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晓艳:让乡村群众感受到更多“医”靠

北京人大 2023-12-23

聚焦

市人大代表张晓艳,是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是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荣誉获得者。她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深入调研群众普遍关切的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大等问题,立足本市医疗服务资源优势,发起设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助力补齐涉农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短板,推动首都医疗优势转变为服务郊区群众优势,以实际行动交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如今,志愿服务拓展到全国中西部的15个省,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播下“健康”种子,充分展现“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行医初衷。
她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心上,担任多届市、区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市人大常委会各项立法、监督工作,参与提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条例等多项代表法规案,促进相关法规出台。还就20多项立法提出70多项具体建议,就调研视察、志愿服务、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出200多件代表建议,擦亮人大工作民生底色,交出不负人民重托的履职答卷。

技术送到基层,爱心留在山乡

在30年多从医经历中,张晓艳深感城乡医疗差距带给郊区患者奔波之苦。

“市里有优质医疗资源和就医环境,一些医院常年排着长队,患者‘看病难’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医院看急诊都需要排队两个小时”,张晓艳回忆说,在前几年的市和区人代会上,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较大问题是代表热议话题。

当选代表以来,张晓艳参加各级人大组织的会前调研、视察座谈、议题审议等活动,摸清全市公共医疗服务供需整体情况,就推进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调研发现,当时市里大部分三甲医院集中在三环内,手术成功率和治愈率确实高于郊区的医院。”在既有医疗布局下,张晓艳连续多年建议,推动市区医院联动、加强区属医院学科建设,吸引郊区患者就近接受诊疗。在各方推动下,市和区医疗机构建立托管机制,补齐郊区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短板。

张晓艳在提出相关建议的同时,发起设立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组织900多位三甲医院专家,助力各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近十年100多次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以点带面缩小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志愿团服务拓展至中西部,义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上万人,助力两百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为乡村振兴添彩,让人民健康有更多“医”靠。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人民医院志愿服务期间,专家们受医院所托开展学科建设第三方评估,推动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得到显著提升。“对照国际前沿标准,指导完成胆结石、心脑血管、骨科等学科手术,为技术提升贡献重要力量。推动医院麻醉技术、造影技术、手术管理、设施设备等全方位提升。”医院此后顺利获评为三级医院,不仅致谢提供帮助志愿团专家,而且每年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将来自首都爱的火种传递下去。

从山西、河北、内蒙古,到贵州、西藏、广西,从革命老区到脱贫攻坚区域,从内陆到边疆,从塞北到江南,每到一地就和当地医生共同接待患者、共同开展手术,分享技术经验,推动学科建设,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让张晓艳和志愿团专家牵肠挂肚的,不仅仅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更多的是遇到的一些特殊病例。2019年8月在贵州省毕节市羊场乡出诊时,在山村发现一名11岁罕见病患者。幸运的是,来自3家北京三甲医院的专家为他会诊。不仅查明病因,看到他的家庭条件不宽裕,还通过捐款帮他解决所有费用。张晓艳说,这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遗传疾病。四年来,专家们一直关注患者康复情况,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帮助。

时间留给群众,辛苦留给自己

在助力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同时,志愿团还深入大山深处、田间地头,直接为2万余名群众义诊,会诊疑难疾病上千次,为患者解除病痛。

“转了两次飞机,又乘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才到达林芝的波密县,去县里的村庄又坐了一两个小时的汽车”,回忆在西藏林芝义诊的情景,张晓艳记忆犹新。“高原缺氧,路途辛苦。有的医生有高原反应,有的被蚊虫叮咬满身起红疹,但他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怕耽误第二天义诊。”张晓艳说,活动深受群众欢迎,7个藏族村2400多村民接受了诊治。

不仅是在林芝,得知志愿团要来,许多地方患者提前到医院等候。专家们忙起来的时候,往往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在山西省武乡县,一位记者就捕捉到这样情形,“前来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张晓艳不停地问、不停地嘱咐,早已口干舌燥。刚端起水杯,后面的患者就已经推门进来。她本能地把水杯又放下去,盖上杯盖。”而一位患者见了张晓艳开门见山就说:“前面的人告诉我说,张医生看得很仔细。让我提前准备好说什么,不要耽误您的时间。”

难能可贵的是,志愿团专家们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占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开展的。张晓艳平时总是早来晚走。白天门诊和手术,在早上和下班后研究志愿服务工作。几年来,还把各地群众反馈的“建立医疗自费项目及自付比例监测制度”“在医院探索设立经济困难患者救助机构”“开展商业医保兑付情况监测”等建议,整理反馈到国家的相关工作中,助力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

履行代表职责,建言推动工作

近十年来,张晓艳与专家们志愿服务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密云、延庆等13个涉农区。针对志愿服务中发现的制度性、政策性问题,她通过提出代表建议等方式,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反馈到相关工作中,助力以首善标准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比如,伤病患者也好,长期卧床患者也好,大多在家自行康复,过去想要获取专业康复服务极为不便,复诊则往往需要前往市里大医院,给郊区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张晓艳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对接,根据医嘱提供康复治疗,让群众就近获得原来到大医院才有的专业服务,助力解决相关“看病难”的问题。

从2015年关于发展医院社工等制度类建议,到2021年提升护工队伍管理水平等工作类建议,都是来自志愿服务中发现的群众需求,都具有较强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得到积极办理、增进了民生福祉。

在今年8月召开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银屑病诊疗高峰论坛”上,张晓艳作为大会主席,介绍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的巨大发展成就,得到两岸专家关切和肯定。张晓艳说,“拿治疗银屑病的喜达诺来看,从39950元降到4318元,终身报销。”与此同时,台湾地区同样的治疗不仅费用较高,药品只能报销一年。张晓艳说,从志愿服务情况来看,坚持人民至上,增强医疗服务公益性,有很多潜力可挖。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代表,将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更好发挥代表作用,为人民健康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薛睿杰

【要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期重点工作

【聚焦】一图看懂《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聚焦】建强战斗堡垒 夯实执政之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综述

【聚焦】北京人大:奋力谱写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新篇章

【聚焦】“点”上开花法润京华——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北京向阳生长

【聚焦】立法凝聚“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的北京实践

【聚焦】中轴线保护有了法治护身符!期待更多市民一起守护中轴线

【喜迎二十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解读之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