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不平凡 | 部分线路满载率低,北京公交如何优化?
2023不平凡
2023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新突破,津兴城际铁路开通,天津到北京再添第四条高铁通道;京雄高速即将实现全线通车,雄安新区进入环京一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定制快巴增设线路、加密班次,覆盖三地主要区域,跨省通勤不再是“人在囧途”,同城化效应日益凸显。北京交通继续把惠民生的事办实、办好,实施了北京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通学车服务试点等开创性举措。年底,随着17号线北段、16号线剩余段的开通,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836公里,市民绿色出行更加便利……12月25日起,《交通新闻》栏目推出“不平凡的2023” 年终盘点特别报道。
第
4
期
部分线路满载率低、客流分配不均,
北京公交该如何优化调整?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公众出行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大幅下滑。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汽电车完成客运量89.2亿人次,同比下降11.7%,比2019年同期下降超48%。日前记者调查走访多条北京公交线路发现,确实存在部分时段、部分路段满载率较低,线路客流分布不均等情况,北京公交该如何更好地优化调整,既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又最大限度提高使用效率呢?
上午9点多,在丰台区四合庄东公交站台,每隔约15分钟,就有一趟专199路驶过,车上要么没有乘客,要么仅有一两位乘客。专199路公交车从地铁首经贸站始发,途经四合庄东站、康久路南口站、花乡桥北站再回到地铁首经贸站。
车上的乘务管理员说:“有时候人也多,上下班的时候。但是过了上下班的时候,只有四五个乘客的情况都有过,偶尔还有跑一趟下来没有乘客的情况。”
四合庄东站专199路进站/记者拍摄
专199路公交车上乘客寥寥/记者拍摄
专199路公交车上没有乘客/记者拍摄
这趟车平日是早晚高峰时段运营,早6点30分到10点,下午4点运营到晚上7点30分。周末为早9点运营到下午4点30分。记者坐上一趟专199发现,车上仅有2位乘客。到了花乡桥北站,车上上来了5、6位乘客。而这一站正是位于天坛医院门口。
乘客付女士说,天坛医院门口只有这一趟公交车一站接驳首经贸地铁站。“就是来医院看病,这个车挺快的,坐地铁方便,912路得坐三站,但是专199路坐一站就到了。”
途经首经贸南路东口公交站的
一辆空驶公交车/记者拍摄
在天坛医院门口
多位乘客排队登上专199路公交车/记者拍摄
专199路公交车从花乡桥北站车内乘客增多/记者拍摄
一位专199路驾驶员告诉记者,这条线是专门为方便天坛医院就医、上班的市民接驳地铁开通的,平时早晚高峰以及节假日去天坛医院看病的市民较多的时候客流量比较大。记者发现,在花乡桥北站基本都有5、6位乘客上专199路。
一位在天坛医院工作的乘客刘女士说:“上下班挺方便的,正好挨着地铁,因为我平时也是坐地铁,从首经贸地铁站到医院就是这专199路比较方便,其他车时间点掐不准,这个定点发车,时间知道,到时候掐着点坐地铁也方便。”
692路公交车上下来的买完菜的乘客/记者拍摄
在丰台区怡海花园北门公交站,经常乘坐692路公交车的市民郑先生说:“上午9点以后人就会少很多了,像692路往菜市场那个方向人会比较多,过了那边再往城里的话,上午9点以后人就会少很多了。”
常在上午10点左右坐692路出门买菜的梁女士也有同感。“去菜市场,这趟人不多,就是十几个人,一般就是上午9点或10点出来买菜。很少有空驶的情况,车里面会有几个乘客。”
乘坐561路公交车的乘客/记者拍摄
途经百子湾南二路西口公交站台
开往西直河西站方向的561路上
几乎看不到乘客/记者拍摄
下午3点左右,百子湾南二路西口公交站台,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辆561路公交车经过,开往大北窑南方向的车上往往只有零星几位乘客,开往西直河西站方向的车上乘客较多,每趟车有十几位乘客。
经常在这站乘车的乘客们说,这趟车的乘客一直不是很多。“不多,一般也就是10到20个乘客,反正也不一样,有时候也就五六个人。”
“一到大郊亭桥东的时候人就多一点,尤其下班的时候。不是上下班的时候,人不多,有空位。这个点往城里来的人就少了,该往西直河那边人就多了,原来那官庄那边以前没有车,有这车以后把那给连上了。”
76岁的杨阿姨在小区门口下了公交回家/记者拍摄
大部分在这站乘车的都是来双井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取药的市民。家住朝阳区双井东院76岁的杨阿姨距离社区医院大约900米左右,但因为腿脚不便,她只能选择公交出行。
杨阿姨说,社区医院挺近的,也就两站地的,这现在主要是腿不行,走不了,风湿症,疼,所以我坐公交车,669路也行,专10也行,专10坐两站,669路坐一站,下来就进那胡同里头。回来坐561路,可以从医院门口坐,这样我比较方便,也不用过马路,那门口就那一趟车。不是高峰时候,车里人少,10来个人。
乘客登乘专9路公交车/记者拍摄
记者还调查走访了专87路、54路、专180路、348路、83路、专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发现一些线路确实存在部分时段、部分路段客流量较低的情况。
乘客们说,通常情况下,在早晚高峰和路过商圈时,乘客较多。“一般都是早晚高峰,车里人多,能一半以上,不是早晚高峰可能人少一点,尤其是社区的那种车,可能车上有两三个人。”“不会出现空载的情况,那没有,有公交车多少还是方便一些,还是有需求的,尤其是下雪或者刮风天不好的时候,岁数大的人坐得会比年轻的多,看病买菜什么的,一般路过菜场或者是商业街区站点的时候,人会特别多。”
根据北京公交集团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2019年北京公交完成客运量超31亿人次,2022年约为17亿人次。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指出,公交客流正在被其他交通工具不断分流。随着这几年北京市轨道网快速的建设,很多的原来公交的乘客分流到了轨道交通。另一方面,共享单车这几年也蓬勃发展,短距离的原来乘坐地面公交出行的乘客会转移到共享单车上去,因此有些线路上的客流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导致了在一些特定的一些时段,特别在一些平峰的时段会出现载客率比较低的这种现象。
那么为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微循环公交车,是否会因为共享单车的普及失去存在的价值?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平峰时段乘坐微循环公交车的老年人居多,他们很多都表示,既不会操作使用共享单车,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们骑行。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看来,并不是因为有了共享单车,就不去开公交摆渡车了,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是没有能力去共享单车的,从次老化或者是普遍服务的角度,我们还是要去做,从客流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讲,可能没有原来好了,但是这恰恰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位,不同人群的出行权的角度来去考虑的,还是需要的。
程世东表示,城市内不同的公交线路有客流差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满足市民基本公共出行服务的属性是城市地面公交需要考虑的第一要义。
程世东说,从基本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讲,首先需要全覆盖每一个居民在多长时间或者多少米范围以内,我就能够到公交站点,然后我在公交站点最长等待的时间是多少,我就能够坐上车,这是我觉得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站点需要全覆盖。覆盖率和发车频次,这两个能够保证得了,然后再去根据客流量的大小和客流的走向来去优化线路布局。
公交车不是说是一直没人坐,要保障它的覆盖率,保障所有人群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坐上公交车,这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位所决定的。很有可能就是在某些线路某些站点它的客流量就是比较少,我们不应该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因素去考虑它的的发射频次,它是要保障人的这种基本的出行权利,降低单位成本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从车型上去做文章。
针对部分线路存在满载率不高,不同时段、路段客流分布不均衡的情况。程世东说,满载率跟车型就有很大的关系了,如果是说这个客流量很小,那我要保证它的发车频次和覆盖率,那我们可以调整车型,可能用9座的,如果一条线路它在不同的区段上它的客流量是不均衡的,在某一个区段上它的客流量可能比较大的话,可以通过更好的组织方式,也就是说发区间车这种方式来去实现,如果是说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这种客流,这个更常见了不同的时间段,我们的发车频次也不一样,车辆的组织调度来去实现,我觉得就可以。
目前,北京公交集团也在不断探索根据客流需求选择服务车型。以今年6月开通的临7路公交车为例,为方便养老社区恭和家园等2个小区2000多户居民“平面出行”,临7路选择适合老年人出行的低踏板6米的小型公交车,约10个座位,既满足了老年乘客出行需求,又最大程度节约公共资源。
陈艳艳指出,可以利用大数据、多样化公交服务等方式,优化线网配置及公交服务。需要利用比如公交IC卡刷卡数据,还有其他的一些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各条线路上公众出行的规律,包括他们的需求量、出行的时段,进而跟现有的线网匹配,看现有的线网能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要考虑到 地铁的重叠,考虑公交对于地铁的连接,对于客流量比较少的线路,除了传统的公交服务服务方式以外,还可以用预约公交、需求响应公交、定制公交等,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使得整个的公共交通系统变成一个多元化的“随需而至”的这种公交方式。
现有的多样化公交服务往往需要通过手机端线上操作,对于老年乘客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对此,陈艳艳建议,可以结合一些站点去设置比如说按键点按式的,一键一响应,知道老年人有乘车需求,包括要到什么站,类似一种电子站牌这种方式,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这种界面方式,还可以用传统电话的方式,后台就知道他有需求,后台来调配车辆,完成一些定制化的需求。
记 者 | 朱艳婷
编 辑 | 孙 媛
主 编 | 程 艳
要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