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沉淀与创新

张福涛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09-0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介绍


张福涛:山东省昌乐一中副校长,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兼任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课改杰出校长、全国优秀化学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科研十大名师等荣誉称号。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编或参编《翻转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多部著作,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普通高中实验室探究功能的改造与提升”等多项课题。


翻转课堂的沉淀与创新


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被很多学校追捧和关注。我作为昌乐一中的副校长和高中教师,经常与全国同行交流,对翻转课堂的构建和运作有自己的体会。翻转课堂不再单单作为一个热词在流行,而是进入沉淀、反思、再发的阶段。很多教师发问:翻转课堂经过沉淀后的再发是一种什么状态?具体的走向是什么?如何继续运作翻转课堂?下面结合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理论和学校的实践,谈谈个人的认识。

1


理论与范式

 何谓翻转课堂,如何翻转?这个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目前仍是百家争鸣。通过接触和交流,我比较认可以下三种模式。
(一)生态翻转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步—环境、应用—资源、融合—模式、创新—生态。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出现并应用在技术与教学融合阶段—侧重硬件建设和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尚存“硬”痕迹,技术与学习尚未做到无缝衔接。在新思想、新技术的催生下,翻转课堂将走向生态化。我认为,学生、教师之间,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协调,就是生态。
(二)智慧翻转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消除现存翻转课堂“认知天花板”弊端,提出两大创新路径:一是翻转课堂对接STEM教育,因为创造驱动型的学习是突破“认知天花板”的重要手段,而创客教育正是创造驱动型的学习;二是翻转课堂融入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学习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全人教育范式”,可从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法、智慧评估三个维度研究。
(三)“五好”翻转课堂
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通过问卷发现,教师认可的“好课堂”具备五个特征,即有趣的、有效的、高效的、生成性的、互动参与的。数字时代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教育资源,在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采取混合式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基于此,焦教授预测翻转课堂的应用在全球会保持热度。


2


汲取与创新

 李玉顺、祝智庭和焦建利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为学校和教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引。昌乐一中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不断汲取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不断校正前行的方向,持续获得生长的力量。

(一)结合学校实际,科学有序推进,转变理念的滞后性
当前,传统的过于看重升学率的教学质量观仍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课堂上学生重复训练多是为了学会解题。信息技术的介入难以改变现状,反而助长了刷题之风。学生被限制在本本与题目的方寸之间,难以拓展视野和思维。显然,如此运用技术是有悖“生态观”的。如何改变现状?我认为,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沃土中树木才能枝繁叶茂。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订教学办法和措施时,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如何“立德”?如何“树人”?作为校长,只要把这两个基本问题搞清楚了,办学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就能将学生当作“人”而不是“物”对待。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就有温度、宽度和深度,在“授业解惑”中“传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在全面分析学情后,我和团队成员先谨慎地跨出一小步,在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整体设计了教育信息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模式。我们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稳步科学推进翻转课堂教学。迭代策略有三:其一,在实验规模上逐步增加实验班级数量。在实验班试行取得经验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班级和年级范围。其二,在技术应用上迭代推进,即从翻转课堂1.0在线学习,到增加题库,再到翻转课堂2.0平板电脑互动、App实时掌控学情。其三,在实验项目(领域)上逐步推展,先研究学生学习资源,构建相应的教研体系,再开展学生自学指导研究,然后研究不同学科的不同课型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坚持章法,逐步升级、推进、完善,可持续发展。
推行翻转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在教学中,我更新教学理念,同时召开招生说明会、各类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讲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和实施情况,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有效开展教研,丰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的生成性
翻转课堂也是课堂。无论怎样翻转,教学的本质特征不会改变。课堂生成不会无故产生,教师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让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翻转课堂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平台,促进课堂生成。生成必须是叠加在预设之上,没有预设便没有生成。当然,新生成的成果也可以作为新的学习资源再次使用。
学校非常重视校本资源的开发应用,从宏观上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在学案编制方面,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备课组长在期末共同研究确定各课型学案的编写模式。各年级备课组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再次修改学案目录。学校根据学案目录,将学案编写任务交于骨干教师,让他们按照要求自主修改学案。开学前,各学科骨干教师对相应科目的学案进行集中修订。教师个人先分散编写,然后骨干教师集中编订学案,这样既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案编写的积极性,又能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在集体备课方面,学校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分组研究核心内容,按照“总结本周—研究下周—布置间周”三个阶段集中教研,以“备课组长主持、青年教师讲课、骨干教师补充、包科领导总结”的方式实施,实现“年级一周一大备,级部每节一小备”。
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用智慧点燃,如同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教师的智慧来自勤奋学习和不断反思。新学期开学前,学校都邀请专家做报告,为教师提供指导。这些培训都是针对学校实际和翻转课堂教学需求开展的,覆盖多个方面。
(三)挖掘技术潜能,强化人机互动,增强课堂的人本化
为了激活翻转课堂,笔者和同事煞费苦心,做了很多探索。我们利用学生积累的学习过程数据,作为教学决策依据,突出教学的针对性、精准性,借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借助VR、AR技术帮助学生具象感知,将微观世界放大,将过往事件还原,将遥远事物拉近,增强人机互动的密切关系,极大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领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机械重复的事情交给机器做,例如试卷批阅、分数统计等,腾出时间和精力,精准地因材施教,支持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利用技术的重要体现。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信息技术时一定想清楚利用这项技术的价值何在,能否真正激活课堂。如果一项技术会束缚学生视野、禁锢学生思想,不利于课堂生态发展,那弃之不用也罢。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课堂互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互动形式多样,不局限于传统的提问、默写等方式,答题器问答、平板电脑互动、即时反馈、互动微课等方式被大量应用;二是互动高效有趣,互动工具界面友好、简单易操作,学生可以动口也可以动手参与互动,动起来,更有趣。
为了促进教师迅速而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与课堂教学融合,学校成立了初中、高中各学科翻转课堂研究小组。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教师自愿参与。研究课题聚焦教师比较陌生的翻转课堂课型模式、微课设计与录制、平台应用等技术应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研究小组根据学科特点、学段特点自定课题。研究小组活动以四周为一个周期:第一周,研究小组每位教师根据研究课题自行研究,思考要点,动手实践,写好研究成果,详细列出具体的解决对策;第二周,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讨论确定小组的研究方案;第三周,以年级为单位,展示交流、相互学习,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第四周,校内展示,全体教师参与,现场打分,评选优秀研究成果。我们针对翻转课堂教与学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集中集体智慧提出解决方案,在推进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同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
(四)把握教学本质,着眼学生发展,促进学习的个性化
翻转课堂教学的主旨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一定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根据特定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个体的学习风格设计不同的学习路径,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的设置应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每位教师应有设计思想和设计技巧。设计并不像将教材咀嚼后喂给学生那样简单,必须精心布局。做好教学设计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教学目标,二是评价手段,三是活动体验。三者互为基础,评价必须紧随目标,活动体验必须依据目标和评价。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师改变课堂就会改变,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教师的“教练”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是学校始终关注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在这一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学校邀请课程类、学习类、技术类、评价类、管理类五大类专家来校指导。学科指导专家从课标到教材、从备课到教学,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指导,坚持“前测→备课→试讲→正式讲→后测”五步走,深化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并不断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受益者。



3


沉淀与展望


我很赞同祝智庭教授的观点,翻转课堂与STEM教育是并存的两个事物,可用“对接”表达两者的进程关系,翻转课堂与智慧教育是可以融合的两个事物,可用“融入”表达二者的归属关系。翻转课堂发展的最终归宿是智慧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慧人才,其特征是“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沟通、善于创造、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在专家的指导和启发下,我们对翻转课堂教学也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先进的技术+优质教育”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翻转课堂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21世纪初从国外移植过来的,国内学校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翻转课堂教学方面,我校介入较早,逐步构建了适合本校文化、具有本校特色的基本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具有理念上的先进性、技术上的融合性,影响传统教学是一种必然。它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信息素养,这与21世纪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不谋而合。但“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也有千万条,关键是寻找一条符合校情、适合学生、适合学科的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二)翻转课堂不是教学的最终状态
教学技术不断更新,社会需求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系统也需要不断调整,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每隔一定时间就要修订。相同的道理,翻转课堂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为了实现一些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也必然与其他教学方式融合,以他山之石弥补翻转课堂的短板,演变为更高级的形态。例如,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融合就是一种升华—用问题来驱动,用翻转来探究,综合解决现实中的真问题。如果缺少“把时间还给学生”的这一翻转理念,缺少独立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项目式学习就很难开展起来。

(三)翻转课堂不是教学的简单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之初,由于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教师极易陷入“行”动不“心”动的局面,顺着教学模式跑趟子,简单地机械化运行,将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走完就算完成任务。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持续推进,教师很快摆脱这种不走心的“菜鸟”状态,深刻理解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准确把握翻转课堂的操作规程。一是把握“模式”的基本性。学科不同、知识类型不同、学情不同,教师可以因势而变,将模式改造成适合的状态。二是利用“模式”的发展性。模式为师生指明基本的教学进程,但并非亘古不变,它会随着教学要素的丰富而变化。当然,无论“他变”还是“自变”,都应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智变”。
(四)翻转课堂不是课程的全部载体
虽然借助信息技术,可基本实现处处能学,但是学校仍然是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所、育人的主阵地,而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教育理念转变与否,课程是重要的外显指标之一。任何学校的课程结构都涵盖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关键是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体现和落实。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必须经过完整的知识认知和实践体验过程,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深度学习。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看作画一条线,不同课程的学习就可以织成一张网,一条线是片面发展学生的某项技能,例如做题技能,一张网就是学生的“全人”发展。线上与线下混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恰好有助于实现这一学习过程—线上学习知识,线下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各展所长,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仅是一种便于落实新课程要求的重要教学方式,并不代表教学的全部,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翻转课堂的实施,实现所有目标。
 无论是生态翻转课堂、智慧翻转课堂,还是“五好”翻转课堂,都是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互动、即时反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有利于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应用新的技术,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优化课堂设计,开展教学行动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第2期

责任编辑 | 祝元志

微信编辑 | 李中华 司君琪

微信监制 | 赵满树


精彩回顾

语文老师必看: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路径

学生“陋习”难改?试试用这六个步骤

这样的数字教材,您觉得怎么样?中小学教师快来提意见!

白岩松:不读书,你还能拿什么和别人拼?转给学生读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