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生物技术》:全球生物科技初创企业融资达到历史新高,中国增长最为迅猛 | Biotech Outlook

陈欣泓 科考夫瞭望 2020-09-15



Highlights


  • 2017年全球生物科技企业融资总额创新高

  • 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投资重点转移,总额呈指数增长


撰文 | 陈欣泓

责编 | 丁霄哲

审稿 | 石悦琳


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近日刊登了一篇专题文章,介绍了过去五年间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大批资金涌向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现状。本期《科考夫瞭望》我们挑选了这篇文章的一部分进行翻译,整理和总结。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全文。


襁褓中的生物科技初创企业(Image: Erin Dewalt)


让我们回到11年前,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已有七年,对于生物科技产业的投资总额在那一年达到了近3.9亿美元。在许多行外人看来,产业发展似乎已经进入黄金期,但是在生物科技产业的从业者眼中,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当年的这些投资大部分针对的是处于发展晚期(药物或产品临近被FDA批准上市)的公司,而对于发展极早期的初创企业几乎没有大笔的投资,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创新性与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而这样的情况在近10年,特别是最近5年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2007年到2012年,以三石风投(Third Rock Venture)、Atlas Venture和OrbiMed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投资公司对于生物医药初创企业进行了大胆投资,而如今都获得了丰厚收益,于是,许多其他投资者们也逐渐跟进、将资金注入发展早期的创新性初创企业,从而使得整个生物科技行业的资金体量在近三年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同时,注入初创企业的高质量资金也推动行业重心转向了创新性研发,在推进整个行业进入资本黄金时期的同时间接驱动了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发展。


2017年全球生物医疗领域内的生物科技企业最大的十笔融资,多家早期企业上榜


在《自然·生物技术》的这篇文章中,作者研究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生物医疗领域内的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在2017年,全球融资总额达到88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其中,总部在美国的公司获得了其中的大多数,总额超过60亿美元,在美国生物科技行业历史上是仅次于2015年的第二高的年份。


针对生物医疗企业的融资总额(上方的数字是成交数目)


在这一轮资本狂潮中,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自我重塑显得尤为亮眼。过去几年,注入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投资资金快速增长,并在2017年与全欧洲生物科技企业获得的融资基本相当。同时,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行业重心也在发生转变,逐渐从十年前的提供生物服务、研发仿制药和生产生物类似物转变为今天走在行业前沿的创新性研发。例如根据麦肯锡的数据,目前在中国大陆有139项正在进行的(CAR-)T细胞疗法临床研究,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去年,中国针对生物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总额破纪录地超过了10亿美元。考虑到这十多亿美元投资额仅仅由18笔投资组成,每一笔投资的平均值高达5700万美元——这是目前为止全球各个地区单笔投资平均值的最高纪录,远远超过了美国3100万美元的单笔平均投资额。


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获得的平均投资额迅速增长,超过了美国和欧洲


上海、北京、杭州成为中国生物科技投资的中心。2017年,仅仅上海一个城市对于生物科技企业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整个英国的投资总额。


过去十年各国在生物医疗领域的风险资本投资(美金总额/总轮数)


这些资金中的一大部分都投向了实验性治疗企业,其中,多家基因治疗公司总计获得了1.33亿美元的投资,几家蛋白质药物公司共获得了1.9亿的注资,此外还有近1亿美元的资金投向了免疫治疗领域。对于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力度的加大在近三年尤为明显。


对中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投资去向(按领域分类)


除了对中国本土的生物科技企业进行投资,中国投资人们也把目光转向了国外许多具有潜力的生物初创企业。位于波士顿的TCR2  Therapeutics(通过向病人回输筛选出或改造后的T细胞治疗血液癌症及实体瘤)在今年三月的B轮融资中获得了1.25亿的投资。作为领投的两家投资方之一,通和毓承(6 Dimension Venture)正是一家来自中国的投资公司。通和毓承专门在波士顿设有分部以近距离接触初创企业云集的波士顿生物圈。


美国三石风投(Third Rock Venture)合伙人Alexis Borisy与中国的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CROs)有频繁的业务往来。在《自然·生物技术》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过去三年间他感受到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重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过去主要做‘我也行(me too)’类的仿制药,到快速跟进西方的新药研究,再到逐渐转变为要做同类中最好的创新药。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新的政策明确了仿制药不再是研发重点,现在要开始着眼于真正的创新”。


《自然·生物技术》这篇文章的英文题目叫作“Bringing Up Baby”,生物初创企业们就像嗷嗷待哺,十分脆弱但可能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的小婴儿们。资本的大量涌入无疑为这些婴儿们提供了必需的营养。我们期待他们能够在资本的滋补下茁壮成长,带来一个生物科技行业的黄金年代。



参考文献:

Huggett, B. (2018). Bringing up baby. Nature Biotechnology, 36, 393.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038/nbt.4135


推荐阅读

Biotech Outlook 系列

从Illumina到启函——海归创业,寻找生命密码的不同解法 

Ultragenyx——成立四年登陆纳斯达克的罕见病药物公司

博士期间在生物科技企业实习是怎样一种体验

个性化免疫治疗的先行者PACT Pharma


Nature and You 系列

没有脑子的动物,需要睡觉吗

为了召唤爸爸带娃,妈妈们祭出了超声波攻击

“鼠跑跑”们为什么反应这么快?

“老司机”初级阶段背后的神经机制

二十世纪的费曼与二十一世纪的科学 | 创刊号




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扫码加入我们的读者群一起讨论!

(如果已加满或过期,请进入公众号点击“关于我们”获取最新读者群二维码)



本公众号刊发内容均系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kerckhoff2018@g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