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庸写的,其实是中国版科幻小说

GASA 高山书院 2022-06-17
*以下根据高山大学和荔枝播客联合制作播出的音频栏目《科学相对论》节选整理而成。更多详细内容,请下载荔枝播客App,搜索“科学相对论”收听。
※音频剪辑丨荔枝&李嘉
※整理丨李嘉
※编辑丨朱珍


本期主播


吴国盛

高山大学校董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程巍William

高山大学2019级学员

达尔文细胞 火箭派航天创始人



过度夸大科学是不是一种错误?


William:

我们现在非常崇尚科学,换个角度来去看这个问题:如果过度地夸大科学,是不是也是一种错误?

吴国盛:

中国还到不了这个程度。中国老百姓普遍对科学还是不理解的。老百姓认为自己是搞不清楚的,由科学家说了算。但如果让科学家说了算,老百姓相当于放弃了对事情的参与和纠偏权利,放弃了那些关于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发言权。这些事情不能只让科学家说了算,那是不好的。这个分寸很难把握。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科学贫弱的国家。科学是外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对科学有很多误解。要解开这些误解,但同时也要警惕,不能让科学说了算。这里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是需要把握的。有时候我们讲话要看语境,看你跟谁讲话。比如讲什么是科学,你需要告诉我,你问这个问题意欲何为,你的目的决定我怎么回答。

中西方对待科学的态度

有什么不同?


William:

播客的听众比较年轻,大家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诉求可能又直观又浪漫:直观在于日常生活中,浪漫在于对未来的想象。科学不是万能的。我们生活在科学的世界,可以利用好科学这个工具,科学绝对不是束缚我们的东西,而是让人性得到拓展的更好的工具。

吴国盛:

现在年轻人生活在科技时代,其实未必对科学很了解。技术,以形形色色的物品装点我们的世界。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其实是对科技的理解。 中国社会缺乏科学文化,也缺乏科技文化,科学的文化附义作用是比较弱的。科学起源于西方,他们的文化里很早就有科学的形象,像《浮士德》、《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西方科幻文学以科幻的方式、预言的方式,揭示科学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 但是中国文化就很奇怪,以前无论是《小灵通漫游未来》也好,还是《珊瑚岛上的死光》也好,基本上是对科学满怀热情的讴歌。

William:

是不是由于基督教的内核是悲悯的,所以他们看待世界可能比较悲观?

吴国盛:

在西方,科学和文学艺术之间是一直有张力的。17-18世纪启蒙运动热火朝天,崇尚理性主义。另外像卢梭、歌德、谢林这些人是反科学的。歌德(德国大文豪)瞧不起牛顿,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以歌德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形成了一种反科学的文化类型。
在好莱坞电影中,反科学的电影很多,而且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里的正面形象不太多,大都是一些性格古怪、人性败坏、想要统治世界的形象。但是中国就不一样,我们的科学家形象都是爱国的、鞠躬尽瘁的。
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是好人的情况不太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平衡掌握得比较好,一方面科学家备受推崇,也是主流人物。但另一方面,西方并不是一味地推崇科学。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科学不思”。还有文学作品,涉及科学的部分,其实都带有警惕反思的成分。更不要说基督教会本来就是跟科学对立的。
中国不一样,我们没有这些张力,其实这是个问题。
当然,随着中国整体公众科学水平的提高,这种张力会出现,而且最早突破的就是科幻部分。我认为科幻在过去是不允许有反思的成分,现在是可以的。
以《三体》为代表,它是有一点反思的,但是反思得不够。电影《流浪地球》热播后有很多评论非常好,这表示中国这种均衡的文化力量在生长,有人开始反省甚至批判电影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用意,思考牺牲小我拯救更多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等等问题。 我觉得中国进步很大,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内有一种单纯的对科学的热爱或者追求,慢慢也开始有一些反省。还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其实也是牵涉到关于人群平等、阶级分化这些问题。
科幻小说往往是一个社会批判的先锋,它最敏锐。现实生活中制造一个那么尖锐的场景不容易,可是科幻就容易了。科技场景易于营造,易于重组,易于调节参数到极端状态,让人性在里面发生冲突。那就好看。
其实说白了,金庸的小说就是中国版的科幻小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幻小说能超越金庸小说。



更多讨论内容,欢迎订阅





推荐阅读

1

吴国盛:大学越办越好了吗?

2

程巍:“火星人”是怎样炼成的

3

听科学家为爱也疯狂,《科学相对论》播客上线!

4

黑暗的中世纪,为何诞生了大学?

5

吴国盛校董在20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