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教材专题 | 让德育回归生活

曹慧萍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11-23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为解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要依托云平台和移动教学终端,通过“拓展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利用平板电脑自主学习,突出道德教学的活动性”“即时投票评测反馈学情,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课堂,有效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依托云平台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课堂


文  |  曹慧萍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迅速崛起,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经验,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然存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借助云平台和移动教学终端,支持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自主学习,可实现教师高效备课、互动授课和测试评估。


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拓展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利用平板电脑自主学习、即时投票反馈学情三个角度,阐述依托云平台,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拓展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学生道德行为结构中的关键因素,它的水平高低决定学生能否敏锐觉察到情境中的道德问题,从而做出符合道德取向的价值判断。


云平台兼容多学科应用工具,能方便快捷地把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各种资源上传到云盘,以方便教师授课时调用。优质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学习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引发道德冲突,培养自身的道德敏感性。


(一)链接微视频,创设愉快学习情境


微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直观形象、声像俱全等特点,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绘本,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利用“优芽互动电影”“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等软件,把课本中抽象的绘本制作成鲜活的微视频,利用云平台的云资源库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调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例如,教学一年级“不做‘小马虎’”这节课时,我们发现马虎是很多人有的问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意识不到“马虎”带来的后果。因此,教师制作的《马虎图的来历》微视频,生动活泼的人物(动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拉近教材与学生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思考。


通过微视频的动画故事,学生理解了“马虎”的意思就是做事不认真、粗心大意。巧妙的教学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虎”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不拖拉”一课时,教师将课本中的绘本《拖拉鸟》制作成微视频,以“拖拉鸟”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拖拉鸟因为做事拖拉,错过筑巢时间,结果在寒冷的冬天到来时仍然没有窝。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诱发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更好地培养道德敏感性。


(二)依托虚拟技术,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道德在生活中是内隐性的存在。有些特殊的生活情境,学生无法亲自体验,如火灾、地震、车祸等,但可以通过自然灾害仿真App等虚拟技术,模拟特定情境,学会妥善处理,积累特殊生活情境中包含着的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从而弥补无法通过现实体验获得预备知识和技能的缺失。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一课时,教师模拟学生在家使用电源、高处取物、遇到火灾和地震怎么办等场景,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视频中的逼真画面,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真的感受到了危险,产生自我保护意识。接着,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要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学生纷纷提出:“使用电源时,需要大人在场”“遇到火灾要先报警”“不要爬到高处去取物品”······


通过课堂虚拟软件的应用,再现典型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道德事件的注意,增强道德敏感性,唤起学生来自内心的道德需要,再通过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学会处理类似问题,丰富生活经验,更好成长。



二、利用平板电脑自主学习,突出道德教学的活动性


小学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活动课程。学生在活动中领悟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因此,活动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云平台,教师创设活动性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情况,灵活发布。学生则利用平板电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自主学习、作品发布和同学互评。


(一)自主探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利用云平台,教师创设探究性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借助平板电脑,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促进社会性发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如何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有礼貌、吃得有教养,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食物的诉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先通过各种有趣的卡通食物图片,讲述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渗透营养均衡的重要性。接着,教师用平板电脑推送一些食物图片,让学生做配餐游戏。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根据喜好自由配餐,拖动食物图片自主搭配,完成后点击上传云平台,即时生成课堂资源。学生之间对搭配的食物图互相点评。喜欢吃炸鸡和薯条的学生,收到他人的留言是:“薯条和炸鸡容易上火,不能多吃哦!”喜欢吃肉不吃蔬菜的学生,收到他人的留言是:“要多吃蔬菜,营养才均衡哦!”富有童趣而又真诚的留言,引发学生反思什么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调整和改善不良习惯。


同时,教师通过云平台的课堂实时投影功能展示学生配餐图,对课程生成素材对比、点评和小结。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使学生明白正确的食物搭配应该是:主食、肉类和蔬菜,不偏食,人体才能健康。课堂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在活动中完成道德教育从灌输到探究的转变,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回望自身,发现生活的道德意蕴


回望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自己和他人生活经验中有很多有价值的道德知识,从过往中提炼生活智慧,追寻有意义的生活,在回望中反思,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这样真精神”一课时,“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有精神’”,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先从绘本故事《谁精神?》引发学生知道“精神”是什么。它不仅仅是指外表,更是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的统一。


接着,呈现了升国旗、读书、回答问题、高兴唱歌的场景,旨在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的各种场景中“有精神”的样子。


最后,教材提供了一个留白,由主持人问:“还有哪些样子也精神?”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找到“有精神”的样子。


为了更好地联系学生实际,教师设计了“小小摄影师”环节,要求学生用平板电脑拍摄身边有精神的样子,并将照片上传至班级成果展示平台,学生间通过云平台点评。


利用平板电脑拍摄,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拿着平板电脑在校园、教室里找寻“有精神”的样子,从而发现整齐队列的样子有精神,上课认真读书的样子有精神,升旗礼上护旗手出旗的样子有精神,保安叔叔站岗的样子有精神……学生发现,其实校园里到处都有“有精神”的样子,要做到“有精神”并不难,需要有毅力。


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自我感悟,通过平板电脑自主探究,挖掘生活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望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捕捉有效教学信息,发现生活中的道德意蕴,在生活经验的“反刍”中实现道德教育的意义。



三、即时投票评测反馈学情,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云平台具有即时反馈的功能,通过移动终端投票,可以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预习测评、作业评价与跟踪反馈,动态收集学生学习数据,为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有效策略。利用云平台建立起来的智能化教学系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高效的课堂,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一)投票检测学情,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以个体的亲身经历、主观体验为前提。道德教育一旦脱离真实的生活,脱离学生的感悟,将流于形式,所以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建构规则,养成习惯。


一年级下册“我不拖拉”一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现实生活中,拖拉现象很常见,教师可用直观数据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改正学生不良习惯。为此,教师依托云平台设计了“拖拉小调查”投票任务。


从统计结果看,最严重的就是做作业拖拉,占比63%。针对作业拖拉现象,师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做作业拖拉?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剖析拖拉的原因:写作业时喜欢一边玩一边写;写字速度比较慢;书本、文具摆放比较乱,写作业时找不到,拖延了时间……道德教育注重“知行合一”,不仅要知晓道理,还要学以致用。


因此,围绕“怎样才能避免拖拉”的话题,师生再次展开讨论。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梳理出改变拖拉坏习惯的方法:给自己定个小闹钟,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做作业时集中注意力,不能边玩边写······


通过投票,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存在的拖拉现象,意识到拖拉的严重性,愿意敞开心扉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拖拉行为。教学只有触及学生内心,才能带来行为上的改变。


此外,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针对存在的拖拉现象,教师设计了《21天养成“不拖拉”好习惯评价表》,要求家长每天对学生的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做作业、上床睡觉等行为进行跟踪评价,在生活中反复训练,从而养成并巩固良好习惯。通过大数据采集,依靠数据进行科学决策,实现即时、动态的教学诊断分析,更有效地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二)开展批判辨析,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的统编教材中,批判、反思的道德学习方式非常普遍。批判反思是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教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出示正反两方面的做法,引导学生依据善的原则进行批判与反思,从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言行。


例如,一年级上册“这样吃好吗”,主要是引导学生辨析餐桌上的不当行为,明确正确的餐桌礼仪,这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借助云平台设计了包括“饭前喝水”“挑食暴食”“浪费粮食”“边吃边玩”“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注意‘吃相’”等图片,要求学生进行正确和错误用餐礼仪的分类游戏,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


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开展自主练习,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的正误率。教师即时点评,并和学生展开辨析:“饭前喝水为什么不好”“挑食和暴饮暴食会有什么后果”“边吃饭边看电视好不好”等,引导学生辨析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


通过云平台的即时反馈,学生参与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用积分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用餐礼仪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良好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产生要养成正确、科学饮食习惯的意识。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的自主体验和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道德认知,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是德育显性课程,它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更强调知行合一、用知导行,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落实在行动中。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的云平台,借助移动教学终端,实现学生自主、智能、高效地学习,使课堂教学从关注以知识为本转为以体验为主,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形成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提供新的契机和思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构建德育课堂,实现激情、明理、导行的学科育人价值,将是信息时代小学德育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4期

责任编辑:孙建辉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统编教材将全面铺开,如何勇敢而理性地拥抱技术?

中关村一小是怎么上科学课的?快来看课堂视频

今年9月,统编教材将全面铺开。教育信息化如何为统编教材教学赋能?

梁锦明:4000多名教师观看的“3D创意设计”示范课是怎样的

于海洋:看图写话 | “口语交际与写话”课教学设计+微课 | 看课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