?现在叫奉祀官,到七十九代了。所以说各有各的理由,总之这个祭祀是表现一种诚心。
所以这个礼很重要,我们看看《礼记.曲礼》篇里面有这么样的一章,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来,“道德仁义”。
学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老师:恭敬撙ㄗㄨㄣˇ节,第三声,退让以明礼。
这一章在“曲礼”里头,是很重要的一个有关礼它的功能。礼有什么功能?道德仁义。道德仁义都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行为的准则,或者内心的修养。内心的修养,有时候你要从什么地方看得出它的表现?就看看你是不是表现得彬彬有礼。所以道德仁义这些涵养,没有透过礼表现出来,不成,没办法有所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风俗,要端正礼俗,这个俗,有时候我们要分清楚,礼跟俗是两回事,礼是礼,俗是俗。固然礼从俗,“曲礼”上面是讲,礼是有时候就要顺从着习俗。但是我们现在常常礼、俗分不清楚。
我们以现在的一些风俗来讲,结婚的礼俗,北部、南部各不一样。结婚要准备六礼、十二礼,都叫做礼。可是这里头的习俗,这六样东西、十二样东西,很多都是谐音,早生贵子,枣子、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这个是谐音而已。你对这个应该就不会说,很在意说,到底这个它具有什么样特殊的,非得要这样不可吗?有些人就不坚持,这个是习俗。还有,不晓得南部这边有没有?订婚的时候,男方到女方家里面作客,中午那一餐宴席,你不能把它吃到最后一道菜,中间就要偷偷跑掉。有没有这回事?有没有听说这个习俗?你如果十二道菜都把它吃到底,叫做吃够够。我第一次参加我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种习俗?不是要惜福吗?而且要离开的时候还不能跟大家说再见,只能悄悄的离开。你说这个是什么礼?这个不是礼,这是习俗。再来,新娘从娘家要出发的时候要丢扇子,还要泼水,还要进门的时候要踩破那个瓦,还要过那个什么烘炉,是不是?这些都是习俗,你如果把它那个拿来跟这个真正的礼,在那相提并论,然后就来批评说,这些莫名其妙的完全不合理,不合道理、不合逻辑,于是就以偏概全,说礼不值得恢复、不值得发扬,这个就有一点误导了。所以我们要把礼跟俗分清楚。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我们要端正礼俗,我们要教导一般的百姓,如果他比较不了解,没有这些认知,你就是用真正的礼来引导他。再来,“分争辩讼”,有一些地方的纷争、一些诉讼,也是要靠这个礼来做一个判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定”就是定位,尊卑。各位读史书,要读到汉高祖刘邦。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然后统一天下。等他正式上朝以后,因为底下那些臣子都是跟他打天下的这些兄弟,平常在战场上大家是不拘礼数,称兄道弟,今天一旦统一天下,刘邦坐上这皇帝的位置,以前的那些战场上的难兄难弟,大家还是这样子嘻嘻哈哈,用现在话讲叫没大没小,让刘邦觉得这个皇帝做得一点尊严都没有。于是退朝以后就跟幕僚商量,这样不行,所以要制礼作乐,才能够定出君臣的这些尊卑,才能够有一点威严,不然如何统治天下?
“宦学事师”,“宦”就是做官,“学”,求学,事奉师长,“非礼不亲”。如果没有一套礼制,师生之间、长官部属之间,也没有办法这样子,现在叫亲民,要亲民,师生之间也要能够和乐融融。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班朝治军就刚才讲的,朝廷五更早朝,或者军队里面要训练,你如果都没有一套,军队里面尤其是低阶跟高阶一定要行礼,低阶跟高阶不行礼的话,就违反军规、军法。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礼制,你的威严就没有办法贯彻。
再来,祭祀,“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我们在祭祀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仪式,能够显现你的庄严、你的敬意。
所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恭敬一定要有那个诚敬的心。“撙节”,撙节就是要有节制、节度,不要过,也不要不及,重要是“退让以明礼”。这边为什么特别把这两个字标出来,敬跟让?就是上次我们讲过,礼,有礼貌,外表的叫礼貌,那得有它的真正内在的精神,内在的精神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是敬,发自内心的诚敬;一个是让,所以叫礼让,礼敬、礼让。你除了礼貌以外,你还要真正的敬跟让,礼敬、礼让,而不是只有表面的礼貌。表面的礼貌就变成形式化了,“欢迎光临,谢谢光临”,“你好,敝姓张,很高兴为您服务”,到最后变成口头禅了,没有真正的敬意。表面上在讲欢迎光临,可是实际行动,你一点敬意也没有、一点礼让也没有,那不行。
再来,进一步讲礼跟乐的关系。《礼记.乐记》篇里面有这么一章、这么一段,来,我们也一起念一下,“乐者为同”。
学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老师:刚刚讲“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是指在正式的典礼仪式的时候,所使用的那个乐,是配合著礼,所以它可以区别尊卑贵贱。可是它除了这个功能以外,音乐最重要的功能还不在这里。区别是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你高高在上,我低低在下,这样子就会有一个疏离感。所以透过音乐还可以打破这个藩篱、打破这个疏离感、打破这个隔阂,让心再凝聚在一起,异中要求同,同中有别、同中有异。
这个我们大家平常日常生活,你就会了解,不管是师生之间、长官部属之间,乃至于亲子之间,以前不是讲严父慈母吗?大家都很怕爸爸,比较不怕妈妈。如果这个父亲太过于威严,亲子之间难免就有疏离感,那怎么样在这个疏离感当中取得进一层的、真正的内心的交融、那种融洽?这就需要乐。乐除了音乐的意义以外,还有更高一层的内心的和乐。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一个是强调区别,一个是强调融合。“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如果你们的亲子之间、师生之间、长官部属之间,只有那种敬畏,少了那分和乐,毕竟彼此还是有所隔阂,所以要相敬,也要相亲。
〈曲礼〉另外还有一章:“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读过了你就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透过礼跟乐,一个主张,你再怎么样的打成一片,还是要严守分际,不要有时候乐过头了,开玩笑开过头了,骑到长官的头上去了,压到长辈的尊严去了,这就是不知道分寸。可是你如果太过于强调礼的一个分别的话,彼此又情感没有办法交融,渐渐疏离了。所以这边讲,“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太过于强调和乐这一面,疏忽了礼的这个分别,你这个乐就胜,胜就是过度。流,流就像水一样,水满了就流出来,流出来就到处乱流,流就是荡。礼太胜呢?礼太过度呢?彼此就疏离,疏离感,过于敬畏了。
所以人和人之间,这个五伦关系,君臣也好、父子也好、夫妇也好,兄弟、朋友之间,都要注意到怎么样?礼乐,合情饰貌。合情饰貌,饰貌这个饰,这个饰跟整饬,饬,知道吧?底下那个巾改成一个力。就是整顿,整顿你的仪容外表,符合这个礼节,可是你的内心还是能够了解到彼此之间必须要和乐融融,这个叫做合情饰貌。合情饰貌靠的就是礼乐,有礼有乐,不能够偏废。所以有时候该严肃的时候、该严肃的场合要严肃,有时候该心情放轻松也要放轻松,不能够绷得太紧。佛经上不是讲,修行像调弦一样,那个弦你弄得太紧,会断掉;弄得太松,音不准。
所以继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音乐,是天地当中能够发挥和谐这样的一个作用。大家读过佛法里头叫体、相、用,透过本体显现出来的相,不同的相有不同的作用。例如说这个水,水有三态,有固态、液态、气态,这是它的相,对不对?那它的体都是H2O,一个氧两个氢。你是冰也好、水也好,是水蒸气也好,它的分子结构就是H2O,这是它的体不变。相,不同的相就有不同的作用,水蒸气可以推动火车头,液体的水可以发电,固体的冰可以做冰雕、可以保存食物,所以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用。
这个乐,乐之用和,礼之用和为贵,这里面讲的“和”就是它的作用,它发挥出来的作用就是和谐,天地之间能够和谐就是靠这个乐。礼是天地之序,次序、条理,有条有理,又能够很和谐,而不会格格不入。
所以,“和故百物皆化”,化育万物。然后,“序故群物皆别”。有别,有分别,然后又能够和谐;套一句西洋的话,叫做对立又统合。分别就是对立,但是这对立不是针锋相对那个仇视的对立。明跟暗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高低对比、大小对比,粗细、高矮、胖瘦、美丑,这个都叫做对比。在书法里头、在国画里头,要有明暗对比,疏密大小要调和。像我们这个投影设备,就是透过明暗的对比才能够显现出来。以前的流明度不够,所以像这样这边开了灯,这边就不够明显,一定要把灯关到尽量没有灯光的影响,那个投影效果才会好,这就是明暗的对比。现在流明度愈来愈够了,从一万、两万,所以不怕这个光,还是可以看得清楚。在艺术上面透过这个对比,能够产生对立又统合,对比刚刚好,明暗调得刚刚好,大小、粗细、高低、向背、俯仰,等等等这一些。这个在《中庸》里头叫做两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两端,刚才讲的那些例子都叫做两端,两方面。中国的美学归结到最后,就是一种叫中道美学。中道美学,中国艺术。这个中道美学它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两端,执其两端,执就是掌握,不是执著,掌握两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叫做执两用中。
掌握两端,然后用其中道。中道就是不偏左不偏右、不偏大不偏小,大小得宜,叫执两用中,这个叫中道美学。美学跟哲学内容,有部分内容是相通的。在艺术上面,国画、书法、文学,各位慢慢的如果接触到这些领域,你就会发觉,最后它的这个美学观、审美观就是符合中道。中道就是执两用中,而这个两就是两端。两端例子比比皆是,俯拾即是,我刚刚讲的,有上就有下、有高就有低、有明就有暗、有黑就有白。这个概念,《易经》把它统摄起来叫做阴跟阳。明暗不就是阴阳吗?大小也是阴阳,大者为阳,小者为阴;高低、粗细、胖瘦、美丑,《易经》用阴阳两个概念给它统摄起来。《老子》里面讲这个更多,《道德经》里面讲这个更多,都是两个概念,都是讲大小、强弱、黑白、牝牡,牝牡就是雌雄,雌雄也是阴阳。所以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强调这个中道概念。这里面讲礼跟乐也是一种两端,一个是分别,一个是融合;一个是异,一个是同,异同也是两端。
所以这样子才能够“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和睦,如果你是一直强调这个礼、一直强调这个别,强调这个差异,那彼此之间的和睦就受到影响了,不够和睦了。在大家族里面很强调辈分,如果这里头没有一点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如果完全靠这个辈分,严格的辈分去经营的话,这个家族是凝聚不起来的。你除了血缘以外,还要一分亲情、还要一分和乐。和乐,透过音乐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来弥补这个严格的礼制,区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一个黏合剂。跟我们建筑一样,一块砖、一块砖、一块砖,分得清清楚楚对不对?你如果没有水泥把它黏起来,也没办法建筑。上下之间和睦相处,上就是尊长,在上位。“夫唱妇随”,丈夫倡导,妻子跟从,和睦顺从。
五伦有十义,对不对?五伦十义,这个在《三字经》里面都有讲到了。所以了解了这个礼乐的关系以后,我们就进一步把它会归到,各位以后要从事的叫做启蒙教育,蒙学,启蒙的教育。启蒙教育的目标,在《论语》里头,古圣先贤,孔子早就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了。他说教育的目标,先说目标跟目的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目的?我们开车在马路上走,在高速公路上走,现在从台南上去,北上,你要去台北,台北是你的目的地还是目标地?目的地。目的地就是终点那个点。沿途,你如果上了高速公路,那些叫做路标,它会告诉你,台南上去是嘉义,对不对?嘉义还有几公里;嘉义再上去是什么?彰化、云林、斗六,台中还有几公里;到了台中,它会告诉你新竹还有几公里;到了新竹,它会告诉你,桃园下一个出口还有几公里,最后台北才会到,沿途那一个叫做路标。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目标指的是阶段性的过程当中的那个标的、那个指标,最终那一点叫做目的,也就是说它要告诉你过程跟结果。有时候你只知道结果,不了解过程。
所以启蒙教育的目标,它有一定的过程,兴于诗,再立于礼,最后成于乐。从诗开始,你就慢慢了解诗歌的重要性。诗歌诗歌,歌就是音乐。礼乐礼乐,有时候讲礼乐,有时候讲诗歌,诗礼乐。所以诗跟礼、诗跟乐,有时候是一件事情,有时候是分开来讲。如果是分开来讲,诗歌,诗是歌词,乐是旋律、是歌谱。所以古代讲《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为什么《乐》不见了?有一个说法说《乐》就是当时的歌谱旋律,那歌词就是《诗》。但是这个乐的理论后来又保留在像刚刚讲那个〈乐记〉,〈乐记〉里头,《礼记》当中的〈乐记〉,所以它的礼跟乐是合在一起的。
上次有稍微简单的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透过诗歌抒发情感、情绪,是感性的。我们凡夫、凡人都有情绪,虽然学佛,但是在还没有断惑,不要说成佛,连证到阿罗汉,证到初果、二果、三果,连边边都还没有沾到,我们都还是满肚子的贪嗔痴,都还是一大堆的无明惑,懂是懂了,习气还是没改,这个时候情绪还是需要调理。用诗歌来抒发情绪,然后,立于礼是透过礼节来建立规范,这是理性的。所以感性跟理性,常常就是这两个在拔河,常常在那里天人交战,天理人欲。那感性跟理性有冲突,冲突以后,如果得到调和,这个叫做成于乐,藉着音乐陶冶性情得到调和。所以礼跟音乐,它的功能发挥互补的功能,发挥不一样的作用。诗、礼、乐,兴、立、成,从诗歌出发,这个对我们要推动启蒙教育的观念上的建立很重要。
你一开始就给小朋友、儿童很严肃的规范约束,小朋友怎么可能被你绑得住?那活泼泼的天性也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就被你扼杀了。所以因势利导,王阳明在《训蒙大意》里头就讲到诗歌的重要性。王阳明是一个宋明理学家,理学家听起来就是很严肃,他也是强调要从诗歌入手,要有诗歌。一个是感性,感性就是透过感动让你自动自发的去投入。理性就是用说服的,用说理的。
这章上次说过了,《论语》里头〈阳货〉篇,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迩之事父”,“迩”是近。就身边,切身比较近一点的,父子之间怎么相处,亲子之间的关系怎么经营?距离放远一点,君臣之间,或者长官部属之间,怎么样彼此能够融洽?这些都是诗的功劳。
所以《诗经》是古代教学的百科大全,古代的教科书,一部《诗经》就可以达到了。怎么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鸟兽草木之名。这里头“兴”就是兴发,振兴你的情志,可以有励志的效果、励志的作用,用现在的观点这叫心理学。从小就有心理学,不是讲得那么具体,可是你就暗合道妙,这里头就是一个心理辅导、引导。“观”就是观察民情,刚说过了,那些歌谣,透过那些歌谣的内容,知道老百姓现在所苦的是什么,这个叫社会学。“群”就是凝聚人心,之前说过了,大家同唱一首歌。现在看看平常你哼的是什么歌,就知道你是几年级的同学了。你到KTV看你点什么歌,都有不同年代点的,一唱出那个歌,你们同年代的大家的心就兴起同样的回忆了,心就凝聚在一起了。这个是你无法去抹灭、不可忽视的力量,音乐的力量。
“怨”就是抒发不满,心理学、社会学,这里头有心理学,也有社会学。抒发它,透过这个歌谣。各位知道,人的七情,喜、怒、哀、乐,如果是很直接的这样发泄出来,很容易伤人。那怎么样才不伤人?就是说你发泄出来,让对方可以乐于接受。怎么样乐于接受?就是说你这些情绪的抒发是升华过的。意思就是说当你在指责一个人的时候,你稍微拐个弯抹个角,旁敲侧击;换成别的话,叫指桑骂槐。指桑骂槐至少比起那个指着鼻子骂你,用那个很粗鲁的话,来得不会那么难受吧?所以有一句话叫骂人不带脏字,这句话往好了想,这也很高明。一样可以达到启发对方的一个作用,你何必造自己的口业?
诗歌,就是刚才讲,透过这个艺术,诗歌是一种艺术,把那个情绪升华了。各位看我们那个京戏、平剧、国剧,国剧里头的喜怒哀乐,他怎么表达?高兴的时候怎么表现?哇哈哈哈哈哈;悲伤的时候呢?呜呼呼呼。现在的电视剧,那个喜怒哀乐是赤裸裸的,这就是没有升华。透过了升华以后,这个情绪,也就是叫做艺术包装。有了艺术的修饰,那个情绪不再那么样的难以让人招架,它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个是一种感人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说教、说理的方式。
事父、事君,就是亲子上下之间的关系,这是伦理学,伦常。这个不用说了。然后“鸟兽草木”,动物植物,这是自然科学。
你看看一部《诗经》里头这么丰富的多元化,你要什么样的教材都有了。不必像现在,还要编国语、数学、社会、自然,然后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编得那么细。这在古代里头,一部《诗经》就够了。
所以说“不学诗,无以言”。怎么讲?你要说话,说话要说得好、说得高明,有几个条件?两个条件,第一个叫做言之有物,否则叫做言不及义。言之有物就是有内容,内容丰富,内容丰富而且纯而不杂。你说话,你听人家讲话,或者听一个演讲,或者听一堂课,内容很丰富、很不错。有时候难免会夹杂一些闲话,或者插科打诨,或者是讲一些不相干的家务事。有时候我们在课堂里头,有一些老师喜欢讲一些题外话,题外话也罢了,有时候还难免要讲是非。就是纯而不杂,或者言简意赅,要言不烦。这个就是我们要言之有物,千万不要言不及义。这些学了《诗经》以后你就可以做得到。内容丰富没问题,前面不是社会、伦理、心理都有了,自然科学都有了。
再来,除了言之有物以外,还要言之成理,不要语无伦次。理包括条理跟道理。所谓的道理就是义正词严,不卑不亢。是有道理,讲的是有道理,用现在话叫做合逻辑的,而不是歪理一大堆。孔子上任当鲁国的司寇,第一件事情杀了一个人,那个人叫什么?少正卯,少正是他的官,卯是他的名字。列出他的五大罪状,这五大罪状各位去查一查,少正卯就可以查得到了。里头讲“言伪而辩”,言语虚伪好辩、强词夺理。所以我们话要说得好,就是要言之有物,又能够言之成理,第一个先合乎道理;第二个要有条理,顺理成章,有条不紊。条理就是脉络。
各位,佛学班里头可能准备会上一门叫做实用演讲术或内典讲座,这是雪公编的,那里头就是告诉你怎么样条理、怎么样有内容,也是一样离不开这两个原则: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所以不学诗,无以言,学了诗你就可以达到这两个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要说你们要读《诗经》,我们中文系的,《诗经》也不是列为必修;就算列为必修,也是选讲几章。《诗经》三百篇有没有办法每一章每一章都把它讲完?没办法。就算讲了以后,还面临一个问题,《诗经》到底是文学还是经学?如果是文学,从文学角度的观点来看,刚才说的那些,有些就不成立了,纯文学观点。所谓纯文学观点,跟文以载道这是两条路,这是不同的两条路。纯文学,纯文学就是我不必背负载道这样的一个沉重的包袱,我爱表现,甚至就是表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居多,谈情说爱的等等这一些,以我们现在讲叫诲盗诲淫。那怎么办?所以我们现在不太可能要求每一个人统统都来读《诗经》。可是《诗经》演变到后来也不是《诗经》了,两汉乐府,唐诗,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的话,你就博学于文,充实人文涵养,一样可以达到《诗经》的功能。
现在读唐诗,唐诗也是《诗经》的一个嫡传的血脉,文学的一个文类,那个叫做演变史。《诗经》还有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在隋唐,唐诗,宋代还有诗,宋、元、明、清都还有诗,现代人还有在作古诗。所以我们读古人这些好的诗,不一定读《诗经》了。就算这些诗你都不读,《论语》里面讲“博学于文”,充实人文涵养,一样可以达到《诗经》要的目的。我再讲一遍,你不读《诗经》没有关系,《唐诗三百首》可以读吧?三百首你不要,浓缩成一百,再精选个一百首。那连《唐诗三百首》都不行,现在有成语,多读一些成语也是可以让你言之有物。所以各位以后在推广的时候,有时候要因时制宜,不要死守着一定要读《诗经》不可,其他的也是可以达到相同的目标,都可以纳入做为这些可用的教材。
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大家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