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丨你想知道的硕士研究生招录“黑幕”都在这儿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 BNU思享者 2022-10-29

2017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提升就业竞争力(58.8%)、通过考研进入名校(41.4%)和通过考研更换专业(37.1%)是广大学子选择考研的主要原因。其他还有: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工作晋升需要、暂时逃避就业压力、因身边朋友都在考而“随大流”、寻找备考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及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等。当被问及考研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时,在2014名受访者中,53.1%的受访者认为结果更重要,28.9%的受访者则认为过程更重要,也有18.1%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面对就业严峻催生考研大军报名人数激增的大形势,考试招录有“黑幕”面试“陪跑”等话题不断发酵。真相究竟如何?BNU思享者“思享聚焦”栏目特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晨,带领众学子走近研究生考试面试现场,揭开研究生考试招录“黑幕”。

人物简介

王晨,男,教育学部教授、部长助理。2005年8月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承担外国教育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获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学奖、研究生优秀教学奖、本科新生优秀导师、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首届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三等奖。


揭幕进行时


硕士研究生考试复试会更加侧重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的考察?

一般来讲,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型硕士,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基本综合素质,比如清晰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字能力。没有这样的基本综合素质,很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也很难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生阶段是专业学习阶段,学生需要自己进行学术研究,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是否掌握报考专业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及能否对这个学科的专业问题有所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了解一些前沿研究,就更好了。一个是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这两方面的能力是我们重点考察的。


当然了,因为我们强调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积累,所以跨专业考试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可能会有弱势,但如果考虑到综合素质,尤其是如果跨考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报考专业有较为系统的了解,能够很好地处理原来所学专业和报考专业的融合关系,比如把以前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嫁接、融合到跨考专业的研究当中,那么他的竞争力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很多老师喜欢跨专业考生的原因。

在这场互选中,导师们是如何挑选自己特别心仪的学生的?

在一定程度上,好学生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在10多年的高校教学生涯中,发现每3、4年左右会有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会表现出一些特质,比如,对很多事情尤其是学习有很强的意愿,会很积极、主动地拓宽自己的视野,阅读很多书,甚至超过了老师的阅读范围。有时候老师只提供一个线索,他就会很主动地阅读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孩子非常尊重老师的意见,表现出谦卑、尊敬的态度。求学一要立志,二要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能敬人、敬事,把事情做好,这些孩子基本上会有这样的特征。


同时,这些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很清晰的认识,并且愿意为自己的规划付出长久的努力和坚持。所以说,这些学生既有良好的素质,又有强烈的意愿,而且不骄不躁。这些学生未来肯定是能做出一番成就的,与这样的学生共同学习是非常好的体验和机会。这样的学生是老师最想要的学生。当然,这些学生也需要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招考过程,以他们的优异表现来获得录取资格。这些学生往往是各个大学争抢的对象,他们也会有很多的选择。

有哪些学生是导师们特别不愿意录取的吗?

作为老师,尤其是面试考官,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把自己的偏好、感情等意愿因素排除掉。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有相应的规定、规范,以及客观的评判标准,我们会根据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基本素质、心理状况等因素的考察情况来作出评判,不要让个体的偏好因私害公,影响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确实薄弱的同学,我们感觉他没有办法进入到后期的学习中,就会根据考核标准、章程,不予录取。我们希望能够为考生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地展现出自己最优秀、最美好的一面。当然,研究生考试是竞争性选拔性的考试,所以往往会因为名额有限的原因,难以录取更多的同学,这也是我们感到遗憾的地方。

很多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似乎是进入了另一个舒适区,并没有像之前讲的那样,一门心思扑在学术研究上,导师们是不是特别失望?

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不同的个体考取研究生的动机不一样,对于未来的规划也很不一样。从老师来讲,对于学术型硕士,我们更关注于学生学术素养的加强,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研究、写更好的文章,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但是学生也有自己的生活、意愿、目的和发展规划,很多时候,老师跟学生需要互相沟通、协商,老师们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向学生妥协。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导师的期望可能会落空,但是我们也会去表达,真诚、公开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毕竟生活、未来都是学生的,在三年里我们会尽可能把我们的要求、经验以及认为好的东西告诉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最后决定自己生活的是学生自己。

对于外界所说,导师录取学生“有内幕”、特别“黑”,您怎么看?

根据我多年招生以及参加招生管理的工作经历来看,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什么“黑幕”。我估计大家觉得“有黑幕”,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是由于自己对情况不了解导致了一些主观判断。比方说,很多时候大家认为,跨专业考生容易落榜,本校的学生面试时分数较高,这就给大家一种有“黑幕”的感觉。但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跨专业考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按照录取标准,没办法招录他,而并非“黑幕”的缘故。而本校的考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老师认为其能够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觉得面试有“黑幕”等等。如果这个问题能够想明白,我想考生也就能够清楚如何弥补自己的短板,把自己的劣势变为优势。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这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一直所提倡的观点,更是我们身体力行的一件事。所以,在招生过程中,我们会用合理规范的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消除大家的误解。

您如何看“读研是为了延迟就业”?

天地很广阔,成功并不只有读研一条路。我带过很多本科学生,学生们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特长。有些学生适合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特长,有些学生适合在书本中、阅读写作中发挥特长,所以,不能说考研就是人生的最佳道路,很多学生投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也能取得很大的成绩,发挥很大的作用。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自己的特性、特长,如何理解社会行业发展的趋势,将两者相结合,锻炼自己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所以,不要说不知道该干什么。找不到工作就考研,缓3年再做决定,这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更需要的是对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为之努力。

那导师们从学生身上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个人认为,作为老师最大的期待也许就是有学生能继其志,能够沿着他的学术道路继续走下去。所以能够培养出继承自己志业的学生,应该是老师最大的心愿了。这是导师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第一个大收获。


同时,一门学问、一种思路如果只有一个人做,只能是越做越暮气沉沉、越做越没落,然后逐渐走向消亡,因为没有年轻的血液补充进来。年轻人代表着朝气,也代表着激发、变化和生长。年轻的学生流入能激发老师对事物新的思考、对教育事业新的激情以及自己的青春气息,永葆心灵的年轻状态。这是导师从学生身上得到的第二个大收获。


这两方面就是学生能给予老师的最大褒奖。


导师说

受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思考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求学、就业,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讲,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是学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受过教育的人,就意味着成为有教养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就意味着成为能够明智生活的人。如何思考并踏上自己的幸福生活道路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重要特点。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追求,但是归结到最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没有办法更好地理解并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您可能

喜欢

中国传世名画鉴赏┃王鹏:画家十载归来,以“慕课”呈现中国传世名画

思享聚焦|江歌案开庭了......看到最后可能会泪流满面

说学逗唱┃新生代女汉子,说得就是你!

书记面对面┃唐仲伟:依规治院,建设一流数学学科

特写┃一蔬一饭皆情谊,一饮一啄需感恩



采访:王    莹、马赛男

文案:张盼盼

美工:林    晗、张盼盼

责编:王    莹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