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赤水河 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答卷

贵州人大 2021-11-02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从生态立法和人大监督两个维度持续发力,以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守护赤水河流域的绿水青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神秘的赤水河,悄悄在流淌,风情万种一路芬芳;神奇的赤水河,远远流淌,波涛万里酿美酒,醉了四方……”一条河奔流不息、一首歌传唱不朽。

赤水河,因“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绚丽美景而得享盛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盛产国酒茅台而飘香五洲,因红军四渡赤水的辉煌历史而名扬天下,因拥有众多珍稀特有鱼类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而受国人关注,有“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生态河”的美誉。

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从生态立法和人大监督两个维度持续发力,以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守护赤水河流域的绿水青山,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擎起法律利剑  守护赤水河一江碧水
 
只有实行最严格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为把赤水河流域保护纳入法治轨道,2011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出台全国省级层面第一部针对流域保护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省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由专委会和常委会法工委直接起草的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规,在充分体现“去行政化”的立法趋势的同时,有效避免了部门利益法制化,是一次自主立法的生动实践。同时,在《条例》的起草阶段,调研组还专程赴云南、四川两省及水利部长江委征求意见,多次征询公民、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和社会公众的建议,是省人大常委会实施开门立法、联动立法的一次积极探索。《条例》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单一立法,而是围绕赤水河流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实施综合保护,对赤水河流域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方面面都做出规范。同时,还创制性的将生态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等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下来,是一部兼具流域综合管理法、生态保护法、开发利用促进法使命的“综合性法规”,具有鲜明的贵州特色,为赤水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摩崖石刻。(摄影:人大论坛融媒体记者 王晓琳)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为切实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检视法规实施效果,2017年,在《条例》实施6年后,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对《条例》开展立法后评估,这是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的立法后评估。此次评估由人大代表、资深新闻媒体人及流域土生土长的群众代表参加,邀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水利部长江委、中科院等国家层面的专家及四川、云南两省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跨地域多方参与对一部地方性法规进行评估,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此次评估通过考察《条例》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与传承、资源开发和利用、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得失,总结、提炼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行先试经验模式,为修改完善法规、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为探索跨区域综合治理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贵州实践、贵州方案、贵州智慧。立法后评估报告认为,《条例》立法理念超前、制度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是一部保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体现时代气息的良法。《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依法加大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使赤水河流域水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项事业行稳致远,标志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立法迈上新台阶。2019年召开的全国省级人大立法工作交流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栗战书委员长对我省生态立法,特别是《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给予充分肯定。
 
三省共同立法  共护绿色美丽赤水河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流经云贵川13个县市,蜿蜒500多公里,最后汇入长江。赤水河横贯三省,交界河流众多,是一条典型的跨省际间河流。因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条块分割,赤水河流域保护中存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产业布局、发展需求、环境准入、污水排放标准、环境监管执法尺度、环保资金投入力度等不一致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存在“左岸保护、右岸破坏”的问题。保护好赤水河,必须从全流域“一盘棋”的战略高度,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凝聚赤水河流域沿岸共抓大保护的强大合力,2020年7月以来,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加强沟通协作,拟通过三省“共同立法”的形式,制订出一部三省共同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共管共治共享提供更加有效的法治保障。
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是一项立法创新。共同立法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涉及赤水河流域3省13个县市,需要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人文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制订的条款要做到最大限度的趋同,又要保留地方的特色,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高质量、高标准做好共同立法,省人大常委会加强与四川、云南两省人大的沟通协调,建立三省人大秘书长联席会议机制,共同商议共同立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省人大常委会组建了由省人大、省政府三位省级领导挂帅的修法工作专班,汇聚了省人大各专委会及11个省直部门的立法骨干精英,组织召开9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召开7次条例修订论证会,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力推进我省修法工作。
一次次部署推进,一次次会议研究,一次次反复磋商,我省赤水河流域保护修法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坚定行动,修法工作紧锣密鼓而又步履铿锵,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修法画卷跃然如见。目前,我省条例修订草案文本已基本完成,共对32条内容进行修改,新增16条,修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制订三省共同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奠定了坚实基础。
 
环保行久久为功  誓教日月换新天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流经我省遵义、毕节辖区内的8个区县,约占整个流域面积的62.3%。赤水河流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重要的白酒工业基地,承载了我省九分之一的国民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保护好赤水河,对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确保长江水资源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增进人民福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以前,由于受“重发展、轻保护”思想的影响,赤水河沿岸一度毁林开荒、无序取水、污水直排、垃圾矿渣占用河床、超规划无序网箱养鱼等现象十分突出,流域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沿岸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受到严重威胁。当时整个赤水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连用4个词来形容:“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伤痕累累、触目惊心”。
为彻底扭转赤水河流域污染和生态破坏局面,2012年至2014年,省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围绕赤水河组织开展贵州环保行活动,借助人大监督、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力量,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3年来,环保行队伍走遍了赤水河流域所经的13个县市,指出流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督促省政府在赤水河流域实施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河长制、第三方污染治理等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措施。流域各级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痛下狠手,关闭小酒厂、小作坊、小煤矿等“散乱污”企业2000多家,投入巨资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及强力推动下,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河岸民众心中,流经的8个区县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全文刻在石碑上、刻在赤水河岸边的绝壁上,也刻在了老百姓的心上,全社会爱护赤水河的氛围蔚然成风。
2014年12月,贵州环保行队伍第三次走进赤水河,环保行座谈会上,袁周副主任动情地说:“贵州环保行连续3年的坚守,见证了赤水河‘由乱到治’‘由浊到清’的蝶变,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美好愿景正逐步照进现实。”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再次将目光聚焦赤水河,组织开展以“续写赤水河生态文明新篇章”为主题的贵州环保行。2020年9月14日到18日,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率领下,省人大环资委组织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咨询专家、省直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及省内新闻媒体记者等30多人赴赤水河流域开展实地检查采访。环保行队伍一路风雨兼程、跋山涉水,寻源头、下河道、进厂区、访村庄、查数据,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途经云贵川三省8个县市,行程2000多公里,现场查看20多个点位,从赤水河的源头,到赤水河贵州与四川的交界,从头到尾,沿河而下,从左岸到右岸,全流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对赤水河的生态保护情况进行了巡察。参加活动的新闻媒体围绕赤水河流域保护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深度宣传报道,共发布各类新闻稿件50余篇,充分展示了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对依然存在的污水和垃圾的问题、白酒企业废水偷排漏排的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云贵川三省协同保护机制还不健全等污染赤水河的“顽瘴痼疾”不容小觑。10月12日,在环保行情况通报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向省政府通报了存在的问题,并开出了整治的“良方”。
9月18日,“续写赤水河生态文明新篇章”2020年贵州环保行座谈会在仁怀市召开。图为会议现场。(人大论坛融媒体记者 伊航)
在2020年贵州环保行座谈会上,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盛荣说:“省人大环资委多年的坚守,终于换来了赤水河的水清岸绿景美,非常值得。这次看到上游为保护赤水河所做的工作,感到非常欣喜,只有上游保护好了,整个赤水河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赤水河保护好了,才能做好长江的生态屏障。”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李保芳说了自己的感受:“我还是第一次从赤水河的源头开始,沿赤水河而下,一直到赤水河与四川的交界断面,看了整个赤水河的保护情况,一路走来,赤水河给我的印象就是‘好’‘美’,给我的总体感受可以说是‘赏心悦目’。”
贵州环保行活动,是在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多年来省人大环资委组织新闻媒体、省直相关单位,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紧扣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检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督促政府依法行政,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自2012年以来,共开展了8次环保行,其中4次聚焦赤水河、4次关注乌江,该活动已成为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品牌。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近8年来,贵州举全省上下之力,携手共治共护赤水河。在流域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坚持不懈和共同努力下,赤水河流域沿线污染重灾区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赤水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原来的Ⅴ类及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赤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Ⅱ类,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2018年,在“寻找中国好水”暨第二届“中国好水”水源地发布会上,赤水河(贵州段)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称号。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赤水河流域沿线各地多年来对绿水青山的坚守,换来了金山银山。仁怀市以全国第16位的排名入围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成为贵州首个千亿级县(市),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表彰。赤水市依托竹子、金钗石斛、旅游等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因赤水河的“美酒”“美景”,仁怀、赤水等地旅游产业呈“井喷式”增长态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流域各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药套种、林粮套种、林禽共养、森林旅游等为主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取得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思想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赤水河的治理和保护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和标杆,是建设美丽中国贵州篇章的一个见证。

来源:《人大论坛》| 作者:省人大环资委 杨文斌
编辑:甘玥
编校:吕跃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2020年省人大常委会赤水河贵州环保行情况通报会在贵阳召开

“续写赤水河生态文明新篇章”2020年贵州环保行座谈会在仁怀召开 袁周出席并讲话

彰显最坚决态度、最有力措施、最严格标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审议

用更严法规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云贵川三省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

通过!《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21年5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

通过!《贵州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

通过!《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2021年2月1日起施行(附全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