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扔出“王炸”!
撰文|道一&编辑|雯雯
近日,苏州发布《市政府关于调整人才落户相关政策的通知》指出,有来苏就业意愿并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以上人员,在人事档案转入后可申请办理落户。
关于人才政策的话题,杠杆地产写过多篇相关文章,这已不是新鲜事。倒是本次苏州的态度,或者是苏州这座城市本身,更值得关注。
之前后台有很多网友留言,希望杠杆地产谈一谈苏州。今天杠杆地产就借着苏州的人才政策,聊聊苏州。
01
异常矛盾的苏州
文件细节,杠杆地产在这里就不详细引述了。
一言蔽之,苏州条件放宽、求贤若渴。其引进人才的诚意和决心,都是毋庸置疑的。
过去1、2年,我们关注过苏州调控有关的事件很多次。这个城市,调控变化敏感度极高。杠杆地产也一直想跳开地产写苏州,总觉得难以下笔。关于苏州的话题,很简单,又很复杂。
说它简单,是因为苏州的徘徊不前,非常直观。
外界说苏州的衰落,主要指GDP排名和增速不尽人意,近年屡次被人讨论。
在强省会的风潮下,苏州的压力就更大了。
不久前心心念多年的上海第三机场,居然被南通抢了去。
说它复杂,是因为苏州在很多方面,依然强大。
首先,苏州曾引领了名动一时的苏南模式,留下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即使徘徊不前,苏州短期内依旧可以安坐GDP十强榜单。
苏州在地级市的序列中,方方面面的实力堪称一骑绝尘。
苏州的美食与文化底蕴,被无数人,尤其是包邮区的人所津津乐道。
苏州老建筑的保护,新城区的规划,无敌漂亮的市容市貌,实在看不出来差在哪里?
关于苏州的历史,用多少文字都写不完。杠杆地产在这里不打算写。
但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历史名城的命运,结局大多是没落。
洛阳、开封自不用说。西安也是这几年奋起直追的,之前同样沉寂多年。北京恒强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展开。
这样看来,苏州成了为数不多的幸运之城,历史上辉煌过,当下接着繁荣。
02
从历史名城到经济强市
从历史名城到经济强市的华丽转身,不能不提时代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城市格局业随之变迁。
与一般人印象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格局之变,并不是简单从“北强南弱”变成“南强北弱”,或者从“内地重沿海轻”变成“沿海重内地轻”。
其实在当时,影响城市格局的因素是多重的,在不同城市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这一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第一,1978年到1984年期间,农村改革已逐渐展开,但城市重点仍是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1984年春,国务院决定沿海14座城市实施对外开放。苏州虽然不在其中,却因毗邻上海,还是有利好。
第三,不同城市的改革力度和经济活力,对城市排名的影响极大。
第四,县域经济开始扮演积极角色。苏南得益县域经济快速崛起,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苏州1980年的GDP为全国十来位(落后于南京)。
到了1990年代,当时在南方,苏州仅次于上海、广州、重庆等。把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都抛在了后面。
这还只是苏州腾飞的开始,没过两年,苏州领衔的苏南彻底成为“现象级”。
除了集体经济的赋能,外资的助力也不容忽视。
1992年南巡后,新加坡开始与中国商讨在国内设工业园的事宜。
两年后,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起步,从苏州古城往东到金鸡湖一线,拔地而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也成了苏州再繁荣的见证。
除了工业园,县域经济同样引以为傲。苏州下辖的昆山、太仓、张家港、常熟、吴江(已改区),长期领跑百强县榜单。
此外,随着上海加速对外开放的步伐,其迅速回到亚太C位。紧邻上海的苏州直接受益于产业外溢。昆山就是最典型,至今还是最受台商欢迎的投资聚集地。
三大因素叠加,苏州优势越来越大。
制造业是苏南模式的基石,但和同时期崛起的广东不同。除了外商投资,苏南制造业集中在重化工领域。
这也为日后苏州转型升级增加了难度。之后太湖多次爆发生态问题,更是将苏南模式推上风口浪尖。
03
县域经济的反面
随着苏州经济越来越强,其地级市的行政地位也越来越碍眼。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国家中心城市等头衔,苏州一个都不沾。
很多人觉得,苏州这些年排名不断下滑,主要原因就是在很多头衔上不占优势,于是不利于城市争夺和配置资源。
县域经济对苏州的贡献无可磨灭。时至今日,算经济总量,各县级市对苏州GDP的贡献,依然巨大。
不过放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县域经济另一面的影响就出来了。
其实县域经济本身没有问题,但苏州中心弱、周边强的城市形态,却让其在城市竞争中,屡屡吃亏。
这也是苏州无论经济有多强,政治地位却上不去的最大原因。
和单纯的县相比,拥有多个市辖区的大城市,经济效率无疑最高。大城市的都市区,才是未来城市竞争的主体。
关于都市区的概念,国外通行叫法是都市连绵区。与国内流行的都市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不同。
如果不求精确,只求简单粗暴,大家可以理解成建城区。
现在城市拼的,可能不再是单纯的辖区内的GDP核算,而是都市区的经济总量和辐射能力。
中国城市的三位优等生,上海、深圳和广州,其都市区就突破了自身辖区的地界,蔓延到了周边的苏州(昆山)、东莞和佛山。
这方面,苏州就大大落后了。
苏州都市区其实只有老城区+原吴县+吴江,正好是苏州地铁目前覆盖的这片区域。
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太仓,这4个县级市虽然归苏州管,实际上却更接近独立城市。它们一直独立发展,与苏州都市区互动不多,倒是和上海打得火热。
一般城市,是大都市+小区县构成。苏州却是5个差不多的“小都市”拼一起,只看总量,当然吊打很多地方。
实际上这只是数字游戏,不能太当真。
如果按照广东的行政区划,昆山、张家港这样的县级市就会像东莞、中山一样,成为独立的地级市。
如果按照江苏的行政区划,中山和珠海可能不会独立成地级市,而划入佛山。这样加起来“大佛山”GDP可比肩苏州。
说白了,区县强其实没错。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到苏州都市区对周边的辐射与整合。
04
选择苏州,需要分得细一些
上面杠杆地产用了两个章节的篇幅,还只分析了苏州自身的原因。
而苏州在发展中需要处理的问题,远远不止做好自己那么简单。它需要时刻处理与邻居上海的关系。
近年强省会日益成为主流,苏州还得重视南京的存在。
此外,GDP本身不再是决定城市地位的唯一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腾飞基本上是制造业驱动的。苏州的最高排名,一度接近深圳。
然而,因为苏州在金融等生产型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领域,与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影响城市存在感的同时,也悄然失去了比肩深圳的资格。
就是比GDP,相比起深圳的高端本土驱动路线,苏州对投资和外贸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县域经济其增速显然较缓慢,也渐渐落伍了。
回到最初的新闻,关于苏州引进人才的新闻。虽然对人才的诚意毋庸置疑,但力度越谈不上多大,更谈不上重磅与劲爆。
本身大概也是苏州自身地位的反应,地理上在上海与南京之间,行政上在上海与南京之下,能腾挪的空间,并不多。
剩下的,只能往精细化方面发展,这也是苏州的一贯优势。
苏州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春风化雨的,也都是润物无声的。它确实也改变了苏州很多小的方面,精致得让人舒服。
哪怕无法比肩上海和深圳,也差不到哪里去。
基于杠杆地产上面得分析和论述,苏州的区域价值和房地产投资逻辑,不是简单选择“苏州”这个地名这么简单。
苏州辖区很大,区县分散,开车可能很远。如果不临近轨道交通,出行会比较不方便。比如你如果买张家港的房子,活动范围却是苏州主城区,绝对吃不消。
苏州(中心城区)、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本质上是5座城市,各自发展逻辑都不相同。
苏州是以工业园区为龙头的,服务业发达的大城市。张家港、常熟、太仓民营经济发达的制造业和商贸物流城市。昆山则主要靠上海产业外溢和大量台商投资而兴起。
往大了说,在苏州买房子,肯定需要站在整个长三角一体化的高度综合考量。往小了说,又得分得很细:一区一议,一县(县级市)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