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不菲的国际小学怎么上课?以一堂语文阅读公开课为例
以下文章来源于东西儿童教育 ,作者千寻麻麻
文章转自:东西儿童教育(ID: eastwest_edu)。作者:千寻麻麻。
从去年12月开始,我就忙着给千寻看小学了,参加了一些计划中学校的公开课活动。作为家长,提前对选项内的学校做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正好我也想知道这些收费不菲的国际学校和老牌私校到底贵在哪里。
上个月,我到一所国际学校的IB班上了一堂语文阅读公开课。45分钟的课程吸引了我在内的在场家长,我们甚至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教育讨论,很有意思。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以及它所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阅读课使用的绘本教材是《菲菲生气了》。
这是一个教会孩子控制和处理情绪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菲菲,气极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讲到火山的时候,老师停下来问:“大家知道火山是什么样子吗?”
有孩子摇头说不知道,有孩子用手比出“爆炸”的姿势,但毕竟不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没法用语言形容出来。
“你们想看真实的火山吗?”这句话让所有孩子都兴奋了起来。
接着,老师开始用投影播放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视频不仅再现了真实的火山爆发场景,还有旁白解释“火山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火山爆发造成的危害”。
孩子们聚精会神,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讲解,帮孩子们轻松抓住了火山的特点。待老师再次提示大家,用火山来描述情绪时,小朋友纷纷举手,精彩的句子层出不穷!
“我爸爸发脾气的时候,就像火山爆发,鼻子里仿佛会冒出烟来。”
“《皇帝的新衣》里,看到国王光溜溜地走出来,我们的欢乐就像火山轰地一下大爆发啦!”
“这时候你就不要火山上浇油了吧,难道还嫌不够乱吗?”
坐在后排旁听的我们忍俊不禁。
当火山环节告一段落,一个“贴字卡”游戏再次吸引了我们。
绘本教材中,主角菲菲发泄情绪时用到了很多动词——“听、看、哭、跑、爬、走······”。
老师让孩子们将字卡贴在人物对应的部位,比如,菲菲是用耳朵去听的,就把“听”贴在耳朵处;用眼睛看的,就把“看”贴在眼睛处。
贴字卡只是游戏的第一步。
接下来,孩子还需要在台上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所贴动词。比如千寻抽中了“跑”字,她就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兔子跑。
表演完之后,还得回答问题:“你会做点什么,让自己从生气变得高兴呢?”
有小朋友讲可以去儿童乐园狠狠地玩一天(玩乐派)、有的讲要好好地大吃一顿(小吃货)、有的选择跟最好的朋友倾诉······
课程结束时,不论孩子还是家长都意犹未尽。孩子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主动高效地学习了基础知识(字词、拼音、理解),却没有半点厌学情绪,反而充满了求知的热情。
交流时,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们:这种通过提问将一个知识点延伸出去,激发孩子思考、探索的方法,叫“探究式教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认为,科学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考的过程或方法。
探究式教学好在哪里?
大家可能觉得“探究式教学”这个词比较生僻,其实,在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已成了热词。
教育部的解释是:“简单地说,就是从追求知识的简单记忆变为追求知识的关联运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正好,去年我听了一次传统教学版的小学语文课,教材是人教版的课文《争吵》,也是一个和“情绪管理”有关的故事。
下面我就将两种教学方式做个简单对比,大家通过感受不同,能更准确地理解“探究式教学”好在哪里。
1、简单记忆VS关联运用
这是传统教学中《争吵》的教案课件:
图片来源于百度文库
同样是描写情绪的词语——不安、后悔、伤心等。老师的着力点不是借助技术工具,通过场景再现或其它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而是将重点放在教会孩子学习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要求精准地记住这些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能理解,这是考试所要求的)
问题来了!孩子是记住了词语,但他对词语的理解不深,换个地儿就不知道怎么用了。知识仅以抽象文字的形式嵌套在孩子脑袋里,孩子不知道知识可以与什么做串联,和真实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屠龙之技,学而无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的着力点不是让孩子默写几十遍“火山”,或者把火山的概念解释背下来。而是借助多媒体引导孩子感同身受地去观察画面、拓展知识点、感受情绪、学习表达······从而建立起了多元、立体的认知模型。
有家长担心,探究式教学会不会太发散,耽误课程进度。
事实上,研究发现,探究式教学并不与课程背离,相反,能通过提高孩子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加深记忆。记忆更深刻,学习效率反而会提升,对课程的进度还有帮助。
并且,探究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成为复刻机,每个知识点在他的大脑里都是活灵活现,随时可调用的。
当他想到“火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火红岩浆流动的样子、爆发时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壮观,写作文时完全可以轻松灵活地运用。
他还知道火山是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知道夏威夷群岛就是火山喷发形成······无论是科学思维还是见识,都更胜一筹。
2、被动学习VS主动求知
我们再来看看传统教学中《争吵》的课后作业:
这份作业和我们小时候做过的作业并没有太大差别,依然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完成知识的传递。
我无意否定练习的重要性,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里只想借探究式教学的作业,引出一个启发的角度:是否还存在其它方式,可以调动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热情?
在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结束后,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1、你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做一个模拟火山爆发的小实验。(科学)
2、你可以在延伸阅读后,列出一个如何从“生气变得高兴”的方法清单。(思考)
3、历史上,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你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资料,做个论证。(探索)
4、组织开展“乌云下有晴空”的主题小活动。参与者可以是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是家庭成员。用图或文字形成一个活动报告。(实践)
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更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这是因为“探究式教学”帮助孩子看到了学习的内在回报。
很多孩子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得老师家长的认可”,因此,他们发现不了学习的内在好处。只有当他们产生了好奇心,有了探寻的欲望,开始享受学习过程本身,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所以我很认同交流中学校负责人说的一段话:探究式教学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多么神奇的一套方法,而是它重构了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
“探究式教学”也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中
或许会有家长问:“就算知道探究式教育有多好,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其实,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推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也开始尝试和采用探究式教学。而且,课程交流结束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探究式教学并非国际学校和顶尖私校的专利,相反,它非常适合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首先,不论是强调知识的串联运用,还是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学习,探究式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整合运用能力的终生学习者。这和我们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即便是收费不菲的国际学校和私校,也不能保证探究式教学的全面覆盖。
比如,公开课结束后,我就咨询了国际学校主管教务的副校长,是不是每节课,不止语文,还有数学、英语等,都会使用探究式教学?
校长的回复是:探究式教学中,往往是几个教务组的老师一起备课,才能满足课程设计的需求。授课时间也比一般教学长很多,一般教学一节课就拉完的知识量,探究式教学需要花三四节课,有时还要带孩子外出实践,形成实践报告,花费的时间会更长。基于教学进度的要求,也做不到每节课都运用······
但在家庭教育中,就不存在这些障碍。
作为家长,我们面对的不是学科教育,更多是生活中遇到的知识点,只要理解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具备了这个意识,完全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覆盖。
接下来,我就举两个家庭教育中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一个是我自己的例子。
带千寻去动物园玩,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多数爸爸妈妈是着急的,急着带孩子逛完整个园区。
常常看到,一个小孩趴在护栏上,盯着狒狒红色的屁股发呆,他或许正在琢磨,狒狒的屁股为什么是红色的,还有没有什么动物屁股是红色的,但这时候,他的妈妈在不远处喊:“宝贝,快来看,孔雀开屏了!”
我能理解妈妈急切想让孩子看孔雀的心,我们总是担心孩子错过每一个知识点。就像学习中的强度追求一样,我们希望听到孩子讲:今天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我看到了强壮的大象、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小猴子······
但探究式教学恰恰是要放下对表面效率的追求,时不时停下来,就一个知识点做延伸,激发孩子多思考,强调的是“Slow is fast”(慢即是快)。
所以,千寻每在一处停留,我都会安静待在她旁边,绝不催促,耐心等她观察,直到她冒出问题来:“为什么这只狒狒的屁股是蓝色的?”
真的很有意思,所有狒狒屁股是红色的,偏偏就有一只是蓝紫色的。
我们当即拿手机搜索,原来,它是被称为鬼狒狒的山魈,屁股上的颜色主要偏向于蓝紫色和红色两种颜色。
大部分狒狒屁股都是红色的,这个是一种血管的分布,毛细血管在屁股上面,所以它的颜色透过皮肤呈现出一种红色。
山魈是毛细血管非常多,所以呈现一种偏蓝色的蓝紫色。
然后,我们又延伸到了动物界里颜色的意义,比如山魈种群很大,同伴之间经常在茂密的森林里活动,颜色鲜艳才有助于被其它同伴发现,而且,雄性山魈的颜色越丰富越鲜艳,雌性山魈就越喜欢。类似的用色彩吸引异性的动物还有······
这一天的动物园之行,千寻收获颇丰。她的收获不在于看到了多少动物,而是她对山魈,甚至色彩对动物的意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家后,在她的主动要求下,我们一起搜索资料,涨了不少知识,做了一个小报告。
另一个案例来自曾任百度副总裁、凤凰卫视主持人的梁冬先生。
梁先生在《冬吴同学会》第47期节目中,讲到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式教学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在城市的商场里,有很多像“名创优品”这种卖精品小物的店,装潢简约,卖的都是小商品,价格不贵。
一天,梁先生带儿子去逛店,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些有趣的小东西。逛完出来,梁先生就问儿子:你对这次购物,有什么感受呢?
让梁先生惊讶地是,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认真思考了一番,讲出了三个洞察:
1、这家店感觉很贵,但其实东西很便宜。(梁先生延伸:说明它具备了一个价值,让你获得了超乎期望的价值感。)
2、这家店每个商品都只有一到两种类型。我去别的地方买橡皮擦选得很累,这里就不用选了,反正都只有两种。(梁先生延伸:嗯,它帮客人解决了选择困难。)
3、我发现这家店里,不管卖东西还是买东西的人都在笑。(梁先生延伸:说明购买体验很好啊。)
你们看,其实孩子是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只要家长稍加引导,在某个点上做做停留、延伸,哪怕一个简单的问题,都能唤起一段思考学习之旅。
从这两个例子中,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探究式教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多一些耐心,给一些冗余,愿意陪孩子在一个知识点上做延伸、做拓展,就能达到效果。
不论是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溜达,还是逛街散步、读绘本,随时随地,都可以借一个主题开始做引导,哪怕是平时的闲聊,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更多。最重要的,不是引导的创意,而是与孩子同行的耐心。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这种思考方式,即便是面对学科学习,也会自然而然地愿意多琢磨一些、多探索一些。
尤其是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一定不要错过这样的补充教育。因为,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学科学习的压力变大,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我们可施展的空间也会无奈地变小,所以学龄前是个好机会,错过了会很遗憾。
当然,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学校教育中还暂时缺乏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在家庭中做补充。
最后我想说,这只是一次公开课的体会,分享这个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些看上去很厉害很难进的学校到底有什么优势,去发现这些被追捧的学校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又是不是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做补充的。
孩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激发出主动学习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对知识是渴求状态的;另一种是被动接受知识,脑袋里储存了很多知识点,却难以串联运用的。
前者是知识的掌控者,后者是知识的接收者。
我们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就必然会在教育中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即使不能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也一定会在家庭教育中,朝着愿景,迈出一小步!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用心带娃,用心观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心得、国内教育实践,为3-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专业、国际化的教育指引。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梁锦明:4000多名教师观看的“3D创意设计”示范课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