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北京团代表系列访谈——田春艳、伊彤、李勇谈冬奥宝贵遗产

北京人大 2022-09-25

田春艳代表:让无障碍环境建设“热起来”

2022年3月4日冬残奥会在北京开幕,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勇敢拼搏,赛场下为了保障冬残奥会的顺利召开,打造了畅通无阻的无障环境。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表示,从冬残奥村到高山滑雪中心等赛场,这是见过最棒的无障碍环境。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筹办有力促进了无障碍环境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田春艳说,三年来,北京以废旧立新方式出台无障碍环境环境建设条例,以冬奥会场馆周边、四环路以内地区、城市副中心为3个重点,以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场所、信息交流等4个方面为重点领域,将盲道、人行道、地面公交、商场超市餐厅、公园景区绿地广场、居住社区等17项列为重点整治任务,3年共整改无障碍点位33.6万个。

冬残奥会不仅推动北京、张家口等举办地无障碍建设水平大幅提升,还影响带动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我国无障碍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均进入跃升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深圳还出台首个无障碍城市立法。”

田春艳认为,高标准、高质量的无障碍环境,这是一笔宝贵奥运遗产。但同时,也要看到,大街上、地铁内、商场里仍然少见残疾人出行。这说明对于残疾人友好的社会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一些无障碍设施本身有‘障碍’。比如,人行道的盲道,因为树坑或者突出的配电设施而中断。”北京冬残奥会为无障碍事业发展做了很好的示范,如何把这种“热”度无限期的延续下去?田春艳说,借冬残奥会的东风,将“冬残奥无障碍”推广至“全国无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畅通无阻、平等包容的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听取残疾人士的意见,设施验收应请残疾人士参与。倡导形成对残疾人不歧视、不排斥、真心接纳的社会氛围。“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认可、尊重和无差别接纳,这是残奥会能带来的最好宝贵的遗产。”


李勇代表亲身参与冬奥安保 致敬幕后英雄


说起冬奥会,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企业管理部主任李勇就打开了“话匣子”。

  冬奥会期间,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总计派出2000余名保安员,参与到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2个比赛场馆、海淀区7家签约酒店及3家保障酒店的安保工作中,负责人员安检和秩序维护。“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安保方案,做好人员调配,对保安员进行全方位培训等。”李勇说。  做好安保工作并不容易。负责冬奥场馆的保安员除了要接受防疫培训以及创伤包扎、心肺复苏等医疗急救方面的训练外,还要接受冬奥知识、赛事礼仪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例如花滑项目,比赛进行中现场要尽量保持安静。保安员在执勤过程中不能因自身行为影响运动员比赛和观众观赛。如果有观众在运动员完成动作前出现大声喝彩、鼓掌等情形,保安员要用手势或肢体语言及时制止。但当运动员完成比赛后,观众不仅可以起身鼓掌,甚至被允许向冰场内投掷毛绒玩具。像这样的赛事礼仪,现场保安员都要提前熟记。”李勇说。  这是李勇人生中第二次参与奥运,上一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引以为傲,“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2000余名保安员绝大部分是年轻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他们以此为荣。“安保人员、志愿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他们辛勤工作、默默付出,都是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顺利举办的‘幕后英雄’。向他们致以敬意!”

伊彤代表:用好冬奥科技成果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伊彤一直关注科技创新领域。“在北京冬奥会上,共有2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其中有4项技术是在全球首次推出,33项技术是在冬奥会首次使用,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力量。”伊彤自豪地说。

  伊彤介绍,早在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即设立“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全面发挥科技对冬奥的支撑作用。她所在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也积极参与其中,承担了多项“科技冬奥”的重点专项项目。“‘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面向冬奥会实际需求,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几年来,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示范了一批前沿引领技术,转化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运动员高水平参赛提供了有力支撑。”伊彤说。  提起这些科技成果,伊彤如数家珍:国家速滑馆已成为绿色低碳和智慧场馆的代表;火炬能够在大风、低温环境中稳定燃烧,实现“永不熄灭”;通过机器人完成水下火炬传递,则展示了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实力;开幕式上,由4万多块LED模块组成的LED地面显示系统为大家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和装备,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有力支撑;围绕“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等方面开展的研发攻关,则提升了观众的观赛体验,塑造了冬奥的“科技感、未来感”等。  伊彤表示,这些科技成果,既是冬奥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北京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后奥运时代,要让它们在城市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让冬奥科技成果成为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动力。

采编:薛睿杰、张蕾




【聚焦】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栗战书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要闻】本市新增确诊病例,蔡奇主持召开会议调度疫情处置,要求以最快速度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聚焦】 奋发有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北京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聚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聚焦】关注生物安全和文物保护立法——访谈伊彤、韩永进代表
【聚焦】北京团代表提交五件议案:修改标准化法、社会保险法,制定房屋安全管理法等
【聚焦】 从中国两会读懂“全过程人民民主”
【区乡人大】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蓄力增能”——海淀区人大代表“进家站见选民”效果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