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鲸游戏是怎样一步步夺走孩子的生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女子无才便留德 Author 无才姐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5月20日,星期四。

一大早,大麦尖叫着冲进我的房间,把我从睡梦中惊醒:

“哈米死了!”

我迷迷糊糊地没反应过来,以为她看书又入戏太深了,和以前“包法利夫人死了”一个状况。

可是,什么哈米?哪个哈米?哪本书里的哈米?

我还在恍惚中,大麦已经满脸是泪:

“是我们小学班里的哈米,你认识的那个哈米!”

我惊得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脑海里一下浮现出那个男孩的模样:

高高瘦瘦,皮肤黝黑,头发卷卷的很可爱,非常安静腼腆。

去年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还见过他,相互微笑着打过招呼。

这孩子虽然不是班里的活跃分子,但成绩不错,考上了另一所文理中学,和大麦的学校只有一站路的距离。

这么一个活生生的男孩一下就没了?怎么可能?!我愣是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大麦给我看了他们小学同学群的聊天记录,消息是哈米最好的朋友发出来的。

两个男生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同班到中学,现在还是同桌。

这个孩子已经崩溃了。

事实上,群里的孩子都崩溃了。

大家得到的信息是“哈米遭遇了不幸”,有人隐约提到“车祸”,但具体情况没人知道。

我当即上网查找了本地交通事故信息,发现近期并没有关于车祸死亡的报道。

直觉有些奇怪,但也没办法想太多,因为当务之急是要安抚受到惊吓悲痛万分的孩子。

一直到晚上,大麦的情绪都很不稳定,不管在做什么都会突然冒出一句:

“哈米真的死了吗?”

每当这时我只能抱抱她,说说我经历过的那些生离死别,告诉她面对生命无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慢慢接受和化解。


只是我的心里始终有个疑问:

“哈米真的是死于车祸吗?”

疫情期间人们出行减少,工作日都是近距离交通,市区50公里的时速怎么会致死?

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平时车祸有人受伤都会上新闻,更何况这次的受害者是未成年人?

5月21日,星期五。

大麦告诉我,小学群里的登录信息显示,哈米最后一次上线时间是4月1日愚人节那天。

大家纷纷猜测,是不是从那天开始哈米就遇到了什么事。

因为疫情关系,孩子们复活节后一直在家上网课,直到5月17日才复课,复课后也是分组轮流制,很多同学都见不到面。

小学群虽然没有中学群那么活跃,但大家感情都很好,时不时会聊聊八卦,那么长时间没有上线实在不太正常。

下午两点左右,真相终于大白。

哈米不是死于车祸,而是从自家阳台坠亡。

坠亡的直接原因,是参与了一个叫做“蓝鲸挑战(Blue Whale Challenge)”的网络游戏!

图1,蓝鲸游戏

和哈米从小一起长大的那个男生参加了当天的葬礼,告诉大家葬礼上来了很多警察。

哈米的爸爸给所有家长发了语音信息,哭着说一定要注意监管孩子们的网络活动,因为网络非常、非常、非常危险……一连用了三个“非常”!

听着那令人心碎的嘶哑的哭声,我全身都在无法控制地发抖。

这个臭名昭著的网络游戏多年前就有耳闻,曾经被全世界的警察打击过,以为早就肃清了,没想到不仅还在,而且已经蔓延到了自己身边!

哈米只有11岁,相当于国内小学五年级(德国小学只有四年),网络的魔爪竟然伸向了这么小的孩子,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窒息般的恐惧。

在连夜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事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想象。

图2,款旨在诱使青少年自杀的网络游戏。图源:mdr

希望所有的父母,无论身处国内还是海外,都能花一点时间读完这篇文章,好好保护自己的孩子。

网络无国界,恶魔无底线!


1

“古老”的死亡游戏


“蓝鲸“游戏起源于2013年,俄罗斯。

对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死亡游戏。

之所以用“蓝鲸”命名,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以蓝鲸游上沙滩搁浅来暗喻自杀。

而这个游戏最后一步,就是要求参与者完成自杀。

发明者名叫Philipp Budeikin,曾经是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后被学校开除。

据他所称,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社会清除那些“无用的人”。

图3,Philipp Budeikin

由于深谙心理学知识,Philipp Budeikin在游戏设计中将心理控制术运用到了极致。

▫ 首先,他将目标对准了心理不成熟、最容易被影响的未成年人,尤其集中在10-14岁这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年龄段,充分利用他们的叛逆、冲动、好奇、不服输和好面子。

▫ 第二,对于参与者有一定删选,对那些性格敏感内向、家庭情况特殊、在学校不受欢迎、在家中不受关注的孩子尤为青睐。

▫ 第三,要求参与者提供真实信息,从而封死退出机制。

▫ 第四,整个游戏最核心的动作是剥夺睡眠,要求参与者设置闹铃凌晨4:20起床完成挑战。

这是人一天中最困乏、意志最薄弱、情绪最波动的时刻,很难保持独立思考。

睡眠持续被打断、身心处于极度疲惫的孩子渐渐会放弃自主意识,对游戏组织者绝对服从,像行尸走肉一般完成任务。

▫ 第五,游戏总共设计了50项任务,由易到难,一开始无伤大雅,不容易让人引起警惕。

图4,“蓝鲸挑战”的“任务指令”

比如,第一天4:20起床独自听一段悲伤或者古怪的音乐;

第二天4:20起床独自看一部恐怖电影;

第三天4:20起床独自爬上一座废弃的大楼;

第四天一整天不和任何人说话……

每一项任务完成后都要求参与者发照片或者视频给组织者,组织者会给予及时反馈。

看起来一个个挑战新鲜又刺激,未成年人爱耍酷又不甘示弱,很容易被怂恿着步步深入,而由音乐和电影营造出来的颓靡诡异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令他们最终陷入抑郁的状态。

▫ 第六,和我们熟知的PUA相似,组织者不断侮辱和贬损参与者,怂恿他们自残,暗示他们是垃圾,要求他们决定自杀方式、立下自杀期限。

▫ 第七,当孩子想要退出游戏、不肯完成自杀任务的时候,组织者会对他们进行逼迫和威胁,比如会找到他、杀了他的家人,等等。

让人无比痛心的是,很多孩子最后被迫自杀,真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

这些被家人忽视、得不到爱的孩子,仍然深深爱着自己的家人。


2016年,21岁的Philipp Budeikin被捕,据他供认,共有16个女孩在他的诱导下自杀身亡。

而据媒体报道,截止2017年3月,仅俄罗斯境内与“蓝鲸”游戏直接相关的青少年自杀案件就有130例。

请注意,这是能够查明直接相关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自杀案件无法证明相关性,那些父母根本就想不到自己的孩子是怎么走上绝路的。

对于这样一个千刀万剐都不为过的魔鬼,当时的俄罗斯法律竟找不到适用条款,审判曾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

直到2017年,Philipp Budeikin才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零4个月。

始作俑者已经入狱,危险的“蓝鲸”游戏却早已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德国媒体mdr在2017年3月17日的报道中还声称,德国尚未出现一例,只是波兰、匈牙利、葡萄牙,还有一些波罗的海国家在与“蓝鲸”不懈斗争。

图6,图源:mdr

而在同年夏天,北威州一名13岁的女孩就被发现手臂上刻有“蓝鲸”标志,手机上也惊现该款死亡游戏,而且种种迹象显示绝非个案。

事实上在Philipp Budeikin被捕后,世界各地关于“蓝鲸”游戏一度出现了井喷式报道。

在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的印度,该游戏在谷歌、雅虎和facebook上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多起案件都对此有所指向;

意大利警方宣称与“蓝鲸”相关的自杀案件在40到70起之间,并在官方网页上对该游戏发出了警告;

连中国媒体也对“蓝鲸”作出了集中报道,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是的,你没有看错,从2017年开始,这该死的游戏就已经流入中国。


2

“蓝鲸”游戏在我国


据《新华网》法制版报道,2017年四川公安机关曾破获一起“蓝鲸”案件。

共有52人参这项死亡游戏,其中22人出现自残行为,2人出现精神异常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

参与者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29岁,尤其以11-17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居多。

图7,“蓝鲸”案件的受害少年
少年手臂上的划痕为“蓝鲸”游戏的“任务”导致

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这个游戏的传播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知乎”的“每日人物”专栏曾经对“蓝鲸”游戏的亲历者也是幸存者做过深度报道。

20岁的985工程院校物理系高材生田乐(化名)因为对生死感到迷茫,发了一些悲观消极的博文,即被自称“蓝鲸游戏内部”的组织盯上。

当时的田乐并不知道这个游戏会诱导自杀,只是因为孤独和好奇就稀里糊涂加入进去,提供了个人真实信息,并在“上级”的指导下删选“潜在用户”,发展了7名玩家。

因家庭变故而饱受抑郁症困扰的高一女生苏静(化名)、被同伴怂恿“试试好不好玩”而编造身份入群的高二学生王财贵(化名),都是他的组员。

每天,田乐根据“上级”指示给组员安排任务,并将组员完成任务后的照片或视频发给上级。

时间一长,他开始意识到不对劲。

“上级”发来的那些音乐和恐怖片令他莫名不安,组员们按照指令在手臂上刻得鲜血淋淋的蓝鲸图案让他头皮发麻。

这位良知尚存且保有理性的大三学生最终冒着被报复的风险屏蔽了组织并解散了组员。

他手下那些一天天认真执行着“任务”的孩子们终于在悬崖边上停下了脚步。

图8,文章标题:《我进入蓝鲸自杀游戏,目睹了被死亡焦虑支配的青春》;图源:每日人物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知乎”上有不少答主现身说法,身边就有真实的致死案例。

图9,知乎网友:亲人玩死亡游戏跳楼自杀,“已经是坚持到最后的几个人了”

事实上,自从2017年中国媒体集中报道过“蓝鲸“游戏后,有关部门就对此进行了全面监管,如今再在QQ群搜“蓝鲸”、“死亡游戏”的字样已经什么都搜不到了。

但是类似的自杀群并未由此消失。

有些群还延续着“蓝鲸”的经典游戏规则,比如4:20起床打卡、统一组织暗号、用刀片在手臂刻鲸鱼图案;

有些已经发展出新的玩法,成为“蓝鲸”的变种。

这些危险游戏群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称作为掩护,看上去人畜无害,吸引着追求新奇和刺激的青少年们。

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保留了“蓝鲸”心理控制术的精髓:剥夺睡眠、阻断外部交流、利用影视音乐影响心理等等。

另外,获得参与者的真实信息,必要时对参与者进行威逼胁迫,也是这些游戏普遍采取的辅助手段。

比如被称为“新版蓝鲸”的Momo,就会以黑客手段获取参与者身份信息,进而对其实现全面控制。

在我国,这些游戏甚至还带上一些“本土特色”,比像传销组织一样发展下线,要求参与者提交裸照,发展出牟利手段,和诈骗相结合,等等。

图10,一名游戏参与者说游戏规则;图源:新华网

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邪恶得多。

孩子正在置身于何种网络环境,很有可能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3

必须行动起来


11岁的哈米有一对据说非常年轻的父母。

之所以是“据说”,因为我实在对他们没有任何印象,他们从来没有在家长会上出现过。

去年小学快毕业的时候,哈米的妹妹出生了,算起来现在应该一岁左右。

是不是妹妹的到来占据了父母绝大部分注意力,从而忽视了和儿子的沟通呢?

是不是漫长的疫情加深了这个安静的男孩的孤独感呢?

是不是青春期的叛逆造成了他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和隔阂呢?

是不是中学第一年突然增加的学业压力令他深感焦虑、无所适从呢?

据大麦说,哈米尽管性格腼腆,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还是有一些的。

那么除了他,还有别的孩子接触过这个游戏吗?

一切,都不得而知。

网络监管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令各国警方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因为监管的速度再快,也没有危险在网络中的扩散速度快。

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必须为孩子竖起最后一道防线,为他们提供最直接的保护。

为了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我整理了一些可行的防范措施:

一,监管孩子的电子设备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宽松,很少限制她们做什么,但是唯独对她们的电子设备,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仅以苹果设备为例,家长可以进行的操作有:

1、将孩子的手机和ipad设置为儿童账户

儿童账户和家长的手机绑定,这样家长可以随时查看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内容,做到总体把控。

孩子想要安装新的App时,儿童账户会自动向家长手机发出申请,只有家长同意之后才能安装。

2、设置禁用时间

可以把孩子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和晚上的睡眠时间设置为禁用时间,既可针对不同App单独设置,也可对整个手机或者ipad设置。

如果对整个电子设备禁用,则孩子在此时间段除了打电话和发短信之外不能使用其他任何功能。

3、按年龄对内容设置限制

针对游戏、影视、文字内容均可根据年龄划分设限,还可以禁止打开所有短视频或者禁止购买游戏App。


目前我给孩子们设置了自动屏蔽12岁以上内容,这样,所有超龄的App她们都无法安装,所有超龄的网页都无法打开,基本隔绝了色情和暴力信息。

4、设置屏幕使用时间

设置屏幕使用时间时,同一个儿童账户的手机和ipad使用时间是一起计算的。

一旦超时,电子设备会自动停用,如果想要继续使用,必须由家长输入密码,或者在远程情况下家长也可以在手机收到申请后解开。

屏幕使用时间也可以针对不同的App灵活设置,一些学习软件可以避开监管,这样平时查资料、上网课可以不受影响。

5、对联系人进行监管

无论是通讯联系人还是游戏玩家,都可以通过儿童账户进行限制或者禁止,对于净化孩子的网络交友圈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确保孩子的睡眠时间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喜欢夜间活动,比如半夜起来打游戏,半夜起来聊天,夜晚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大人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而危险游戏的组织者就会利用这一点对他们进行睡眠剥夺,从而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设置电子设备禁用时间,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是要求孩子睡前上交所有电子设备,我们家是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进行双保险。

还有更狠的朋友干脆将家里的Wi-Fi设置成每晚十点后自动断网,父母和孩子完全平等,相当自律。

三,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社交平台


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大牛都不约而同地禁止孩子在16岁之前接触社交平台,是非常有道理的。

几乎所有的危险游戏都是通过社交平台来传播,精神控制、网络霸凌屡见不鲜。

想想看,成年人都会被骗财骗色,遭遇网络暴力,更何况涉世未深的孩子?

相对而言,审核严格的App会更安全些,但也不是绝对。

据说现在有些类似于“蓝鲸”的网络游戏已经做成了App,可以利用系统漏洞躲过监管,而且一旦下载将无法删除,令人防不胜防。

其实就像WhatsApp、QQ、微信这样的正规聊天软件,也经常成为网络诈骗和危险游戏的温床,所以在必要情况下,家长对联系人进行监管是有必要的,至少要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添加陌生人。


四,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早在大麦和小米还没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时,我就已经对她们开始了网络安全教育,为之后的监管做好铺垫。

监管是一件严肃的事,但是简单粗暴的处理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尤其会令青春期的孩子更加叛逆,所以前期的沟通非常重要。

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讲道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和她们一起对社会新闻进行案例分析。

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案件会起到警示作用,也会让孩子明白,大人之所以要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不是不信任他们,而是不信任网络。

所有的监管规则最好在孩子拥有自己的手机和ipad时就和他们共同制定好,新奇和兴奋会令他们很容易接受条件,可以说是绑定儿童账户的最佳时机。

另外,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不发布自己或家人的照片,不透露平时的活动轨迹等等,都要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形成明确的意识。

我们还要注意,网络安全教育不能一劳永逸,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敲敲警钟。


五,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渠道


几乎所有的危险游戏对参与者都是有删选的,心理健康、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很难成为他们的目标。

为什么?

因为要诱导这样的孩子成功率很低,而且还容易引起大人的警觉,甚至被举报。

所以,请一定不要让你的孩子陷入孤独和焦虑,成为恶魔的猎物。

只要亲子关系良好、沟通渠道畅通,孩子遇到问题会求助于父母,他们就是安全的。

从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回不去了。

当我们每个人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每个人也从此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

但是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就能够把风险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孩子,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事。

加强网络安全的最佳时机是一开始,其次是现在。

那么,就从现在行动起来吧!

本文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

本文首发:无才姐

责任编辑:CiCi

 

推荐阅读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