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央视主持人李小萌:教育不是与孩子较量,而是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博弈
以下文章来源于埃尔特订阅号 ,作者李小萌
“
在越来越多的书、文章教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反而不知该如何教孩子了。今天,原央视主持人李小萌当妈妈的教育观点,是否能解答您的“教育焦虑”,家长们可以读一读。
”
我发现,教育,原来不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较量,而是我们和自己内心恐惧之间的博弈。
我做了20年的电视主持人,最近的3年,体验了专心做一个妈妈的滋味。当我的微博粉丝知道这个消息,有不少人跑到我的微博下面说:“太浪费你自己了”,“为你感到遗憾”,“我关注你是因为关注新闻,现在我还关注你干嘛,取关!”
就连我多年并肩战斗的同事都不叫我名字,而是代之以“孩子他妈”。在如此崇尚教育的今天,母亲身份的价值竟然如此被低估,我还挺惊讶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3117vqan&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小萌 | 前央视《东方时空》、《新闻1+1》主持人,五岁女儿的妈妈
我今天来说说专注做母亲的三年。
我是很认真地做母亲的,认真到,觉得教养孩子,就是在无数个纠结和抉择中去完成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嘴边常挂着一个句式:
我怕…
上公立,我怕学业进度太过整齐划一,挤压孩子的创造力;
上民办或国际学校,我怕太过散漫,孩子不再吃苦耐劳,中文、数学基础薄弱;
上课外班,我怕挤压孩子运动游戏时间;
不上课外班,我怕孩子被同伴碾压;
学英语,我怕影响母语的深度开发;
不学英语,我怕英语启蒙晚了;
有选择,我怕选择太多;
没选择,我怕选择太少;
我怕她经历我所经历过的苦恼,我怕她错过我所错过的美好;
我甚至怕我女儿身高将来超过一米八
……
一个挺勇敢的人,怎么当妈妈了,变得这么患得患失?我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是相信我们自己的担心与怕?还是相信孩子、相信生命内在的力量?
于是,我尝试做出调整。
这是我女儿在一棵几米高的树上。
在我第一次看见她趴在树上的时候,我怕的要命,因为我从来没有爬过树。但是短暂的慌乱之后,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关于孩子爬树的文章,那里面说,爬树可以:
首先。是对孩子身体控制、手眼协调性的培养。爬树的时候,手和脚怎么放,放在哪,对孩子来讲是非常有趣的过程。
其次。爬树是冒险,但冒险本身正是在锻炼对安全性进行评估的能力。
接着。爬树帮助孩子与大自然建立起联系,喜欢爬树的孩子将来孩子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去保护自己喜欢的大自然。
最后。爬树让孩子学会加入到一个自己会享受并且欣赏的环境中,而不是游离于环境之外。
果不其然,我女儿在树上会说:“妈妈,从这里看风景,跟在下面不一样!”
还有,她独自在天然的湖泊里游泳,我忍着担心,让她去,游回来她说:”妈妈,在湖里游泳,比在游泳池痛快得多!”我们去沙漠徒步,六小时、十几公里的成绩,让她自豪不已。
因为突破自己以为的极限,而产生的自豪和自信,这种滋味我知道,我也知道即便是5岁,她也可以体验到。我们要想清楚是,孩子应该是一株经风雨的野花还是一个外形精美却无法靠自身生存的盆栽。
我发现,教育,原来不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较量,而是我们和自己内心恐惧之间的博弈。
我越来越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内在的学习开关被关掉的孩子
你也许会说,这些不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鼓起一时的勇气,让孩子去体验一下,并不难。好,那我就再说说比较日常的事, 一个是认字,一个是画画。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认字、多认字。我也是,而且开始得很早,是在差不多孩子两岁的时候,但我并没得逞。
我按照一本非常流行的育儿书上说的那样,给孩子指读,就是指着每一个字去给孩子读书,那孩子上了二年级就可以读金庸了。我尝试了几次,每次,女儿的反应都很强烈,用力把我的手扒拉开,很不喜欢。像面对爬树一样,我又开始查找相关的资料。
我看到有观点认为,孩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发展需要过程,等他理性思维开始发展了,对文字符号自然会产生兴趣,如果早于这阶段去教写字,会人为地限制了想象力。共读的目的,也不在于认字。我选择相信这个符合发展规律的观点,再没有用手指着字,给她读书,我静待花开。别急,我们静待花开。
静待花开,不是就什么都不做了。阳光、土壤、空气、水,一样也不能少。我从孩子婴儿期,就给她读适当的绘本,讲好的故事。我家两个大书柜,一个半都是她的,每天都保证阅读。你问她书是什么?她会说:“书是让人平静。”她已经知道在无聊的时候、伤心的时候,以书为伴,虽然只看得懂画。
我常常感叹生命的神奇,就像她内置了一个时间表,只要没有人为干扰,它就会展现它非常强大的一面。过了五岁,神奇的事情如约而至。她开始对文字感兴趣,主动要求我指读,或者抄写一些字,问我什么是什么意思。看到她自己找来学习资料去研究的劲头,我为什么要在乎她二年级能不能读金庸?当然,现在估算来看,她二年级的时候,注定是读不了金庸的了,但我已不再担忧。
我开始越来越相信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然的学习者。”
我想提出的是,面对孩子,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顺应时节和天性,辅助孩子学习和探索。
这是我女儿画的,一张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画。
你看了一定摇头,一看就没学过画画,而且,看出她画的是什么之后,你可能更会摇头。在这幅画里,这是僵尸,这个是床单怪,这个是死掉的猪,这个是死掉的鸟,这是血丝做的桥。恐怖片哈?
看着她画的过程,我也很困惑,直到她告诉我,这是一只死羊,肠子都流出来了,我才恍然大悟,那是我们在沙漠徒步,中午在牧民家里做客,恰巧碰到了一个宰羊的现场,孩子又好奇又害怕地盯着看,午饭也没吃,也没说什么。
这个事在我心搁着,一直找不到切入点跟孩子谈。而她自己在深夜返航的飞机上的画了这幅画,我想是她自己找到了宣泄的渠道。
我很庆幸我忍住了没有送她去上任何的美术培训课,在她这个年纪,绘画与技巧无关,是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对内心的表达。没有所谓形似,但你可以看到她笔触的坚定,画面安排的义无反顾,也不用担心大人的评价。我所做的唯一一件辅助性工作就是尽量随身携带笔和本子。
所以,我今天,所要特别提是,面对孩子,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那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合的方式,顺应时节和天性,辅助孩子自身的探索或者学习。”从小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我相信他们成人后将会:在认清生活的真像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即便被不公平地对待,心中依然有正义;即便人到暮年,依然知道如何安排自己,而不是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
不因自己的胆怯而扼杀孩子身上的可能性,这的确需要勇气。
如果说,克服自己的各种担忧焦虑、以及对孩子指指点点的冲动,是我自己的努力,那么给了我这些新知和勇气的,还有我的一群朋友,他们都是我成为妈妈以后逐渐结识的人,有的成了合作伙伴,有的成了至交。我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里,有一些人,他们在努力地尝试或推动着教育的改变,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有人寻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就凭借一己之力,给自己孩子建了一个,惠及几十个孩子;有人因为发现孩子经常发生运动伤害,就自己做了儿童体能训练馆,营业面积上万平米;有人在体制内的学校,为教育创新撑起一片天空;有人为教育改革奔走多年,依然不忘初心。
即便我的孩子暂时还享受不到他们努力的成果,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常常给我一种激情和勇气。这种勇气,直接关系到在对女儿的教养中每一次的小小的取舍和判断。
不因自己的胆怯而扼杀孩子身上的可能性,这的确需要勇气。今天,我把给予我力量的一些人带到大家面前,希望你们也能从他们的故事或话语中,获得启发或引领。
注:本文是李小萌在腾讯新闻《@所有人》节目中的演讲实录。
~ END ~
文章来源:埃尔特订阅号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未来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2期抢先预览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