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央视的法学家,到底有多厉害(二)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是北京大学的法学博士、武汉大学的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付子堂教授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家级权威报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出版《法律功能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等学术著作。
付子堂教授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紧密呼应,关切法理学抽象论点在法律实践和部门法中的说明与体现。他对中国法治现实问题的关切,也在央视节目中得到了体现。付子堂教授曾受邀参加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年终特别节目《中国之治2021》,主讲《中国之治——实践的伟力》。付子堂教授在节目中对新形势下法治中国建设要如何推进、如何创新,又该如何准确识别、科学应变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应和看法。当主持人问及何为“中国之治”时,付子堂教授认为“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是中国之治的核心要义。作为一名法理学家,付子堂教授在理论研究之外,对中国社会实践的关切可见一斑。
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节目《非凡十年 法治中国》中,付子堂教授也受邀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境界》、《良法善治新征程》、《执法为民新成效》等分片中多次出镜。在节目中,付子堂教授指出,“法治建设既要兼顾现实利益也要考虑长远发展,发挥法治队伍的专业性和灵活性”。“注重现实与实践”这样的话语,付子堂教授不仅在央视节目中提到,在接受采访与发言时付教授也常常提起。付子堂教授认为学习、研究法律,不能“就法论法”。早在学习期间,付子堂教授就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明确提出了“法之理在法外”这一命题,强调回归社会从法律背后去寻找法律原理。这个命题后来成为他一本著作的书名,这一理念现在已为全国法理学界同行广泛认可。一直以来,付子堂教授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法之理在法外”的理念:他切心关注并深度参与着国家法治建设事业,曾受邀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作为西政校长的他,十分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法律实务、激发学术灵感,力求培养出更多具有敏锐实践经验感的法学理论家和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法律实务人才。
曲新久
曲新久教授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曲新久教授以其对刑法学的独到理解和刑法精神的研究而在法学界闻名,并著有大量著作,获得多项奖项,是中国刑法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曲新久教授曾获评司法部先进教师、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虽然荣誉等身,但在为人处世上,曲新久教授依旧平易近人。在课堂上,他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指导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这也使得曲教授当选为中国政法大学首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老师”之一。
曲教授对于法学研究满怀热爱,多年来投身于刑法学研究,孜孜不倦、成果斐然。曲新久教授多次应邀做客《今日说法》栏目,向全国观众介绍法律案件,普及法律知识。在广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中,曲教授做客《焦点访谈》对该案的错判进行分析与解读。面对“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避免冤假错案”的问题,曲新久教授表示:“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刑讯逼供,第二个问题就是证据法,必须严格地防止证据不足的问题。”曲教授投身于法学,但却并不局限于此。多次做客央视《今日说法》的曲教授,总是在言语之间展现出他博学的一面。在《失控的“黑彩”》这期节目中,曲教授对“黑彩”这类未经国家批准在网络上非法销售的彩票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第三方支付遏制“黑彩”,从《反洗钱法》的规定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还曾在节目中就“家中煤气泄露为何会找警察”、“家暴报警案件中,警察上门处理是否一定要做笔录”等问题作出法律方面的回应。
曲教授的风趣与博学影响了众多学子选择投身法律行业。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法官助理杨培培曾表示,儿时的第一个偶像是曲新久教授。“那时午饭后,我就守着电视机看央视《今日说法》,期待当天的讲解嘉宾是曲新久老师。他援引法条信手拈来,分析法律适用深入浅出,在尚且年幼的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充满生命力的公平正义的种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学者的曲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更充满着人文关怀以及言传身教的慈爱之心,以自身言行影响和打动着每一个了解他的人。
彭新林
彭新林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主讲专家嘉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参舆情中心特约合作专家、海德智库主任专家、《廉政瞭望》智库专家。除了学者身份外,彭新林教授还是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中闻刑辩律师学院顾问,在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温州“父顶子罪”命案、“鸿煜公司职务侵占案”、“贵阳市政府原副市长吴某申诉案”等大案要案中担任辩护律师、申诉代理律师。
作为法学专家,彭新林教授常常做客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对案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作出法律解读。在《耍酷男孩的救赎》这期节目中,彭新林教授对于案件中年轻人踩踏警车并在警车上小便的行为进行了法律分析,指出“这些年轻人随意踩踏警车是一种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他们随意踩踏警车导致警车毁损,情节严重,有可能会涉嫌寻衅滋事犯罪。”在《朋友的圈套》这期节目中,彭新林教授则对案件中盗窃他人百万路虎车的行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进行分析,并对定罪量刑的尺度进行了介绍。在错综迷离的案件中,彭新林教授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娓娓道来,让更多观众看到了法律的力量、法律的价值。
在说案释法之外,彭新林教授也常常在节目中表现出作为法律人的人文关怀。在《死刑寻亲》这期节目中,对于帮助服刑人员寻亲的行为,彭新林教授回应道:“这次监狱帮助犯人寻亲,彰显了一种人性化的司法理念,对服刑人员的新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此之外,彭新林教授还指出:“司法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严格公正司法,同时也在于包含的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认可,对人性和道义的体恤和关怀。”从这些法律问题的解答之中,我们可以窥见彭新林教授在冷静理智说法之外心怀大爱的一面。从课堂到央视,彭教授一直在用自己的知识向人们传递着法理与人情。
杨立新
杨立新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卓越教授。杨立新教授自1975年起从事司法、法律研究工作,并曾任职于最高法、最高检。他的主要著作有《侵权法论》《人身权法论》《共有权理论与适用》等50余部;主编《物权法》《类型侵权行为法研究》等著作、教材7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法学论文400余篇。
作为民法学者,杨教授注重民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他希望群众都能够了解民法的相关知识,运用民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多次参加公益讲座,撰写普法系列书籍,帮助未系统学习过法律的民众更好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在《民法典》颁布之后,杨立新教授做客央视《社会与法》,结合真实判例精准解读《民法典》。在主持人问及“您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时,杨教授恳切地说:“只有一个理念,那就是给人民谋取更多的权利”。杨教授对民众现实利益的关切溢于言表。作为民法学者,杨教授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服务于私权的保障。
杨教授对民众权益的关注,不仅体现于“言”,更在于“行”。他牵头编写的《民法典百问百答》,选取了120个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一一解答,让民众更加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的运用。对于现在日益泛滥的“人脸识别”,杨立新教授认为,民众有权利拒绝“人脸识别”。“任何主体都没有权利去收集个人肖像,从而使用‘人脸识别’限制对方的行为。”在做客《社会与法》解读《民法典》时,杨教授也提到了自己在参与编纂《民法典》的心路历程。杨教授讲到自己最初从事司法工作时,法律制定还十分欠缺,当时在工作中,他就希望能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而这一想法也像种子一样,从在法院工作再到高校任职,一直影响着他,促使他积极推动《民法典》的制定与实施。而如今,杨教授也通过行动,将法律知识与法治信念传播到更多的学子、民众心中去。
刘云生
刘云生教授现任广州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广州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副会长。刘教授同时也是CCTV12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人,《深圳特区报》理论版专栏作家,专栏文章目前被人民网、光明网、人民论坛网、新华网、读者、文摘报等转载20余篇/次。
自2014年起,刘云生教授担任“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人,目前已播出的有《大明权宦刘瑾》14集、《大明魔咒魏忠贤》30集、《民法总则法文化解读》6集、《中国家法》50集。其中,《中国家法》作为2018/2019两年春节特别节目、两会特别节目、十九大特别节目分别播出,曾荣获频道“最具引导力奖”。作为央视的文化品牌栏目,《法律讲堂》文史版旨在“观复而知新”,探究历史和文化新的内涵。刘云生教授长期从事民法学、土地法学、法史学研究,在《法律讲堂》栏目中,刘教授通过探究古代法律文化,挖掘经典文化的时代脉络和人文气息。
在系列节目《民法典文化解读》中,刘教授曾以婚房的钥匙是否应该交由父母为切入点,分析钥匙所承载的文化意义。“钥匙不仅是开门的工具,还代表特定的身份权利和人格权利”。从而引出对“生活安宁权”进一步的法律解读。在该节目《不动产为什么要登记》一期中,刘教授从法律角度解析了“何时才能真正证明自己就是房子的主人”。对不动产登记的原因、房产证的法律效力一一进行了解读。他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详细解释了许多普罗大众关心的问题,让民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也正是普法的意义所在。
蒋海松
蒋海松教授是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湖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岳麓法学评论》主编。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他创设《法律与艺术》系列课程,是法政人文读书会、春风助学赈灾行动的发起人,获评“湖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模范”等称号。蒋老师是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诸多媒体主讲嘉宾,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和中国大学慕课《法说西游记》主讲人,同时担任凤凰网、法治周末报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多家电视媒体兼职评论员、主讲嘉宾。
伴随着《民法典》的实行,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曾于2021年推出春节系列节目《年话民法典》,蒋海松教授应邀作为节目策划人和主讲人,和多位参与民法典编纂的法学家、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民法典》将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在《维护老有所依》这期节目中,蒋海松教授探讨了中老年观众颇为关注的话题。为保障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民法典》出台了意定监护、遗赠扶养等一系列创新条款,以及优良家风条款、设立居住权保障以房养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养老难题提供的新的解决途径。在《回应信息时代》这期节目中,蒋海松教授探讨了在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保护方面《民法典》的相关规定。
作为一名法律人,蒋海松教授时刻关切着法律条文的制定与修改。2003年最高院发布《婚姻法》解释二,其中第24条规定 “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这在当时引发了很大争议。2017年,蒋海松教授在央视专题片《备案审查:规矩不能越界》中受访评论婚姻法解释(二)24条,倡导更公平处理夫妻债务。2017年底,蒋海松教授主编的《岳麓法学评论》第12卷(反思24条专号)出版,被视为首本反思24条的专题著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蒋海松教授等反思“24条”的专家学者以及公益人士的奔走,推动了最高人民法院就夫妻共同债务认定问题作出新规定。新司法解释合理分配了举证证明责任,平衡保护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更妥善处理了夫妻债务问题。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像蒋海松教授一样的法学家、法学法律工作者步履不停。
结语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法学家登上央视不仅普及了法学知识,更在润物无声之中,传递着人文关怀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信各大法学院都有不少登上央视的法学名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点击阅读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