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试图找出彼此生活的方式,并且就共同利益产生共同认识,即使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导致持久的共识。
如果你也是一个不太愿意“走老路”、更喜欢向前看未来的人,那么很推荐你读读这本《创新的资本逻辑》(第二版)。自留学攻读金融学博士,创新与资本之间的“相爱相杀”一直是作者致力于破解的金融与创新交叉学科之“谜”。《创新的资本逻辑》(第二版)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探索及严肃思考之后所得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其自留学归国效力之后对于中国创新转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探究的一个小结。希望更多人通过阅读此书,能够建构起一套更理性的金融学与管理学融汇的逻辑体系,从而更科学、全面地为中国转型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有益的思想力量。未来已经到来,但是速度不一,无论个人和组织都需要重新定义。
本书借助数字化背景,探索组织价值共生与价值重构。“共生”,是这些年陈老师强调比较多的概念,也是笔者近年在国内管理学著作中到比较有启发的点。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甚为喜欢。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可以说是一次真正理解了“理想与现实”之关系并在投资践行落地基础上的理念传播与行为记录,因为三位作者不仅是ESG理念主张者,更是ESG新兴市场投资人。ESG投资在欧洲相对成熟的背景下,在新兴市场正在被扩大。在各种资本谱系里,ESG投资符合千禧一代对世界的认知,评价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有实力和雄心改变世界的追求。对当下及之后的时代也产生看得见的实质影响——从投资的角度,是用资本的方式;从其他的角度,还有很多的方式。现今,不仅ESG门槛体系将越来越完整,绩效评估体系也越来越完整。可以预见,那些采用ESG标准,融入ESG使命的,将在全球资本中,得到更多青睐。也可以预见,传统的财务回报和ESG的非典型财务回报,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评估。本书的精彩,就在于用投资者的思维看问题,下笔点着墨处都如此精准而实在。阅读此书的目的,了解ESG投资的目的,认识未来的目的,都可以在这句话找到回响:“ESG是一个共识,是这些代表了时代精神不同侧面的群体的共同基础。这一点明确地向投资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不要站在时代精神的对立面。”魏尚进教授的研究背景,使得他能够前排体会国际金融与全球经济的诸多问题与症结,所谈也颇能切中时弊。
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源总是稀缺的,很多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其实也存在清晰的逻辑主线。如果把决策当做一道题目,那么通过经济学这面透视镜,我们可以更简洁明快把握其底层逻辑,也就是在诸多约束条件之下,得出现实中最不错的方案。
也正因此,《寻求经济的最优解》呈现了经济学在现实层面颇为动人的专业一面——显然,准确把握经济学的思路,不仅仅可以用在学术层面,也可以在现实层面发挥重大作用,尤其在全球化潮流面临断裂的当下。
这是一本动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科普作品。作者是该领域的行家,有田野考察经验,也不缺乏人文关怀,读起来令人甚至感到手不释卷,算是国内同类作品中比较优秀的。很多年前看过盖茨写的未来之路,书里面提及的紧身衣不就是现在的元宇宙吗,王小波还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杂文叫做盖茨的紧身衣,气候经济这本依然是有十足的洞见,虽然只是科普了碳经济下各行各业的变化,但是全球宏观行业视野依然霸气很足,看懂这本书可以说就看懂了未来二十年的产业发展和投资主线。《公司简史》
作者:[英]约翰·米克尔思韦特[英]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译者:朱元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07推荐人:徐瑾书籍分类:管理/商业经济/金融/投资
公司为何?它如何起源?它为何如此重要,甚至影响了我们的经济、政治与生活?
真相到底如何?也许应该回到公司的本源,去探索公司的兴衰成败,让我们更好厘清公司乃至于市场经济的勃发线索。《公司简史》一书,正是这样一本清晰扼要的说明书,让我们一窥公司的本质与发展脉络。本书的两位作者是约翰•米克尔思韦特与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可以说是财经媒体界执牛耳的顶级人物:两人都是牛津大学毕业,都在《经济学人》杂志任职多年,前者后来还担任彭博新闻社总编辑,两人合著的《右派国家》一书中文版前些年也在国内推出,倍受好评。熟悉日本历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横滨正金银行这个名字。横滨正金银行成立甚至比日本银行,很长时间是日本唯一的外汇专业银行。在东京时,我曾经拜访过一位大藏省大佬,他退休后去了东京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就是东京银行的前身。
成立之初,横滨正金银行其实是一家民营股东占多数的银行,股东诉求也是盈利。随着日本对外扩展与金融政策变化,围绕着银行的管理权,政府与股东有着多次博弈,从中可以一窥日本明治时代另一面。
另外,作者不是日本人,是土生土长香港人,文笔很好,读来津津有味。《印度青年狂想曲》
作者:[印度]司妮达·普拉姆
译者:于果果
出版社: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9
推荐人:沈大园
书籍分类:历史/人物/社会
-推荐语-
印度有6亿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4成多,这绝对是对未来世界举足轻重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副标题说“他们如何改变世界”毫不为过。不过书里7个奋斗(或者说挣扎)故事,比如靠“标题党”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内容工厂的互联网新贵,可以做白领却自诩为“思想者”并投身政治运动的维卡斯•塔库尔,在大城市找工作却走上电信诈骗之路的年轻男女……,怎么看都是既定世界分工+本地社会结构之下,一代人被锁定的路径,哪有改变世界分明只有被世界改变。
读印度当然是因为印度重要,不过更是为了透过印度看世界,通过自己看世界难免有奇怪的当局者滤镜,看印度反而更明白这世界怎么回事。
十多年前出版过一本《疾病改变历史》,影响不小,英国人卡特赖特写的,故事很有趣,比如斑疹伤寒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仑大军,性病让沙皇伊凡四世精神失常,以至于暴虐成了沙皇制度甩不掉的历史标签等等。于赓哲老师这本新书在叙事趣味上不输前者,并且由于大都是中国历史中的例子,中国读者读起来感悟自是不同。不过最重要的是,中国历史上对于身体和医学有一整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观念可能就连着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人血馒头能治病;医学理论一头要和五行学说契合,另一头又要顾着经验事实。正因为作者对医学背后的精神史有深入研究,让这本书不止于有趣的故事。苏美争霸的大背景下,一部以间谍小说的笔法真实的人物和情节写出来的纪实作品。主人公从一名苏联外交官身份掩护下的克格勃特工逐步成为“叛徒”,进入了新的身份,在冷战对峙中,发挥了“改变世界”的惊人作用。间谍的日常表面平淡无味,但内在的节奏又步步惊心,主人公从莫斯科逃出生天的最有想象力计划及如钟表一般精准执行堪称杰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把我带入冷战疑云的深处……好看。
水浒算小时候读第一本四大名著,当时字都认不全。不过,水浒有太多人性与底层的阴暗湿滑,小时候不懂,长大懂了,却不敢再读。
其中,也有一线光明,不过正如押沙龙所言,这本《读水浒》,他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像祥林嫂一样念叨着善良和悲悯。善良是一种力量,人性的悲悯永存。
我很喜欢押沙龙的文章,读水浒系列尤其喜欢。很多文章在公号已经读过,但是拿到纸质书,还是一口气再读了一次,很享受。这样的文章要写得好,除了机智聪明与人情练达,还需要对文学有敏锐感受力与对于人世蕴含温情,他显然都具备。我一直知道孟老师的武则天研究鼎鼎有名,这本书《唐高宗的真相》我最近才读到,但读后的启发和触动,却更多一些;甚至可以说,这本书能很好解释武则天现象以及唐代诸多政治变局。
后人总觉得高宗处处懦弱,武后步步紧逼,其实这可能对于人性、历史、制度洞察不够的误解。身处权力的旋涡中心,高宗的政治手腕,很可能被严重低估。例如,通过废除王皇后,他其实是在实践自身的政治独立,夺回帝王权力。甚至武后日后做大,也是他刻意尊崇皇后的一个意外后果。唐高宗和武则天,在帝后时代往往也是一体两面,如孟老师所谓亲密战友。
孟宪实老师是唐史大家,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做了不少普及,比如百家讲坛、影视剧编剧之类。这本书的蓝本也是来自百家讲坛讲稿,但读来却丝丝入扣,很有启发。
历史普及的作用,其实也很重要。孟老师师从吴宗国先生,他曾经问吴先生,“历史研究如何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后者回答,“转变为常识”。也许常识不能在当下马上发挥作用,但是落地的种子不死。《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作者:[美] 瑞·达利欧译者:崔苹苹、刘波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日期:2022-01
推荐人:沈大园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说三点读后感吧,1达利欧也算是大佬了,谈问题如此平实诚恳(他承认所知也不多),没有装聪明、炫技或假装神秘,对比起来就非常难得。2作者建立了一个挺丰富的分析框架,捡重点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周期,债务周期,内部政治周期(一系列指标,最主要是贫富差距),外部周期(和其他大国的相对实力消长),结论来说,美国在往下走,中国在往上走,是个好消息。3如果你相信第二点,那么根据作者的周期评估,自然能推出个坏消息,我辈后半生都处在这缓慢的切换中,伴随着摩擦,冲突,还有虽然很小但也无法摒除的战争风险。不过就读书而言,尤其是这种问题,结论总是相对不重要的,仅第一点就足够了,作者在平等的位置上与你诚恳交流。书里主要分析英法俄和哈布斯堡四个近代帝国如何统治边缘地带的各类情况,重要观点是关键还是要看核心,核心决定把何种政制应用于边缘(又取决怎么看待自己和边缘的关系),决定了帝国统治的方式。说的是帝国,其实就是政治中心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群体的事,有许多一般性的经验在其中,对应着许多不可说的关注点,分析入理,值得细读。《科技之巅》丛书由麻省理工学院所创的杂志《麻省理工评论》所推出。该杂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容广泛,涉及各大科技领域。该杂志拥有不同语言的9个国际版本,每年都为科技学者和投资专家提供前瞻性的资讯和深入而独特的行业趋势研究分析。《科技之巅》系列是中文版的世界科技成果汇总,今年出到第三本。本书梳理了2009到2018年间的100项突破性技术,按技术特点划分为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硬件与算法、模式创新、能源和材料、生物医疗和基因等领域,邀请国内外权威技术专家和投资人对这些领域技术的特点、产业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和投资潜力进行点评,并提供投资和科研建议与意见。
在安全性得到充分评估和保障后,本书提及的每项技术突破不光是想法本身的实现,也为未来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些技术的诞生看似灵光乍现,实则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入、高水平工程制造和学科交叉,此三者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本书行文通俗而优美,让人耳目一新。美好生活,科技先行,感谢本书的作者们,让我可以想象未来世界的模样。经典再版,第一回读已经是十多年前了,看到新书又翻了半天。感觉译文比印象里更流畅了,大概每更新一版都有些修订,比时下许多同类“大历史”的书读来更顺畅。还记得初读时的震撼,原来历史还可以从这种角度去解释,“动物的驯化、疾病的流行,这些才是改变社会的动因啊!”如今这类书多了,这种视角已经不稀奇。重读经典,多了一些方法论感悟,历史里几乎所有事情连着所有事情,厉害的作者就是理出新线索,讲出漂亮的故事吧,比起正确,打开新视界才是更重要的。好看,几乎一口气读完,有种大时代的茫然感,盛世乱世,无非翻手覆手之间,识者当心有戚戚。
安史之乱是老题目,难得是能在背靠扎实考证,回归历史场景,流利赋予新曲调,这也是张明扬作品的一贯特征。《旅行的艺术》,作者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这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学者,其文字优美浪漫而富哲思,思想和语言都具高水准又通俗风趣,用词洗练而感性,很容易打动人引起共鸣,因此作品读者众多。
德波顿在这本书中探讨的旅程,也并非是如普通游记或旅行攻略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指南一样,而类似于记录旅行途中的哲思,以及目之所及的景物与他心中美好的文学艺术记忆所重合而形成的独有解读。他既关注外在景物的美妙,也关心旅行者内心的世界。真正的旅行,应是哲理和文化层面上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
本书是一本教人学会审美的书籍,一种审美工具,一种审美方法。并非个人观点的输出,也不是鸡汤一样的滤镜。德波顿文笔太好,明明知道这是一本授之以渔的方法论,但却总被他优美的文字所打动,内心澎湃而温柔。米尔斯海默试图对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三股力量,进行相互比较分析,指出它们怎样塑造国际政治生活并引导国际政治走向,尤其是引导大国外交政治的走向。他的分析和研究,是从美国国际政治实践、以及美国的外交所面对的国际现实环境入手,其着重点放在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失败的根源。分析失败根源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希望美国调整或者改变其外交政策,重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从基础性概念、从基本的以及核心的政治术语入手,用很大篇幅分析、梳理自由主义的脉络,清晰的描述其在当代美国国内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他特别强调提出,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和实践,对人性、对社会、对国家、对国际政治行为体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其用意是要让美国的国际政治行为及其实践,回到现实主义的轨道上。他在书中引用修昔底德的箴言:“强者尽其所能,弱者受其所迫。”这正是国际政治博弈的要旨。21世纪的大国博弈,既延续着历史也在探索着突破。因为21世纪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以往相比毕竟有所不同。传统地缘政治力量的衰落,与非传统地缘政治力量的崛起相继发生。如果说清醒和理智的美国精英在深刻思考美国外交政策失败的根源的话,世界上的其他的国家尤其是大国,恐怕也不得不深刻地思考自己在未来国际政治舞台上如何行动,认真思考本国的外交政策如何应对新的全球政治现实。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外交政策本质上是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当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与中国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在今天的国际政治十字路口相遇,将对全球政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结果,值得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预测,也值得进行一番相应的沙盘推演。
“历史是一个随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胡适的名言,如何解读则见仁见智,这也涉及对于历史意义的定位与对历史价值的认知。葛兆光认为,历史本身就是两面,有过去的真实故事,也有粉墨登场的肥皂剧,而有良心的历史学者应该去探看卸了妆的历史“真相”。
葛兆光先生是海内有数的历史大家,谈历史,原本是当行本色,难得是他文笔出众,即使论文读来也不干枯。不过这本书倒不是板正的学术著述,是与历史有关的随笔,因此也姿态更放松,也有不少个人的感时忧国。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学者,这本书属于可写可不写的作品,但是作为读者,这样的书却非常有意义,从中可以更多一窥作者燃烧的现实关怀与生命底色。
联系邮箱:jingjirenboo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