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评 || 吴小龙:融史料整理与史学研究于一体的新力作——评拜根兴《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整理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鸣沙 Author 吴小龙
融史料整理与史学研究于一体的新力作
——评拜根兴《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
石刻碑志整理研究》
七至十世纪,有不少来自朝鲜半岛的使者及僧人入唐学习、求法,他们学成归国后名声大噪,留下了大量石刻碑志,既是朝鲜半岛数百年的文化沉淀,也是研究中朝历史关系的重要史料。
2022年12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拜根兴教授专著《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整理研究》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在总体考察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研究现状之余,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八十三篇石刻碑志及十篇相关研究论文。读者一书在手,即可览读唐宋之初朝鲜半岛的金石碑志,获取相关前沿动态及专门研究成果。既是资料汇编,又是论文结集,为探讨中朝关系史及佛教史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结构严整,内容翔实
本书正文分整理篇、研究篇两大部分,兼有内容摘要、序言、附录及后记等,达61万字,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其中“整理篇”,七至十世纪的朝鲜半岛涌现了大量的汉文碑刻,作者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途径,搜集收录、整理成册,并按时代先后进行了排序,将三百多年的残石遗碑汇编成文,呈现大众,颇便读者。
本篇汇集众多金石碑刻,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兹试举数例,以正其说法。其一,部分碑铭为研究中朝佛教文化交流提供了线索。据笔者统计,本书中有近七十方碑志与佛教相关,其中又有三十余方为僧人碑铭。如九世纪第13方《大安寺寂忍国师照轮清净塔碑》,碑主为寂忍禅师,名慧彻,俗姓朴氏;第17方《新罗国武州迦智山宝林寺谥普照禅师灵塔碑铭并序》,碑主为普照禅师,名体澄,俗姓金氏,是新罗“九山禅门”之迦智山门的第三祖;第20方《有唐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大朗慧和尚白月葆光之塔碑铭并序》,碑主为朗慧和尚无染,是新罗武烈王金春秋的八世孙;高丽初期第5方《高丽国溟州普贤山地藏禅院故国师朗圆大师悟真之塔碑铭并序》,碑主为朗圆大师开清,俗姓金氏;第6方《高丽国原州灵凤山兴法寺忠湛大师塔铭》,碑主为真空大师忠湛,俗姓金氏;第10方《五龙之寺(题额)》,碑主为法镜大师庆猷,俗姓张氏;等等。
这些碑铭详细记述了朝鲜半岛僧人的生平事迹,为研究朝鲜佛教提供了原始史料。经解读、分析,发现这些僧人中又有不少曾入华学习佛法。如寂忍禅师慧彻、朗慧和尚无染、法镜大师玄晖、朗空大师行寂等,他们入唐后师从中国僧人大都修习南宗禅佛法,属禅宗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应属朝鲜半岛“九山禅门”的创立者,其中有八个山门的创建者皆曾入唐求法,本书记录的慧彻、无染、利严等禅师即是如此。像慧彻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入唐,拜在西堂智藏门下,回国后创立桐里山门;无染于唐穆宗长庆之初入唐,师从、求法于麻谷宝彻禅师,归国后创建圣住山门;利严于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入唐,拜谒云居道膺禅师,返国后建立须弥山门,为海东禅门九山之最。
除“九山禅门”外,还有智异山禅门、仰山禅门等。如九世纪第19方《海东故真鉴禅师碑(题额)》,碑主为真鉴禅师慧昭,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入唐,修习禅宗佛法,归国后驻锡智异山,创立智异山禅门。高丽初期第2方《瑞云寺了悟和尚真原塔碑》,碑主是了悟和尚,法讳顺之,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入唐,曾到江西仰山师从慧寂和尚,问道悟禅,返国后驻锡五冠山瑞云寺,开韩国沩仰宗,创立仰山禅门。这些山门虽非位居“九山禅门”之列,但仍为朝鲜半岛僧人入唐求法归国后所创,受中国南宗禅佛法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些碑铭皆是研究唐朝与朝鲜半岛佛教以及中朝交往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拓展佛教学术研究。
其二,除僧人群体外,还有一些碑主是世俗之人。如七世纪第3方《百济砂宅智积碑》,碑主为智积,砂宅氏,此为百济末年政权内部的八大姓之一。通过碑文不仅获悉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还有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局势。第7方《唐新罗太宗武烈王陵碑额》,碑主为新罗武烈王金春秋,是新罗第二十九代王,曾于公元648年入唐请兵,受到唐太宗皇帝的青睐,开启了唐朝与新罗实际交涉的先河,对唐朝与朝鲜半岛诸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第31页)。第8方《刘仁愿纪功碑》,碑主原无确切记载,经作者研究,认为碑主应该就是智勇双全、参与指挥白江口战役且出将入相的刘仁轨(本书第37页),此碑即为唐朝开疆拓土的象征之物。第13方《新罗文武王陵碑》,碑主为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金法敏,记述了他统治期间的唐罗交涉、唐罗战争等政治事件。这些碑铭都是研究唐朝与朝鲜半岛往来的重要史料,有助于探讨唐代的中朝关系问题。
纵览本书著录的碑铭,七世纪多是世俗碑志,记录的是这一时期唐朝与朝鲜半岛政权之间交往的基本史实。通过这些碑铭可以获取更多历史信息,或以碑证史,或补史书之缺,具有重要价值。此后,尤其是九世纪以后,则多为佛教塔碑,这与当时朝鲜半岛僧人多入唐求法有关,深受唐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这些留存的碑铭对研究唐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也有很大帮助。
二、史志互证,述论结合
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即不仅对朝鲜半岛的石刻碑志进行了整理,还在首篇“整理篇”的基础上汇集了有关这一时期石刻碑志的十篇专题论文,即“研究篇”。这些论文多为作者前期的研究成果,是石刻碑志与传世文献结合的产物,对此结集成册,有助于学界对朝鲜半岛金石碑刻进行集中研究,学术价值凸显。
“研究篇”整体为“总分”结构。作者以第一章先对朝鲜半岛的石刻碑志整体研究进行了概括,即以现存七至十世纪石刻碑志为中心,梳理古代金石碑志的数量、整体状况,对历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结集探讨,从而提炼出金石碑志蕴含的史料价值,并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展望。以此开篇,这一综述性研究既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又可谓是对本部分内容的总结、升华。
其余九篇多是对主要石刻碑志的个案研究。即文章分别以《舍利奉安记》及《“行贞观十九年”皮漆贾铭》、《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刘仁愿纪功碑》、《新罗圣德大王神钟》、崔致远的“四山塔碑铭”、崔彦㧑之僧侣塔碑、《新罗澄晓大师碑铭》、罗末丽初金石碑刻、《蔡仁范墓志铭》等为中心,对朝鲜半岛的历史、政权、对外交流、佛教、僧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丰富,史志结合,论证有据。朝鲜半岛与唐朝的宗藩往来频繁,具体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领域,这些石刻碑铭正是中古东亚国家关系密切的重要见证。
由此可见,不论是整理篇,还是研究篇,都兼具学术性。比如整理篇中每方碑刻后皆附有“石碑像现状及研究”“碑刻解题及研究”等,作者对诸碑刻进行了初步解读与研究,包括碑志著录收藏、碑志集的编辑、碑主及撰者生平等。如在《广照寺真澈大师宝月乘空塔碑》的解题中,作者不仅介绍了碑主真澈禅师的行迹活动,还介绍了撰者崔彦㧑的生平事迹;《崔致远“四山塔碑铭”涉及问题研究》一文,通过介绍“四山塔碑铭”的内容,了解了四位碑主的生平、发生的历史事件,也对撰者崔致远其人进行了全面研究,尤其展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又如《异次顿殉道碑》《鍪藏寺碑》等碑铭,在解题中附加《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相关记载,利用史料与碑铭互证,以拓展研究途径。诸如此类的解释为读者获悉铭文内容及展开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研究篇”中的十篇论文都是以石刻碑志为中心展开研究,通过对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解读、分析,探讨僧人入唐求法行迹活动、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政权的交往活动等。如《新罗兴宁寺澄晓大师年谱》一文通过梳理澄晓大师年谱,展现了澄晓的生平事迹,与此同时也介绍了道允、慈忍、体澄、真育、虚会等新罗僧的入唐求法活动,这对探讨澄晓和尚的佛法有很大帮助。又如《新罗圣德王的对唐交涉及其成果》一文,在中外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圣德王采取积极对唐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结果,此为对唐罗关系的一大探讨。这些都是石刻碑志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了学界对中朝关系的全面研究。
三、关注细节,完善整体
本书十分注重细节研究。在“整理篇”中,作者首先是依据时间先后对收录朝鲜半岛石刻碑志进行排序,并明确了石刻碑志的来源、类型等,具有一定条理性。对于韩、日学界现存石刻碑志集均采用韩、日各自的短句标点形式,作者在每篇碑刻中还做了中式标点断句,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校注。在此基础上,作者展开对各方碑志的解题或研究,对于一些时间、人物等信息,还进行了注释说明,可帮助读者理解碑志内容及时代背景。这些“凡例”的细节说明,也颇便读者阅读。
不仅如此,本书还对传世典籍的整理本及学者收集整理的碑铭汇编出现的一些疑虑进行了推测、断定。如针对《壬申誓记石》,韩国学界对石刻制作时间说法不一,作者依据现有研究,以其碑刻中有《诗》《尚书》《礼传》等,暂定此为公元672年的石刻(本书第43页)。《舍利石壶铭》所在的奉圣寺位置,韩国学界亦有不同看法,作者依据《译注 韩国古代金石文》,因战争缘故,舍利壶曾历经周转,经过曲折复杂的过程,最终为釜山市立博物馆收藏(本书第87页)。关于撰者金颖的身份差异,他在为普照禅师撰写塔碑铭时身份为“朝请郎守定边府司马赐绯鱼袋”,而在撰述《月光寺圆朗禅师大宝禅光塔碑》时则为“朝请郎守锦城郡太守赐绯鱼袋臣”,作者解释为这是金颖的官位有所升迁之故(本书第186页)。又如《宝相寺片云和尚浮图》,片云和尚创设了安峰寺,但因关于片云其人的史料有限,具体位置难以确定,作者根据《新增东国与地胜览》记载,认为安峰寺很可能是位于韩国庆尚北道星州郡(本书第225页)。诸如此类的细节推测,增添了本书的学术性,使研究内容更加完善。
另外,除“整理篇”与“研究篇”主体部分,文末还补充有本书尚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朝鲜半岛七世纪之前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附录及目录索引,此为对正文内容的一大补充。这些材料的整理,不仅完善了本书内容,还方便了读者查阅、引用,有助于拓展朝鲜半岛相关问题的研究。正如作者在提要部分所言:“有本书在手,读者就能很好地了解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基本架构、变迁研究过程,以及海内外学界最新的研究前沿动态,在某些问题上或许有史料的新收获,促进学界古代东亚史研究更上一层楼。”本书在提供新资料的同时,也确实达到了碑史互证的效果。
总体而言,本书是关于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集大成之作,既有资料汇编,又有研究论述,学术价值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整理篇”在标注碑志名称时不完全统一,有的是全称,有的是简称,以笔者愚见,若统一化注明,会使此篇排布更加整齐;且若在目录中将每个时期的碑铭明细进行补充,抑或将碑铭名称按时期排列整理,移至附录,也可方便读者查阅。再者,“研究篇”中含有部分已发表的文章,虽然题目及具体内容有所变动,但未注明出处,如若在每章文末补全来源,也会使得此篇更为完整、更加规范。不过,瑕不掩瑜,本书将汉文碑刻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以书为钥,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研究资料,补充史书之缺,还可以了解当时唐朝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政治、佛教、文化等交流活动,达到了碑史互证的高度,这对探讨唐宋历史、佛教交流及中外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小龙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拜根兴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12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整理篇”“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最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研究论著,完整地展示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最新研究动态。“研究篇”探讨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涉及问题。书后还附有本书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与七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
作者简介
拜根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东亚史和中国古代隋唐史的研究、教学工作。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欧美同学会朝韩分会会长。入选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迄今在海内外独立发表隋唐史、古代中韩关系史等领域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合着及参编著作十余部,主编、译着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专项各一项。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目录
整理篇/001
一 七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003
二 八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066
三 九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098
四 高丽初朝鲜半岛石刻碑志/226
研究篇/379
第一章 金石碑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以朝鲜半岛现存七至十世纪金石碑志为中心/381
第二章 韩国新出铭文考古史料研究——以舍利奉安记、“行贞观十九年”皮漆甲铭为中心/408
第三章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涉及问题研究/421
第四章 唐将刘仁愿的流配生涯及悲惨结局——以《刘仁愿纪功碑》等史料为中心/446
第五章 新罗圣德王的对唐交涉及其成果/458
第六章 崔致远“四山塔碑铭”涉及问题研究/474
第七章 崔彦㧑与罗末丽初僧侣塔碑撰述——兼论求法巡礼僧侣的往返线路诸问题/487
第八章 新罗兴宁寺澄晓大师年谱/500
第九章 罗末丽初金石碑刻的构成/510
第十章 大陆移民在高丽——以泉州移民蔡仁范为例/526
附录/539
附录一
一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541
二 大唐□□□□寺故惠觉禅师碑铭并序/543
附录二
一 本书未收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546
二 朝鲜半岛七世纪之前主要石刻碑志简目/549
索引/550
后记/564
往期推荐:
西岳史评 || 拜根兴:诗歌中的盛唐景象——谈谈《去唐朝》(三卷本)
图文来源/鸣沙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笑甫
审核/杨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