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庸写的,其实是中国版科幻小说
本期主播
吴国盛
高山大学校董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系主任
程巍William
高山大学2019级学员
达尔文细胞 火箭派航天创始人
过度夸大科学是不是一种错误?
William:
吴国盛: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科学贫弱的国家。科学是外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对科学有很多误解。要解开这些误解,但同时也要警惕,不能让科学说了算。这里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是需要把握的。有时候我们讲话要看语境,看你跟谁讲话。比如讲什么是科学,你需要告诉我,你问这个问题意欲何为,你的目的决定我怎么回答。
中西方对待科学的态度
有什么不同?
William:
吴国盛:
William:
吴国盛:
在好莱坞电影中,反科学的电影很多,而且科学家在好莱坞电影里的正面形象不太多,大都是一些性格古怪、人性败坏、想要统治世界的形象。但是中国就不一样,我们的科学家形象都是爱国的、鞠躬尽瘁的。
好莱坞电影中科学家是好人的情况不太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平衡掌握得比较好,一方面科学家备受推崇,也是主流人物。但另一方面,西方并不是一味地推崇科学。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科学不思”。还有文学作品,涉及科学的部分,其实都带有警惕反思的成分。更不要说基督教会本来就是跟科学对立的。
中国不一样,我们没有这些张力,其实这是个问题。
当然,随着中国整体公众科学水平的提高,这种张力会出现,而且最早突破的就是科幻部分。我认为科幻在过去是不允许有反思的成分,现在是可以的。
以《三体》为代表,它是有一点反思的,但是反思得不够。电影《流浪地球》热播后有很多评论非常好,这表示中国这种均衡的文化力量在生长,有人开始反省甚至批判电影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用意,思考牺牲小我拯救更多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等等问题。 我觉得中国进步很大,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内有一种单纯的对科学的热爱或者追求,慢慢也开始有一些反省。还有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其实也是牵涉到关于人群平等、阶级分化这些问题。
科幻小说往往是一个社会批判的先锋,它最敏锐。现实生活中制造一个那么尖锐的场景不容易,可是科幻就容易了。科技场景易于营造,易于重组,易于调节参数到极端状态,让人性在里面发生冲突。那就好看。
其实说白了,金庸的小说就是中国版的科幻小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幻小说能超越金庸小说。
推荐阅读
1 | |
2 | |
3 | |
4 | |
5 |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