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学基础|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下)

圣严法师 云林志工团 2020-09-09

往期回顾


佛学基础|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上)

佛学基础|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中)


七、恒河流域的文明

定居于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渐渐向东方移动扩展,到达了恒河流域。在公元前五百年顷,恒河流域的文化,已从传统的雅利安文化中得到了新生的机动,大大小小的许多王国已渐次成立。在那些共和政体的国家中,人民居住在一个一个集体的村镇里,遇有大事,即在树荫下或公共的会堂之中集会讨论,会中如果无法求得全场一致的通过,便由调停委员会来处理歧见的纠纷。他们的政治领袖虽称为「王」,却由人民推选出来的。他们的生活,是以农耕与畜牧为主,农村之外,也有从事锻冶及陶器等职的村落,工商业者已有了各处的同业公会的组织,城市则成为财富的积蓄中心。在恒河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肥沃的森林地带,已被这些人开拓成了景色幽美的殖民地区。

当然,在原则上他们依旧承认婆罗门教的特权,然而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不论在经济或政治方面,均呈现着新的气象,因此也开始在精神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他们试着发出了疑问:「我们在这新环境中,开辟了土地,组成同业公会,进行着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了新的都市,为什么在宗教方面还是停留在古老的桎梏中呢?对于我们无法接受的《吠陀》圣典,以及世袭的婆罗门阶级的特权所提供的宗教,真的能满足自身的希望吗?」于是,便产生了对一种新宗教的要求。

所谓新宗教,当然是和传统的婆罗门教不同。那是不依赖传统信仰和圣典的权威,而是基于各处的体验所产生的信念;也就是说,不要仰仗外在的给予,而要借着自我的寻求来满足宗教的信心。


由于这样的要求,一些抱有宗教热忱的人,便放下了一切的世务俗累,走出家庭,隐向山林,专心于精神的修养,以期从切身的体验之中,彻悟宇宙的真理,解除人生的苦恼。像这样的出家人,当时即被称为沙门。他们在婆罗门之间,也可算得上是为求真理的良师。他们穷年竟月地长期修行故事,在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中也曾说到过;可惜,在婆罗门教方面,受了既成的教权的限制,不能活用《奥义书》或自由地讨论和思索,所以不能做到像出家的沙门那样。如果想达成这个目的,必须放弃他们的特权和家庭,跟着沙门去过出家修行的生活。

因此,比起婆罗门来,沙门的人格地位自然高尚得多;人们对于这样的修行者生起恭敬心,不足为奇,所以供给他们衣食,使得他们没有生活之忧,得以一心修行。这一风气的形成,到了公元前五百年之时,已由没有组织的云水状态的个别的沙门群中,出现了好多位拥有数百名乃至数千名弟子的大沙门,各自成为一个教团,以他们自己所体得的道理,教导他们的弟子。

这种思想倾向,是自由化的结果,但也不是统一宗教的局面,而是宗教思想极为活泼和繁杂的时代。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些新兴的宗教的沙门团之中,竟有一种极端的唯物论在内,他们宣扬现实的美好,嘲笑婆罗门的宗教和世间的道德。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印度社会,影响很大。但是,无理地迷信神权和天启,固然不是人类的幸福之道,如果一味地崇拜现实世间的名利物欲,更非人类的幸福之道。为了挽救这两个走极端的思想危机,所以在许多的沙门团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宗教,那便是耆那教和佛教。

耆那教和佛教,不仅发生的年代相近,即使在思想上也有好几个共通之处。例如,两者的教主,均系武士阶级的王子出身;最大的相似之点在于,耆那教与佛教都是反唯物的无神论者。不过,两者的命运却不相同,佛教在印度先被印度教所兼并,复遭伊斯兰教徒的彻底破灭;耆那教却在印度历史上从未中绝过,目前尚有一百万左右的教徒。相反地,佛教虽在印度灭亡了,却在亚洲各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一大宗教,而且在印度的各种新旧宗教之中,唯有佛教发出的光芒使得全世界的人类,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崇高伟大。



精彩推荐

志工招募|在福田中种下善的种子

法讯|灵隐寺己亥年农历二月十九皈依法会通启

报名|3月9日云林志工团忏摩预告

讲座报名|敦煌遗书保护对中华古籍保护的启示

法讯|农历二月十五灵隐寺放生祈福活动预告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