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把握语文教学大趋势

以下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 ,作者贾秋萍

点击[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关注我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这就要求我们须从单一的语文教材走向真实的语文生活,从听说读写分项训练走向单元整体设计,从讲听练考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实践。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已经不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广大教师都具有了“用教材教”的意识,但怎么用、怎么教,似乎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新的学习科学提出的深度学习理论已被广大教师所了解,但强化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和逐项训练的教学行为仍然普遍存在。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将教材中的语文元素抽取出来,组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再依照这个体系组织教学和考试。


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这就要求我们须从单一的语文教材走向真实的语文生活,从听说读写分项训练走向单元整体设计,从讲听练考走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实践


单元整体设计就是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起点的真实任务和情境的设计, 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任务的完成过程、活动的开展过程, 帮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者变成语言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一、移动互联技术为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提供有效支持


1. 技术支持将真实鲜活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入课堂


单篇教材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学习内容多限于每本教材中有限的课文。而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要,把海量的阅读资源引进课堂,并在恰当的时间轻松地调用。


同时,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可视化技术、光电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便捷操作,进入学习环境的资源更鲜活、更丰富、更适切。


2. 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室物理环境为主的学习空间,移动互联技术下的学习空间是广阔的、开放的,更是灵活的、多样的、相互连接的。它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的自由开展,让学生的阅读、表达、交流、对话有了全新的场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受时间、空间和传递方式的限制,互联网提供了实现自由的信息传递、共享、组织和储存的功能支持,为自主合作、交互探究、个性化创造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保障。


3. 技术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成为可能。教学资源的发布、学习时空的选择、任务完成方式的确定等,都具有更强的个性色彩和更大的自由度。信息技术平台对学习的过程记录和共享开放,让师生有了更便利的实时对话、发布参与的学习空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以更自然地实现。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范式的实践要素


整合视野下的单元整体设计要求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创设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和与单元学习内容一致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聚焦于学习的核心内容,在一个“大任务”的驱动下,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并将“教—学—评”一体贯穿,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资源、平台,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高。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一模型至少实现了三个变化:第一,学习资源和空间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了基于大单元目标引领下的资源、工具、平台全领域支持;第二,教与学方式的变化,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习的推动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第三,评价方式的变化,关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达成教、学、评一致,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成为可能。


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阐述信息技术支持下单元整体设计的实施要素。


1. 单元目标的确定


单篇教学的目标设计容易落入以知识习得为目的的窠臼,而单元整体的目标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教材资源整合和拓展的意义,注重情意态度的养成,在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思维发展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编排了《猫》《动物笑谈》《狼》三篇文章,还有以“如何突出中心”为学习内容的写作实践活动。教材中的三篇课文体裁各异,但均与动物有关,作家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三篇文章都颇具趣味性、生动性。尽管其中有一篇是文言文,但阅读难度不大,七年级的学生很容易明白作家所表现的内容,能比较轻松地读懂作家表现出来的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主题确定为“人·动物”,试图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动物以及人与动物相处的场景,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人与动物相处的认识与感受,体会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同时考虑,在文本阅读难度不大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渠道,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最后勾连阅读资源和写作实践,在观察人与动物相处的场景、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动物的生存困境,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主题创作和演讲,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


基于以上认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这样四个:


①通过反复阅读,明白文本讲述的故事,感受作家笔下不同的动物形象;

②品味文本中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 揣摩作家对动物的情感;

③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主题的丰富性,同时也为单元学习设计提供了导向。


2. 学习情境与任务的设计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的选择和创设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情境确定为“动物,在我们身边”。人与动物,这是一个立足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作家的笔下。动物与人的共生共存,组成了这个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了解人与动物相处的真实现状,通过品味作家记录的与动物相处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与动物友好共生的情感,思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策略。



这是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又与作品相切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习,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使其沉浸到作品的情境之中,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并将学到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


单元情境中的学习,是任务驱动的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相应的学习活动见图2,以大任务的方式将学习过程和学生生活进行勾连。



“动物在身边”“作家与动物主题论坛”“人与动物”三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既要留心身边的日常现象,观察人与动物相处的现状,又要带着理性的认知走进作家的作品,看看作家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他们心目中动物的形象。


同时,把握作家与动物相处时的心路历程,体会作家对动物的情感,思考人与动物相处的不同方式, 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表达个人的独特见解,进而培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教学过程来看,围绕“动物在身边” 这一任务,学生可以用摄影、绘画等形式, 记录下身边的小动物活动的瞬间,或是人与动物相处的时刻,并辅以简短的一两句话介绍,通过发现、观察、关心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相处的正确方式。在“我的动物朋友” 活动中,要求学生口头表达,分享自己与小动物相依相伴的故事。真实故事的叙述,让更多学生感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在人类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动物生存境遇”,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把他们对动物的关注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在“作家与动物主题论坛”任务中,教师指导学生聚焦文本内容和对深层内涵的理解。“策划论坛方案”活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确定论坛主题、制定论坛活动方案、设计论坛海报等。“作家面对面”活动,指向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与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概述作品记述的人与动物的故事,品味文本中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作家笔下动物的不同形象。通过揣摩作家的心理活动,理解作家对待动物的不同情感,更深入地思考作家与小动物相处的不同方式。


在“人与动物”这个环节,把学习从文本内容延伸到课外。“动物的特别密码”, 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查阅仿生学资料,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动物的紧密关系,进而认同动物的独特价值。“我是演说家”,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更科学地看待动物,并能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身上的一个突出的特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表达。


如此,就实现了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要素,引领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


3. 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介入为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也让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有了更充分的保障。技术的参与,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也提供给学生完成复杂问题任务的便捷方式。


学习活动中,“动物图文”的记录和展示,“动物生存境遇”的资料搜索,“策划论坛方案”的作家信息处理和海报制作, “动物的特别密码”的科学探究,“我是演说家”的主题交流、分享、修正,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样态和多样的选择。教师和学生在展开教与学的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结合, 既丰富了教学资源,支持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为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


4. “教—学—评”的一体贯穿


课堂层面良好的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实践。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是保证较高水准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从“动物图文”的记录开始,到“我的动物朋友”的口头表达,对“动物生存境遇”的关注,“策划论坛方案”活动,“作家面对面”活动,探究“动物的特别密码”,“我是演说家”为动物代言,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展开评价的。每一项评价都不会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平台和工具为载体,有效使用学习轨迹和数据资源,用多元的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嵌入到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注重运用数据资源评估学生学业进展状态,从而构建更适宜的教学环节。


(作者:贾秋萍,江苏省常州市同济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往期荐读

大考要来啦!江苏历史“学测”是如何复习备考的?

关于“跨学科教学”,你可能并不完全理解!

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技术 | 学技术

高中教师赵旭演讲大赛视频:这个时代,怎么做老师?怎么做教育?

吴俊杰:为普及创客基本功,我倡议建构了开源、众筹的创客教育普惠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