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郦波:曾国藩的教育十字法则



家庭教育本质上是做人教育,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一个家庭,离不开父母的支撑,一个孩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父母的每个举动和每次理念的输出,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今天跟大家分享郦波教授的《郦波解读曾国藩教子之道》,这本书从曾国藩家训入手,浓缩了一代鸿儒曾国藩的教育智慧,从十个字出发,分析曾国藩在教育之路上的成功之法,为当代父母家庭教育提供参考和启迪,帮助其纠正教育过程中的不当之举,读完获益匪浅。



郦波教授在《郦波解读曾国藩教子之道》中说:


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孩子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最终,引导孩子找寻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希望通过郦波教授的“十字法“,帮你找到教育孩子的合理路径,培养出有担当、有格局、有智慧、有眼光、有判断力、有趣的孩子。


01

省——自我的省察是关键


论自省,曾国藩可谓是用一生在践行,同时他也是这样去要求孩子的。他对自我的省察是他作为父亲成功教育出杰出后代的关键。


现在的小朋友被老师或家长问及理想时往往说: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总统,我想当企业家,我想当金融家。但这只是随口一说,不能算真正的理想,充其量只是“随便想想”。从“随便想想”到真正理想,需要经历生活的磨砺,甚至有时,父母要有意让孩子品尝人生的艰苦。


曾国藩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强调让孩子“立志、行志、守志” ,有些父母不论家庭是否富裕,第二代出生后,都要按“富二代”的标准去培养,给孩子最好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真正立志。他会有想法,甚至会有野心,但不会有真正的人生大志向。为什么呢?因为他很难真正面对内心,很难真正地思考立志。


曾有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志向对孩子的成长是牵引作用的,孩子能够根据强烈的目标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并不断为之努力,即便前方的路都是艰难和挫折,也会拼尽全力。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立志,并勇敢尝试去实现它。


父母是时候放手,是时候让孩子去经历一些生活的磨砺,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内心强大、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02

静——内心清静,自有远大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那是一个下着雨的忧伤季节,没有伞的曾国藩,落魄不堪地来到县衙。门房见他一副乞丐模样,很是不愿搭理。 


“找知县大人?你是什么人啊?”


“在下乃大人之年家子。”


“是吗?看着不像!你找大人什么事?”


“我还是等见到大人再说吧。”


“那你等着吧,知县大人刚好外出公干。你就在客厅里坐一下吧。”


谁知,曾国藩等了一整个下午,等到日头都歇了,易知县也没出现。后来见天色实在太晚,曾国藩只好告辞。以他当时的落魄模样,估计等易知县回来,门房也压根儿不打算告知此事。


易知县回来后,换下官服,泡了壶茶,刚在客厅落座, 突然眼睛瞪得老大。他沉思了一下,便把门房叫来询问:“下午来人了吗?”


“有个年轻人找您,说是您同学的儿子。不过看着不像, 一副乞丐的模样。”


易知县听后,又是一阵沉思。突然说:“快去把此人给我找来。”


门房好不容易才把落魄的曾国藩给找来。这位易知县问清缘由,便当即慷慨解囊,给了曾国藩整整一百两纹银,资助这位穷困潦倒、一文不名且并无任何出众之处的小青年。


易知县之所以慷慨解囊,就是因为曾国藩的静功和定力。因为当时曾国藩来到衙门后,一下午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他离开后却将湿漉漉的脚印留在了地板上,易知县正是因为看到这个脚印才决定资助他。


所以曾国藩提出的“静”,也是一种功力,一种定力,是绝对的克制,也是对自我的要求,是任由内心紧张,举止却依旧淡然,稳到极处。


对于我们今天的家长来说,如何静下心来让自己能够凝神静气地面对内心,审视自我;让孩子能够慢慢沉潜,慢慢来,是一件非常需要坚守之事。


有了足够沉静的心,远比毛毛躁躁地做一堆事要更有意义,也更有效果。


03

勤——败人两字,非傲即惰


曾国藩说“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如何去惰,曾国藩特别强调要早起,这是他在日课中必须遵守的重要规则,他也教家人不能赖床,还教学生不要赖床; 不仅笨人不能赖床,聪明人也别赖床。比如,曾国藩教育学生李鸿章不要睡懒觉的故事,就是如此。


在曾国藩的时代,他关注的是世家子弟,希望他们——尤其是曾家子弟——不要沉溺于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要沾染富贵习气,与普通人一样过清淡的生活,如此才能真正成大器。


这在今天,意义更深。如果让孩子懂得勤敬兴家,懂得勤俭相依,其实关键就在于五个字——吃苦要趁早。


人生是长跑。长跑有节奏,勤奋则分时段。


曾国藩说:“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大意是,人可以年轻时勤劳,年长后安逸;但要是年轻时享福,年老时再想通过勤劳有所成就,恐怕难比登天。


换个角度看,这里还有甘与苦的关系。


人的一生,先苦后甜可以,这样甜更甜;先甜后苦多不行,这样苦更苦。


让孩子早年就目睹艰辛,见证困难和困难被克服的过程,对成长大有裨益。如果孩子年幼时不懂艰苦,成人后一旦遭遇挫折,往往极易被击垮,这才是灾难。


而当下的家长最需要警醒的就是,从个体家庭来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丰裕了,父母有意无意地总会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让孩子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而不自知。


04

和——家庭氛围是最好的土壤


在曾国藩看来,“和”是家庭氛围,而家庭是人生的试炼场。


一个家庭当中,有各种生活琐事、家长里短,难免磕磕碰碰。关键是要把握分寸。这个分寸就是:不说“利害话”。 人都有棱角,尤其是生活在一起的人,距离近了,难免有磕碰。但亲人之间,执念不要太深。要控制自己,不说“利害”话,不说气头话。


如果父母总向孩子传递负面的情绪,抱怨社会,抱怨他人,抱怨孩子或自己的另一半,不仅影响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还会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刻薄、尖酸的习气,对孩子的一生都有负面影响。


反之,如果父母心中有委屈、有不平,但能浑含蕴藉,自我驾驭,甚至自我化解,就会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有担当”和“能包容”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05

诚——做内心坦荡、真诚的人


商鞅徒木立信是诚,司马光知错就改也是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说话做事尽量做到诚信,不能答应孩子的事情几次都办不到,既让孩子伤了心,也在孩子心中失去了信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一些错误,切勿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恐吓孩子,让孩子在恐惧中变得畏手畏脚。


司马光的父亲在教育司马光“吃胡桃难剥胡桃皮儿“的不诚信的行为时说:一个聪明人如果讲诚信,这对他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大有好处的;如果不讲诚信,品质恶劣,那聪明就变得可怕了,毁人毁己毁社会,还不如不聪明!你小时候要是有这个苗头,老爹可不看好你!”司马光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了,当场发誓,一生以诚为本。


曾国藩说:“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只有守信,才能不被“小厉害”迷住了双眼,才能真诚地对待他人和内心。


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做到以“诚”向己,以“诚”向人。


06

学——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


现在的孩子很多孩子上学不好好听讲,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也不明白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还找不到学习的方法。


曾国藩有一个比较先进的理念,他说:在某个领域深入学习,不仅可使人立足于社会,也是养生的好方法。这段话放在仍然受用。


学习是一辈子的功课,曾国藩的“学“字法,为我们回答了为何学?学能增才。学什么?不分门类皆可学,尤需学史。怎么学?看、读、问、写、作,切记主动学。跟谁学?拜名师,取法于上。如何学?坚持,坚持,再坚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明确孩子的学习路径,并尊重孩子,去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养成好方法。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当时想要放弃科举考试,当时家里的长辈都大为震怒,要知道当时的知识分子想要出头,科举可是“唯一通道“。就是放到现在,孩子突然说要放弃高考,当父母也得十分着急,但曾国藩却没有着急,而是说考试不是最重要的事,学习却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你不想学也行,但你打算学什么呢?


儿子说:他想学西方的社会学和语言学。


曾国藩当即回复:好,没问题!并花钱为他请老师学习。


曾国藩尊重孩子的选择,最终儿子曾纪泽精通英、法、俄三国语言,出任驻英、法大使,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领军人物。


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引导孩子要坚持学习,帮忙他们周到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07

明——成为有眼光、有判断力的孩子


现在的很多父母学习靠“转发”,思考靠“分享”,发表观点靠“点赞”。多数人只停留在“想”字,已经很久没有“思”了,更别提达到“明“的境界了,又怎么能让孩子去做到”明“呢?


父母要做到“明“,就要需要提升思维模式,要做到先分析、后归纳,再详思约守。当经过一番论证后,就会发现思路越来越清晰,思维也开阔了许多。


孩子要做到“明“,父母要鼓励孩子多阅读,从阅读中拓展思维,也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势真正了解到文本的精髓。


父母更要让孩子凡事抓到要害,分析清楚问题,并能够在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做到知行合一,使孩子有眼光、有判断,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进而成长为一个懂得“明”的有价值的人。



08

挺——做内心强大、有担当的孩子


曾国藩的成功跟他的“挺经“是分不开的,那么曾国藩的挺到底有哪几层含义呢?


① 挺是一种心态

② 挺是一种行动力和执行力——挺身入局

③ 挺是一种主动

④ 挺是一种担当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快乐、阳光、坦荡的心态,让孩子体会到快乐时放声大笑,难过时不自我否定的乐观,包容孩子、鼓励孩子,即便犯错也不过多地否定孩子,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在失败面前的坦然和不畏惧。


当孩子成长的路上出现两难的选择或者处境时,鼓励孩子迎面困难,而不是畏手畏脚,要挺身入局主动解决它。


在困境面前的大勇气和担当也是一种智慧。


09

趣——做一个有趣的人


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曾国藩的“变有趣“的方式,并非单指一个兴趣,他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


① 培养生活兴趣

② 打造生活情趣

③ 建立生命志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光有兴趣,也是很难持久的。


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上兴趣班,音乐、美术、书法、下棋,最开始多少总有些兴趣,但日子长了,就渐渐地不愿去学了。可一味地遵循兴趣,不停地更换学习对象,又只会导致缺乏恒心,一事无成。


学过音乐的人,往往有种感受:总有一个阶段非常痛苦,根本不想学下去,恨不得把乐器给砸了。这时,因为兴趣已失,又没成就感,前途不明,又缺乏信心,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殊不知,这恰恰是最关键的时期,是获得升华的时期,熬过去后就会进入全新的境界。


如何解决呢?


兴趣之外,要有情趣。


有的小朋友被同龄人嘲笑和侮辱,多数的小朋友会走向封闭和焦虑,而真正有志趣的孩子会将危机成功化解为成长的机遇。 


如何帮助孩子体验人生的乐与忧,是今天的家长需要格外注意的。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因为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才有智慧。


10

恒——从小培养孩子的恒心


一个人的恒心也是一条重要的人生底线。


很多父母遇到过孩子这样的情况,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总是半途而废。


曾国藩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在守“恒”的方法是:


① 调整心态

② 淡化功利

③ 保持专注


曾国藩说人要是总惦记着路的远近,就会长吁短叹,凡事不要记挂心头,只要管好下一步,步步前行,就能抵达想要的目标。


除此之外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质,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的情绪和细节,引导孩子自发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思维习惯。


但是切勿将自己想当然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告诉你这个没错,你只管这么做就行。”


这种强行灌输的方式只会产生“事倍功无”的效果,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降低做事情的积极性。


《郦波解读曾国藩教子之道》
郦波 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24年5月 49.80元

写到最后:


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不仅一生重视家庭教育,更善于智慧地开展这一教育。钱穆对他的评价是“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教育家”,《曾国藩家训》也被誉为“千古家训”之典范。


郦波集多载之思,通过“十字法”全面剖析曾国藩教子的智慧,从教育孩子到教育自己,从目标建立到内驱力赋能、从习惯养成到趣味生活,郦波带你从曾国藩的教育智慧里汲取精华,从内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难题,启迪父母纠正平时教育中的不当举措,让你的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关注+星标,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公众号  |  全国新书目

微博  |  @全国新书目

▼往期推荐▼

等待的滋味,如此美妙


《周四推理俱乐部》影视版正式提上日程


童年是最美的诗——《小小的湖》书评


《全国新书目》2024年5月荐书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国新书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