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柯清超:疫情后学校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与发展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疫情后学校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与发展
文 | 柯清超
摘要: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与发展是学校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学校整体支撑不足、师生对线上教学适应性差等问题。当前学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已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线上线下教师协同、线下教线上辅导、线下教线上自组织学、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学校应基于上述模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混合学习;互联网+教育
01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
实践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实践经验
1.多途径结合的新型数字资源供给
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以统筹用好国家资源和本地资源为目标,在灵活运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第4频道空中课堂提供的学习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拓宽本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渠道,推动本地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一些省份遵循“省级托底、区域统筹、学校特色、个性教育”的原则,统筹组织安排各级各类基础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线上课堂”、教育电视课堂等平台,以每天定时播放、滚动更新的形式,发布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优质学习资源,为全省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提供支撑。
2.教师队伍形成新型协同教学组织
各地区普遍按照“统筹本地名优师资资源,组织名师开设网上课堂,录制优质课程供学校选用”的要求,积极组织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课程录制、资源开发和线上教学指导,同时组织教师借助多种方式提供面向学生的广泛的线上学习指导服务。骨干教师与全体教师分工协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流转,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组织结构。
3.“互联网+”环境下的育人新模式
疫情期间全国大部分学校遵循“有利于居家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的原则进行线上教学设计,坚持“五育并举”,将课程学习与主题教育结合,开展网络升旗、线上思政、艺术创作、防疫科普、居家锻炼、劳动实践等专题活动,以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承接使命、锤炼自我、发愤图强的良好品质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为进一步了解疫情期间中小学的线上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在2020年7月针对参与线上教学的中小学生、家长与教师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网络调研,收集问卷样本140多万份,其中学生样本69万多份。由数据统计结果可知,超过63%的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持认同态度(如图1),超过85%的学生不反感线上学习(14.55%非常喜欢网课,27.32%比较喜欢,43.94%一般喜欢)。
由此可知,各学校“仓促上阵”的线上教学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与认可。尽管如此,我国中小学发展线上教学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1.学校对线上教学整体性支撑不足
线上教育涉及学校统筹管理、教师组织实施、学生互动参与、资源开发建设等各方面内容,是一项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系统工程,但当前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普遍存在机制建设不完善、线上教学设施与基础平台不完备、资源建设不充分等突出问题。
2.师生对线上教与学的适应性差
调研发现,近半数中小学教师对线上教学认识不清,难以适应时空分离情境下的教学,极易将线下教学直接“移植”到线上进行,未能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超半数的学生认为,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走神。同时,“盯着屏幕时间太长,眼睛不舒服”“家里网速太慢,经常卡顿、掉线”“在家上网课容易被打扰,不能专心听讲”“没有同学和老师在身边,会感到孤独”等也是造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原因。
3.家校共育尚未形成合力
调研发现,近三成教师认为“学生家庭环境和条件带来的干扰与障碍”是线上教育开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仅有不足半数的家长表示会陪伴学生进行线上学习。部分家长缺乏家校合作意识,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容易表现出较严重的不适心理和焦虑情绪,难以承担对学生学业监督、成长陪伴、精神引领的责任。特别是边远地区、乡村地区或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线上学习的支持力度更加不足。
02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实践模式
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线上教育教学实践,如应用互联网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与受益面、应用专递课堂帮助薄弱地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通过网络教研名师课堂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等。因此,本文基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梳理了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线上教学经验和疫情期间的教学案例,总结并形成了以下四种较为成熟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模式,供学校借鉴参考(如图2)。
(一)线上线下教师协同模式
近年来,为解决我国偏远薄弱地区由于师资不足而开不齐、开不足国家规定课程的难题,各地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段,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形式,实现线上教师与线下课堂教师的协同授课,以帮助偏远薄弱地区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同时,一些发达地区也通过“千校结对”等校际联盟的方式,推动校际间、教师间基于互联网的协作教学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协同进步与师资配置的优化。
(二)线下教与线上辅导模式
学校在线下完成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再通过互联网进行课后辅导、答疑等个性化服务,实现规模化课堂教学与个性化线上指导的结合。如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团队在北京开展的“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其核心思路就是中心区教师为远郊区的学生提供在线辅导服务,将北京市“东西海”(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教师的智力服务“搬”到房山区、怀柔区、平谷区等师资薄弱地区,助力北京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线下教与线上自组织学模式
学校在完成日常课堂教学基础上,鼓励学生建立线上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线上自组织管理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组织与管理基础上的合作型互助学习。如宁夏银川二十一小就是通过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线上班级学习群,由部分“学霸”充当“小讲师”,以录制微视频、直播教学等方式,为班级里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帮助。
(四)先学后教(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学广为接受的一种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模式,其核心是鼓励学生课前先通过线上资源自学完成知识传授,达成低阶教学目标;其后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实现知识内化,达成高阶教学目标。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连接与融合,颠覆与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有效实现了“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核心是将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自组织的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实现对学生、课程、教学等要素的重新定位与连接,形成一种“互联网+”教学的新形态、新结构,从教学活动组织、师资协同、流程优化等角度突破传统学校边界和框架,跨越传统教育教学层级,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03
学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发展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领导力
学校发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新模式,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积极学习并理解国家教育发展政策,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形成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育人观,并根据学校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愿景,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影响与引领全体师生参与其中,推动学校的深层次、系统化变革。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实施“互联网+教育培训”行动,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变革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在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基于互联网的薄弱地区教育发展路径,提出加快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与“名校网络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新格局。
(二)加强学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支撑能力建设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暴露了部分地区中小学网络支撑能力不足、线上优质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学校应总结疫情期间的教学经验,构建学校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支撑体系,形成可供灵活调用的教学计划、课表、教案、课件、课程等线上资源与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直播、录播、学习评价等形式丰富的线上教学服务。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并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制度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塑造等工作,为学校发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供基础性保障。
(三)积极推动线上教学与学校课堂教学的连接与融合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重点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学不同环节数据的分析与有效连通,探索一种“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智能感知与数据收集,可实现教学评价反馈即时化、教学活动决策数据化、师生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课程管理可视化,打造一种校内校外联动、课内课外连接、学校实体课堂空间与线上虚拟空间融合的新型课堂形态。
(四)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学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应转变固有的人才培养观念,彻底摆脱工业时代应试教育思维和标准化培养模式的束缚,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未来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并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线上教育的特征优势,变革线上课程体系,坚持课程学习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积极探索与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推动基于互联网的翻转教学、移动学习、无缝学习等新型智慧教学模式常态化应用,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全方位、多维度评价,推动新时代教育“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一评价改革目标的落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教育是新兴技术和教育生态深度渗透与融合而触发的一场改革,而新冠疫情大大加速了其发展进程。在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应深刻意识到科技在知识传授中所具备的灵活性、多样性、互动性等优势,科技发展必然会引发学校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学校教育在言传身教、行为习惯养成、情感态度价值与观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与线上教育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补充、融合发展,将是基础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走向。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及其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年第11期
责任编辑 | 牟艳娜微信编辑 | 司君琪 微信监制 | 赵满树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