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各方较量,谁是赢家?国泰航空的资本重组计划的观察与思考
►今年前4个月,大陆以及东北亚航线成为国泰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但随着欧美疫情的发展,其他地区的影响其实在4月以后都逐渐显现并趋同。
►国泰航空自19年7月起持续遭到香港社会事件以及疫情的双重打击
为了应对疫情,国泰在这几个月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包括管理层减薪,与工会达成员工自愿无薪假计划,推迟新机交付以及飞机提前退役等方式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即使在这些措施之下,国泰目前的客运收入也仅为去年同期的1%。国泰在公告中更是直言“意味着国泰自2020年2月以来每月亏损现金25-30亿港元。”►今年以来,国泰的股价也是一路下行
面对前所未有的现金消耗程度,为确保国泰不在这场疫情中被击倒,促使其不得不做出寻求“输血”的安排。港府认购优先股:优先股价格每股100港元,总认购金额195亿港元,港府还可根据需要再行使19.5亿港元的认股权证。
过渡贷款:金额78亿港元
现有股东供股:以认购价4.68港元,按每11股获发7股的方式向现有股东筹集117亿港元。该价格较国泰目前的市价8.81港元折价46.9%。
尤其是两位同为航司,也同样经历着疫情考验的国航和卡航能在此刻签订不可撤销承诺,与太古以及港府达成方案共识,确实实属不易。这样的举措既防止了原有股权的稀释,也彰显出各大股东对国泰未来的坚定支持。按照每月30亿港元的消耗计算,这次390亿港元的募资至少维持国泰平稳度过2020年这段最危急的时间。从总募资的规模来看,国泰的总募资金额(50亿美元)还是要少于新加坡航空在今年3月从政府得到的紧急援助(约130亿美元)。
►虽然引进了港府作为新的股东,原有太古、国航以及卡航在国泰的股份仍维持着与之前相一致的相对水平。
港府在这次的援助中,虽然将持有国泰6.08%的股权,但从各种安排上可以看出,尽早抽身脱离国泰却是港府明确的目标。国泰向港府定向发行的优先股股息从前三年的3%一路增长至第五年的9%。持有时间越长,国泰将面临更为沉重的财务压力。争取在3年内赎回,政府退出,应该是各方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港府的紧急过渡贷款期限更是只有18个月的时间。港府无意长期持有国泰。在危机解除后,Aviation 2020的使命就将终结,其所持有的优先股大概率将会被发行人国泰回购并予以注销。国泰航空作为香港航空业当之无愧的老大
由两位来自美国和澳洲机师创立于1945年的国泰航空,可以说一路见证了香港的腾飞与发展。目前,国泰拥有238架规模的机队,近50%的香港机场时刻,4家具有香港民航运输资质的实体,2019年更是运输了超过3500万的乘客。作为全球第8大国际旅客承运人以及第五大航空货运公司,国泰在香港航空业的地位确实难以撼动。虽然也持续有港龙、香港航空这样的挑战者希望分得一杯羹,但却都没能撼动国泰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根据香港与各地区的航权安排,国泰更是作为香港本地航司承担着数十条独飞航线的航权安排。一旦国泰破产,香港并没有任何本地实体能够填补所留下的航权空白。航空业的系统性风险,这是港府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当年,中英双方在《联合声明》附件一第9条中就有对香港航空业的地位做出承诺。“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和区域航空中心的地位。在香港注册并以香港为主要营业地的航空公司和与民用航空有关的行业可继续经营。”虽然如今这已成为一份“历史性文件”,但航空业确实在回归后仍然为香港的金融和贸易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香港作为与大陆区别对待的“行政区”,同时还享有与各国单独签订民用航空运输航权安排的权利。这些资源其实是国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国泰占据了香港机场55.3%的旅客吞吐量,航空业更是与旅游业一起撑起了10%的香港GDP,创造近33万个本地就业岗位。
未来,随着香港机场第三跑道的落成,香港航空业的潜力还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虽然近年来遭到珠三角深圳以及广州机场在国际航线的正面竞争,但作为全球航空客运需求最大的珠三角市场来说,这样的经济体量和发展潜力足以容纳下数家国际级的航司。而且,这种多元的良心竞争关系也是长三角以及京津冀所不具备的。►政府不应拯救那些管理不善的公司
港府花的每一分钱其实都可能被立法院议员所质询。多年后,一旦援助资金回收困难时,运输部长又如何向公众回应?港府的出手与选择,始终还是需要围绕公共利益这个核心。至于援助对象姓“蒋”还是姓“汪”,可能在现在这个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了。从航空业的整体看,早在今年3月疫情的初期,港府就针对所有本土航司减免了香港机场的收费,也算是对全行业的一次公平对待了。至于有声音表示港府此举是偏袒国泰“英国”血脉的私心,我只想说,如果仔细看过目前香港的局势和官员表态,不难发现,特区政府跟英国划清界限还来不及,更何来偏袒一说。►国泰航空的航线网络
近年来,国泰除了正常经营外,在投融资领域的每一步棋似乎都不顺利。从航油期货套期保值的巨亏到去年“溢价”收购香港快运,再加上员工涉及社会事件,动荡与不安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还是笼罩在国泰的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作为国泰大股东“太古集团”作为香港殖民历史的遗产,这样的企业性质似乎总预示着国泰身上的“原罪”,但太古也并非当年的东印度公司,从其集团本身的根基来看,太古似乎也越来越离不开香港与大陆。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之时,这样一家各方深度融合的企业,如何取得平衡,始终将是国泰在未来所应面对的问题。只要香港的国际地位不变,特殊的航权政策不变,国泰立足香港的初心不变,拥有者令人羡慕资源优势的国泰,未来之路虽然布满荆棘,但前途依然光明。8一点思考自97回归以来,香港航空业的中资、英资之争就从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斗争思维至今仍影响着香港的航空业。从这次国泰的资本重组所衍生的话题也可以或多或少看到这样的影子。1985年,商人曹光彪联同李嘉诚、霍英东、郭鹤年、冯秉芬以及中资机构中银、华润、招商局合租港澳国际有限公司,并在香港成立港龙航空。其用意除了挑战国泰在航空业的垄断地位,背后的政治意味也非常明显。创办一家具有中资背景,以香港为基地的航空公司,体现香港回归,不让英资色彩的国泰代表香港,独占香港大部分航权。
►如今的港龙航空早已被国泰收入麾下,成为主打内地航线的区域航司。
时至今日回头看,国泰虽完成了自身股权的多元化,却依然仍面临着35年前同样的局面。这个局面如何解决,则需要各方的智慧共同努力。或许,正如航空公司中文名称所期许的那样,国泰才能各行安居乐业。其实在港龙成立当年,另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原因是寄希望通过香港这样一个高度成熟的商业市场成立航空公司,引进外界的管理经验,改善中国民航管理。虽然如今的内地与香港的关系与经济实力已经与35年前不能同日而语,但其实引进管理经验这一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国泰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是值得内地航司学习借鉴的榜样。从内地的角度看香港的航空业,永远保持谦卑之心,我们才能走的更远。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